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95例疤痕子宫妊娠阴道分娩临床分析

张俊;李新琳;周永玲

关键词:瘢痕子宫经阴道分娩, 子宫破裂, 产后出血, 新生儿窒息
摘要: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孕妇先兆临产后选择阴道分娩导致母婴并发症的风险.方法 收集整理妊娠合并瘢痕子宫孕妇相关资料,分析经阴道分娩孕妇的母婴结局.结果 自愿选择阴道分娩的孕妇阴道分娩成功95名,产后大出血13名,有4例患者因发生产后大出血予以输血治疗,2例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没有子宫切除术病例发生.3例发生新生儿窒息,无新生儿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瘢痕子宫顺产过程中发生大出血、子宫破裂、子宫切除、新生儿窒息等并发症风险增加,瘢痕子宫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关爱服务对行无痛人流女性围术期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研究手术前后关爱服务干预对行无痛人流女性围术期临床指标、再次妊娠及不良反应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该院接受无痛人流手术的女性患者360例.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80例,对照组手术前后交代常规注意事项,观察组手术前后在此基础上给予关爱服务.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丙泊酚诱导量、丙泊酚总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出血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未再次意外妊娠例数较多,重复流产1次及以上的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月经不调及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有效避孕措施的落实率高于对照组,安全期、体外射精、紧急避孕药、未避孕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无痛人流女性手术前后行关爱服务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有效避孕措施落实率较好.

    作者:曹玉霜;李萍;李宗婷;李永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解毒痤疮丸联合异维A酸胶丸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解毒痤疮丸联合异维A酸胶丸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该院收治的86例中重度痤疮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面部清理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同时给予异维A酸胶丸;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解毒痤疮丸.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评价两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及痤疮症状评分.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项DLQ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痤疮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毒痤疮丸联合异维A酸胶丸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显著.

    作者:曾进;田代雄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不同靶向药物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皮肤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的网状Meta分析

    目的 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5种靶向药物方案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皮肤鳞癌和皮疹发生率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范围从建库起至2015年11月.网状Meta分析将直接和间接比较的证据合并,评估5种靶向药物方案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皮肤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的合并比值比(OR)和累积排序概率.结果 6项随机对照试验符合纳入标准被纳入.结果表明:与达拉非尼+曲美替尼相比,维罗非尼在患者中皮肤鳞癌发生率相对较高(OR=9.20,95%CI=1.26~52.53),维罗非尼+罗氏替尼的皮疹发生率相对较高(OR=6.81,95%CI=1.01~41.87).累积排名曲线下面积(SUCRA)值结果表明,采用曲美替尼的患者的皮肤鳞癌发生率低,达拉非尼+曲美替尼的皮疹发生率低.结论 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对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所产生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郭洪彬;陈宏泉;陆晓鸥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α9α10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乙酰胆碱受体(AChRs)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膜蛋白,能调节生物体一系列的生理功能,如:痛觉、认知、记忆、焦虑等.按照对配体敏感性的不同,AChRs分为毒蕈型乙酰胆碱受体(mAChRs)和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s)两大类[1].其中nAChRs按照不同分布又可分为肌肉型nAChRs和神经型nAChRs两大类.肌肉型nAChRs主要存在于骨骼肌肉神经接头处,主要介导神经肌肉的信号传导,是肌肉松弛药物的作用靶标.神经型nAChRs存在于整个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中,可介导胆碱能的传出调节,通过激活离子通道引起短暂的离子内流,实现超极化[2-3].nAChRs是由胞外区(配体主要结合区)、跨膜区和胞内区构成的跨膜蛋白.跨膜区由5个独立的亚基组成,各个亚基围成中心孔状[4].目前发现的哺乳动物nAChRs亚基一共有17种,包括9种α亚基(α1-10),4种β亚基(β1-4),还有 γ,δ,ε 3种亚基.其中α亚基和β亚基可以形成同型五聚体(如α7)或异型五聚体(如α3β2、α3β4等)各种亚型[4].α9α10 nAChR亚型早是从耳蜗毛细胞中发现的一种重要亚型.近研究表明,α9α10亚型也广泛分布在白细胞、背根神经节、垂体、皮肤角质细胞和精液中[5].α9α10 nAChR是治疗慢性疼痛的重要靶点,而且还与耳部疾病、肺癌、乳腺癌以及皮肤病等诸多疾病密切相关[6].虽然对α9α10亚型在相关疾病中的发病机制还未研究清楚,但该受体亚型已成为目前研究nAChRs相关疾病的热点之一.本文对近年来发现的与α9α10 nAChR相关的人类疾病进行综述,旨在为这些疾病的诊断、研究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雷宇苗;朱晓鹏;黄艺;于津鹏;长孙东亭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脐动脉联合大脑中动脉检测胎儿宫内缺氧的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脐动脉(UA)联合大脑中动脉(MCA)检测胎儿宫内缺氧的价值.方法 将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该院分娩的孕妇349例按照是否存在胎儿宫内缺氧分为观察组(胎儿宫内缺氧组)和对照组(胎儿无宫内缺氧组).将两组的UA、MCA收缩期高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比(S/D)、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S/D)MCA/(S/D)UA、PIMCA/PIUA、RIMCA/RIUA进行比较,统计各指标诊断胎儿宫内缺氧的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结果 孕28~35+6周及孕36~41周观察组UA S/D、PI、RI值高于对照组(P<0.05),而MCA S/D、PI、RI值及(S/D)MCA/(S/D)UA、PIMCA/PIUA、RIMCA/RIUA值低于对照组(P<0.01).MCA、UA的阻力指标相应比值诊断胎儿缺氧的Youden指数高.结论 联合使用胎儿UA和MCA阻力指标比值来预测胎儿宫内缺氧的临床价值更高.

