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NBD预防胆管多发结石ERCP术后并发症的疗效分析

古广强;李波

关键词:内镜鼻胆管引流术,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急性胰腺炎, 高淀粉酶血症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预防胆管多发结石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采用ERCP治疗的胆管多发结石124例患者,按入组顺序分为常规治疗组和ENBD组,每组62例,分别于ERCP治疗后给予常规治疗和ENBD治疗.检测每例患者术后2、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胰腺炎发生情况;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腹胀腹痛、呕吐、发热等腹部症状恢复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ENBD组患者血液淀粉酶水平显著降低(P<0.01);ENBD组高淀粉酶血症共出现2例,发生率为3.23%,胰腺炎5例,发生率为8.06%,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同时ENBD组症状持续时间,血液淀粉酶下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BD能够显著降低胆管多发结石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病率,缩短有并发症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IL-17A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血脂和炎症因子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17A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血脂和炎症因子的关联.方法 收集2013年4月至2016年12月在该院入院治疗且确诊的冠心病患者241例为冠心病组,另取该院同期常规健康体检者68例为对照组.检测IL-17A基因启动子rs8193036基因型、血脂和炎症因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IL-17A启动子rs8193036位点基因型CC、CT、TT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冠心病组CT+TT基因型比较,冠心病组CC基因型的三酰甘油、IL-17A、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显著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7A基因启动子rs8193036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有相关性,其中C等位基因是冠心病重要的遗传标记,IL-17A基因启动子rs8193036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而参与冠心病的发生.

    作者:张倩辉;谢悦陶;党懿;苑可心;刘月欣;李树仁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心电向量图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心电向量图(VCG)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11月该院超声心动图确诊右心室肥厚的6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给予VCG和心电图(ECG)检查,对两种检测方式下患者特征性改变情况、肺动脉压力状况、右心室肥厚与扩张诊断符合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符合右室肥厚患者多表现为电轴右偏+900、肺型P波,其余则呈现为胸导联顺时针运行;ECG检查下共有31例患者肺动脉压增高,占51.7%,而VCG检查患者肺动脉压增高共有57例,占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G共检出肺源性心脏病右心室肥厚56例,检出率达到93.3%,ECG检出率为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CG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有着较高检出率,其早期诊断敏感性优于ECG.

    作者:李倩;沈林;方妍;高晓峰;耿梅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Notch3、DLL1、CD133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Notch3、DLL1、CD133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2份正常结直肠黏膜标本、30份结直肠腺瘤组织标本、50份结直肠腺癌组织标本,了解Notch3、DLL1、CD133在不同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Notch3、DLL1、CD133在结直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0%(32/50)、68.0%(34/50)和54.0%(27/50),均明显高于在结直肠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26.7%、33.3%、36.7%)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3%、16.7%、8.3%)(P<0.05).腺瘤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指标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无关(P>0.05),均与是否伴淋巴结转移相关,且Notch3和DLL1的表达与Dukes分期相关,此外DLL1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也相关(P<0.05).Notch3与CD133的表达呈正相关(r=0.478,P=0.000).结论 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Notch3、DLL1、CD133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及结直肠腺瘤组织;Notch3可能通过对肿瘤干细胞的调控,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蒋海涛;王红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血清MCP-1和CRP水平与老年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老年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2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200例健康老人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对象血清MCP-1和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状动脉侧支形成的相关性;分析两组单核细胞内MCP-1和CRP mRNA与血清中MCP-1和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MCP-1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二者并不影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P>0.05);观察组有冠状动脉侧支形成的患者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在不同的分级里,观察组患者血清MCP-1和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单核细胞内MCP-1和CRP mR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单核细胞内MCP-1和CRP mRNA水平与血清中MCP-1和CRP水平均呈正相关.冠心病患者的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均与血清中MCP-1和CR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MCP-1和CRP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级别呈正相关,二者的水平越高,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形成越多.

