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华;彭学良;柳峰;玄国庆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ACI)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和预后关系.方法采用Latex半定量法动态检测93例患者及20名正常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变化,分析其与梗死面积大小,病情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AC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及预后关系密切,其中大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升高水平高,持续时间长,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预后越差,与中、小梗死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AC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D-二聚体越高,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作者:向强;李昆;文亮 刊期: 2003年第07期
呼吸道异物是指外物通过不同方式进入喉、气管、支气管,危及生命,是急诊急症[1].多发于小儿,特别是1~3岁婴幼儿,因年龄较小给救护工作增加了难度.通过西南医院1996-2002年急诊收治的45例患者进行总结,发现术前及时恰当的救护、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能够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李瑛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弹烧复合伤合并海水浸泡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原因和机制,为海水浸泡早期救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建立弹烧复合伤的犬实验模型,致伤后将犬随机分为非浸泡组和浸泡组,将浸泡组犬在海水中浸泡4 h后捞出,然后于伤后4、7、10、20、28h分别取血检测循环内皮细胞(CEC)以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非浸泡组除不浸泡海水外,余检测时相及指标同浸泡组.结果非浸泡组于致伤后4 h和7 h CEC、vWF升高(P<0.05),而浸泡组于伤后4、7、10、20、28h CEC和vWF均持续增高(P<0.05,P<0.01).组间比较:CEC从伤后4 h至伤后28 h,浸泡组与非浸泡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P<0.01),vWF于伤后7h至伤后28h浸泡组与非浸泡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弹烧复合伤合并海水浸泡伤后可引起全身EC急性损伤,并且这种损伤比单纯弹烧复合伤(不浸泡)更严重,更持久.
作者:闫红;赖西南;葛衡江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得以实现.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与人体结构数据有关的医学、航天、体育、军事、汽车、机械制造、艺术等领域对数字化可视人体研究提出了巨大的需求.数字化可视人体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采用人体解剖学和现代影像学方法获取人体解剖结构数据信息,在计算机上建立起的全数字化的人体真实结构三维模型,将此模型作为一个基础数据平台,可应用于与人体结构有关的多个领域.
作者:张绍祥;刘正津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H形脱钙骨在促进脊柱后路融合和防粘连中的作用,探讨其在脊柱后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严重椎管狭窄和31例椎管内肿瘤患者,行全椎板切除减压,对肿瘤患者同时行椎管内探查,肿瘤摘除术后,再行脊柱后侧及后外侧H形脱钙骨植骨融合术.后,根据患者经济情况,行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术.平均随访21个月(18~31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8个月内获相应节段骨融合,43例术后症状明显缓解,且无再加重现象.11例肿瘤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1年后出现再加重现象.结论H形脱钙骨在脊柱后路手术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赵建华;彭学良;柳峰;玄国庆 刊期: 2003年第07期
高效价的冷反应抗体能遮盖与其同时存在的同种异型抗体,给临床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带来困难,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海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患者54岁,绝经3年.因绝经后阴道流血10 d于2002年1月9日人院.2001年11月28日曾因白带增多在本院行宫颈活检,病理诊断为宫颈管息肉、宫颈粘膜慢性炎伴鳞状上皮增生.
作者:龙玲;徐惠成;梁志清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克隆人β-防御素3(hβD-3)cDNA并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为更深入的抗菌肽活性研究及制备新型肽类抗生素创造条件.方法从人扁桃体组织中提取总RNA,经RT-PCR扩增编码hβD-3成熟肽的cDNA序列,将其克隆至pUC18载体进行序列测定,然后构建于新型原核表达载体pQE-80L中.结果RT-PCR扩增得到约135bp的目的DNA片断,序列分析与GenBank中报道的编码hβD-3成熟肽的cDNA序列完全一致.结论hβD-3 cDNA的克隆和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为进一步制备抗耐药菌的肽类抗生素奠定了基础.
作者:陈姗;董燕麟;何凤田;李蓉芬;高会广;陈敏;彭家和 刊期: 2003年第07期
对血浆代用品的评价必须涉及到其对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本实验以右旋糖酐40为对照,研究佳乐施和贺斯对血小板膜糖蛋白和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影响,为围手术期更好地使用血浆代用品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胡弋;刘宿;葛衡江;周蓉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免疫固定电泳技术在鉴定M蛋白上的应用.方法采用琼脂糖凝胶免疫固定技术(IFE)和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了43例病人和20例正常健康人血清M蛋白.结果其中29例病人检出M蛋白,M蛋白分型为IgGκ型20例,IgGλ型5例,IgM κ型2例,IgAλ型1例,单纯λ型1例;14例其它疾病未检出M带.结论采用免疫固定电泳技术,沉淀带易识别,操作简单、快速.对鉴定各类型M蛋白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志成;杨沛;黄维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以支气管反应性为表型,观察哮喘家系成员支气管高反应性的遗传关系.方法以先证者为调查中心,收集哮喘家系,对每个家系成员进行病史调查同时作支气管反应性测定或支气管舒张试验.结果通过支气管反应性的测定,在家系中诊断为哮喘病人和未诊断为哮喘的个体气道反应性和肺功能显著不同(P<0.05,P<0.01),哮喘父母对子女患病率的影响以父亲患病对子女患病率的影响大(占54%)其次为母亲对子女的影响(占46%).结论在哮喘遗传家系中未诊断为哮喘的个体也存在气道高反应性,父亲、母亲以及双亲患哮喘对子女发病率是不同的.
