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海马神经发生障碍--抑郁症发病机制的新观念

牟君;谢鹏

关键词:神经发生, 抑郁症, 海马
摘要: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发病机制不清,其总患病率高达11.3%,居全球致残疾病的第1位.尽管单胺递质学说[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在突触间隙的缺乏]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SSRIs)能很快增加患者大脑突触间隙的5-HT递质浓度,而需2~6周后才能改善仅60%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的现象,则难以解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三氧化二砷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目的载三氧化二砷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工艺优化.方法以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w/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As2O3纳米粒,通过均匀设计试验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结果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纳米粒形态圆整、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178.2 nm,平均包封率为53.19%,平均载药量为0.64%.结论本纳米粒制备工艺简单,质量可控.

    作者:张乐;周世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ORC1基因RNA干扰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以RNA干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s)ORC1基因,探讨ORC1基因表达抑制后VSMCs增殖的变化.方法实验设置正常对照组、阴性siRNA组及阳性(ORC1+A、ORC1+B、ORC1+C)siRNA组.应用Western blot检测ORC1基因表达的变化;应用MTT比色试验、3H-TdR掺入试验检测VSMCs增殖的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表达.结果①siRNA转染后,3个阳性siRNA转染组ORC1基因表达水平均降低,尤以第2对阳性siRNA抑制效果为显著,而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间ORC1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②siRNA转染使ORC1表达减弱后,VSMCs的MTT吸光度值、3H-TdR掺入量和PCNA表达量均较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 RNA干扰介导的ORC1基因沉寂可显著抑制VSMCs增殖.

    作者:覃跃龙;舒茂琴;江明宏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1,25二羟维生素D3联合他莫西芬对转染VDRE-Tk-ERα表达载体的MDA-MB-231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构建受1,25二羟维生素D3调控的雌激素受体α真核表达载体(VDRE-Tk-ERα),并观察其对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细胞的细胞周期相分布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PCR法体外构建得到含有4个拷贝VDRE和Tk启动子的VDRE-Tk-ERα表达载体,并将其和空载体质粒分别转染入MDA-MB-231细胞中,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乳腺癌细胞周期相的分布,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 结果 1,25二羟维生素D3和他莫西芬联合作用较对照组和单独作用组能够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周期进程,并能有效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结论利用1,25二羟维生素D3靶控雌激素受体α表达载体联合他莫西芬可以阻止雌激素受体α阴性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的周期进程并诱导其发生凋亡,从而使原本对他莫西芬耐受的乳腺癌细胞恢复对其的化疗敏感性.

    作者:郎海滨;糜漫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人骨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差异蛋白质谱初步分析

    目的应用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法分析正常人及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蛋白质组表达差异,探讨差异蛋白在骨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固相pH梯度(immobilized pH gradient, IPG)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2-DE)分离正常人及骨关节炎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总蛋白质,银染显色,PDQuest2-DE软件分析图像,比较2种细胞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对差异蛋白质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进行鉴定.结果胶图差异分析显示36个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的蛋白质,选取15个点进行质谱鉴定,鉴定出6个表达上调蛋白质.结论正常人及骨关节炎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表达蛋白质组存在差异.这些差异蛋白可能参与骨关节炎的发病.

    作者:柏干苹;周丽娜;贺伟峰;罗高兴;陈烯伟;易绍萱;胡晓红;石东文;陈光兴;方勇飞;吴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凋亡抑制因子Livin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因子Livin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40例喉癌患者喉鳞癌组织及外周血细胞中Livin的表达,并以声带息肉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作对照.结果在40例喉鳞癌标本中,Livin α在26例(65%)癌组织中表达阳性,在17例(42.5%)外周血细胞中表达阳性;Livin β在喉癌组织及外周血细胞和声带患者中均不表达.Livin α的阳性表达率与喉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结论凋亡抑制因子Livin α在喉鳞癌组织和血液中高表达且与喉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作者:肖虹;姬长友;陈继川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周期性张应变对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周期性张应变对培养的大鼠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内Ca2+浓度([Ca2+])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Fluo-3/AM荧光探针标记技术,测定周期性张应变对纤维环细胞内[Ca2+]的影响,并分析了EGTA、维拉帕米和氯化钆预处理对此作用的影响.结果应变为10%、频率为1 Hz的周期性张应变1 min使细胞内[Ca2+]增加1.13倍;EGTA可以阻断此作用;而维拉帕米和氯化钆仅可部分阻断.结论周期性张应变使纤维环细胞内[Ca2+]升高,细胞外钙内流起主要作用,且有不同的钙离子通道参与.

