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发作间期/发作期SPECT rCBF显像在癫痫灶定位诊断中的价值

杨雅娜;罗焱;胡云;苏红媛;杨辉;张青

关键词:癫痫, 定位诊断,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摘要:目的 探讨发作间期/发作期SPECT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在癫痫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外科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15例癫痫患者,术前分别行发作间期/发作期SPECT显像、常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视频脑电图(vedio-EEC,VEEG)、CT或MRI检查,术中行皮层脑电图(electrocorticogram,ECoG)监测,与发作间期/发作期SPECT、EEG、VEEG、CT和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发作间期/发作期SPECT检出癫痫的阳性率为90.4%,高于EEG的37.4% (P <0.05)、VEEG的82.6%(P>0.05)、CT的48.8% (P <0.05)和MRI的54.2% (P <0.05).与术中ECoG结果比较,发作间期/发作期SPECT对癫痫灶定侧率为91.3%,定位率为71.2%.结论 术前发作间期/发作期SPECT显像与ECoG在癫痫灶定位诊断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术前综合定位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钌配合物[ Ru( MeIm)4(bpy)]2+的合成及对人肝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

    目的 合成钌配合物[ Ru (MeIm)4(bpy)]2+并初步探讨其体外抗肝癌活性.方法 利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ESI-MS)、核磁共振(NMR)等对目标化合物进行表征并通过溴化乙啶(EB)竞争结合实验检测其与DNA的结合能力;采用MTT法检测其对3株人肝癌细胞株HepG2、HCC-LM3和MHCC-97L细胞增殖的影响,用 Hoechst33342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以流式细胞仪观察药物作用后细胞的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合成并表征了金属钌配合物[ Ru(MeIm)4(bpy)]2+,同时竞争结合实验表明其能取代EB结合DNA.该化合物可抑制HepG2、HCC-LM3和MHCC-97L的增殖,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该化合物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为明显,且浓度依赖性地诱导HepG2细胞凋亡,并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Sub-G1凋亡峰越增加.31.25~125 μg/ml钌配合物阻滞细胞于G0/G1期,而浓度达250 μg/ml时则阻滞细胞于G2/M期.结论 合成的目标产物钌配合物[Ru( MeIm)4(bpy)]2+在体外可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并能诱导其发生凋亡.

    作者:李宁;陈兰美;张海涛;贾振斌;罗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苦柯胺B拮抗细菌内毒素和CpG DNA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中药活性成分苦柯胺B( kukoamine B,KB)体内外拮抗脓毒症的药理活性.方法 采用双偏振极化干涉测量技术测定KB与大肠埃希氏菌LPS、CpG ODN 1826的亲和力,并用(尝)试剂法检测KB对大肠埃希氏菌LPS的体外中和作用,采用ELISA法体外检测KB对LPS和CpG DNA单独刺激RAW 264.7细胞释放炎症介质TNF-α和IL-6的抑制作用,ELISA法检测热灭活大肠埃希菌和热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RAW 264.7细胞释放炎症介质TNF-α和IL-6的抑制作用.在腹腔注射热灭活细菌菌液小鼠脓毒症模型中,将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KB(低、中、高剂量)组、和临床药物组(血必净和乌司他丁),观察比较7d内各组动物死亡率.结果 KB与LPS和CpG ODN1826的KD值分别为7.38 nmol/L和197.2 nmol/L,在体外KB能够明显抑制LPS对鲎试剂的促凝作用(P<0.05,P<0.01),对热灭活细菌刺激RAW 264.7细胞释放TNF-α和IL-6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呈现明确的量效关系(P<0.05,P<0.01).在体内实验中,KB对重度和极重度脓毒症模型均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KB组小鼠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临床药物组(P <0.05,P<0.01).结论 KB作为一种多病原分子的中和剂,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发挥对脓毒症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且效果显著优于现有临床用药血必净和乌司他丁.