作者:桂芹;钱桂生;王金平;赵志强;江汉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N-ras基因突变与急性白血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采取骨髓和外周血白细胞提取DNA,用PCR-SSCP分析技术分别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正常对照组的N-ras基因突变进行检测.结果8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25例发生N-ras基因突变,基因变异频率为29.8%,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18.6%,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为41.4%;11例随访6个月,7例N-ras基因突变消失,4例N-ras基因突变持续存在;正常对照组未发现N-ras基因突变.结论N-ras基因突变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刘红;彭家和;江渝;钟小林;曹廷兵;张立;何凤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口腔内科1995-1998年病例,连续统计使用三氧化二砷对未穿髓患牙经牙本质小管失活牙髓的病例共120例124只患牙,其中男46人,女74人.年龄5~73岁,平均47岁.
作者:詹万德;刘鲁川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比较泰能和氨苄西林/舒巴坦治疗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aumannii)感染的临床效果和抗生素费用消耗,为临床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71例ICU病人进行前瞻性观察,分析泰能和氨苄西林/舒巴坦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人的临床效果和费用消耗.结果两种药物在相同时间内治疗有效率没有显著差别,而用氨苄西林/舒巴坦治疗的病人抗生素花费明显低于用泰能治疗的病人(2 113元vs5 789元,P<0.001),且泰能治疗组与抗生素相关住院天数(13.48vs8.95,P=0.003)和在ICU的总住院天数(28.7vs13.6,P<0.001)较长.结论氨苄西林/舒巴坦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至少和泰能一样有效,且使用氨苄西林/舒巴坦是一种经济的选择.
作者:张庆玲;刘明华;王仙园;府伟灵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患者,男,49岁.因头痛头昏半年,加重2周入院.自诉于半年前始,无明显原因出现头痛头昏,头痛以左顶部为明显,为持续性胀痛,可忍受.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肢体抽搐及意识障碍.
作者:胥全宏;冯华;高伯元;吴南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激活功能-2(AF-2)结构域在孤儿核受体辅活化富含脯氨酸的受体辅调节蛋白(PNRC)相互作用的意义.方法采用PCR和DNA重组技术构建了野生型SF1和AF-2结构域突变的SF1的酵母表达质粒pGBT9-SF1/HBDD和pGBT9-SF1/HBD/AF-2 del并采用酵母双杂合分析比较了它们与PNRC的相互作用强弱.结果SF1/HBD能与野生型PNRC及其N-末端缺失突变体PNRC270-327,PNRC278-300产生较强的相互作用,而AF-2缺失的SF1/HBD不与这些PNRC片段发生相互作用.结论功能性的AF-2结构域是SF1与PNRC相互作用所必须的.
作者:陈彬;陈敏;李渝萍;陈健;周度金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我们以5-单硝酸山梨醇酯(Isosorbide-5-mononitrade,IS-5-MN)缓释片治疗夜间心绞痛发作为主的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冯平;李萍;曾海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我科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联合治疗1例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共处理4个动脉瘤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椿;邹咏文;杨东虹;许民辉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精子获能是正常受精的前提,形态学表现为顶体反应(Ac-rosome reaction,AR).目前,对AR评价尚缺乏简单、有效的方法,有报道考马斯亮蓝可用于小鼠精子顶体反应发生的检查[1],但尚未见其他哺乳动物的研究报道.
作者:叶华虎;苟本富;刘卢生;倪勇;伍明山;魏泓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卫星病灶的影像特点及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的方法.方法4l例经病理证实的巨块型或单发结节型肝癌患者,采用螺旋CT肝脏双期强化扫描和血管造影,观察卫星病灶的情况;使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其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41例患者中17例经CT和/或血管造影发现卫星病灶,10例为多血供,7例为少血供.17例发现卫星病灶者中11例分布在原病灶边缘1 cm范围内.化疗栓塞时,将导管头端置于肿瘤供血动脉稍近端,使栓塞范围包括卫星病灶范围.治疗后在6~19个月的随访期内,17例有卫星病灶的患者中CR及PR 5例,无病情进展病例.结论卫星病灶存在于部分HCC病例,运用合理的方法,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可有效对其进行治疗.
作者:刘士辰;杨仁杰;巫北海 刊期: 200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