    作者:郭志良;周跃;成敏;李华壮;曹国永;张伟;李兴鑫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慢性房颤患者心房肌L型钙通道α1c亚基mRNA表达的观察

    目的比较慢性房颤与窦性心律心房肌L型钙通道α1c亚基mRNA的表达改变,探讨房颤心房肌L型钙通道的离子重构特点.方法选择43例接受心脏瓣膜置换的风心病患者,慢性房颤者24例,窦性心律者19例,于体外循环建立初采集右心房游离壁组织,应用半定量RT-PCR测定α1c 亚基Ⅰ-Ⅱ跨膜区连接对应的mRNA片段表达.结果慢性房颤心房肌L型钙通道α1c亚基mRNA的表达较窦性心律心房肌无明显差异.结论房颤心房肌L型钙通道的离子重构可能与α1c亚基的亚型表达改变有关.

    作者:曾祥君;肖颖彬;钟前进;陈林;王学锋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结核菌H37Ra免疫小鼠后机体抗结核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讨小鼠皮内接种H37Ra后,细菌在体内的定植及机体能否产生针对结核菌的免疫力. 方法用H37Ra皮内免疫小鼠后15、30、60 d,检测结核菌在小鼠体内脏器的定植;免疫后第30、60天,MT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受PPD刺激后的增殖转化刺激指数、ELISA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受PPD刺激后IL-2、sIL-2R的表达量. 结果小鼠脾、肺脏中有结核菌定植,并至少存活60 d;脾淋巴细胞30、60 d的刺激指数分别为(2.81±0.63)、(2.16±0.52),与BCG皮内接种组无显著性差异,与未免疫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淋巴细胞IL-2、sIL-2R表达量分别为(126.88±8.11)、(91.26±7.29)pg/ml和(138.58±7.67)、(127.09±5.47)pg/ml,与BCG皮内接种组、未免疫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H37Ra免疫小鼠后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结核免疫力,且免疫效果略优于BCG.

    作者:陶昆;卢贤瑜;陈思静;夏长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血管紧张素Ⅱ对滋养细胞侵袭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受体对体外培养的滋养细胞侵袭力及细胞内局灶黏附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 FAK)活性的影响.方法用AngⅡ及其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处理体外培养滋养细胞,用Transwell小室模型测定体外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FAK(tyr397)的磷酸化水平,同时观察量效及时效关系.结果 AngⅡ浓度为10-6 mol/L时,细胞侵袭力较对照组显著性升高(P<0.01),浓度为10-5mol/L时,细胞侵袭力低于对照组(P<0.05).10-5 mol/L AngⅡ处理细胞12 h时侵袭力达高峰,而对照组于48 h时达高峰.FAK(tyr397)的磷酸化水平随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升高而增强,10 min时活性强,同时发现缬沙坦能显著阻断AngⅡ的作用.结论 AngⅡ通过与受体AT1R结合,可能通过激活细胞内FAK,促进滋养细胞的侵袭力.推测过度升高的AngⅡ通过干扰滋养细胞正常的浸润机制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

