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芳;王海峰;朱慧;韩雅君
目的:探讨糖尿病临床护理过程中健康教育对稳定血糖和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健康教育. 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和对生活的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对于生活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以及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戴海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比较分析二甲双胍与沙格列汀治疗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90例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和沙格列汀组,二甲双胍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沙格列汀组给予沙格列汀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生化指标绝对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后两组各生化指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治疗效果相当. 结论:二甲双胍与沙格列汀治疗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两者效果相当.
作者:徐明付;鲁延荣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脑血栓形成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的效果. 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86例患者分成实验组( n=43)和对照组( n=43) ,实验组予以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脑血栓形成中应用尿激酶早期实施溶栓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陈小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阿米卡星治疗ICU病房中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本院ICU病房中肺部感染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 28例)和对照组( 26例) . 研究组患者给予阿米卡星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莫西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结果:阿米卡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 92. 86%,阿莫西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73.08%,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对ICU病房中的肺部感染患者实施阿米卡星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范怀海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根治术后应用同步放化疗方案与放疗序贯化疗方案疗效对比. 方法:选取我院 2010-05/2013-05收治的宫颈癌根治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 n=40)和B组( n=40) . A组实施同步放化疗,B组实施放疗序贯化疗,对比分析两组疗效. 结果:A组中位生存时间(70.4±2.3)个月,明显长于B组(64.4±1.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A组3年、5年局部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骨髓抑制4例,B 组5例;A组放射性直肠炎7例,B组8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均可耐受. 结论:宫颈癌根治术后,放疗同步给予化疗的患者,可显著延长中位生存期,提高3年、5年局部无进展生存率及总生存率,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实施价值.
作者:崔月龙;王博;张建华;冯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究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临床护理的具体操作以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2-03/2014-06收治的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对患者的抢救护理以及对患者生命保障的临床效果. 结果:患者经过抢救护理以及对症治疗后,抢救成功47例,成功率达94.0%. 结论: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病情发展迅速,且会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会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在抢救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体征变化情况、制定针对性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提升抢救成功率,缩短患者康复所需时间,大程度保障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侯明晖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结合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本院2013-05/2014-04收治的60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 n=30)与研究组( n=30)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西药治疗,研究组则在其基础上配合针灸进行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通过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 97. 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67%,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使用中医辨证结合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张明征;刘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对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在残胃出血中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将我院2014-02/2015-02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残胃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n=30)和实验组( n=30) . 对照组实施奥美拉唑治疗,实验组联合凝血酶以及奥美拉唑进行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预后进行分析和对比.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总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对残胃出血进行治疗,安全性高,能够对患者进行有效止血,值得推荐.
作者:吕志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学龄儿童肠道菌属分布特征. 方法:选择124例不同体质量的学龄儿童,按照体质量指数BMI分别分为正常组( n=62)和肥胖组( n=62) ,采集两组儿童的大便,通过16SrRN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来测定大便样本中的多种肠道菌属分布情况,并对性别、年龄与肠道菌属分布情况之间的差异进行总结. 结果:肥胖组儿童的乳酸杆菌属、梭菌属及肠球菌属相对数量高于正常组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埃希菌属、双歧杆菌属及拟杆菌属数量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双歧杆菌属在女童中的数量低于男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常见肠道菌与性别、年龄之间的关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学龄儿童肠道菌属分布受儿童性别及年龄的影响较小,而不同体质量与乳酸杆菌属、梭菌属、肠球菌属的分布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杨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应用于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及影响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优质护理干预.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开展优质护理措施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兰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联合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013-02/2014-02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26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给予 CPAP 呼吸支持及氨溴索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16例患儿显效:面色转红润、呼吸困难减轻,呻吟消失,上机时间36~82 (平均70) h;8例患儿有效:上述症状明显改善,氧分压提高,上机时间140~168(平均145) h;2例患儿的母亲为重度胎盘早剥,生后有窒息史,产房抢救史,经CPAP治疗后效果不佳,家属终放弃治疗. 总有效率为92.3%. 结论:CPAP 联合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病程缩短,不良反应发生较少,费用低,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桑跃芬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补阳还五汤在中风偏瘫后遗症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4-06期间接收治疗的120例中风偏瘫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 n=60)和研究组( n=60) . 给予研究组针灸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给予对照组单纯的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结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 Barthel 指数为( 81. 43 ± 6.7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19±9.58)分,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风偏瘫后遗症患者,采用针灸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相较于单独的补阳还五汤治疗更有效,针灸结合补阳还五汤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作者:魏艳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髁突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分析我院自2012-01/2015-01治疗的36例42侧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的伤口在术后 7~10 d 均 I 期愈合,2例术后暂时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3个月后完全恢复,张口度较术前明显增大,张口型偏移明显改善. 手术治疗35例X线检查髁突骨折复位良好,髁突无移位,2 例诉颞下颌关节区疼痛伴弹响及压痛,1例上下颌牙齿接触不良. 以上情况均经对症处理后缓解. 结论:手术仍是治疗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主要手段,手术中生理解剖复位的观点正逐渐被接受.
