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职护生心电图实践教学现状剖析

胡颖;李敏;季迁;高风久;李慧杰

关键词:中职护生, 心电图, 实践教学
摘要:目的 分析中职护生心电图知识学习现状,提出有效应对措施,改变学生听不懂、教师教不会的现状,提高中职护生的临床基本技能.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我校1 290名护生以不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经SPSS 10.0软件包处理,H检验发现,护生在心电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同,在年级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大部分护生渴望学习心电图知识,但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效果欠佳.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标准化病人在健康评估问诊实验课中的应用

    在健康评估问诊实验课中应用标准化病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诊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作者:许振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唐山市住院脑卒中患者运动锻炼自我管理现状分析

    目的 了解唐山市住院脑卒中患者运动锻炼自我管理现状.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对唐山市某三甲医院115例住院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脑卒中患者MMSE评定总分为(2423±6.64)分,运动锻炼自我管理得分为(4.65±4.31)分.结论 目前唐山市住院脑卒中患者运动锻炼处于中下水平,应进一步加强指导和干预.

    作者:张小丽;汪凤兰;邢凤梅;陆江涛;张盼;董胜莲;陈长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药用植物学教学策略初探

    总结教学经验,探讨药用植物学教学策略.提出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理论教学;以实验为抓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整合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注重课后反思和教学反馈4个教学策略,并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陈红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我校体育教学学生满意度调查分析

    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心理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我校学生体育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作者:郭留城;赵铁迎;杜利月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中药学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以中药学本科实验教学环节为研究对象,对构建中药学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有益探索,提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作者:徐国昌;卞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浅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美容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做一体化”是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本文就该模式在美容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一简述.

    作者:刘洁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高职单招形势下的教学管理分析及对策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单招生及统招生特点,对混编班教学管理给出合理建议.

    作者:徐文鑫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卫生职业院校医学教师教育理论素养提高策略

    针对卫生职业院校医学教师因医学专业性质所致,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理论,欠缺从事教学工作的教育素养,不能完全适应教师岗位的要求,为培养其教育理论素养,提出相关策略:制定医学教师入职标准,明确教育素养要求;加强医学教师教育素养的入职前、入职期、入职后培训;鼓励医学教师自我学习和提高.

    作者:潘永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成人医学教育面授点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针对成人医学教育面授点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不断优化成人医学教育面授点教学管理机制,提升教学管理质量.

    作者:李朝中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浅析皮肤科PBL教学模式的困境与对策

    总结皮肤科在开展PBL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提出解决方案,以使皮肤科教学及时走出困境,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

    作者:赵恒光;方圣;李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院校一体“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培养模式探索

    依托院校一体合作平台,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专兼职教师,提高其教学和实践能力,形成一支稳定的“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高金玲;薛淑好;杨培常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会宁县儿童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会宁县儿童体内微量元素(钙、镁、铜、铁、锌)的含量,为微量元素的摄入及合理膳食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我站门诊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840名体检健康儿童微量元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会宁县儿童体内5种微量元素的缺乏状况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2)5种微量元素中以缺锌多见,占总体检人数的47.62%,其次为缺铁和缺铜.结论 会宁县婴幼儿易出现锌、铁和铜缺乏状况,应加强对儿童体内微量元素的定期检测,重视对孕妇及婴幼儿补锌、补铁和补铜的饮食结构调整或临床治疗.

    作者:张艳;王雄;王瑞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医学硕士学位论文溯源的探索与实践

    学位论文是整个学术研究过程的缩影,是学术行为的综合呈现.医学硕士学位论文溯源能够以点及面洞察整个学术研究过程和学术行为,对发现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治理学位论文造假、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者:周亮;季红;丛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甘肃省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浅析

    自2013年起,甘肃省全面开展“2+2+1”职教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本文在分析这一模式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实施“2+2+1”模式的相关建议.

    作者:李占卿;李赋中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矫正丢失原因及对策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矫正丢失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8年10月至2011年4月实施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215例患者的完整资料.结果 15例(16个椎体)术后椎体高度矫正丢失,结合相关文献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发生椎体高度矫正丢失的原因有:(1)生物力学因素:(2)椎间盘高度丢失;(3)脊柱骨折节段未形成有效融合;(4)骨质疏松;(5)术后休息时间不足;(6)螺钉位置不当或术中多次进钉.结论 术中有效的植骨融合,对合并有椎间盘损伤的患者合理选择术式,提高手术技术,术后常规佩戴支具能有效防止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矫正丢失的发生.

    作者:张晓越;罗晓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以服务社区为主的针推实训课教学改革实践

    针推实训课教学改革实践符合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具体体现.社区实践让学生和社区百姓直接接触,使学生在工作情境中理解和掌握针推操作技能,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有积极作用.

    作者:刘文国;张庆岭;李颖梅;方洪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SimMan模拟人在多专业联合小组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SimMan综合模拟人在多专业联合抢救小组中对急危重症病例抢救训练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选择2009级护理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和针灸推拿专业的部分学生组成医疗团队,通过SimMan模拟人进行急危重症病例的抢救训练.结果 94.4%的学生认为能够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72.2%的学生认为医护不同专业人员的协作,能够互相学习专业优势;94.4%的学生希望在更多的临床专业课程中引入此种教学方式.结论 SimMan模拟人在临床实践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其操作技能,调动其探究欲望,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积极采用.

    作者:沈延春;庹新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低张对比剂充盈、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对胃癌TNM分期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低张对比剂充盈、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在胃癌术前分期及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4例经胃镜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术前行MSCT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扫描,再运用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及CT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胃癌MSCT-TNM分期,并与手术病理分期比较.结果 MSCT对胃癌T、N、M期的判断准确率分别为79.4%、75.6%和100.0%,其中对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9%和88.9%.MSCT对胃癌TNM临床分期判断的准确率为81.8%.结论 MSCT明显提高了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可对癌肿侵犯胃壁的深度、淋巴结转移、周围脏器漫润以及远处转移情况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低张对比剂充盈、MSCT三期增强作为一种新型、简单、无创、直接的评价手段,能较准确地对胃癌进行术前分期及评估,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较大价值.

    作者:朱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扬诚信正气 铸道德之魂——卫生职业教育诚信建设实践研究

    阐述诚信建设主旨,构建诚信教育体系,夯实诚信教育基石,注重诚信建设践行性、认同性和渗透性.

    作者:叶纯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提高中职德育实效性的突破口

    加强中职生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德育实效性,要以传统文化为突破口,加强仁爱感恩教育;以学生就业为突破口,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求职面试为突破口,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为突破口,进行行为影响教育.

    作者:李怀睿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教司;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