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宏远;吴利忠;廖志齐
为了保证医疗责任保险的有效实施,为了维护医疗机构、患方、保险公司各自的权利,均需要一个公正公平的、值得信赖的调解处理机构.医疗纠纷调处机构作为医患矛盾的仲裁机构,理顺了医疗机构、患方、保险公司的权利义务关系,维护了各方合法权益.规范和简化了医患纠纷解决程序,有效地发挥了医疗责任保险缓解医患冲突的作用.
作者:史丽波;杨爱荣;王志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在精神哲学视域下,婚姻并非单纯是夫妻双方个体的结合,爱情也不能作为婚姻的情感基础.只有当婚姻中的个体与婚姻这个伦理实体在精神上达到直接性同一,个体性的爱情转化为伦理之爱,婚姻才能真正实现稳定和谐.因此,加强婚姻伦理的教育、引导和规范可以为解决当前社会中的婚姻问题提供一条有效路径.
作者:张晶晶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通过对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12个月以上的精神病人年龄、住院时间、婚姻、家庭成员的情况分析.共有209个长期住院病人,平均年龄54.98岁,平均住院时间71.98个月,离异和未婚占72%,无子女占72%.结论提示提高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绩效,将精神卫生专科服务融入初级卫生保健,促进精神障碍的预防和精神健康工作,消除病耻感.
作者:黄佩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医疗技术的不规范使用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而我们对医疗技术的评估,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需要提高对医疗技术评估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技术社会适应性的评估,进行全程评估,建立独立于医疗机构的监管机构、提高评估人员的素质.为此,要转换政府的角色认识,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完善医院的管理制度.
作者:黄成华;黄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医疗技术违规使用的现象比较突出.我们要以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契机,提升道德建设的内涵,促进道德观念的转型,促进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为了规范医疗技术的使用,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应重视责任伦理的建设;既要重视个体道德建设,也要重视制度伦理建设;改变运动式的治理方式,重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建设,把对医疗技术的伦理评估制度化、机构化.
作者:黄成华;黄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临床实习关系到医学生的培养质量,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医学院校的扩招、临床教育资源的不足、特别是临床医学生法律地位不明确、临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现象的出现,使得临床医学生的受教育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影响到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应加强对医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护很有必要.
作者:王世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医患纠纷是我国社会长期存在而又难以化解的社会矛盾之一.近年来,国内不少地方相继探索第三方调处医患纠纷的新途径.实践证明,第三方调处医患纠纷不失为化解医患纠纷的创新举措.
作者:兰迎春;王敏;谢新清;王德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变性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尽管放弃了自然的生殖功能,但有助孕的需求.目前,在我国应仅限对女性变性者实施助孕治疗.要求助孕机构严格保守秘密,并寻求生殖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帮助.变性手术前可以对变性人进行生育力保存,以备助孕使用.
作者:王利红;陈晓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通过对发达国家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伦理问题研究的历史发展进行综述.总结其研究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推动本行业相关伦理问题的研究.
作者:高娟;赵静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阐述和说明了综合性医院开展的医德医风考评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性研究.对医德医风考评的指标、标准、途径、方法、记载和结果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和实践,从完善医德考评的组织管理、细化医德考评制度、量化医德考评标准、操作实施医德考评、建立医德考评电子档案等方面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医德医风考评管理体系,进而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医院的行风建设和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和新颖;闫侃厚;杨勇;郭利侠;张国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地方政府深化卫生体制、加强制度伦理建设是前提;医院加强医患关系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德教育和医患沟通制度建设是关键;医疗鏊定改革以及设立第三方调节机构、加强舆论媒体的导向建设是重要条件.
作者:陈化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医患之间、医生之间、医生与医疗管理部门及保险部门之间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而新技术和新的诊疗方法的不断涌现也给临床实践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这些都是当前胸部肿瘤诊疗过程中出现伦理冲突和医疗纠纷的根源.从事胸部肿瘤诊疗的医师,应该深刻了解胸部肿瘤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应用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诊疗活动时,应采用预防为主的思想,从技术和道义两方面为病人负责,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各种伦理矛盾.
作者:乔贵宾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前护理人员人文知识及伦理学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了护士与患者的沟通,影响人性化护理服务的落实.因此通过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可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知识及伦理学知识,提高病人满意度,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并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陆燕子;林益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临床带教医生在临床工作,指导见习、实习学生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人格力量对于实习学生医德养成具有导向作用、示范作用、感染作用和晕轮效应.临床带教医生必须注重良好道德人格的塑造,医院要重视道德评价与监督的有机结合.实现临床带教医生他律与自律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有效地促进临床带教医生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
作者:张峰;陆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为了解以教师为主体人群的血脂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方法检测某高校40岁以上教职工的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性教职工的高脂血症都以高TG血症和高LDL-C血症为主要表现.结论应重点关注40岁年龄组中年男性教职工血脂水平变化,时50岁以上女性教职工应定期进行血脂的临床监测;加强血脂肪治的医学宣传教育工作,达到自我控制与社会控制的统一.
作者:苏联珍;董春玲;权正良;李乡园;蔡乐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对天津两所医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就医学院校外语课堂上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进行了探讨.
作者:王莘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医学伦理学研究在实践中由成长逐步走向成功的30年.从中西方医学伦理学研究差异、传统医学伦理与当代医学伦理冲突及市场机制下医学伦理研究三个维度对文化背景在医学伦理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指出在现代科学技术视阈下应引导大众树立科学的生死观,重视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及在我国特定文化背景下医学伦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并回顾了本人从事医学伦理学研究的一些史实.
作者:石大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限制使用医疗技术临床准入是医疗技术准入制度的重点内容.然而,目前我国对限制使用技术的准入研究较为滞后,特别是对其伦理评估研究更是缺乏.从伦理审查的认识缺位,评估主体及其伦理素养缺位,评估标准缺失及缺乏全过程评估等四方面对目前我国限制使用医疗技术临床准入伦理缺失的危害性进行分析,并呼吁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符合我国实际的伦理评估指标体系.
作者:陈康;黄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构建一套限制性医疗技术临床准入伦理评价标准体系.方法采用文献查阅及其Delphi法对限制性医疗技术伦理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指标数量和指标权重进行调整和确定.结果建立了由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1项和三级指标35项构成的限制性医疗技术临床准入的伦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中的每个三级指标建立了从优到差4个程度评价,赋予不同的权重值,在此基础上得出综合评分及其建议准入标准.结论限制性医疗技术临床准入伦理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为限制性医疗技术临床准入提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伦理评价依据,并为限制性医疗技术临床准入提供等级划定依据.
作者:黄钢;王亚静;马红霞;黄成华;李大平;陈小常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我国药品伦理审查工作的展开,保护受试者权益起了重要作用.应从打造机构伦理委员会的认证体系、保持独立性、完整地贯彻知情同意等方面予以完善,确保全部受试者的权益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关键词]伦理审查;受试者权益保护;医药安全
作者:李雪梅;李娅杰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