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海;徐瑞峰
对大月份输卵管妊娠破裂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22岁,孕2产1.末次月经2007-02-25.停经40 d在当地卫生所验尿HCG阳性,未做B超检查.于2007-05-26T06突感整个腹部绞痛,尤以右侧中下腹明显,伴肛门坠胀感,伴头昏,未晕倒.由家人送到本院急诊科就诊,让我科会诊,查:BP 75/54 mm Hg,痛苦貌,面色苍白,腹肌紧张,整个腹部压痛,反跳痛,尤以右下腹明显,移动性浊音阳性.
作者:邬晓娜;姜泽轩;唐燕妮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现将我院1996-01~2005-12收治的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误诊8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为院外误诊,2例为院内误诊.男2例,女6例,年龄12~35岁.本组均有发烧,热程在7~35 d呈稽留热或弛张热,4例伴寒颤、头疼、头晕,2例有皮疹及关节痛,4例伴肝脾轻度肿大,8例均有颈淋巴结肿大,3例有压痛,2例伴腋窝、腹股沟浅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直径在0.8~4.0 cm,彼此无粘连.
作者:陆海峰;陆晓旻 刊期: 2007年第19期
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中动脉鞘管断裂及其处理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75岁.因突发胸痛3 h伴左肩背部、左上肢疼痛、大汗急诊入院.查体:BP 110/80 mm Hg,P 70次/min,R 19次/min;口唇无紫绀,颈静脉无怒张,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HR 70次/min,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早搏,心音尚可.辅助检查:心电图示V1~V3 ST段抬高0.2 mV,频发房早未下传.cTnT 0.85 ng/ml,CK 1 500.3 U/L,CK-MB 158 U/L.
作者:宁荣霞;崔晓迎;陈凤英 刊期: 2007年第19期
对我院2003-10~2005-06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多器官损伤临床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HIE患儿54例,男30例,女24例,诊断标准参照1996-10杭州会议所修订的标准[1];对照组28例为同期出生的正常新生儿,其中男16例,女12例.体检、辅助检查及病史均排除缺氧缺血性疾病,两组在性别、体重、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王金堂;文静;万斌;邓娜 刊期: 2007年第19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内科常见多发病之一,临床工作中容易误诊.现将我院2000-01~2006-01期间慢性心力衰竭误诊10例分析如下.
作者:李中学;连韩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对误诊为冠心病的胆心综合征进行分析.方法:对21例因出现心前区或胸腹部病痛,持续30 min以上经内科按冠心病治疗无效的老年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心电图示心肌供血不足17例,窦性心动过缓者6例,偶发房早、室早者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腹部B超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者15例,胆总管结石、胆道不全梗阻者6例;化验白细胞升高者16例,心肌酶及肌钙蛋白均正常.结论:冠心病及胆系疾病在老年人均为常见病,且可并存,胆系疾病心电图出现心肌供血不足者易误诊为冠心病,应予重视.
作者:郭红云;张勇 刊期: 2007年第19期
我院2003-01~2006-01收治曾在门诊误诊的老年脊柱转移瘤患者28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60~84(67±9.3)岁.转移瘤来源:肺癌6例,肝癌4例,胃癌3例,前列腺癌2例,乳腺癌3例,宫颈癌2例,结肠癌1例,来源不明7例.转移瘤节段:颈椎3例,胸椎47例,腰椎35例,骶尾椎6例,单椎体转移型7例,多椎体转移型21例.误诊时间为2~36个月.误诊的疾病包括:单纯椎体压缩性骨折、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肌纤维组织炎、类风湿病、输尿管结石、前列腺炎、肾炎、感染及软组织挫伤等.
作者:范里;杜飞;丁万军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探讨其临床特征及对策.方法:对住院患者18 019例合并医院感染402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率为2.23%,呼吸系统占首位,ICU科医院感染高.年龄≥60岁、长期住院(≥30 d)、各种侵袭性操作应用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预防性应用广谱抗生素不能减少院内感染发生率.结论: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通过建立健全预防医院感染的制度和措施;缩短住院时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袭性诊疗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措施预防和控制.
作者:陈卫珍 刊期: 2007年第19期
对肝包虫囊肿破入肝内胆管误诊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45岁,藏族,牧民,有犬、羊接触史.因持续性右上腹疼痛半个月伴黄疸入院.既往无肝炎、胆结石、黄疸病史.查体:精神较差,一般情况尚可,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坦,右上腹压痛明显,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莫菲氏征阴性,肝脾未触及,全腹未触及明显包块.
作者:王建军;王建平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现将副节瘤误诊2例的麻醉处理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例1:男,67岁.食道癌术后发现腹部肿物入院.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入室BP 150/85 mm Hg,HR 85次/min,手术开腹后探查时患者烦躁,静脉咪唑安定2 mg,芬太尼0.1 mg,5 min后患者仍烦躁不安,BP 221/145 mm Hg.静脉应用乌拉地尔12.5 mg,BP 180/95 mm Hg,HR 91次/min,给予乌拉地尔12.5 mg,BP 175/93 mm Hg,HR 93次/min.暂停手术,给予酚妥拉明2 mg后持续泵入酚妥拉明将患者收缩压控制在130~150 mm Hg,HR 85~95次/min,同时给予晶体、胶体液输注,瘤体切除后BP为55/30 mm Hg,HR 84次/min,多巴胺5 mg,3 min后BP为115/75 mm Hg,术中共输注贺斯1 000 ml,乳酸林格氏液1 500 ml.术后随访患者BP 110/75 mm Hg,HR 85次/min,无明显波动,病理报告为嗜铬性副节瘤.
