学术投稿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不同首发症状误诊死亡2例分析

章升国;瞿勇强;于建云;孙瑞芬;梁芸丹;李军鹰;雷普平

关键词:低血钾, 胃肠出血/并发症, 胰腺炎/诊断, 误诊
摘要:对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不同首发症状误诊死亡2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例1:男,42岁. 以全身酸痛、无力、呕吐等感冒症状,到某镇卫生室就诊.诊断为低血钾症,给予输液及补钾后,病情未见好转.送到县医院诊治,血电解质检验示钾为2.76 mmol/L.以重症低血钾症收入院,给予静脉补钾及口服补钾后,检测血钾进行性下降至1.96 mmol/L.经抢救无效死亡.
中国误诊学杂志相关文献
  • 非霍杰金氏淋巴瘤合并乙肝病毒感染82例分析

    我院1995-01~2004-12共收治350例非霍杰金氏淋巴瘤(NHL)患者,其中感染乙肝病毒(HBV) 82例,占23.4%.分析如下.

    作者:朱丽英;姬卫国;任萍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地奥心血康治疗冻疮疗效观察

    冻疮是寒冷季节常见皮肤病,治疗方法较多,但口服地奥心血康胶囊治疗者尚未见报道.笔者应用该药治疗本病38例,获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作者:范平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治疗输卵管梗阻200例分析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治疗输卵管梗阻的疗效.方法:将200例确诊为输卵管梗阻的患者进行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结果:治愈173例,有效18例,无效9例.讨论: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治疗输卵管梗阻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李燕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儿内科医护人员职业紧张的调查

    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医护人员的职业紧张状况,了解职业紧张对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影响,为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干预措施以保持和增进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提供依据.

    作者:田玲;姚三巧;庞保东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延边儿童末梢血中锌、铁含量905例调查

    锌铁是人体重要的微量元素,特别与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及时了解并调节儿童体内微量元素锌铁含量意义重大[1].为了解延边地区儿童末梢血中锌铁含量,我们进行了相关检测及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玉环;姜春善;崔鲜花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异型血误输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了解本例患者血型鉴定错误原因,分析影响因素,避免以后因特殊原因造成血液误输.方法:通过正反定型试验再次鉴定患者血型,并报请上级血站核定是否存在亚型.结果:患者血型为A型,无特殊亚型.上级血站认为是误输异型血.结论:由于患者感染细菌,或胃肠道有病变产生类B物质,导致首次血型鉴定错误.所以输血前一定要为患者做血型正反定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以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

    作者:张宏伟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老年胆心综合征误诊21例分析

    目的:对误诊为冠心病的胆心综合征进行分析.方法:对21例因出现心前区或胸腹部病痛,持续30 min以上经内科按冠心病治疗无效的老年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心电图示心肌供血不足17例,窦性心动过缓者6例,偶发房早、室早者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腹部B超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者15例,胆总管结石、胆道不全梗阻者6例;化验白细胞升高者16例,心肌酶及肌钙蛋白均正常.结论:冠心病及胆系疾病在老年人均为常见病,且可并存,胆系疾病心电图出现心肌供血不足者易误诊为冠心病,应予重视.

    作者:郭红云;张勇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合并肾盂癌误诊1例分析

    对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合并肾盂癌误诊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16岁.因反复肉眼血尿4 a入院.查体无殊,肾功能正常.B超、CT均提示:左肾发育异常,右肾积水.KUB+IVP:右肾盂、肾盏明显扩张,杯口圆钝,左肾盂、肾盏基本未显影.输尿管显影欠佳,膀胱位置、形态正常.逆行造影:符合右肾重度梗阻性积水改变.

    作者:屠国伟;朱同玉;许明;戎瑞明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恶性淋巴瘤误诊20例分析

    恶性淋巴瘤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可见于各科室,易造成误诊和漏诊.现对我院1993-12~2006-12早期曾误诊为其他疾病的恶性淋巴瘤20例分析如下.

    作者:周风举;王素英;王金树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腰椎手术后并发臀上皮神经疼痛9例分析

    臀上皮神经疼痛(GNS)是临床常见致腰腿痛原因,其临床表现及治疗已经为广大骨科医生所熟悉,然而并发于腰椎手术后的臀上皮神经疼痛因受手术因素的影响往往被忽视或误诊.术后GNS在腰部原有症状缓解一定时间后再次引起腰腿痛极易误诊为椎管、椎间隙感染或血肿形成等而误治.我们总结9例腰椎手术后并发臀上皮神经疼痛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陶铁成;朱宝林;闫军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一期切开根治加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周脓肿126例分析

    从1993年至今,我科采用一期切开根治加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周脓肿126例,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96例,女30例,年龄16~79岁.其中骨盆直肠间隙脓肿6例,坐骨直肠间隙脓肿47例,肛管后深间隙脓肿69例(其中后蹄铁形21例),肛管前深间隙脓肿4例.

