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亮;王东红
和而不同,可以理解为多样性的统一,或多样性的协调.它对认识和处理生命伦理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极富教益:一方面,充分考虑生命伦理的世界性,通过交流和协商,求得共识、达成协议.即使不能达成协议,也要增进相互的了解和理解;另一方面,它允许各个国家和民族从自身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出发,允许对生命伦理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
作者:陈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从规范教学过程、更新实验内容、加大考核力度、强化综合评价、提升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技能教育为主干,以医德品质培养为核心,将实验科学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授予学生,使学生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涵养,构建合适医学高职教育特点的新的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模式.
作者:石玉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经过实践和探索,试图摸索出一个矫治的有效模式,以实现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作者:吴代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医患关系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建互助友爱的卫生环境中起着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但当前医患关系却不容乐观,因社会、伦理道德,特别是经济、法律因素的影响,各种医患矛盾正在成为阻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从制度伦理视角提出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设想.
作者:郑大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为了解未婚妇女意外妊娠时的心理卫生状况和影响因素,提高年轻未婚女性的生殖保健知识.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Beck抑郁问卷调查158例意外妊娠的未婚妇女,在妊娠终止前后和月经复潮后一周时的心理状况水平和抑郁状态.结果:未婚妇女在妊娠终止前、妊娠终止后和月经复潮时SCL-90各因子分与国内常模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对SCL-90分值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受教育程度、年龄、对避孕知识的了解、孕次、本次妊娠时限.与妊娠终止前相比,妊娠终止后和月经复潮时的BDI分值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中重度抑郁状态在妊娠终止前占65.8%,而在妊娠终止后和月经复潮时比例下降至53.8%和40.5%,差异显著(P<0.01),三个时段中,影响患者抑郁状态的主要因素并不完全相同.结论:意外妊娠的发生极大影响未婚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意外妊娠的终止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况水平.心理状况差和抑郁状态的高发人群都集中在年轻、教育程度差、缺乏避孕知识的女性.
作者:杨筱凤;高尚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鉴于生殖健康行为的形成是控制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的主要环节,故本研究拟应用多种理论结合和综合性的行为转变理论,探讨影响生殖健康行为的形成机制,在借鉴知信行模式(KABP)和健康信念模式(HBM)等健康行为改变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探索社会外在因素对健康行为形成的影响,确立西部农村地区已婚妇女生殖健康行为综合干预框架,建立内外因相结合健康行为改变综合模式.并评价这些行为模式对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的预测作用,从而为西部地区生殖健康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性综合实施方案,为我国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作者:耿庆茹;楚赢莹;卢彦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遗传调查是控制遗传性缺陷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应自觉遵守医学遗传服务和遗传研究的伦理准则,但尚存在一些困惑,祈盼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遗传性缺陷调查研究的伦理规定和政策.
作者:黄雪霜;张建湘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前言正如书名所示,本指南旨在提供简要的指导.它既不是要制定必须包含在卫生政策中的伦理原则,也不是为教科文组织会员国立下某种具体的发展方式,而是在审查了许多会员国在国家、地区和地方层次上所建立的生命伦理委员会的情况之后,提出一些建议.对于科技发展的道德问题以及促进公众健康的愿望所进行的反思,已经促使世界上许多地方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生命伦理委员会,本指南将对其中的四种加以介绍和说明.
作者: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科学与技术伦理司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临床检验标本的采集从准备、实施到送检,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要求较高.这要求医护人员遵循生命价值原则,以患者的利益为重,坚持人性化服务,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审慎操作,在保证检验标本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或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身心痛苦和精神负担.
作者:潘传德;王建华;夏云;高向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医德教育是临床进修医生教育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医院医疗质量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作者强调培养进修医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换位思考,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教育进修医生尊重患者的权力,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在与病患交流时采用规范用语,并通过在临床实践中教育进修医生遵循循证医学原则,调动进修医生的积极性,在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的同时,使进修医生在医德医术上有所提高.
作者:张艰;印弘;吴昌归;李志奎;柏常青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对医学伦理与心理过程进行详细考察,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医师在医疗活动中的行为,探讨了医学伦理与认知建构、情感活动、意志活动等三种心理过程的关系,以期更好地理解医师的伦理表现,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临床医师的伦理教育和培训.
作者:苏景宽;王长军;郭照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作者参加由WH0资助美国西部伦理委员会为期6个月的伦理培训,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来阐述美国受试者保护的政府组织和相关法规,美国西部伦理委员会的运作、管理、实施程序以及值得借鉴之处.
作者:伍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老年营养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老年人口营养状况,提高老年人口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而开展的系列活动的总称,包括营养教育与宣传、营养科技、营养投资、营养扶贫、营养干预、营养立法等.加强老年营养保障,既能有效改善老年人口营养状况,增强体质和抵御疾病的能力,提高老年人口生活质量;又能降低慢性病发生率,节省医疗费用开支,减轻国家和个人的负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体现了公平性、公益性和效益性等卫生资源分配的伦理原则.
作者:宋佐东;马爱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社区卫生服务特有的服务内容和形式,深刻体现着医学的人文性及医学活动的目的性,包含着对卫生服务人员的伦理要求.深刻认识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伦理规范的重要性,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伦理教育,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印爱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回顾了医院伦理委员会在国外和国内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其职能的拓展演变,进而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讨论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组织与运行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以期对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普及和发展提供咨询和建议.
作者:郭照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以公共政策的制度供给为视角,在对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对农村医疗保健供方与需方所面临的公共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作者:孙吉海;国林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化,儿童癫痫治疗及康复的目的不再局限于癫痫发作的控制和症状的缓解,而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问题,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论述了癫痫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癫痫儿童生活质量,矫治癫痫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的有效干预对策.
作者:刘小红;周熙惠;韩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全军医学伦理学专业委员工作会议暨第二期军队医德学培训研讨班,于2006年5月27日至31日在烟台举办,赴会及参训的有来自军队医疗卫生单位的近70位同志.
作者:左小航;张秋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医学类毕业生,如何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方法:我国<执业医师法>颁布后,对医学教育及医学类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对中国和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异同点的分析,提出建议,供大家讨论.
作者:高惠霞;杨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就患者从选择医院到出院或转诊转院所涉及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伦理探讨.
作者:苏联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