    作者:杨景程;刘鑫;郑新川;祝元峰;鲁永玲;郑江;罗奇志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脂肪源性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为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体外研究

    目的 探讨诱导脂肪源性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分化为GABA能神经元的体外培养方法,为细胞移植修复神经系统损伤提供种子细胞.方法 贴壁培养C57BL/6小鼠(附睾脂肪垫)脂肪来源的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流式细胞仪进行表型鉴定(CD45、CD9O、CD105)及标志物纤连蛋白(fibronectin)鉴定后,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2% B27的Neurobasal培养基中诱导成NSCs.用免疫荧光细胞染色法进行NSC特异性标记物Nestin、增殖能力BrdU检测,再次添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形成蛋白2后,维甲酸(RA)诱导分化为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并进行其标志物GABA的检测.结果 分离纯化的ADSCs CD90、CD105表达强阳性,CD45表达阴性;诱导后的干细胞球经Nestin及BrdU鉴定为NSCs,且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后的神经元GABA抗体染色呈阳性.结论 在特定神经营养因子作用下,ADSCs在体外诱导生成的NSCs可被诱导分化为GABA能神经元.

    作者:任红苗;王宜南;陈继川;张世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妇科癌症患者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目的 调查妇科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 RISC)、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应对方式问卷对181例三甲医院的妇科癌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妇科癌症患者的PTSD总分为(30.75±11.28)分,PTSD总分≥38分者41例(22.65%),总分≥45分者20例(11.05%),总分≥50分者11例(6.08%).②PTSD阳性组在心理弹性的总分上显著低于PTSD阴性组(P<0.05).③妇科癌症患者SCL-90阳性组在心理弹性总分上显著低于SCL-90阴性组(P<0.01).在人格(EPQ)的神经质得分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在应对方式的自责、退避、合理化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④PTSD总分与SCL-90总分、自责、退避应对方式3个因素成正相关,与心理弹性(CD)总分、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应对方式4个因素成负相关.SCL-90总分与PTSD总分、自责、幻想、退避应对方式4个因素成正相关,与CD总分、外向性、合理化应对方式3个因素成负相关.结论 妇科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较高,低心理弹性、低心理健康水平、消极的应对方式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重要预测因素.

    作者:陈露露;彭李;唐棠;李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miR-125b调节C3H10T1/2间充质干细胞中Cbfβ的表达

    目的 研究miR-125b对鼠间充质干细胞株C3H10T1/2中核心结合因子-β(core-binding factor beta,Cbfβ)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microRNA阴性对照、miR-125b mimic和anti-miR-125b用脂质体转染小鼠间充质干细胞系C3H10T1/2,Western blot及RT-PCR测定细胞中Cbfβ蛋白及mRNA表达;以PicTar数据库预测的Cbfβ3’-非翻译区上miR-125b靶位点附近约30个碱基为基础合成3组插入序列(阳性对照、野生型序列、突变序列),连接到经HindⅢ、SpeⅠ双酶切后的PmiR-report载体质粒上,然后与miRNA阴性对照和miR-125b mimic共同转染293T细胞,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结果 过表达miR-125b抑制Cbfβ蛋白及mRNA表达(P<0.05),转染anti-miR-125b可促进Cbfβ蛋白及mRNA表达(P<0.05);miR-125b抑制Cbfβ3’-非翻译区荧光素活性.结论 外源性miR-125b可作用于Cbfβ3’非翻译区从而负性调节C3H10T1/2细胞中Cbfβ的表达.

