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颅内动脉瘤模型,指导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模拟动脉瘤夹闭.方法:收集1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A影像学资料,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数字化数据提取和重建,并按1:1比例进行3D打印,获得动脉瘤实体模型,应用颅内动脉瘤模型指导开颅入路手术方案制定及模拟动脉瘤夹闭.结果:通过对3D打印动脉瘤模型的术前观摩和手术模拟,术中动脉瘤暴露得更加充分,动脉瘤夹到位更加准确,周围结构组织损伤更小,缩短了手术时间.结论:3D打印技术减少了动脉瘤夹的选择及调整次数,缩短了手术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的精准度,降低了脑组织的损伤.
作者:康慧斌;黄庆;张洪兵;王刚;胡艳龙;杨俊;王森;侯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在低温刺激下,CIRP和RBM3两种RNA结合蛋白表达上调.这两种蛋白在分子和细胞水平发挥的作用有其相似点但又各有其独特性.CIRP在细胞内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可是一旦释放到细胞外进入血液循环便会诱发机体严重的炎症反应,加重脓毒症患者的症状并影响预后.而RBM3无论是在细胞内还是释放到细胞外始终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现如今,用ELISA试剂盒定量检测外周血中CIRP的分泌水平是可行的,这提供了一种新的诊断脓毒症的标准.另外,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均能检测到CIRP以及RBM3的高表达.研究发现,在化疗患者的肿瘤组织中,RBM3的高表达有利于提高化疗患者的生存率,而CIRP的高表达则会降低患者的生存率.本文主要对CIRP以及RBM3的分子结构、表达特点以及其在感染、肿瘤等病理生理状态下的功能及相关的调节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王春辉;李智军;陈竺 刊期: 2017年第12期
胶质瘤干细胞(GSCs)具有自我更新、形成神经球、表达干细胞标志物、多向分化、较高侵袭力、放化疗抵抗等特性,这些特性被认为是胶质瘤复发的主要因素.GSCs作为胶质瘤治疗的重要靶标,主要是通过抑制维持GSC干性所需的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以及阻断相关特异性分子通路,从而减少GSCs增殖,促进其分化,降低其致瘤性来杀伤GSCs.近年来,GSCs与其所处的血管周围/增生性微环境以及缺氧/周围坏死性微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渐被关注.研究发现血管周围微环境及坏死周围缺氧区域中,存在一些分子和细胞,通过分子信号转导机制,增强GSCs的干细胞样特性,促进了这些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使GSCs在治疗中幸存.因此深入了解这一机制,破坏这些微环境,寻找新的靶点,可以为胶质瘤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作者:任东妮;王震;刘楠;涂艳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以社会沟通、交往和兴趣行为等表现偏离正常为共同特点的一组神经发育性障碍的统称.目前对儿童ASD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有限,且预后较差.ASD患儿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干预和治疗,不仅会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也会对其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近些年表观遗传学迅速进展,尤其是对DNA甲基化领域研究的逐步深入,已经确定DNA甲基化是ASD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找到ASD异常的DNA甲基化基因和位点,明确ASD的DNA甲基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环境因素)可以为ASD的病因学研究提供帮助,并对AS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宝贵的资料.
作者:赵袁志;黄凌;周东升;曹晓君;胡珍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食管癌(EC)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在全球位居前列,尤其在中国,食管鳞癌(ESCC)患者约占全球总数的90%.因此,探讨EC发病机制,寻找新的靶向治疗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EC依据病理类型可分为ESCC及食管腺癌(EAC),由于二者发病机制不同,本文拟从这两方面分别进行阐述.目前针对EC分子标记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突变、基因拷贝数改变(CNV)、杂合性丢失(LOH)以及表达量变化四个方面,不同的改变常常提示着疾病的不同阶段,也预示着不同的治疗反应性及无病生存期.EAC方面,我们对P53、EGFR、ERBB2、CCND1、FGF3/INT2、1q21 LOH、1q23 LOH、CDKN2A、APC、CDH1、COX-2、VEGF、Cyclin D1和Ki-67等标记物在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总结;而在ESCC方面,我们对PIK3CA、NRF2、EGFR、CCND1、MDM2、TERC、CPT1A、2p LOH、3p LOH、17p LOH、CDKN2A、MGMT、TFF1、REPRIMO、MLH1、TPEF、CDH1、COX-2、VEGF、E-cadherin、HER-2等标记物进行了综述.本文旨在为临床EC的诊疗工作提供可行性建议,同时为国内广大学者在EC分子标记物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赵宇;李恒存;朱圣韬;闵力;张澍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肺磨玻璃结节(GGO-nodules)是指在胸部CT上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影的结节.随着CT扫描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GGO-nodules的检出率也越来越高.目前,这类结节的影像学诊断仍充满争议,探讨其系统化、标准化的诊断方法必将对于临床诊疗起到重要指导作用.本文综述了GGO-nodules新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学研究进展,结合Fleischner学会(FS),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NCCN)及英国胸外科学会(BTS)的观点,探讨了GGO-nodules的诊治及随访原则,综述了微创组织活检及诊断标记物在肺磨玻璃结节中的作用,以及目前亚肺叶切除术在GGO-nodules治疗中的进展.