    作者:刘丹;徐敏;李杰;颜彦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联合检测CMV-IgM及CMV-DNA对婴幼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巨细胞病毒(CMV)-IgM及CMV-DNA对婴幼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聊城市人民医院122例确诊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病例组)的血清CMV-IgM,同时用荧光探针PCR法检测患儿血清与尿液的CMV-DNA;另选择该院同期186例无感染症状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析各组肝炎患儿CMV-IgM和CMV-DNA的阳性率差异,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单独及联合检测CMV-IgM、CMV-DNA在诊断婴幼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中的价值.结果 病例组CMV-IgM和CMV-DNA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年龄分组,1d至6个月组CMV-IgM及CMV-DNA联合检测的总阳性率高;在以临床特征分组中,黄疸组CMV-IgM及CMV-DNA联合检测的总阳性率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病例组CMV-IgM及CMV-DNA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大,诊断价值高.结论 联合检测CMV-IgM、CMV-DNA比单独检测对婴幼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作者:谢付静;陈大力;杨亚培;刘洪波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体外循环中七氟烷的肺保护效应机制研究进展

    体外循环后肺损伤是心血管手术后主要的并发症,这也是造成术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而近年来的各种研究表明,七氟烷能有效减轻体外循环后的肺损伤,它通过多种途径来阻止炎症反应和改善缺血再灌注等损伤,现就体外循环肺损伤后七氟烷的肺保护效应和可能机制进行探讨.

    作者:唐茜茜;彭艳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严重烧伤并发急性高血氨性昏迷的病例分析

    目前关于烧伤并发高血氨性昏迷的文献鲜见报道,在笔者单位特重度烧伤治疗过程中,发现2例并发急性高血氨性昏迷的患者,现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例1、患儿男,8岁,因“煤气火焰烧伤全身多处8h”入院.体质量20 kg,既往无基础疾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入院体温(T):36.5℃,心率(P):146次/分,呼吸(R):28次/分,因患儿四肢均有创面无法测量血压(BP).神志尚清楚,精神差,烧伤创面见于头面颈部、躯干、四肢与臀部等处,入院时头面部肿胀明显,口鼻周严重烧伤,四肢湿冷.诊断:特重度烧伤,总体表面积(TBSA) 66%(深Ⅱ°5%、Ⅲ°61%);吸入性损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入院后急诊行气管切开、抗休克、创面清创换药、抗炎等治疗;休克期度过平稳,分别于入院后第4、6、12、16、18天行烧伤创面削/切痂术联合异种皮移植术,术后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全身抗炎、创面换药、镇静、输血制品、营养支持与对症等综合治疗,部分创面肉芽形成并分次于第25、39、46、53天行自体刃厚皮移植术,后约40%烧伤创面表皮覆盖.

    作者:江澜;邹立津;辛国华;赖青鸿;曾元临;张友来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管理循证实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苏州地区三甲医院目前对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管理循证实践的现状及影响实施的因素.方法 采用中文版卡尔森循证式疼痛管理先决条件量表及一般资料调查表,调查苏州地区3家三甲医院目前对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管理循证实践的现状及影响实施的因素,调查对象独立完成问卷后当场统一回收.研究者采用数字标号的无记名方式对问卷进行标注,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保密,利用统计学方法予以评估.结果 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护理人员的学历、护理人员工作后是否接受骨折围术期疼痛知识继续教育是影响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管理循证实践的3个主要的因素.结论 该地区3家三甲医院骨折护理人员的围术期疼痛管理循证实践水平还有待提高,可以通过不断加强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管理循证实践的管理,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来提高其疼痛管理水平.

