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付;鲁延荣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板微创治疗中青年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空心锁定板治疗髋部骨折的患者21例,术后随访1~18个月,X射线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按照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 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18例,较好及尚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1年后2例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坏死率9.5%. 结论:采用股骨近端空心打锁定板微创治疗中青年股骨颈GardenⅠ~Ⅲ或转子间EvansⅠ~Ⅱ型的髋部骨折,手术操作方便、损伤小、固定可靠、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在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上并无明显下降,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作者:何罕亮;石瑄;彭旭光;环炳龙;徐步靖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气囊仿生助产技术在自然分娩中的助产效果. 方法:选取2014-06/2015-06我院收治的135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助产技术进行分组,对照组( n=63)产妇实施常规分娩,研究组( n=72)产妇实施气囊仿生助产技术,比较两组产妇产程时间与新生儿分娩方式. 结果:研究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时间及总产程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研究组产妇顺产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结论:气囊仿生助产技术在自然分娩中的助产效果良好,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妇分娩痛苦,提高顺产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郭雷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比较分析根茎类中药生药颗粒剂与生药材传统中药饮品的有效部位的提取效能. 方法:选取根茎类中药人参、黄芪、党参等的生药颗粒剂与生药材传统饮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在不同煎煮次数下的有效成分煎出率进行分析.同时比较中药材在不同粉碎粒度下,有效成分煎出率的不同.结果:在相同提取条件下,人参、黄芪和党参三种常见的根茎类中药有效成分煎出率均随着药物煎煮次数的增加而不断下降,且在相同煎煮次数的情况下,中药饮片有效成分煎出率显著高于生药颗粒剂(除第一次外,生药颗粒剂的第一次有效成分煎出率显著高于中药饮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材在不同粉碎粒度下,粉碎越细,初次煎煮的有效成分煎出率越高,而随着煎煮次数的增加,有效成分煎出率则越低.结论:根茎类中药生药颗粒剂与生药材传统中药饮品的有效部位提取效能不同,中药材在不同粒度和不同提取条件下有效部位的煎出率也有差别,这一研究结果能为药厂中药生药颗粒剂的生产和医院药房中药饮片的配制提供依据.
作者:赵皓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胸部热塑体膜与负压真空气垫在改善肺癌放疗患者固定摆位误差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04/2014-08收治的80例肺癌放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 n=40)与对照组( n=40) . 实验组患者采用胸部热塑体膜进行固定;对照组患者采用负压真空气垫进行固定. 分析与研究试验对象的临床医疗情况及病变部位的摆位误差,并且进行误差评定. 结果:通过比较,实验组患者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摆位误差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在我国肺癌放疗患者中,应用胸部热塑体膜进行固定可以有效减少病变部位的摆位误差,值得我国今后肺癌放疗患者的固定治疗参考.
作者:冀泓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阿米卡星治疗ICU病房中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本院ICU病房中肺部感染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 28例)和对照组( 26例) . 研究组患者给予阿米卡星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莫西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结果:阿米卡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 92. 86%,阿莫西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73.08%,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对ICU病房中的肺部感染患者实施阿米卡星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范怀海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学龄儿童肠道菌属分布特征. 方法:选择124例不同体质量的学龄儿童,按照体质量指数BMI分别分为正常组( n=62)和肥胖组( n=62) ,采集两组儿童的大便,通过16SrRN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来测定大便样本中的多种肠道菌属分布情况,并对性别、年龄与肠道菌属分布情况之间的差异进行总结. 结果:肥胖组儿童的乳酸杆菌属、梭菌属及肠球菌属相对数量高于正常组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埃希菌属、双歧杆菌属及拟杆菌属数量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双歧杆菌属在女童中的数量低于男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常见肠道菌与性别、年龄之间的关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学龄儿童肠道菌属分布受儿童性别及年龄的影响较小,而不同体质量与乳酸杆菌属、梭菌属、肠球菌属的分布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杨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优化全麻诱导用药预防患者芬太尼呛咳反应情况.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要实施全麻诱导的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 n=50)和对照组( n=50) .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方法实施麻醉诱导,观察组患者使用优化全麻诱导的方式进行麻醉诱导.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咳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在临床上的咳呛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需要实施麻醉诱导的患者在临床进行麻醉的过程中,对患者实施分次注射芬太尼的优化全麻诱导,并不会影响对患者的插管反应的抑制,同时也能够明显降低患者在临床上的咳呛率以及咳呛强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海燕;龙晓静;周玉娜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PBL+SP教学法在肿瘤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5名实习生进行PBL+SP 教学法作为实验组,26名经传统教学的实习生作为对照组,将两组进行比较. 结果:实验组理论成绩和病历书写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PBL+SP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某些不足,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千年松;施伟伟;茅慧;韩璐;张鹏飞;王治宽;戴广海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究以往接受下腹部手术治疗患者进行经腹输卵管结扎术的临床操作过程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接受经腹输卵管结扎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以往均曾接受腹部手术治疗,随机抽取50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此类患者接受经腹输卵管结扎术的临床效果.结果:有36例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粘连,占72.0%,其中腹壁和子宫粘连情况为常见. 35 例患者接受双侧输卵管结扎, 12例患者接受单侧输卵管结扎,其余 3 例患者放弃手术.结论:曾接受下腹部手术的患者再次进行经腹输卵管结扎术会存在较大影响,对此类患者应该注重各方面因素的考量,术前严格检查,手术操作者应熟练掌握各项技巧,强化术后护理,全面提升结扎手术成功率,保障患者身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作者:孙君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比较阴茎根部袖套样包皮环切术及传统术式治疗包皮过长的疗效. 方法:分析袖套式包皮切除术、传统包皮环切术治疗包茎或包皮过长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对两种不同手术中患者的出血量、手术后创口出血、血肿、水肿情况,以及患者的疼痛程度、伤口感染等并发症进行比较. 结果:袖套式包皮切除术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包皮环切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袖套式包皮切除术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较传统包皮环切术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阴茎根部包皮袖套样环切术在包皮过长手术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包皮环切技术,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徐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改良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对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68例子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开腹切除组和改良保留组. 开腹切除组患者接受开腹广泛性子宫切除手术治疗,改良保留组患者接受改良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根治术.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改良保留组患者术中出血水平、导尿管平均留置时间、留院观察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保留组患者膀胱平均容量和平均残余尿量均明显优于开腹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改良保留组患者不良事件出现率明显低于开腹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创伤小,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且对患者膀胱功能影响不大,值得推广.
