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伦理困境浅析

张新宇;周洁;樊民胜

关键词:护士, 护理伦理困境, 原因分析, 对策
摘要:护士在工作中经常会面对护理伦理困境,究其原因,既有来自于护士本身或护理措施实施方面的,也不乏有源自于管理层的因素,只有正确分析和认识造成护理伦理困境的原因,才能帮助护士走出伦理困境,做出合乎伦理的决策.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社会伦理道德考问代理怀胎制

    涉及人类自身发展的生命科学的新技术每一次问世,在带来福音的同时,又遇到了现实社会伦理道德、法制等一系列的理性冲突.根据目前相关的代理怀胎制规定及有关生殖辅助医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生命伦理的判断准则.得出当代理怀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与生殖辅助医疗发生争论时,应把出生孩子的幸福摆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作者:王孟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关于限制使用医疗技术管理的道德建设思考

    医疗技术违规使用的现象比较突出.我们要以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契机,提升道德建设的内涵,促进道德观念的转型,促进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为了规范医疗技术的使用,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应重视责任伦理的建设;既要重视个体道德建设,也要重视制度伦理建设;改变运动式的治理方式,重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建设,把对医疗技术的伦理评估制度化、机构化.

    作者:黄成华;黄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咸阳市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状况调查研究

    目的通过对成阳市医务人员艾滋病(AIDS)知识知晓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及职业防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取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时医务人员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相关状况与AIDS知识知晓状况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医务人员对AIDS的基本知识、传播知识、诊治知识平均回答正确率分别为52.5%、36.3%、30.1%.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和工作性质以及所在单位级别不同的医务人员AIDS知识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医务人员对AIDS知识的明确认知是AIDS得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关键.医务人员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相关状况与AIDS知识的知晓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普及AIDS基本知识的同时,应针对医务人员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AIDS专业知识的培训.

    作者:姚英民;马振华;郑鑫;王明旭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关于限制使用医疗技术准入的伦理评估依据的探讨——医疗技术合理性的道德批判

    分析了限制使用医疗技术合理性的本质规定.医疗技术的合理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工具性与合人文性的统一,是技术与社会的统一.这是确立医疗技术准入的伦理评估的依据.

    作者:黄钢;黄成华;彭浩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重视急诊医疗中的伦理问题

    目的探讨急诊医疗中伦理问题的重要性.方法参考相关文献,并融合本院急诊的特点,探讨目前急诊医疗中所存在的伦理问题,以及重视伦理问题的必要性,并根据本院急诊医生小范围调查结果所反映的问题探讨相应对策.结果因目前急诊医疗的特殊性,产生了与其他科室所不同的伦理问题.结论要重视急诊医疗中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要完善急诊医疗中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急诊流程问题;要重视病人权益,加强医患沟通,保障病人返家后的安全;同时也要减轻急诊医生工作压力,加强急诊医生可持续性培训和团队合作精神.

    作者:蒋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在实践中走向成功——纪念中国医学伦理学研究30周年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医学伦理学研究在实践中由成长逐步走向成功的30年.从中西方医学伦理学研究差异、传统医学伦理与当代医学伦理冲突及市场机制下医学伦理研究三个维度对文化背景在医学伦理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指出在现代科学技术视阈下应引导大众树立科学的生死观,重视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及在我国特定文化背景下医学伦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并回顾了本人从事医学伦理学研究的一些史实.

    作者:石大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影响医德情感形成的要素分析

    医德情感的形成受到医务人员个体的一般道德情感的心理基质、对医德知识的学习态度、医德认知过程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这些因素的不断运动与交互作用规定了医务人员的医德情感.

    作者:高玉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某高校40岁以上教职工血脂状况的调查分析与社会伦理对策

    目的为了解以教师为主体人群的血脂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方法检测某高校40岁以上教职工的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性教职工的高脂血症都以高TG血症和高LDL-C血症为主要表现.结论应重点关注40岁年龄组中年男性教职工血脂水平变化,时50岁以上女性教职工应定期进行血脂的临床监测;加强血脂肪治的医学宣传教育工作,达到自我控制与社会控制的统一.