    作者:顾敏琴;顾敏静;陈利勤;雷兰芳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异烟肼对肝细胞CYP2E1和GSTP1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异烟肼(INH)诱导的人正常肝细胞中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变化对CYP2E1、GSTP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人正常肝细胞HL-7702分为对照组、INH组、INH+Garcinol组、Garcinol组、INH+TSA组、TSA组;培养3h后收获细胞和上清液.采用比色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CYP2E1、GSTP1及下游凋亡指标JNK、Bax及抗凋亡指标Bcl2的mR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肝细胞HAT和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及CYP2E1、GSTP1蛋白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NH组HAT活性降低,HDAC活性增加,CYP2E1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GSTP1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凋亡指标JNK、Bax mRNA增加,抗凋亡指标Bcl2mRNA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NH组比较,加入Garcinol后,HAT活性降低,CYP2E1、GSTP1 mRNA及蛋白表达亦降低;加入TSA后则相反,HDAC活性降低,CYP2E1、GSTP1 mRNA及蛋白表达均增加;同时,2个抑制剂组的JNK、Bax mRNA表达减少,Bcl2 mRNA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H能诱导人正常肝细胞乙酰化水平改变进而影响CYP2E1、GSTP1表达.

    作者:李莹淑;李金凤;张一杨;崇英之;杜莹;李玉红;郑国颖;韩铁生;冯福民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64例小肠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该院2012年12月至2016年8月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64例S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例SIST患者中,间质瘤位于近端小肠45例(70.3%),远端小肠19例(29.7%).SIST临床表现不典型,首发症状为消化道出血30例(46.9%),腹痛18例(28.1%),腹部包块8例(12.5%),腹胀5例(7.8%),恶心呕吐3例(4.7%).螺旋CT对SIST的检出率为98.2%,诊断符合率为57.9%,在各种检查中高.64例SIST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极低、低、中、高危险度分别为8例(12.5%)、22例(34.4%)、3例(4.7%)、31例(48.4%).近、远端SIST在肿瘤直径、核分裂象数、肿瘤危险度及Ki-67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SIST大多直径小于或等于5 cm,核分裂象数小于或等于5/50高倍视野(HPF),Ki-67阳性率低于远端SIST.肿瘤直径、核分裂象数、是否服用伊马替尼、肿瘤危险度是影响SIST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消化道出血是SIST常见的临床表现,近端SIST发病率高于远端SIST,螺旋CT是有效的检查方法,远端SIST恶性程度高于近端SIST,且较近端SIST更易复发、转移.