作者:赵振华;董成丽;皇甫胜利;常立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0 引言1975年, Savarese 等[1]提出了理想肌松药的概念,米库氯铵符合理想肌松药的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上市以来,将短效肌松药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 目前,临床使用的肌松药主要为非去极化肌松药,我国以中时效肌松药为主. 对于短小手术,以短效肌松药作为首选. 日间手术在欧美国家发展迅速,在我国发展缓慢,但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及观念的转变,日间手术在国内也具有广阔前景,未来几年必然呈现增长的态势[2] . 短效肌松药的出现为日间手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将米库氯铵的特点、临床使用以及日间手术的发展做以概述.
作者:杨永慧;肖海峰;孙绪德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改良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对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68例子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开腹切除组和改良保留组. 开腹切除组患者接受开腹广泛性子宫切除手术治疗,改良保留组患者接受改良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根治术.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改良保留组患者术中出血水平、导尿管平均留置时间、留院观察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保留组患者膀胱平均容量和平均残余尿量均明显优于开腹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改良保留组患者不良事件出现率明显低于开腹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创伤小,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且对患者膀胱功能影响不大,值得推广.
作者:铁晓玲;马蔚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并评价沙美特罗( SLT )+匹多莫德(PDT)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04/2014-10确诊、收治的60例稳定期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 n=30,采用SLT+PDT治疗方案)、对照组( n=30,接受单一PDT治疗) ,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病情进展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22例、6例和2例,本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3.3%和9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自治疗开始至结束,观察组、对照组分别有0例、5例转为急重期,两组的急重期转入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LT+PDT治疗COPD的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郎海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并比较曲马多( tramadol,INN)和舒芬太尼( sufentanil,SFT)在瑞芬太尼麻醉后发生术后急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50例胸腹部外科手术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组试验,分为观察组( n=25)和对照组( n=25) . 观察组患者予以SFT行术后镇痛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INN行术后镇痛治疗,观察比较两种方案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苏醒后10 min、30 min的疼痛评分更低、镇静评分值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另外,镇痛治疗期间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FT对于在瑞芬太尼复合麻醉下行外科手术的患者术后急痛的镇痛效果更佳、副作用更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阿不都海力;阿地里江;塔依尔;达吾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12/2014-02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探讨围术期护理措施,总结护理效果. 结果:30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中度疼痛10例,轻度疼痛19例,无痛1例;手术时间(75.3±10.5)min,术中出血量(35.8±5.2)mL,住院时间(5.4±0.3)d,治愈时间(12.3±2.1)d,均康复出院. 结论:在应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应加强护理干预,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康复速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朱春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 VBD)对影像学的影响与临床资料分析,为今后诊治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分析97例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影像学变化,并比较影像学指标. 结果:VBD的发病类型包括后循环缺血、脑梗死、脑出血、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 VBD的临床表现包括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单侧肢体无力、偏身感觉障碍、面肌痉挛、突发意识丧失、动眼神经麻痹、三叉神经麻痹及无症状等. 对症状性 VBD 与非症状性VBD影像学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症状性 VBD 的基底动脉( BA)分叉高度分级( 2. 07 ± 0. 50 )显著高于非症状性 VBD (1.45±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的BA直径、椎动脉( VA)直径及BA水平移位评级等影像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VBD的发病类型与临床表现较多,分别以后循环缺血和不同程度头晕较为常见. CT血管成像( CTA)对其诊断鉴别,特别是在BA分叉高度分级有差异时,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岩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比较分析根茎类中药生药颗粒剂与生药材传统中药饮品的有效部位的提取效能. 方法:选取根茎类中药人参、黄芪、党参等的生药颗粒剂与生药材传统饮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在不同煎煮次数下的有效成分煎出率进行分析.同时比较中药材在不同粉碎粒度下,有效成分煎出率的不同.结果:在相同提取条件下,人参、黄芪和党参三种常见的根茎类中药有效成分煎出率均随着药物煎煮次数的增加而不断下降,且在相同煎煮次数的情况下,中药饮片有效成分煎出率显著高于生药颗粒剂(除第一次外,生药颗粒剂的第一次有效成分煎出率显著高于中药饮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材在不同粉碎粒度下,粉碎越细,初次煎煮的有效成分煎出率越高,而随着煎煮次数的增加,有效成分煎出率则越低.结论:根茎类中药生药颗粒剂与生药材传统中药饮品的有效部位提取效能不同,中药材在不同粒度和不同提取条件下有效部位的煎出率也有差别,这一研究结果能为药厂中药生药颗粒剂的生产和医院药房中药饮片的配制提供依据.
作者:赵皓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