    作者:陈江红;王娜;黄乃磊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TNFAIP1调控机制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人TNF-α诱导蛋白1(TNFAIP1)又名B12和hBACURD2,是第一个被鉴定出的TNF-α诱导产生的蛋白,属于hBACURD家族和PDIP1家族成员.人TNFAIP1基因首次(1992年)在TNF-α刺激、环己酰亚胺(Cycloheximide)处理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中克隆得到.人TNFAIP1基因是高度保守的单拷贝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17q22-q23,而小鼠TNFAIP1基因采用YAC载体在鼠11号染色体克隆得到.近年来,多种上游调控序列和miRNA被揭示参与了TNFAIP1的转录调控.此外,TNFAIP1通过Rho和KCTD10途径介导肿瘤发生、ZAP-70途径介导慢性HBV感染、Rnd2途径介导大脑皮质发育、INSR途径介导胰岛素耐受,从而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就TNFAIP1分子结构、TNFAIP1调控机制及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乾坤;曾今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95例疤痕子宫妊娠阴道分娩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孕妇先兆临产后选择阴道分娩导致母婴并发症的风险.方法 收集整理妊娠合并瘢痕子宫孕妇相关资料,分析经阴道分娩孕妇的母婴结局.结果 自愿选择阴道分娩的孕妇阴道分娩成功95名,产后大出血13名,有4例患者因发生产后大出血予以输血治疗,2例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没有子宫切除术病例发生.3例发生新生儿窒息,无新生儿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瘢痕子宫顺产过程中发生大出血、子宫破裂、子宫切除、新生儿窒息等并发症风险增加,瘢痕子宫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俊;李新琳;周永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2014年海口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状况分析

    目的 分析海口及周边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MP)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该地区儿童MP感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入住该院儿科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1 699例,检测血清MP抗体,对不同部位、性别、年龄及月份的MP感染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699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感染总阳性率17.60%,其中男15.73%,女2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呼吸道感染率18.75%,上呼吸道感染率1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岁儿童MP感染多见,其中,>3~4岁感染率高.全年均有散发,以3、4月份高发.结论 MP是2014年海口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流行特点表现为女性较男性高发;4岁内儿童是高发人群;全年均可发病,3、4月份为相对高发时段.

    作者:李小明;雷智贤;谢蔓芳;王亚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鼻整形术对受术者体像影响的研究

    目的 分析鼻整形术对整形美容受术者体像影响,探讨术后患者体像障碍(BDD)的变化,分析术前BDD影响因素,为受术者心理健康管理提供依据及整形美容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鼻整形术患者84例,调查患者一般资料,并且采用美容心理状态自评量表评价患者的体像情况,术后第1~3个月复评.结果 术前非BDD占60.71%,BDD发生率19.05%,其他与BDD无关的心理障碍、精神或神经系统疾病占20.24%;术后BDD发生率显著低于术前(P<0.05),并且非BDD患者术后无BDD发生.术前,BDD者1~10题评分均高于非BDD组;术后,非BDD者第1~4题评分降低,BDD者第1~4、6~10题评分下降,BDD者第1、7、9~10题评分高于非BDD者(P<0.05).术前BDD者隆鼻术、有整形史者比重高于非BDD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整形患者术前BDD发生率较高,手术有助于减轻患者BDD,而且手术本身不会带来新的体像障碍.