    作者:周维;谢肇;许建中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手术疗效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37例,包括男性15例,女性22例,年龄(57.6±5.8)岁,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ODI功能评分.结果 本组病例都获得了临床随访,随访(18.5±5.5)个月,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自诉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术前ODI功能评分(59.6±12.5)分,术后(34.6±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评分(36.3±6.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obb角由术前(25.3±5.7)°矫正至术后(11.4±6.3)°,改善率平均为84.5%;骨融合率达到100%,无椎间融合器移位、椎间隙塌陷、断钉断棒等发生.结论 后路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矫形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卢旻鹏;董靖;邵高海;李波;余雨;王群波;焦春燕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发作间期/发作期SPECT rCBF显像在癫痫灶定位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发作间期/发作期SPECT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在癫痫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外科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15例癫痫患者,术前分别行发作间期/发作期SPECT显像、常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视频脑电图(vedio-EEC,VEEG)、CT或MRI检查,术中行皮层脑电图(electrocorticogram,ECoG)监测,与发作间期/发作期SPECT、EEG、VEEG、CT和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发作间期/发作期SPECT检出癫痫的阳性率为90.4%,高于EEG的37.4% (P <0.05)、VEEG的82.6%(P>0.05)、CT的48.8% (P <0.05)和MRI的54.2% (P <0.05).与术中ECoG结果比较,发作间期/发作期SPECT对癫痫灶定侧率为91.3%,定位率为71.2%.结论 术前发作间期/发作期SPECT显像与ECoG在癫痫灶定位诊断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术前综合定位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雅娜;罗焱;胡云;苏红媛;杨辉;张青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风险因素评估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 virus,HBV)母婴传播的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相关评估.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 -2011年163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分娩时的孕周、分娩方式、静脉血HBV DNA水平、喂养方式与HBV母婴传播的关系.结果 在常规预防接种后HBV母婴传播率为4.29% (7/163).孕妇HBV DNA含量越高时,新生儿脐血HBV DNA及随访的婴儿静脉血HBV DNA阳性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脐血HBVDNA水平与出生后6个月静脉血HBV DNA水平有关(P<0.05).孕妇分娩时的孕周、分娩方式、喂养方式与HBV母婴传播均无关(P>0.05).结论 分娩方式、喂养方式是HBV母婴传播的低风险因素,围生期孕妇静脉血HBV DNA水平是HBV母婴传播的高风险因素.剖宫产不能降低HBV母婴传播风险.母乳喂养与混合喂养并不会增加HBV母婴传播风险.

    作者:李利;李俊男;曾毅;吴全新;梁志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低pH液复灌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与Bcl-2、Bax表达的关系

    目的 探讨低pH液复灌对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下兔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心肌的保护作用与Bcl-2、Bax表达的关系.方法 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0只,完全随机分为5组(n=6):对照组(C组)不停跳,体外循环180min;缺血再灌注组(I/R组)全心缺血40 min,再灌注120 min;pH =7.4组与pH =6.9组于再灌注前2 min予37℃的95% O2+ 5% CO2饱和的pH值为7.4或6.9的K-H液灌注;缺血后处理组(P组)再灌注的前2 min给予缺血后处理.体外循环结束后,光镜观察心肌形态学变化;ELISA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浓度;RT-PCR检测Bcl-2、Bax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I/R组比较,pH =6.9组和P组心肌组织损伤较轻,cTnI浓度较低(P<0.05),pH =6.9组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1.058 1±0.165 7)vs (0.648 2 ±0.070 8),(0.233 1±0.022 5) vs (0.156 5±0.019 2),P<0.05],Bax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1.353 3±0.138 1)vs(1.901 7±0.198 1),(0.173 5±0.015 1)vs(0.247 1 ±0.021 3),P<0.05];pH =6.9组和P组之间Bcl-2、Bax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循环下再灌注初短暂低pH(pH =6.9)液复灌可以模拟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与调节Bcl-2、Bax的表达有关.

    作者:刘柳;杨海燕;刘新伟;王群英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半乳凝集素-9在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目的 通过观察半乳凝集素-9( Galectin-9)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中的作用,探讨其在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巾的机制.方法 建立Lewis到BN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n=30),受体分为3组,每组10只.转染组于肝移植冷缺血期经门静脉转染重组galectin-9腺病毒质粒2 ml,空质粒组灌注2 ml空腺病毒载体,对照组灌注2ml生理盐水.术后7d各组处死5只大鼠,余观察生存率,采用Banff分级观察移植物排斥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查肝组织Galectin-9、T-bet、RORγt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IFN-γ及IL-1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术后7d转染组Banff评分Ⅰ~Ⅱ级,空质粒组及对照组为Ⅲ级;转染组、空质粒组及对照组Galectin-9 mRNA水平依次为(1.14±0.05)、(0.46±0.03)、(0.49±0.07),转染组Galectin-9 mRNA水平较其余2组明显增加(P<0.05).转染组、空质粒组及对照组T-bet及RORγt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27±0.07)、(1.26±0.12)、(1.31±0.08)和(0.57±0.13)、(1.57±0.09)、(1.58±0.07),转染组T-bet及RORγt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余2组(P<0.05);转染组、空质粒组及对照组IFN-γ及IL-17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39±0.06)、(1.28±0.11)、(1.47±0.05)和(0.64±0.07)、(1.52±0.05)、(1.67±0.04),转染组IFN-γ及IL-17蛋白表达水平低于空质粒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 Galectin-9通过清除Th1/Th17细胞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形成.