    作者:苏联珍;董春玲;权正良;李乡园;蔡乐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实现公共健康的途径初探

    公共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公共健康问题的讨论涉及方方面面.从发展经济、完善法律、健全制度、舆论监督、政府的宏观调控和道德力量等方面对公共健康实现途径作一尝试性探讨.

    作者:岳凯辉;骆叶;张金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探寻医疗责任保险缓解医患冲突的有效途径

    为了保证医疗责任保险的有效实施,为了维护医疗机构、患方、保险公司各自的权利,均需要一个公正公平的、值得信赖的调解处理机构.医疗纠纷调处机构作为医患矛盾的仲裁机构,理顺了医疗机构、患方、保险公司的权利义务关系,维护了各方合法权益.规范和简化了医患纠纷解决程序,有效地发挥了医疗责任保险缓解医患冲突的作用.

    作者:史丽波;杨爱荣;王志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医务人员和患者眼中的医患关系

    目的了解我国的医患关系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全国十所城市随机选择20家三级医院和20家二级医院,对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有50%的患者认为目前的医患关系还好,40.7%的患者认为一般,9.3%的患者认为不好;而有29.1%的医务人员认为目前医患关系还好,39.7%的医务人员认为一般,31.2%的医务人员认为不好.结论医患关系存在着不少问题,但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主要方面,而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承受着医患关系紧张的巨大压力.

    作者:鲁杨;王晓燕;梁立智;吴利纳;蔡纳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高职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改革初探

    选择即将实习的2006级和即将毕业的2005级高职护生作为调查对象,应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人文课程的认识和态度、人文课程的设置及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结果95.65%的高职护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认为人文课程在树立良好护士职业道德、扩大知识面、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结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护理教育的软肋之一,只有及早改革才能促进其发展.

    作者:田维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发达国家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问题研究的历史发展

    通过对发达国家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伦理问题研究的历史发展进行综述.总结其研究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推动本行业相关伦理问题的研究.

    作者:高娟;赵静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重塑医患道德关系的再思考

    针对医忘道德关系不稳定的现象,影响医患关系和谐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出以新医改为契机,分发挥抗震救灾精神对和谐医患道德关系的建立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媛;京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略论裘法祖的医德观表现成因及启示

    通过时裘法祖医德观和具体行动进行分析,得出裘法祖医德现的形成是裘法祖个人经历、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以及裘法祖和老师学友之互动之结果.指出作为可贵的精神财富,裘法祖的医德观对当今医学工作者依然有重要启示作用.

    作者:赵骞;王会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关于医德考评实施的思考

    医德考评是医德评价的重要环节、医德实践的重要内容.在实施医德考评过程中,必须满足五个保证:内容保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组织保证,建立健全考评机构;方法保证,制订医德考评实施方案;原则保证,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开公正;实际运用,建立医德档案.

    作者:梁红娟;李刚;郭照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以广州市为例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地方政府深化卫生体制、加强制度伦理建设是前提;医院加强医患关系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德教育和医患沟通制度建设是关键;医疗鏊定改革以及设立第三方调节机构、加强舆论媒体的导向建设是重要条件.

    作者:陈化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性别与人类基因组

    性别问题与人类基因组有许多方面的关系:对核基因组的重视程度远大于线粒体基因组、基础科学研究的水平、临床决策和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临床决策关系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殖决策,另一方面是诊断性和预测性检验;女权主义者为说明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生命伦理学基础.

    作者:Ruth Chadwick;张殿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当前我国医疗技术评估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医疗技术的不规范使用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而我们对医疗技术的评估,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需要提高对医疗技术评估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技术社会适应性的评估,进行全程评估,建立独立于医疗机构的监管机构、提高评估人员的素质.为此,要转换政府的角色认识,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完善医院的管理制度.

    作者:黄成华;黄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关于限制使用医疗技术临床准入的伦理缺失分析

    限制使用医疗技术临床准入是医疗技术准入制度的重点内容.然而,目前我国对限制使用技术的准入研究较为滞后,特别是对其伦理评估研究更是缺乏.从伦理审查的认识缺位,评估主体及其伦理素养缺位,评估标准缺失及缺乏全过程评估等四方面对目前我国限制使用医疗技术临床准入伦理缺失的危害性进行分析,并呼吁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符合我国实际的伦理评估指标体系.

    作者:陈康;黄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