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于医务人员职业伦理价值观的研究

李珑;孙超;姚玉芳;徐昱;杜娟

关键词:医学伦理, 价值观, 调查研究
摘要:通过对800名医务人员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医务人员对当前医德医风的认知评价状况,提出良好的社会环境,一定的经济保障、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正面的强化教育是加强医德建设,培养医务人员科学的职业伦理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坚持以德治院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根本

    1 医院道德文化建设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1 医院道德文化是医院精神文化的核心 医院文化是具有医院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作为深层次的精神文化(观念文化),主要包括了价值观、医院精神和医院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医院道德,伦理观念是医院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道德是指医院调整医院与社会、医院与患者、医院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医院道德反映了一种内在的价值观念和意识,是医院在运行中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性产物,是医院求生存、求发展的主体性的强烈表现。医德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文化心理结构中的硬核,是医务人员道德意志、情感、信念的有机结合。

    作者:李兴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组织工程学的医学伦理分析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学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医学伦理学问题。方法从组织工程学研究的基本技术路线,包括种子细胞、人工材料、体内植入等方面阐述存在的伦理学问题及其对策。结果异种与异体细胞和人工材料体内植入需要充分保护病人的知情权,保障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论需尽快制定相关标准,完善政策法规。

    作者:杨志明;解慧琪;秦廷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卫生工作和医德建设

    陕甘宁边区时期也被称作延安时期。延安时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陕甘宁边区时期的医德医风建设,正是延安精神--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中的一个方面。今天,我们在医疗卫生事业中所提倡的精神--贯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正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所提出的。

    作者:张启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当前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几个重点问题

    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分析当前加强医学伦理学研究的意义、重点及研究方法,对医学伦理学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伍天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浅谈防止病案归档错误的综合对策

    病案的内容系统地、真实地记载了所有有关医务人员为病人所做的治疗工作,它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医院的基础医疗,起到了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间的桥梁作用,加强了医学体系的完整性。

    作者:贾小莉;王宏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关于医学伦理学教学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通过对医学伦理学教学问卷的分析,了解医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认知状况,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实施有针对性的医学伦理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程乐森;姜维茂;徐玉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关于医疗纠纷处理中的伦理原则问题探讨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医疗纠纷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应遵循的主要伦理原则。这就是:1.以国家的政策、法律为指导的原则;2.倡导将心比心、弘扬人道的原则;3.诚实信用的原则;4.平等、公平的原则

    作者:孔志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道德建设

    分析在社区卫生服务中,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如整体素质偏低、人文科学知识贫乏、医学观念落后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探讨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手段。即:树立卫生服务人员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自律意识,提高自控能力,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等。使社区卫生服务的道德建设融入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作者:方美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医学伦理学的学科发展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的涓涓细流,几经酝酿,终于汇成势不可挡的潮涌,推动着我国卫生事业疾进。医改,它不仅把新的改革理念引入卫生界,也必将丰富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内涵。

    作者:金大鹏;王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法德并举抓管理,优化服务德先行

    联系医德医风建设和医疗卫生服务实际情况,根据法与德的相互关系,运用辩证分析方法,着重论述了依法以德共治医疗卫生行业,实践表明须重德治;优化医疗服务德先行,保证医疗技术有利作用的问题。

    作者:王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老人丧偶前后的心态调适指导

    我们碰到40名丧偶老人,男性3例,女性37例。根据不同的对象,我们进行了一些心理及生活方面的调适指导,尝试之结果表明,老年人正确对待丧偶之悲是提高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作者:王铎芝;慈书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关于我国老龄化进程中医疗保健的伦理思考

    社会老龄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引发的伦理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分析了我国老龄医疗保健的特殊性和伦理学意义,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作者:马晓;郭照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关于医务人员职业伦理价值观的研究

    通过对800名医务人员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医务人员对当前医德医风的认知评价状况,提出良好的社会环境,一定的经济保障、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正面的强化教育是加强医德建设,培养医务人员科学的职业伦理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作者:李珑;孙超;姚玉芳;徐昱;杜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医务人员阅读行为的伦理学特征

    医院图书馆是医院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的宝库;是医务人员进行学习、提高知识素养和技术水平,从事学术活动的重要课堂。

    作者:叶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重度脑出血患者家属伦理行为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重度脑出血患者家属的伦理行为,对防止无过失医疗纠纷有积极意义。方法:对128例重度脑出血患者家属的伦理行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具有明显的三期特征:焦虑期、幻想期和绝望期。结论:对家属处在不同伦理时期患者采取不同的救治方法和态度能有效避免无过失医疗纠纷。

    作者:刘非凡;陈忠庆;陈志松;李小平;王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关于建立良好医护关系的伦里学思考

    医学是能充分体现人类互助精神的领域,而医生与护士的精诚合作,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既是医护人员医德修养和医德实践的具体体现,也是完成医疗过程,解除病人疾患,促进病人康复的重要保证。因此,作为新型的医护关系,应是以同心同德、互相支持、真诚合作的道德规范为基础。

    作者:谢华丽;张军;张连荣;宋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不同人群对安乐死的认同态度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本地区不同人群对安乐死的认同态度。方法:选取三组不同人群(即癌肿患者及其主要家属,以及近年无主要亲属患癌症的健康人群)分别作为A、B、C组,A组123例,B组139例,C组140例,根据不同情况A组采用间接问卷,B~C两组采用直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①对安乐死认同与否;②认同与不认同的理由。结果:A、B、C三组不同人群认同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与B、A与C分别比较也均有差异(P<0.05),且认同率与人群文化程度呈正相关,三组认同理由无差异。结论:安乐死作为一种特别的临终处理,虽然目前的实施有多种障碍,但正在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理解接受。

    作者:杨素梅;李秋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加强形象建设提高医院的整体竞争实力

    近年来,我院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开展形象工程建设为载体,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大力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使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医疗服务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

    作者:于慧清;李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晚期肿瘤的治疗及其价值

    晚期肿瘤是否有治疗意义的讨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作者从医学及伦理学两方面论述晚期肿瘤的治疗意义,认为治疗有助于疾病的控制,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指出晚期肿瘤的治疗并非无效治疗,患者能从治疗中得益。

    作者:魏启春;施卫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德与法的协同作用及其对医德建设的启示

    道德与法的社会作用:(1)维护公正与正义;(2)维护社会秩序;(3)维护和保障人的自由;(4)提高效益。道德与法互相支持,互相强化。法对道德有确认、表达作用;强制维护与推行作用;教化、培育作用。道德对法有立法中的论证和认同作用;守法中的动力和信念作用;以及法外的处置调节作用。理解法与道德的上述关系,对于我国的医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首先,应把医疗关系中的基本道德纳入法律的轨道,加强法律对道德的支持作用。其次,要加强对卫生立法和卫生政策的道德论证与评估。再次,要重视对各种医疗关系的法外的道德协调,以发挥二者的互补协同作用。

    作者:冯泽永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