    作者:唐鹏;闵江;钱昆;张伟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间质性肺炎(SLE-IP)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该院风湿免疫科住院且明确诊断的SLE-IP病例40例,并选择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4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未合并间质性肺炎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常规检查、生化检查和免疫学检查结果,分析SLE-I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该研究SLE-IP的高分辨CT分型以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多见,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IP)次之.NSIP以两肺磨玻璃样阴影多见,UIP以网格状影、蜂窝影多见.两组间干咳、胸闷/气短、雷诺现象、湿啰音、三酰甘油升高、Sm抗体阳性率、U1-nRNP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干咳、胸闷/气短、雷诺现象、湿啰音、三酰甘油升高、Sm抗体阳性、U1-nRNP抗体阳性是发生SLE-IP的危险因素.结论 干咳、胸闷/气短、雷诺现象、湿啰音、三酰甘油升高、Sm抗体阳性、U1-nRNP抗体阳性是发生SLE-IP的危险因素,及时完善HRCT检查有助于早期诊疗,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陈晓芳;杨敏;赵进军;赖伟男;郝鹏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252例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近8年泸州地区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药敏结果及治疗,为制订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252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学分布、药敏结果及治疗.结果 252例患者主要的易患因素是2型糖尿病(41.3%)和胆道疾病(27.0%).主要致病菌是肺炎克雷伯菌(64.4%)和大肠埃希菌(25.4%),脓液及血液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0.4%(76/108)和32.4%(44/136).氨苄青霉素(AMP)、哌拉西林(PIP)、头孢唑林(CZO)、头孢呋辛(CMX)、复方新诺明(SXT)耐药率较高,耐药率依次为AMP 100% (80/80),PIP 55.8% (58/104),CZO 33.9% (38/112),CMX 32.7%(32/98),SXT 32.1%(34/106).56例(22.2%)采用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与单纯抗菌药物治疗组比较,脓肿大小、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缩短(P<0.01);与外科手术组相比,住院时间缩短(P<0.001).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是细菌性肝脓肿常见的致病菌,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周义;李昌平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富氢盐水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富氢盐水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将小鼠分为对照(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再灌注+富氢盐水处理(IR+ HRS)组.IR+ HRS组小鼠于手术前3d及再灌注前1 min尾静脉注射0.2 mL HRS,再灌注后的2h内每隔0.5h注射1次HRS,对照组和IR组给予相同剂量和频率的生理盐水.手术后24 h检测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肾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及Bcl-xl,Bcl2,Bak,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RS处理能够降低小鼠血清SCr和BUN水平,降低肾脏MDA水平,降低促凋亡蛋白Bak,Bax,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提高肾脏SOD酶活性及抗凋亡蛋白Bcl-xl,Bcl2表达水平.结论 HRS通过清除肾脏氧自由基,提高抗氧化能力及调节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发挥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部璇;王建军;白静;程爱斌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TGF-β1促进人胃癌MKN28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和转移的研究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对人胃癌MKN28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LMO1及转移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LMO1基因沉默在TGF-β1诱导的MKN28细胞EMT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人胃癌MKN28细胞,采用TGF-β1诱导法建立EMT模型,将细胞分成4组:对照组(5% BSA)、TGF-β1诱导组(10 μg/L)、阴性转染组(TGF-β1+阴性转染siRNA)、LMO1-siRNA转染组(TGF-β1+ LMO1-siRNA).用Real time-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EMT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LMO1表达情况.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转移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结果 TGF-β1可诱导MKN28细胞发生明显的EMT进程,同时伴随E-cadherin表达下调和N-cadherin、LMO1、MMP-9、VEGF表达上调(P<0.01),且细胞侵袭转移能力明显增强(P<0.01).下调LMO1表达能使TGF-β1诱导的E-cadherin下调及N-cadherin、MMP-9、VEGF的上调得到部分恢复,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得到显著抑制(P<0.01).结论 TGF-β1通过上调LMO1表达在促进胃癌MKN28细胞发生EMT及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下调LMO1表达能够显著抑制胃癌的侵袭转移过程.

    作者:孙云;马国娟;胡晓杰;尹香云;彭彦辉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乳酸及乳酸早期清除率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早期清除率与病情进展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入院的手足口病患儿80例,分为轻症组、重症组及危重症组,分别在入院时(0h)和治疗6h后分别抽取动脉血栓测血乳酸水平,计算6h乳酸清除率及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比较3组患儿的0h乳酸水平及6h乳酸清除率.按6h乳酸清除率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乳酸清除率大于或等于10%)和低乳酸清除率组(乳酸清除率小于10%),比较两组的病死率及PCIS.结果 轻症组、重症组和危重症组的0h乳酸水平均升高,危重症组显著高于轻症组和重症组(均P<0.05);6h乳酸清除率危重症组显著低于轻症组和重症组(均P<0.05);PCIS高乳酸清除率组显著高于低乳酸清除率组.4例死亡病例均来自低乳酸清除率组,死亡率为22.22%.结论 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乳酸水平升高,6h乳酸清除率低者病情更严重,可通过观察乳酸水平及早期乳酸清除率判断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危重程度和预后.

    作者:何海燕;禤瑞华;何俊君;张明真;吕波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伴头颈部大动脉闭塞性病变脑卒中的防治策略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类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其中,头颈部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狭窄和闭塞)是主要致病类型.近,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方面本团队取得以下突破:提出缺血性脑卒中防治重点的新策略、建立伴头颈部大动脉闭塞性病变脑卒中的救治新方案、建立早期溶栓后静脉使用替洛非班抗血小板治疗的新技术、建立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新技术、提出控制血管危险因素可以减轻卒中后的认知功能损害.