    作者:于成伟;潘景英;张建英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重型肝炎误诊1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腹壁裂并多发畸形1例/电反射弧致肩关节脱位1例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缺陷短波单胞菌致菌血症1例分析

    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为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菌落特征为灰白色,中心凸起,边缘不整,似草帽状.我们于近期在1例发热、背部皮肤破溃、糖尿病患者血中培养出缺陷短波单胞菌,并取得治疗成功,分析如下.

    作者:樊卫红;王北宁;刘杰;周海峰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超声诊断甲状腺癌误诊19例分析

    自2000~2006年,我院共收治甲状腺癌41例,术前超声诊断误诊19例,其中2次手术3例.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例,女15例,年龄18~60岁,病程1个月~10 a.术前均行彩超检查:14例提示为甲状腺腺瘤,3例提示为结节性甲状腺肿,1例提示为脂肪瘤,1例提示为异位甲状腺.

    作者:杨丽宏;于松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γ干扰素辅助治疗复治肺结核近期疗效观察

    对我们γ干扰素辅助治疗复治肺结核近期疗效观察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均为2001-09~2005-09管理的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诊断标准应用1998-08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1)X线胸片及胸部CT证实肺内有浸润性病变或有空洞形成.(2)无糖尿病、矽肺、精神病、癫痫病史,无严重心、肝、肾疾病,非孕妇.按选例标准入选128例中,男88例,女4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4例(肺内空洞41例),男44例,女20例.对照组:64例(肺内空洞39例),男44例,女2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型及临床症状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王守京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误诊8例分析

    现将我院1996-01~2005-12收治的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误诊8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为院外误诊,2例为院内误诊.男2例,女6例,年龄12~35岁.本组均有发烧,热程在7~35 d呈稽留热或弛张热,4例伴寒颤、头疼、头晕,2例有皮疹及关节痛,4例伴肝脾轻度肿大,8例均有颈淋巴结肿大,3例有压痛,2例伴腋窝、腹股沟浅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直径在0.8~4.0 cm,彼此无粘连.

    作者:陆海峰;陆晓旻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全血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分析

    我们对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2006年流动采血车的全血献血者随机抽取了2 000名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血过程中和采血后发生的献血反应进行了观察、分析,以便研究掌握献血反应在献血者人群中发生的可能性,从而改进采血工作,更好地保证献血者的身心健康.

    作者:闫玉展;冯冬梅;王春艳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老年性肺炎125例分析

    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当病原菌侵袭呼吸道时,起病隐袭,临床表现不典型,易于误诊、漏诊而延误治疗.为探讨其发病特点,提高老年性肺炎的诊治水平,本文对2002-01~2006-12住院的125例老年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学、胸部影像学等方面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王新梅;周晨红;王玉香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不同首发症状误诊死亡2例分析

    对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不同首发症状误诊死亡2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例1:男,42岁. 以全身酸痛、无力、呕吐等感冒症状,到某镇卫生室就诊.诊断为低血钾症,给予输液及补钾后,病情未见好转.送到县医院诊治,血电解质检验示钾为2.76 mmol/L.以重症低血钾症收入院,给予静脉补钾及口服补钾后,检测血钾进行性下降至1.96 mmol/L.经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章升国;瞿勇强;于建云;孙瑞芬;梁芸丹;李军鹰;雷普平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短暂性脑缺血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探讨

    本文通过对10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及随机抽取100例无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健康人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探讨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收集2000~2005年我科门诊及住院的TIA患者为TIA组,其中男62例,女43例,年龄58~75(平均66.5)岁.所有病例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1],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感染,严重的心、肝、肾疾病,伴有高血压病32例,冠心病65例,糖尿病53例,高脂血症41例,饮酒史30例,吸烟35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或MRI,排除急性脑梗死.其中颈动脉系统TIA 58例,椎-基动脉系统TIA 47例,症状在30 min内缓解33例,30 min~3 h内缓解36例,3 h以后缓解36例.对照组:随机抽取100例无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健康人,男52例,女48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2.5岁.

    作者:张冬梅;陈建鸿 刊期: 2007年第19期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漯河市中心医院 重庆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