    作者:尹康;高伟成;吴国平;夏德林;赵利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miRNA-21对PI3K/AKT通路影响的研究进展

    MicroRNAs(miRNAs)早是由Victor Ambros和Gary Ruvkun在1993年研究线虫(nematode C.elegans)时发现的类似于siRNA的分子.它由lin-4基因转录生成,但不翻译生成蛋白质,在线虫的发育过程中起着短暂调节作用.目前研究发现,miRNAs负性调控人体约1/3的基因表达[1],其中microRNA-21(miRNA-21)是受关注的miRNAs分子之一.miRNA-21可作用于不同的靶基因,如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等,通过调控不同的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rotein kinase B,PKB,又称Akt)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通路,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过程的信号转导.

    作者:王洪亮;刘国跃;徐乐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脑血管疾病院内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目的 采用BP神经网络构建脑血管疾病院内感染预测模型,对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作出评判,加强脑血管疾病院内感染防控管理.方法 收集整理桂林市中医医院2014年脑病科892例患者院内感染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并予以赋值,依指标集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脑血管疾病院内感染风险评估模型,通过一定数量样本的训练和测试,以检验模型可靠性和准确性.结果 选取200例患者作为样本对神经网络进行测试,未发生院内感染病例预测准确174例,准确率89.2%;发生院内感染病例预测准确5例,准确率100%.结论 BP神经网络风险评估模型对预防脑血管疾病院内感染有着积极的意义,可较好的提前预测院内感染发生风险,为感染防控提供有效的依据.

    作者:王智;刘薇;兰燕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维生素D受体和脂联素基因多态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易感性临床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分析维生素D受体和脂联素基因多态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易感性临床关系.方法 选取102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维生素D受体和脂联素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比较两组维生素D受体和脂联素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并分析其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易感性临床关系.结果 观察组维生素D受体BsmI位点、脂联素45和276位点基因型分布情况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维生素D受体BsmI位点B等位基因频率远远低于对照组,而前者维生素D受体 45-T和276-G等位基因频率均远远高于后者,两组间各项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维生素D受体:bb基因型、脂联素45位点:TT 基因型以及丙氨酸转氨酶(ALT)、三酰甘油(TG)、合并高血压史、胰岛素指数(HOMA-IR)均为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维生素D受体和脂联素不同位点基因型分布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存在明显异常,二者和其易感性存在紧密关联.

    作者:何周桃;徐灿霞;韩向阳;陈益耀;陈轶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血清降钙素原对不同致病菌感染所致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及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在不同致病菌感染所致脓毒症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为脓毒症患者提供风险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徐州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就诊的血流感染致脓毒症1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抗菌药物使用之前进行血培养,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革兰阳性菌(G+菌)组和革兰阴性菌(G-菌)组,所有患者均进行PCT、hs-CRP、WBC、NEU%检测,分析两组患者检测结果的差异,评价PCT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 评分(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17例脓毒血症的患者中G+菌组78例,G-菌组39例;与G+菌组比较,G-菌组PCT检测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s-CRP、WBC、NEU检测结果变化不大(P>0.05);G-菌组血清PCT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r=0.536,P<0.05),而与APACHE-Ⅱ评分无相关性(P>0.05);G+菌组血清PCT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PCT在不同致病菌感染所致脓毒症的早期鉴别诊断和预后监测中有一定价值,且对G-菌更灵敏.