    作者:王美;李力;俞丽丽;郑英如;王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前列腺炎疼痛对背根神经节细胞兴奋性的影响及P2X3表达的变化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疼痛对P2X介导的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细胞兴奋性的影响及P2X3受体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对急性分离的DRG细胞ATP所激发的自发放电反应及P2X3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对照组、炎症疼痛3 d组神经元膜电位波动幅度都较小,不能产生自发性动作电位.炎症疼痛10 d组神经元膜电位波动明显,部分神经元膜电位波动幅度较大,可以达到阈值产生自发动作电位,约有10.26%(4/39)神经元出现自发性电活动.炎症3 d后P2X3蛋白表达有所增加,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炎症10 d后P2X3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结论相应节段背根节神经元兴奋性及P2X3受体表达的增加可能在前列腺炎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周占松;宋波;黄华;阮怀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β2-BKR基因和AGT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调查缓激肽β 2 受体(β 2 -bradykinin receptor, β 2 -BKR)基因和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 AGT)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的关系.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用MS-PCR和PCR-SSCP方法检测深圳地区EH 97例(EH组)和血压正常者87例(NT组)的β 2 -BKR基因-58T/C多态性和AGT基因M235T多态性.结果 EH组β 2 -BKR CC基因型(0.36)和C等位基因频率(0.60)显著高于NT组(0.14,P=0.000;0.43,P=0.001).EH组CC+MT(0.19)、TC+MM(0.18)基因型显著高于NT组(0.06,P=0.009;0.05,P=0.006).β 2 -BKR CC基因型者EH的相对危险度增加(OR=1.913,95%CI:1.913-3.049,P=0.006).EH组AGT基因型分布与NT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91),但M等位基因频率(0.55)显著高于NT组(0.44,P=0.037).结论β 2 -BKR-58T/C多态性与深圳地区人群的EH相关,CC基因型可能与EH危险增加有关,C等位基因可能与AGT M235T多态性存在基因-基因间的协同作用.

    作者:董会奕;李秋荣;王勤;罗振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高位胆管癌56例临床分析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7-2005年收治的56例高位胆管癌患者,现将手术治疗对策和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邢雅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健择联合腹腔灌注顺铂治疗胆系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健择联合顺铂进行腹腔区域性热化疗治疗恶性胆系肿瘤的疗效,寻找合适的恶性胆系肿瘤内科治疗方案.方法分别选择全身静脉应用健择联合腹腔灌注顺铂结合体外射频热疗(试验组,n=24)、全身静脉应用吡柔比星联合腹腔灌注顺铂(对照组,n=25)对胆系恶性肿瘤进行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全身静脉应用健择联合腹腔灌注顺铂结合体外射频热疗实验组的有效率和临床获益率均明显高于全身静脉应用吡柔比星联合腹腔灌注顺铂对照组(P<0.05, P<0.01);试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身静脉应用健择联合腹腔灌注顺铂结合体外射频热疗对恶性胆系肿瘤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毒副作用小,患者可耐受.

    作者:刘都户;刘文超;范黎;盛蓉;薛妍;王微;王锦;黄颖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伊曲康唑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以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临床确诊的MODS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15 例, 评价伊曲康唑的疗效及副作用.结果痊愈12例,显效1例,好转1例,无效(死亡)1例.在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结论伊曲康唑注射液是治疗MODS 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安全、疗效确切的药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熊建琼;邓朝霞;张雷;文亮;谢先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配合的体会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其中微创冠脉旁路移植是近年来心血管外科的新进展[1,2].我院1995年1月至2005年10月开展在体外循环下CABG 33例,现将手术配合总结并讨论如下.

    作者:王庆梅;陈小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多孔聚醚砜平板膜培养肝细胞的初步研究

    目的初步观察一种多孔聚醚砜平板膜上支持人肝细胞系L02细胞生长能力,探讨聚醚砜膜材料用于生物人工肝的可行性.方法将正常人肝细胞系L02细胞接种在多孔聚醚砜平板膜片上,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以及扫描电镜观察L02细胞在此种平板膜上的贴壁和生长情况.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L02细胞能够在多孔聚醚砜平板膜较好生长,细胞培养到7 d时,细胞仍然保持良好生长增殖状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证实了该结果,且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可呈多细胞聚集状态生长,保持活性.扫描电镜下膜表面微孔和微小孔结构得以观察,并能观察到部分细胞可以向微孔中延伸密集生长. 结论多孔聚醚砜平板膜能够有效的支持L02细胞在其表面生长,有望成为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理想的生物支架材料.