    作者:刘一鸣;何勇;张艳;赖星;李金政;龚建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患者围术期管理

    目的 探讨心内直视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的围术期管理.方法 对我科2006年4月至2011年8月间103例瓣膜置换同期行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患者的围术期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术后住院期间除2例于术后1周出现阵发性心房扑动,其余患者均为窦性心律.术后随访96例,失访7例,随访时间0.3~6.5年,随访期间6例(6.25%)患者转为房颤心律,其余均为窦性心律.结论 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是外科治疗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房颤的有效方法,做好围术期管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夏梅;何萍;吴蔚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2例消化道穿孔的内镜治疗

    消化道穿孔的发生率较高,包括自发性穿孔及医源性穿孔,其中前者常见于消化性溃疡、肿瘤等;后者常见于内镜诊治过程中,因此对于其治疗甚为重要,临床常采用外科手术治疗[1].近年来发展一些内镜下治疗消化道穿孔的案例,但目前对于消化道穿孔内镜治疗的文献报道较少见,故本研究以内镜下钛夹治疗消化道穿孔2例治疗过程予以报告.

    作者:唐静;骆勇;杨丹;沈文拥;吴涛;刘爱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对胃静脉曲张及其出血的影响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结扎(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后对胃静脉曲张(gastric varices,GV)及其出血的影响.方法 对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本科收治82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行内镜下结扎根除治疗,根据治疗前是否合并胃静脉曲张分为2组,A组合并胃静脉曲张,B组无胃静脉曲张.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年以上,观察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根除后胃静脉曲张的变化情况.结果 A组合并胃静脉曲张60例,B组无胃静脉曲张22例.A组45例原发性胃食管静脉曲张1型(type 1 gastroesophageal varices,GOV1型)患者胃静脉曲张消失有22例(48.9%),未发生胃静脉曲张出血,15例原发性胃食管静脉曲张2型(GOV2型)患者胃静脉曲张消失有2例(13.3%),发生胃静脉曲张出血2例(13.3%);B组22例中未发生胃静脉曲张18例(81.8%),继发胃静脉曲张4例(18.2%),无继发性胃静脉曲张出血.结论 内镜下EVL术根除食管静脉曲张后对不同胃静脉曲张类型的影响不同,近一半GOV1型胃静脉曲张会发生消失,GOV2型胃静脉曲张不会消失,未消失的胃静脉曲张会增加出血风险,而80%左右患者不会发生胃静脉曲张.

    作者:王奎;陈伟庆;高健;何松;邱烈旺;何璐;吴素华;梅浙川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脊髓星形胶质细胞FGFR3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表达改变及作用