    作者:周华东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CM-Dil标记示踪间充质干细胞可行性的体外试验

    目的 探讨氯苯甲酰氨-1,1'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羰基花青高氯酸盐(CM-Dil)体外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培养并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1、2、4 μg/mL的CM-Dil标记间充质干细胞,观察标记后15 min、24 h、48 h、72h、传5代、传8代的标记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标记前后细胞周期的变化;用细胞计数Kit-8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44、CD29表达阳性,CD34、CD45表达阴性.1、2、4μg/mL CM-Dil标记15 min后标记率分别为(31.60±1.25)%、(88.73±1.79)%、(96.89±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757.21,P=0.000);4组间生长曲线趋势大致相同,且4组间G1期、S期及G2/M期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μg/mL CM-Dil细胞标记率高,无细胞毒性,可作为一种高效而稳定的体外标记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作者:陈小莹;李欣然;王清;付霞霏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初级创伤救治教学模式在规培护士心肺复苏指南培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初级创伤救治(PTC)教学模式在规培护士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培训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5年6月毕业的在某三级甲等医院工作的规培护士120名,将规培护士的工号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6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操作示教联合个人练习的培训方法进行培训,干预组运用PTC教学模式进行培训,两组规培护士均以《2015 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为依据,以AHA考核标准评价培训效果.结果 两组规培护士培训前、培训后理论考核成绩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规培护士培训前、培训后心肺复苏(CPR)按压频率、按压深度、吹气长度及吹气量合格率、CPR总的合格率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规培护士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技能考核合格率,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陶品月;黄惠桥;黄霜霞;黄翠青;潘晓;韦敏俭;周冬娜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家庭功能、心理韧性及脑部病灶特征对脑损伤ASD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损伤患者急性应激障碍(ASD)的现状及家庭功能、心理韧性、脑部病灶特征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家庭功能评估表(APGAR)、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对该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2016年5-11月住院的349例脑损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49例患者SASRQ总分(57.21±44.97)分,8~39分者160例(45.8%),40~56分者85例(24.4%),57~150分者104例(29.8%).结果显示,偏瘫(β=-0.030)、家庭功能(β=-0.032)、心理韧性(β=0.886)、烦扰程度(β=0.052)、糟糕天数(β=0.060)终进入回归方程(P<0.05).结论 脑损伤患者存在明显的急性应激症状,偏瘫、家庭功能得分越低、心理韧性差、烦扰程度高的患者发生ASD的可能性较大.

    作者:刘萍萍;董立焕;成杰;王云龙;刘艳丰;王卫亮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CVP动态变化结合E/A对早期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目的 评价中心静脉压动态变化(△CVP)结合脉冲多普勒法记录的二尖瓣扩张早期的血流速度与心房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的比值(E/A)对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濮阳市人民医院ICU收治的资料完整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28 d预后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所有患者均于入ICU时计算同期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观察两组患者△CVP与E/A变化,记录入科时,6、24 h后相关的E/A、CVP值,计算6、24 h后的动态变化的绝对值,对相关节点的记录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预后的价值.结果 共入选233例脓毒症患者,28d存活122例,生存率为52.4%;死亡111例,病死率为47.6%.死亡组除入ICU时血乳酸、APACHEⅡ、SOFA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存活组(P<0.05)外,其他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入ICU 0、6 h E/A值,分别为0.54±0.17、0.69±0.24;0.57±0.28、0.85±0.25 (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2、0.818.6h后的CVP变化值△h1与24 h后的CVP变化值△h2分别为5.67±4.16、7.82±4.81;6.58±3.89、8.82±2.40(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8、0.705.其中6h时,E/A的截断值取0.75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18为单指标高,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4.16%、95.45%;其入ICU 6 h E/A与△CVP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为0.844,其截断点取0.471时,预后评价的灵敏度为88.32%,特异度为90.71%.结论 早期的E/A可作为脓毒症的预后评价指标,结合早期△CVP能早期评估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并可预测患者的预后.

    作者:魏桂芳;常银江;杨宵曼;杜玉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