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京平
通过时94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医学伦理学教学效果的问卷对比分析,了解到增加案例教学时数,选择视频短片或影片的案例导入模式,扩充案例研讨、案例寻究教学模式,增强案例研讨后的老师总结分析、提升主题,能够提高学生对开设医学伦理学以及案例教学必要性的认识,提高伦理分析能力,培养道德情感并运用于实践.
作者:黄宏远;吴利忠;廖志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为了保证医疗责任保险的有效实施,为了维护医疗机构、患方、保险公司各自的权利,均需要一个公正公平的、值得信赖的调解处理机构.医疗纠纷调处机构作为医患矛盾的仲裁机构,理顺了医疗机构、患方、保险公司的权利义务关系,维护了各方合法权益.规范和简化了医患纠纷解决程序,有效地发挥了医疗责任保险缓解医患冲突的作用.
作者:史丽波;杨爱荣;王志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现代医学在将诸多过去认为不可能的事变为现实的同时,也将更多的社会伦理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从文化对策上就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王晓旭;付本俭;洛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构建一套限制性医疗技术临床准入伦理评价标准体系.方法采用文献查阅及其Delphi法对限制性医疗技术伦理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指标数量和指标权重进行调整和确定.结果建立了由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1项和三级指标35项构成的限制性医疗技术临床准入的伦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中的每个三级指标建立了从优到差4个程度评价,赋予不同的权重值,在此基础上得出综合评分及其建议准入标准.结论限制性医疗技术临床准入伦理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为限制性医疗技术临床准入提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伦理评价依据,并为限制性医疗技术临床准入提供等级划定依据.
作者:黄钢;王亚静;马红霞;黄成华;李大平;陈小常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前护理人员人文知识及伦理学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了护士与患者的沟通,影响人性化护理服务的落实.因此通过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可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知识及伦理学知识,提高病人满意度,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并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陆燕子;林益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通过对2007年度和2008年度某院伦理审查委员会受理的178份涉及人的临床科研项目知情同意书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主要存在问题:用语不通俗易懂,不符舍普通大众的理解水平;基本要素缺项或告知不充分;言语表达存在诱导或广告性语言等.由此展开讨论并提出改进建议.
作者:吴翠云;伍蓉;曹国英;陈小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限制使用医疗技术临床准入是医疗技术准入制度的重点内容.然而,目前我国对限制使用技术的准入研究较为滞后,特别是对其伦理评估研究更是缺乏.从伦理审查的认识缺位,评估主体及其伦理素养缺位,评估标准缺失及缺乏全过程评估等四方面对目前我国限制使用医疗技术临床准入伦理缺失的危害性进行分析,并呼吁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符合我国实际的伦理评估指标体系.
作者:陈康;黄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医疗技术违规使用的现象比较突出.我们要以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契机,提升道德建设的内涵,促进道德观念的转型,促进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为了规范医疗技术的使用,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应重视责任伦理的建设;既要重视个体道德建设,也要重视制度伦理建设;改变运动式的治理方式,重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建设,把对医疗技术的伦理评估制度化、机构化.
作者:黄成华;黄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我国药品伦理审查工作的展开,保护受试者权益起了重要作用.应从打造机构伦理委员会的认证体系、保持独立性、完整地贯彻知情同意等方面予以完善,确保全部受试者的权益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关键词]伦理审查;受试者权益保护;医药安全
作者:李雪梅;李娅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选择即将实习的2006级和即将毕业的2005级高职护生作为调查对象,应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人文课程的认识和态度、人文课程的设置及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结果95.65%的高职护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认为人文课程在树立良好护士职业道德、扩大知识面、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结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护理教育的软肋之一,只有及早改革才能促进其发展.
作者:田维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通过对发达国家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伦理问题研究的历史发展进行综述.总结其研究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推动本行业相关伦理问题的研究.
作者:高娟;赵静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通过对<黄帝内经·素问>四失五过、<史记>六不治的今释及淳于意、张仲景医术、医德医风再述,勾勒我国早期医学伦理思想的发展轨迹,阐述我国医学伦理思想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先秦、秦汉朴素医德思想,进而挖掘其对改善当前医生职业道德与医怠关系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永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地方政府深化卫生体制、加强制度伦理建设是前提;医院加强医患关系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德教育和医患沟通制度建设是关键;医疗鏊定改革以及设立第三方调节机构、加强舆论媒体的导向建设是重要条件.
作者:陈化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变性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尽管放弃了自然的生殖功能,但有助孕的需求.目前,在我国应仅限对女性变性者实施助孕治疗.要求助孕机构严格保守秘密,并寻求生殖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帮助.变性手术前可以对变性人进行生育力保存,以备助孕使用.
作者:王利红;陈晓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针对医忘道德关系不稳定的现象,影响医患关系和谐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出以新医改为契机,分发挥抗震救灾精神对和谐医患道德关系的建立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媛;京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通过对比<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不同之处及其对减少伤害政策的含义,分析在我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时实施减少伤害政策中的伦理问题,认为推行美沙酮的新政策,对于控制吸毒和艾滋病的作用都是巨大的.
作者:于宁;翟晓梅;邱仁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在人体试验中,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研究者的义务,同时也是受试者应该享有的权利.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映射了受试者以下权利:自我决定权、知情权、隐私权、生命健康权和安全权、及时救治权、获得补偿与赔偿权、公平对待权.当法律、法规没有作出相关规定时,作为研究者应从生命伦理学的角度来考虑并保护受试者的权利.
作者:闻素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国传统医德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救助实践中摸索和逐步积累、概括出来的医者医疗过程的行为规范.现对其中的德性内容作一番品读,为正在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医者们提供一个感受传统医德唯美气息、追求传统医德德性意蕴的渠道,让传统医德的优美因子给令人医德教育提供积极启示,为中华民族的时代跨越投射出精神世界的价值追问.
作者:夏靖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医生的工作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其他行业相比分量显得格外沉重,责任也特别重大.医生的责任包括对医术的责任、对患者的责任和对国家的责任.担负起这三种责任,是医生必然的使命也是应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
作者:王忠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公共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公共健康问题的讨论涉及方方面面.从发展经济、完善法律、健全制度、舆论监督、政府的宏观调控和道德力量等方面对公共健康实现途径作一尝试性探讨.
作者:岳凯辉;骆叶;张金钟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