    作者:史江峰;马健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中针刺伤现状及原因分析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学科的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1].为了培养护生的无菌意识、爱伤意识、心理素质等核心素养,尽快提高护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在学习注射技术、输液输血技术及采血技术等护理操作技能时,常采用真人真做的方法[2],护生会经常、多次、反复接触针头[3] ,如果护生操作不规范、心理素质不过硬、防护措施不到位,极易发生针刺伤.了解护生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发生针刺伤的情况及针刺伤后规范处理依从性现状,并分析其原因,可为进一步采取防护措施提供依据,从而减少护生针刺伤的发生,为护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的学习环境,更好地开展护理教学.本文对1 408名护生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剑;李芳;岳月娟;覃小菊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脉冲射频联合硬膜外腔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硬膜外腔连续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颈源性头痛住院患者60例,将其分成A、B两组,每组30例,A组患者采用颈神经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硬膜外腔连续阻滞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B组患者采用颈神经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治疗后1周、3、6个月与治疗前VS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患者VAS评分下降优于B组(P<0.05),全部患者无神经和动脉损伤及感染并发症.结论 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硬膜外腔连续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安全有效.

    作者:严伟;杨立强;郭玉娜;武百山;倪家骧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报道

    溃疡性结肠炎(UC)、强直性脊柱炎(AS)、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与自身免疫相关的疾病,但两种疾病并存者少见,3种疾病并存者临床上更是罕见.本文通过1例UC合并AS、甲亢的临床分析,提高临床工作者对3种疾病并存的认识,以尽早的明确诊断及治疗.

    作者:徐亚坤;王禹;朱秀洁;王丽波;王桂侠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矽肺大鼠肺纤维化的作用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矽肺大鼠肺组织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将42只SD雌性大鼠分为A、B、C、D组.A、B和C组采用暴露式气管内一次性缓慢注入二氧化硅(SiO2)混悬液建立矽肺大鼠模型,D组则注入生理盐水.B、C组分别于造模后6 h或第42天经尾静脉注射BMSCs.第14天,A、B和D组分别处死大鼠各6只,第56天各组分别处死6只.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ELISA检测肺组织羟脯氨酸(Hyp)水平.结果 A组在造模后第14天,肺组织病理改变以急性炎症反应为主,第56天以纤维化为主;B、C组病理改变均较同时期A组轻;D组未见明显异常.肺组织中Hyp水平,A、B和C组均较D组明显升高(P=0.000);B、C组与A组比较,在BMSCs治疗后第14天均明显减低(P=0.000、0.035),B组在治疗后第56天仍明显减低(P=0.016).结论 不论在以肺泡炎为主还是在以纤维化为主的病理阶段予BMSCs移植,均可以延缓矽肺大鼠肺纤维化的病理进程.

    作者:陈志军;黄惠霞;谢英;李冬红;李智民;张健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微创及传统开放食管癌根治术疗效分析及远期随访结果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微创食管癌根治术(MIE)与传统的开放手术(Open)在治疗食管癌围术期并发症及长期随访结果中生存率的差异.方法 检索Embase、Pubmed、Cohorane评价员、Medline、万方、知网,收集到相关的研究,根据Coehrane评价员手册5.0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使用Stata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20篇非随机对照研究,总样本量3 568例(MIE组1 859例,Open组1 709例),合并结果显示微创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中清扫淋巴结的数目更多(P<0.05),围术期总的并发症较少,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并发症及围术期病死率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围术期消化系统及外科技术相关并发症、吻合口瘘的发生率、3年生存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手术在治疗食管癌中是可行的,并且围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手术低.

    作者:刘孝民;王亚格;肖中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社区老年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研究

    目的 调查广州社区老年人尿酸(UA)水平、高尿酸血症(HUA)患病率及危险因素,为预防HUA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 409例65岁以上老年人的血压(BP)、空腹血糖(FPG)、血UA、肌酐(C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等指标,进行年龄分层,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UA危险因素.结果 HUA患病率为37.8%,男性为24.6%,女性为50.2%.男女UA水平及HUA患病率随年龄而增高.HUA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吸烟、Cr、TG、LDL-C、收缩压、高血压、高TG症、高LDL-C血症,保护因素有HDL-C.结论 应警惕HUA的危险因素,并做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才能获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作者:李岩;孙景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氯己定擦浴预防危重患者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研究

    留置导尿管普遍应用于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与之相关的导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AUTI)是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1-2] .因此,采用何种预防措施降低CAUTI的发生,是医护人员和院感部门重点关注的、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消毒隔离措施是降低医院感染有效的方法.国内外关于氯己定应用于CAUTI的报道较少.本文观察氯己定擦浴对危重患者CAUTI 发生率的影响,为临床降低CAUTI发生率提供参考.

    作者:王根妹;陈宗存;邢柏;蓝翠珍;王燕萍 刊期: 2017年第12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