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惠华
认为将医学道德的特殊性概括为继承性、阶段性、全人类性的观点值得商榷,主张将独特的职业性、法定的强制性、相对的普适性等作为其特征。这一认识有助于增强医务人员的道德责任感和自律感,有助于弘扬和借鉴人类历史上一切有益的医德成果,促进医德医风建设。
作者:刘俊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美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医学生的审美教育,对于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性情、培养人格、增进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沈秀敏;姜维茂;刘韵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医疗事故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社会问题。采取措施防范医疗事故成为卫生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医院管理、职业道德建设和正确处理医患关系三个方面提出了个人的意见。
作者:兰迎春;陈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老年性痴呆为老年人常见病,多见于65岁以上的老人。该病是由于脑部萎缩,表现出以痴呆症状为主的一组症状群。患者因全面的智力减退,严重影响其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并伴发不同程度的部分精神症状。根据有关统计资料,老年性痴呆的患病率可随年龄的增长,使发病率随之增加,且城市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这一问题,已成为精神预防医学的研究课题。但是,由于家庭和社会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要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家庭和社会必须多方面的关心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要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生存质量,就要加强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
作者:肖永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本文通过90例晚期恶性肿瘤病人分别在安宁病房和一、二级医院住院病人的医疗费用回顾性调查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伦理讨论,并提出控制对策,以供有关部门参考。1 资料来源与方法1.1 资料来源以1997年4月1日~1999年5月30日的安宁病房和一、二级医院内科病房,晚期恶性肿瘤病房住院病案首页有关资料为统计对象;所有对象均为同病种,经病理证实为同期的恶性肿瘤,且病情进入临终阶段。1.2 内容与方法包括住院病案的一般资料,并摘取住院医疗费用和相关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进行总结分析和讨论。
作者:施永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中重要、基本的人际关系。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呈现紧张状态,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医疗机构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正确认识现存医患关系的不足,建立新型的医患互动的医患关系成为摆在人们尤其是医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作者:黄宇;王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医学参考文献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许多作者对此却不以为然,有的科技论文甚至根本就不列参考文献这一项,有的作者即使列出这一项,但其写作格式极不规范,基本要求不明了。对此,本文作者就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具体写作格式的规范性,作了详细的分析说明。并对《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来稿中参考文献的不规范情况作了分析。想以此提高作者对参考文献作用的重视,更好地进行规范性写作。以保证论文更具有科学性,便于文献检索和读者进一步深入阅读。
作者:党静萍;李恩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医学需要伦理学,有如人需要空气和鱼需要水一样。在新世纪里,更是如此。 医学是为人的生命和健康服务的。它的使命是维护生命,支持生命,促进人的健康。而生命和健康对于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试想,如果人没有了生命,人就不成其人;如果失去了健康,人将会多么痛苦? 所以,当医生提笔为病人开处方的时候,当外科医生拿起手术刀为病人解除病痛的时候,当护士拿起针管为病人注射药物的时候,很自然地要想起这药、这手术、这针管,能否为病人带来健康?能否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所以,“医乃仁术”;所以,“医乃生死所托,责任匪轻”;所以,“至重惟人命,难却是医”;所以,“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也”。 医学的道德性,是医学固有的,是医学内在的,是医学的本性,不是外界强加于医学的,当然也不是后发生的。如果医学失去了这种道德本性,不竭诚致力于维护生命和促进健康,或者背离了治病救人的准则,医学就不成其为医学,并且走向了它的反面。医学的此种道德本性,寓于医学的全部活动中,体现在医学的一切方面。
作者:杜治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从事血库工作的医务人员,要特别注意为无偿献血者采血时的每一个细节问题,因为目前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来献血,心理上不免有些惶恐感,在整个采血过程中需要作哪些配合还缺少经验。为确保安全、顺利地采好每一人次的血,需要我们做许多耐心、细致的具体工作。
作者:俞书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医学伦理学教材体系,是当今医学伦理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现将我们10年来在医学伦理学教学实践过程中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医学伦理学教材建设的成果予以总结。1 编写《医学伦理学》教材的紧迫性 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教材改革与建设既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前提与基础,又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作者:伍天章;翁宗奕;刘义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前人们从法律道德方面对医患关系缺乏比较规范的研究,本文对此加以对照,同时,认为当前医患之间的法律冲突主要是由于医务人员的道德缺陷,而承担法律责任的却是医疗卫生单位,从而得出医疗卫生单位进行医德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曹永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应立足于培养医学生形成良好的整体医德素质,致力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力、信念力和践行力,着眼于调动医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作者:沈秀敏;姜维茂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医患交谈是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举措之一,我们通过增加医患交谈的次数,改革医患交谈的方式和丰富医患交谈的内容,不但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减少或杜绝了医疗纠纷,同时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扩大了收容。