    目的 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大鼠脊髓的表达变化.方法 40只SD雄性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和手术组(SNI),每组20只.使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方式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观察sham组和SNI组大鼠术前1d以及术后1、3、5、7d的行为学改变并检测2组大鼠的机械痛阈,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观察2组大鼠术后7d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FGFR3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共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SNI术后各时间点2组大鼠FGFR3蛋白表达.结果 术前1d2组大鼠机械痛阈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3、5、7 d SNI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分别为(6.67±2.12)、(3.17±0.99)、(2.33±0.65)、(1.75±0.31),相应时间点sham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分别为(12.75±2.83)、(12.33±2.84)、(12.08±2.57)、(11.50±2.65),SNI组大鼠机械痛阈在各时间点较sham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7d患侧脊髓背角GFAP阳性表达的细胞,FGFR3也呈阳性表达;术后1、3、5、7 d sham组大鼠脊髓FGFR3蛋白表达分别为(0.192 8 ±0.013 0)、(0.213 6±0.021 4)、(0.2946±0.025 1)、(0.2664±0.027 3),相应时间点SNI组大鼠脊髓FGFR3蛋白表达分别为(0.280 4±0.015 3)、(0.328 2±0.026 3)、(0.567 7±0.027 0)、(0.528 8±0.032 8),与sham组比较,SNI组脊髓FGFR3蛋白表达随时间增长而上调(P <0.05).结论 在神经病理性疼痛过程中FGFR3表达下调并可能参与GFAP的激活,提示FGFR3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谢科宇;胡新宇;李继元;杨天德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C3G/Rap1和Dock180/Rac1信号通路在卵巢癌浸润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C3G/Rap1酶和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Dock180/Rac1酶信号通路在卵巢癌浸润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Western blot检测Dock180沉默的卵巢癌细胞SKOV3中C3G的表达,验证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Dock180与C3G的表达相关性;免疫组化比较卵巢癌组织中Dock180与C3G的表达趋势;免疫荧光观察SKOV3中Dock180与C3G及它们各自的下游蛋白Rac1/Rap1的定位.结果 Dock180基因沉默的细胞中C3G表达明显增强(P<0.05);Dock180与C3G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呈现相反趋势(P<0.05);C3G/Dock180均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下游效应蛋白Rap1/Rac1在细胞膜和细胞质都有表达,但Rap1以细胞质为主,而Rac1可以伸展至细胞膜及细胞膜皱褶.结论 卵巢癌细胞和组织中C3G与Dock180表达呈相反趋势,下游蛋白Rap1与Rac1在细胞内的定位分布差异,可能与C3G/Rap1和Dock180/Rac1信号通路在卵巢肿瘤浸润中的不同作用有关.

    作者:高一萌;张瑜;李文燕;车亚玲;王瑾;刘斌;王辉;令狐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表位多抗原肽疫苗的体外抗肿瘤免疫效应研究

    目的 检测基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表位R540的多抗原肽(multiple antigen peptide,MAP)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将HLA-A2限制性hTERT CTL表位的多抗原肽负载正常人外周血来源(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的树突细胞,并将负载多肽的树突细胞刺激淋巴细胞产生hTERT特异性的CTL细胞,采用51cr释放实验检测所诱导的CTL细胞体外抗肿瘤杀伤效应.结果 hTERT特异性CTL表位的多抗原肽所诱导的CTL细胞对hTERT及HLA-A2表达均阳性的肿瘤细胞杀伤作用较之其单肽疫苗杀伤活性明显增强,在大效靶比(E/T) 80:1时,高出率均大于25%.而对HLA-A2阴性的HepG2肝癌细胞及hTERT阴性的U2OS骨肉瘤细胞不具有杀伤效应,同时其对自体淋巴细胞和树突细胞也不具有杀伤效应.结论 HLA-A2限制性hTERT CTL表位多抗原肽相较于其单肽能在体外诱导更强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作者:廖忠莉;汤旭东;王国珍;周媛;杨武晨;周圆圆;覃勇;胡建;郭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并与3.2mm同轴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6例(60眼),年龄55~78岁,晶状体混浊3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22例(28眼),B组24例(32眼).A组行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行3.2 mm传统司轴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记录超声乳化时间和能量,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观察随访,记录术后的散光改变、裸眼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手术并发症,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术中2组平均超声乳化时间(average phaco time,APT)、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ffective phaco time,EPT)、平均超声乳化能量(average phaco power,AV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变化:术后第1周A组裸眼好于B组裸眼视力,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和第1个月2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散光变化:术前与术后比较,2组角膜散光均有不同程度改变;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A组角膜散光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源性散光更小,早期视力恢复快,前房密闭稳定,手术安全可靠.

