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近发展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邱安琪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高职, 英语教学
摘要: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近发展区”对语言教学的现实意义,寻找、利用学生的“近发展区”,使英语的“教”和“学”都取得佳效果.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带教方法在护理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带教方法在护生实习带教中的效果.方法 将2012-2013年在肾病科实习的80名护生随机分为观察组(40人)和对照组(40人).观察组采取复合带教方式:前两周一对一固定带教,后3周轮流带教;对照组采用一对一固定带教方式.在第五周分别对护生职业素养、理论知识、临床护理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进行测评,并对其实习满意度展开调查,比较两组实习效果.结果 观察组各项成绩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前期固定和后期轮流带教相结合的复合带教方式的实习效果优于单纯固定带教方式,值得推广.

    作者:张晓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说课实例与体会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刘景辉主编的《化学》(医药卫生类)中“化学反应速率”为例探讨说课思路,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说课设计,并浅谈说课体会.

    作者:黄小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医院药学方向课程体系现状与改革思路

    针对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医院药学方向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学科本位特征明显,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岗位(群)对人才需求等问题,以岗位(群)工作任务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课程结构,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课程实施,不仅为学生迈向成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而且也符合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突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任亮;刘金宝;朱吾元;郭留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医院办护校工学结合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本文回顾性总结20世纪60至80年代国内普遍采用的医院附属护校、医院办护士班培养护理紧缺人才的办学模式,分析其效果、经验、教训,针对课程结构、毕业生质量等主要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相关院校建设护理专业提供参考.

    作者:沈晓洁;王立文;瞿光耀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医学院校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分析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在医学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医学院校专业特点,对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改革,探索适合医学院校的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模式.

    作者:曲典;刘志翔;张智河;李延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农村医学专业循环系统疾病见习带教体会

    在农村医学专业循环系统疾病见习带教中,就吸引学生注意力,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索未知欲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进行探讨.

    作者:段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高职药学专业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程开发及实践

    遵循“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理念,针对高职药学专业,以药学服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程的开发与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作者:于永军;祁秀玲;刘清新;陈俊荣;贾建忠;李宝丽;李喆;赵兴华;于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高校学生理论课选择座位情况分析

    使用问卷调查、现场调研的方法,对甘肃省11所高校1 845名学生理论课选择座位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理论课选择座位情况与高校教育教学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创新教育对推动高校理论课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康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超声检查前健康教育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超声检查效果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改进护理方法.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10月386名超声检查患者,按单双号分为两组.单号为健康教育组,于超声检查前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双号为对照组,超声检查前不作健康教育.结果 健康教育组超声检查图像清晰率、一次性检查成功率、患者配合程度、医患和谐率及工作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提高超声检查工作效率,促进医患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宋新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药学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探析药学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作者:崔燕兵;张斌;邢志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与妇产科护理学教学改革

    目的 探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如何适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方法 总结和分析为适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及其变化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采取的相应对策、方法,分析其中促进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提高的因素.结果 (1)学习和掌握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目的、宗旨及其要求是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重要条件.(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制定符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的教学计划和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结论 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临床实习管理、强化考前辅导、改革考试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均可提高妇产科护理学教学质量,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作者:成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基于性别差异的医疗器械维修专业教学策略初探

    针对青春期男女生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以基于性别差异的案例教学法为例,初步探讨医疗器械维修专业的教学策略,为职业院校男女生比列不均衡专业的教学提供参考.

    作者:董谦;杨德武;王洁成;陈雅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护理教学中贯穿安全输血知识的意义

    近年来,临床输血医疗纠纷逐年上升,已成为一个超越医疗范围的社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护士是临床输血治疗实施过程中后一个,也是关键环节的执行者.因此,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早期安全输血知识教育非常必要.本文就如何在护理教学中贯穿安全输血知识,培养、提高学生输血风险意识,体现中等护理教学的作用概括如下.1 掌握血液生理知识让学生了解血液的成分、功能、理化性质等,以及血液从采集、分离制备、检验、储存发放到临床的一般过程,知道成分输血的优点是一血多用.近年来,成分输血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因此要执行输血操作的护士必须了解血液成分,提高成分输血的疗效.

    作者:罗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任务引领—项目导向—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在儿童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针对高职教育特点,探讨儿童护理课程应用“任务引领—项目导向—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11级护生52人为对照组,40人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比较两组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结果 实验组理论、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新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结论 新教学模式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形成,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作者:周密;罗玉琳;陈静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护理药理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讨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护理药理学教学改革,以提高护生的学习效率和临床用药能力.

    作者:马香芹;毛理纳;张琨;许煊慧;赵汴霞;崔晓华;乔淑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校企合作下的高职课程标准制定与教学设计策略

    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遵循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和流程,以工作任务和能力本位为中心,准确把握工学结合教学设计的内涵特征,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框架,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许国莹;刘家秀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途径探讨

    通过对我院护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主要途径.

    作者:薛建平;史良俊;谯时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护理技能竞赛选手的心理评价与干预

    目的 了解参赛选手的人格特征,评价心理干预的作用.方法 将98名选手分为参赛组(15名)和参选组(83名),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对选手心理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对参赛组采用考试焦虑量表(TAS)评价心理干预的效果.结果 参赛组的E量表得分为(9.53±2.33)分,参选组为(14.75±4.37)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参赛组心理干预前后的TAS平均分分别为(16.73±2.55)分、(11.00±1.73)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E量表得分较高且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适合参加护理技能竞赛;个体化的心理干预可降低焦虑水平,提高竞技状态.

    作者:邓惠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自制淀粉显色液介绍

    介绍一种自制淀粉显色液,对其稳定性及显色性能进行验证,效果满意.

    作者:张小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在护理教育中推行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分类和护理结局分类系统的思考

    在我国护理教育中推行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分类和护理结局分类能从根本上完善并衔接护理临床与护理教学,使学生尽早适应临床,解决护理教材与临床脱节的问题,促进护理教学改革研究,推动学科发展.

    作者:陈靖;丁琳;黄万琪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教司;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