作者:董明;徐晓倩;陈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初步评价柔性辟谷技术对慢性荨麻疹(CU)症状的作用效果.方法:招募10例CU志愿者对其进行为期一周的柔性辟谷技术干预.对完成干预的志愿者依次在干预前、干预一周后、恢复饮食一周后、恢复饮食一月后进行症状评估、血液免疫指标检测(血清IgG、IgA、IgM、C3、C4,血液T淋巴细胞、Tc、Th、Th/Tc)和粪便菌群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5名志愿者终完成干预,其中2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症状明显改善,1例CIU症状缓解,2例物理性荨麻疹志愿者症状变化不明显.恢复正常饮食后,CU志愿者血清中IgG、IgA、IgM 3项抗体均恢复至正常范围,补体C3和C4改变不明显;恢复饮食一周后,5名志愿者血液中T淋巴细胞、Tc细胞、Th细胞及Th/Tc值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干预前,5名志愿者肠道菌群中丰度前两位的菌属合计超过50%.干预一周后时,Bacteroides和Subdoligranulum是5名志愿者粪便中的主要构成菌属,Akkermansia(Pearson相关系数为-0.830,P=0.170)和Parabacteroides(Pearson相关系数为-0.976,P=0.024)丰度分别与两名CIU志愿者症状总积分呈负相关.结论:柔性辟谷技术可以增加CU患者肠道菌群中的有益菌属比例,帮助改善CU症状,其对CIU改善作用明显,但对物理性荨麻疹作用有限.
作者:苏玉顺;徐艳艳;卢一鸣;方海苹;高大文;李志慧;张歌;张成岗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机器人手术在关节外科中的应用历史已有20多年,它通过详细的手术计划及规范化的机器人操作来保证关节置换手术中假体的精确摆放,以提高手术精度,并得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在早期尝试中,机器人手术因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高、性价比不高等原因未能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与导航技术结合的新一代手术机器人在不同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存在的问题.随着关节外科医生对手术操作理解的深入及手术精度要求的提高使机器人手术再次受到关注,其手术应用例数正逐渐增加,相关研究随之兴起.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将简述机器人手术操作原理及其发展历史,总结目前关节外科中机器人手术的应用现状,并对其现存优势与不足作出讨论,以预测未来机器人手术的发展趋势.
作者:苏日力格;刘旭;徐哲;宋亚;冯卫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胆囊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2/2016-04经病理确诊的胆囊癌患者14例的资料.所有患者行彩超及CT检查,观察分析影像学表现,同时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肿块型4例,伴肝脏侵犯及腹腔淋巴结转移1例;厚壁型2例,伴肝脏侵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弥漫型8例,均伴肝脏侵犯,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6例.两种检查方法在原发灶、肝脏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检出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临床操作方便、无创,诊断胆囊癌简单方便且较为准确,与螺旋CT结合诊断胆囊癌,可弥补单一检查的缺陷,值得推广.
作者:王艳云;丁长青;丁爱兰;王雪璐;娄可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寻找一种具有良好血液相容性和良好抑菌效果的敷料.方法:以不同类型的敷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血液相容性实验对敷料的生物安全性作初步探究.通过分光光度计比浊法对目标材料进行抑菌效果的检测.结果:新型水刺含银藻酸盐敷料的溶血率低于5%,表明该材料无溶血现象,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通过与其它敷料的抑菌效果比较,新型水刺含银藻酸盐敷料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结论:新型水刺含银藻酸盐敷料作为一种医用敷料,具有能够防止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是一种具有较高医用价值和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敷料.
作者:杨少通;贺盼盼;罗敏;熊枫;殷义霞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病程较长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较高,需要规律监测以期尽早干预.近年来色素内镜、高分辨率内镜、放大内镜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异型增生的检出打破了普通白光内镜下多节段、多点随机活检的局限性,实现了靶向活检的局限性.本文就新型内镜在UC相关癌变筛查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王亚楠;李骥;吴东;李玥;杨红;钱家鸣;李景南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多发的心血管病,其中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高居全世界首位,但是,心肌梗死后心肌的修复机制非常的复杂,至今为止没有较好的方法治疗心肌梗死.外泌体作为细胞和组织间的关键媒介,在心肌梗死后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相关研究发现,在心肌梗死后内皮细胞、心脏祖细胞、心肌细胞、干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细胞能够分泌不同类型的外泌体.那些外泌体可以促进血管生成,抗凋亡,增进有丝分裂,促进生长因子释放,能够诱导修复心肌,减少心脏损伤范围,因此,其或许能够作为心肌梗死诊断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成为治疗心肌梗死的新手段.本文将阐述外泌体在心肌梗死治疗方面中的新启示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海龙;孙长斌;田进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胶质瘤作为一种颅内常见肿瘤,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其临床治疗方面几乎没有显著的进展.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模式备受瞩目,关于胶质瘤免疫治疗的效果也有很多争议.本文就胶质瘤临床免疫治疗的现状、现阶段所存在的缺陷,以及其未来的潜力作一综述.
作者:徐小珊;闵彬;王震;刘楠;刘辉;涂艳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蛋白1(HMGB1)、免疫细胞联合纤维蛋白原(FI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水平(NLR)在COPD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10/2016-04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COPD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效果分为COPD缓解组(n=40)及非缓解组(n=40),依据肺功能分轻-中度组(n=30),重-极重度组(n=25),以健康体检者共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相关血清学指标与COPD治疗效果、肺功能指标的关系,并对患者进行3年随访,观察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COPD患者HMGB1、FIB和NLR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缓解组HMGB1、FIB和NLR水平低于非缓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患者肺功能重-极重度组HMGB1、FIB和NLR表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MGB1、FIB和NLR高水平的COPD患者死亡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GB1、FIB和NLR联合检测对判断COPD疾病严重程度、肺功能分级和病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周广辉;冯艳;陈如华;丁辉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