    作者:谭念;叶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回肠转位术对自发性糖尿病大鼠肝脏脂代谢的影响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回肠转位术( ileal transposition,IT)对自发性糖尿病(goto-kakizaki,GK)大鼠肝脏脂代谢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20只GK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术组与假手术组,每组10只.手术组行回肠转位术,假手术组行末端同肠离断后原位吻合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2、4周动态检测2组大鼠血液中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于术前及术后4周测定大鼠血液中空腹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peptide-1,GLP-1)、游离脂肪酸( free fatty acids,FFA)、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于术中及术后第4周获取大鼠肝脏组织行免疫组化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TG沉积情况并用图形图像处理器计算平均灰阶值.结果 手术组术后空腹及OGTT2h血糖值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至术后第2、4周时其血糖值显著低于术前(P<0.05);假手术组手术前后空腹及OGTT2h血糖值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第4周,手术组大鼠血液中GLP-1含量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FFA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TG及Tch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假手术组此3个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组术后第4周肝脏组织切片内TG沉积现象明显比术前改善(P<0.05),假手术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回肠转位术能显著降低GK大鼠的血糖,其可能机制是手术后通过改善肝脏脂质代谢,食物过早刺激末端回肠,引起GLP-1分泌的增加,使胰岛素抵抗得到缓解.

    作者:邹洪;闫洪涛;伍松;唐均成;郑晓博;崔建峰;石力;陈涛;汤礼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SSAT2通过抑制HIF-1α表达增强肾癌Caki-1细胞化疗敏感性

    目的 探讨转染精脒/精胺N1乙酰基转移酶2(spermidine/spermine N1 -acetyltransferase 2,SSAT2)在低氧条件下对肾癌Caki-1细胞增殖、凋亡和阿霉素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经X-treme GENE HP介导将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 (D)/V5-His-SSAT2转入肾癌Caki-1细胞,细胞在1%氧浓度下培养,Western blot法检测SSAT2蛋白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alpha,HIF-1α)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死亡率;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以及不同浓度阿霉素对细胞的抑制率.结果 SSAT2成功转入肾癌Caki-1细胞,与空白细胞组及空载体组比较,转染SSAT2组HIF-1α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1),细胞凋亡率和死亡率均增加(P<0.05).阿霉素浓度为2μg/ml时,转染组细胞抑制率可达(67.5±3.7)%,对空白细胞和空载体细胞的抑制率为(54.7±8.4)%、(56.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转染SSAT2可以通过下调HIF-1α蛋白表达,减少肾癌细胞的增殖,增加肾癌Caki-1细胞的凋亡率、坏死率和对阿霉素的敏感性,针对SSAT2的基因治疗可能成为逆转肾癌耐药的方法之一.

    作者:曹进;张献全;曾维威;宋梦龙;王关嵩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膀胱内注射肉毒素A治疗氯胺酮相关性膀胱功能障碍

    目的 探讨膀胱内注射肉毒素A治疗氯胺酮相关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 经戒断氯胺酮、抗生素、M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无效的氯胺酮相关性膀胱功能障碍男性患者6例,平均年龄25( 18 ~36)岁.均有严重的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尿痛或血尿症状.膀胱镜下将肉毒素A200 U注射于膀胱逼尿肌内,均匀分布共注射30针.记录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排尿日记、OABSS评分及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6例膀胱活检病理提示膀胱黏膜炎性改变.排尿日记显示治疗后4周患者的日间排尿次数由(24.2±5.9)次减至(12.8±2.5)次(P<0.01),夜间排尿次数由(16.8±5.3)次减至(6.7±3.0)次(P<0.01),尿量由(31.3±10.8) ml/次增加至(67.8±23.7)ml/次(P<0.01).OABSS评分由(9.7±1.5)分减至治疗后4周的(7.0±1.7)分(P<0.01).尿痛、膀胱区疼痛、血尿症状也有明显好转.6例患者未出现急性尿潴留等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膀胱内注射肉毒素A治疗氯胺酮相关性膀胱功能障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

    作者:姜少军;谢克基;蔡岳斌;邓向荣;王斌;韦兴华;钟惟德;胡建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第三军医大学

主办:第三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