作者:铁晓玲;马蔚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帕罗西汀联合放松疗法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2-03/2014-11收治的35例焦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 n=17)和研究组( n=18) ,所有患者及家属均明确治疗方案,且签字确认.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帕罗西汀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放松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焦虑评分状况,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 11%,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7. 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临床中治疗焦虑症可将帕罗西汀联合放松疗法治疗方案作为首选治疗方式,此治疗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玉萍;于法平;刘玉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堵塞的原因,进行护理干预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堵塞的发生. 方法:对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2014-01/2015-01收治的98例采用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98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发生内瘘堵塞9例( 9%) ,其中血管条件差2例,反复定点穿刺2例,过度超滤3例,药物影响1例,压迫不当1例. 结论:护理不当会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堵塞的发生;适当的护理方式能够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阻滞的产生,从而使得内瘘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金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配合体会. 方法:选取我院2005~2013年收治的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实施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做好配合工作. 结果:患者经手术治疗以及护理干预,术后恢复理想. 结论:在对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实施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手术的同时做好配合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普及.
作者:孔雅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究了解内窥镜手术对鼻窦炎伴鼻息肉治疗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12-02/2014-02我院收治的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4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影响该手术的相关因素. 结果: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显著差异性因素为:鼻内镜检查评分、临床分类、VSA评分、病程、CT检查评分、术后依从性以及鼻腔粘连;对患者临床治疗进行多因素 Logistic分析,有显著差异性因素为:临床分类、CT检查评分、VSA评分以及术后随访依从性等. 结论:鼻内窥镜手术对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有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对此应该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密切观察,保障患者手术疗效及预后质量.
作者:于晓伟;刘利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在剖宫产镇痛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4-03/2015-03在我院进行剖宫产的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00)和对照组(n=100). 对照组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实施全身麻醉. 结果:观察组产妇的VAS评分为(1.02±0.6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4±1.06)分,观察组的满意率为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满意率( 6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身麻醉在剖宫产镇痛过程中能够取得更好的镇痛效果,同时不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安海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01/2015-05收治的10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51)和实验组( n=51) .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实验组给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改善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治疗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鲜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艾滋病免疫重建的主要方法,但由于部分患者免疫功能重建不全,已成为艾滋病治疗的难点. 本研究对艾滋病患者经过cART后免疫重建不全的概念、判定、可能的机制以及目前常用的干预进行了综述. 综合文献资料显示,目前常用的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治疗方法有细胞因子、免疫调节剂、中西医结合治疗、抗病毒治疗方案的调整等. 细胞因子等尚处于动物实验或者临床实验阶段,其余的治疗干预方法有一定的疗效,但是结果尚不尽人意,尚需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由于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机制尚未明了,目前未找到有明显疗效的干预办法. 随着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机制研究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出现.
作者:莫让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对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在残胃出血中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将我院2014-02/2015-02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残胃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n=30)和实验组( n=30) . 对照组实施奥美拉唑治疗,实验组联合凝血酶以及奥美拉唑进行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预后进行分析和对比.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总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对残胃出血进行治疗,安全性高,能够对患者进行有效止血,值得推荐.
作者:吕志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脑梗死患者中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3-02/2015-01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 n=53)和对照组( n=54) ,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加优质护理服务.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分别行Ful-Meyer和Barthel评分,并由患者或其家属对护理过程进行满意度评分. 结果:护理结束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满意评分(8.8±1.2)显著高于对照组满意评分(7.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脑梗死患者行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改善预后,提高护理满意度,快速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尹咏梅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