    作者:刘涛;王英杰;张世昌;陈志;刘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透析患者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探讨

    目的为了解尿毒症透析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是否有更高的危险性,与非尿毒症患者有何不同,该如何对这些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处理,我们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5例尿毒症透析患者(透析组)以及同期进行类似手术的34例非尿毒症患者(对照组)检测术前的实验室指标,评估患者的心功能,进行麻醉分级并观察患者的术中输血及补液量,制订手术后尿毒症透析患者的透析方案.结果尿毒症透析患者术前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分别为78 g/L和34.9 g/L,均低于非尿毒症对照组.术前行心功能和麻醉ASA分级,尿毒症透析患者更差.术中尿毒症透析患者接受输液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透析患者能继续规律透析治疗.结论尿毒症透析患者能进行各种手术,但接受手术的风险大,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有利于患者更好地耐受手术.

    作者:张伟明;顾乐怡;严玉澄;林爱武;王咏梅;钱家麒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RNAi抑制IEC-6细胞中ERp29表达

    目的构建抑制大鼠ERp29基因表达的重组质粒,并在IEC-6细胞中发挥作用.方法根据大鼠ERp29的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含有发夹结构的寡核苷酸片段,经退火形成双链后克隆至pAVU6+27载体质粒中,对阳性重组子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转染正常IEC-6细胞,通过PCR方法对siERp29干扰片段进行鉴定,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ERp29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后,有目的条带出现,提示ERp29干扰片段已克隆至pAVU6+27载体质粒中,DNA测序结果显示插入序列与预先设计完全一致.重组质粒转染IEC-6细胞后经G418筛选,成功获得阳性克隆,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Rp29的蛋白水平表达显著下降.结论成功构建ERp29基因RNA干扰表达质粒,并在IEC-6细胞中发挥抑制作用,这为深入研究该基因在电离辐射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杨媛;章波;王蒙;王军平;粟永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人成骨细胞株HOS TE85致瘤性转化的研究

    目的建立人成骨细胞株HOS TE85致瘤性转化的模型, 作为骨肉瘤癌变过程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型.方法通过克隆形成率实验确定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 MNNG)对HOS TE85细胞转化浓度后,以MNNG作启动剂,佛波酯(12-0-Te-tradecanoyl phorbol 13-acetate, TPA)作促进剂对其进行转化,66 d后通过细胞形态、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和裸鼠体内致瘤实验鉴定细胞转化程度.结果经MNNG和TPA协同处理HOS TE85细胞66 d后,细胞中出现形态异常的转化灶,转化灶细胞失去接触抑制;转化细胞凝集性增强;软琼脂克隆形成率明显增加;转化细胞在裸鼠皮下成瘤,病理组织学证实为低分化骨肉瘤.结论模拟人体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过程,建立了HOS TE85的恶性转化模型.

    作者:孟刚;李懿;郭乔楠;肖航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羟异黄酮对肺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联合三羟异黄酮(Genistein)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和促进其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不同剂量ATRA、Genistein及两者联合处理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观察A549 细胞生长情况并运用MTT法检测其生长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及凋亡率检测.结果 A549 肺癌细胞经ATRA、Genistein及两者联合处理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更多的细胞被阻滞于G2/M 期,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其中以两者联合用药为显著.结论 ATRA联合Genistein能协同抑制肺癌A549 细胞的恶性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作者:周人杰;廖卫公;杨镇洲;戴纪纲;肖颖彬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第三军医大学

主办:第三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