作者:金发光;刘春丽;谢永宏;肖晔;刘同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8部门《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预示着我国卫生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卫生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无论卫生行政机关,还是卫生事业单位,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职工,都面临着改革的严峻考验,所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1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要点 当前,正值卫生改革的攻坚阶段。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很可能要以牺牲某些单位和人群的局部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全社会、全行业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指导意见》提出的加强卫生全行业管理,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健全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整顿药品流通秩序,实行医药分开核算,规范配置卫生资源等项改革措施,很可能使得一些单位一时利益受到冲击,以致这些单位对卫生改革产生误解,甚至抵触。此时亟待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和帮助卫生单位在处理利益关系的时候,提倡自我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对深化卫生改革的承受能力。与此同时,卫生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些卫生单位领导和职工思想上难免产生种种震荡,特别是卫生行政机构改革和卫生事业单位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少的干部和职工将面临着下岗、转岗、分流、落聘的考验。过去只是站在一旁听听、看看企业改革的卫生职工现在“革”到自己的身上,长久以来以“铁饭碗”自居的卫生行业职工显然思想准备不充分,很可能产生失落和埋怨情绪。此时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讲清楚,把卫生部门和单位面临困难、问题及改革前景讲清楚,使大家明了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了人力资源重组和开发的意义,从而树立新的择业观,增强对人事制度改革的适应性。
作者:姜芸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随着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行业逐步推向市场,医务人员面临着患者权益的迅速觉醒,一些人心理上出现不适应,以致失衡,文章力图通过我们两年来开展维护患者权益工作的实践,阐述维护患者权益与维护医院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观点。通过对患者权益现状的分析、归纳,提出在医疗习惯中存在着忽视或侵犯患者权益的知情权、保密权和隐私权、自主权以及忽视就诊患者心理需求,缺乏对患者应有尊重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的论述,目的在于开发医务人员对患者权益意识的认识,促使觉醒,调整心态,积极参与竞争,从而实现患者权益和医院利益的共同维护。
作者:成玉琴;魏全福;邵林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通过分别论述不告知癌症患者真情的理由和告知真情的理由,探讨解决的策略,提出了患者情况评估积分法,并论述其依据和临床应用的方法。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帮助。
作者:谢华;陈萍;林艳秋;孙丽;张新彦;朱丹;王丽鹂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对身无分文的无名氏病人,在遵循“救死扶伤人道主义”原则的基础上,还应遵循①社会效益第一、病人利益至上的原则;②救治病人第一、费用第二的原则;③精心选择治疗方案的原则;④尊重生命价值的原则。救治无名氏病人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医院的投入,设立无名氏等病人的专项拨款。设立“危重病人救治基金”,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献出自己的爱心。鼓励老百姓参加社会医疗保险,使无名氏患者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作者:杨维兰;颜春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对性传播疾病、流产、避孕等生殖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以便有关部门进行针对性宣传教育。方法:对西安地区五所高校10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用Epi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对STDs知识的了解较少;对生殖健康内容的了解也十分贫乏;对紧急避孕还比较陌生,有35.7%的学生不知道可用于紧急避孕的方法,学生中流产的发生率已有相当水平。结论:生殖健康知识的教育及避孕知识和技能教育亟待在大学生中尤其在低年级学生中加强。
作者:吕海侠;韩蓁;李敏杰;王明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血液透析患者由于疾病和治疗的特点,容易引起各种心理失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本文对62例接受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书面问卷方法进行了心理调查,从七个方面找出了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相关原因。通过调查显示:情绪变化、社交减少、专门知识缺乏是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身体外形和多系统功能改变、家庭作用改变、家庭温暖减少、并发症引起的身体不适以及长期患病产生的自卑感,是引起上述心理问题的常见原因。开展卫生宣教、加强心理护理、提高血液透析的工作质量,发挥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作用,是做好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工作的关键。
作者:李春梅;杜娟;刘英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ICU护士良好的行为和职业道德对危重病人的抢救和进一步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ICU临床工作实践,阐明ICU护士的角色行为和道德关系,为ICU护士提出素质要求: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努力学习,自强不息;良好的专业素质。同时也提出道德要求:具有宽容、大度的胸怀;尊重病人的人格。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抢救和护理质量,使各项护理工作做到及时、安全、有效。
作者:朱爱民;李松;闫月利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