作者:纪凡层;仪福霞;庞军涛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病理诊断属形态学范畴,常规包括大体标本的肉眼检查及组织切片的显微镜下观察.疾病的发生常具有其各自的形态特征,有经验的病理及临床工作者往往能借助大体观察(巨检)确定或大致确定病变性质(如肿瘤的良恶性等).只重视显微镜下改变,而忽视大体形态,殊不知许多标本,特别是手术切除标本的大体形态和取材部位可直接影响诊断的正确性.
作者:王恩栋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加强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预防医院交叉感染.方法:建立健全以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医疗废物管理体系,加强医务人员的医疗废物管理相关知识培训,制作各项管理制度及处置流程图;发挥监督部门职能作用;采取问题反馈,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管理方法得当,医疗废物处置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结论:加强医疗废物规范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医院交叉感染,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
作者:张静 刊期: 2007年第19期
对46,XX男性性别逆转综合征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8岁.因阴茎外观短小,尿道开口位置异常就诊.患儿自生后按男孩抚养,随年龄增长,阴茎及睾丸发育缓慢,患儿不能站立排尿,否则湿裤.患儿目前小学一年级就读,学习成绩中等.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内无类似疾病史.体格检查:男孩外貌,身体瘦长,无颈蹼,无肘外翻.胡须、喉结、乳腺等未见发育.阴茎长度1.5 cm,严重下弯,尿道开口于阴茎根部.双侧睾丸对称,质地坚韧约0.6 cm×0.6 cm×0.6 cm,肛门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清睾酮为6.0 nmol/L,促黄体生成素1.0 U/L.B超盆腔内未见子宫、卵巢等女性内生殖器.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为46,XX.两个X 染色体未见大小及形态差异,未见Y染色体.对该患儿按尿道下裂行一期阴茎伸直、尿道重建术,术中分别取两侧少许睾丸组织做病理,证实为发育不良睾丸组织.现患儿术后0.5 a,随访时见:阴茎成伸直状,尿道开口为龟头正位,阴茎及睾丸体积无明显增长.
作者:高莉娟;张秀辉;赵玉玮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内分泌的影响及副作用.方法:选择2003-04~2006-04在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就诊并确诊的子宫腺肌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Ⅰ组30例服用米非司酮6.25 mg/d,连服6个月;观察Ⅱ组30例服用米非司酮12.5 mg/d,连服6个月.定期随访,比较应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的疗效、副作用及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2组痛经症状均有缓解,观察Ⅰ组和观察Ⅱ组痛经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96.6%,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Ⅰ组恶心症状发生率(20.0%),明显低于观察Ⅱ组(56.7%),观察Ⅰ组血清性激素平均无明显变化,观察Ⅱ组血清孕酮水平明显降低.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对内分泌功能影响小.
作者:陈淑霞 刊期: 2007年第19期
对我院强直性脊柱炎(AS)误诊33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诊断均符合1984年修订的AS 纽约分类标准.其中年龄16~62岁,病程1~13 a,男25例,女8例.
作者:刘爱学;胡大伟 刊期: 2007年第19期
自1999-05-12《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医师法》)正式实施以来,我院医师队伍管理走向了一个规范化、法制化的新里程碑,从2001-01~2006-12我院通过医师执业考试及注册资格审核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的人员达到312人.贯彻落实《医师法》切实履行医师职责和义务,保障医师及患者应有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医务人员在医疗行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医师法》在提高医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医疗服务质量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作者:周红轮 刊期: 2007年第19期
海绵状血管瘤又称海绵状血管畸形,多发生在幕上,占64%~86%,而在幕下者少见[1].我们遇到脑干部位2例,误诊为咽喉肌麻痹而就诊于耳鼻喉科,现分析如下.
作者:邱春华;王艳玲;苏海涛 刊期: 2007年第19期
1 病历摘要女,62岁.卵巢术后2 a复发,于2007-06-05收入院,准备行化学治疗.入院后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各项指标正常,允许化疗,定于2007-06-07行PT方案(泰素,卡铂)化疗.前1 d 21:00口服地塞米松3.75 mg,2 min后患者出现心慌、憋气,烦躁,出冷汗,手脚冰凉、麻木等不适症状,立即给予吸氧,测BP 120/70 mm Hg,P 100次/min,R 22次/min,急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118次/min).同时,给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动态监护,生命体征基本平稳.20 min后不适症状逐渐改善,考虑为口服地塞米松过敏所致.吸氧1 h后上述症状消失.测BP 120/80 mm Hg,P 90次/min.
作者:王竹梅;牟朝霞 刊期: 2007年第19期
对近年来文献报道药物所致腰痛摘要如下.1 奥美拉唑女,52岁.因胃溃疡给予奥美拉唑20 mg口服,2次/d,服用本品后1个月,患者出现腰痛,双肾B超检查未见异常.停药后腰痛症状逐渐减轻至消失,再次服药,1 d后再次出现腰痛,停药后,次日腰痛逐渐减轻[1].
作者:马瑞琴;王念立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外科综合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总结80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分别是13%和3%,术后1、3、5 a生存率分别是80%、45%、7%.结论:肝癌切除和门静脉癌栓取出术是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联合化疗、生物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刘新江;李晓勇;周百中;陈艳军;杨占峰 刊期: 2007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