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一二三”模式研究?

苏玉菊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 基本内涵, 目标, “一二三”模式
摘要:基于医学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在融通思想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医学专业教育、医学人文教育、医学服务技能实训、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价体系,构建起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一二三”模式,旨在将医学生培养成为“怀有一颗仁心、具有两种精神、掌握三种能力”的合格公民与仁义良医。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流浪精神病人收治中的伦理困境分析与对策探讨

    通过对2011—2015年在萧山医院精神科病房的流浪精神病人收治和出院情况的调查,发现存在“被精神病”风险,无监护人状态下病人权益保障和监督机制缺失,病人长期滞留病房等伦理困境。建议建立流浪精神病人权利保障与监督委员会,通过纠错机制减少误诊或“被精神病”现象发生;保障恰当的诊疗和生活照顾;为滞留病人创造出路等,保障流浪精神病人的基本权益,达到减少精神残疾,避免再度流浪的目的,从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作者:钱烈;赵志宏;李萍;俞玉海;方祝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人性化带教在新生儿无陪护病房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人性化带教在新生儿无陪护病房中的应用。方法在实习护士带教过程中,运用分阶段、分层次教学,注重临床实践教学,尊重关爱实习护士的人性化带教模式。结果人性化带教使实习护士尽快融入病房角色,掌握专科知识,提高对危重患儿的观察及抢救配合能力。结论人性化带教提高了临床教学效果,应在新生儿无陪护病房实习护士中推广应用。

    作者:张君;沈清清;任香娣;张海燕;刘伟;祝筠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从“人之常情”到“医之常情”--医学生道德情感教育探析?

    医学生道德情感教育应从激发医学生的人之常情开始,使他们对患者产生同情为核心的良心感。但医学生面临医患矛盾增多状况时,易对常情产生怀疑,应引导其理解道德情感在医生职业活动中的必要性,让他们以对患者的责任感做出坚持待患有情的选择。在此之上,通过做人有情及做事合情理两方面教育相结合,让医学生逐步将以情待患当作自身作为未来医者的义务性情感,实现人之常情到医之常情的转变。

    作者:莫楠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利用人体生物标本进行研究的伦理思考--美国受试者保护“通用法则”的修改建议及启示

    人体生物标本的利用对推动生物医学的进展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强大的电子数据库信息处理能力给个人信息的保密带来了挑战。对于利用人体生物标本的研究,如何在确保遵循伦理原则的基础上促进研究的顺利开展,是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在修改美国联邦法规———人体研究受试者保护“通用法则”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其公布的“建议规则制定通知”提出:通过泛知情同意,强化对受试者自主权的尊重,几乎不再有免除知情同意的情况;对于研究风险仅仅涉及隐私保护,将在明确保证执行隐私法等保护措施的前提下,简化审查程序。围绕NPRM中提出的有关利用人体生物标本的研究的修改情况进行介绍,对NPRM中关于知情同意、豁免审查和排除审查的相关条款进行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对我国伦理审查工作的启发和借鉴。

    作者:刘海涛;熊宁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耳鼻喉科医患冲突的伦理思考

    近年来发生多起耳鼻喉科医患冲突事件,医疗界多将此类事件归咎于医疗体制问题与患者素质,而民众则始终认为是由医务人员医德不佳导致的。通过对数起耳鼻喉科医患冲突事件从伦理及社会医学角度进行分析,探寻其中原因,并从医学教育、医院及医务人员角度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作者:刘瑜;何伟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关于生殖医学治疗单元的伦理问题探究

    通过分析生殖医学治疗单元的伦理现状,指出了生殖医学治疗单元相关的ART技术的广泛开展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并探讨了解决伦理问题的措施:加强伦理原则和伦理委员会建设,数据信息共享,充分的知情同意,加强伦理教育。

    作者:王海燕;郑鹏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聚焦解决模式下肝胆脾胰围手术期患者临床护理交流技巧探讨?

    目的:通过聚焦解决模式对围手术患者进行临床心理干预,挖掘潜能,提升适应能力。方法在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对围手术期患者应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干预(描述问题、构建具体目标、探讨例外、给予反馈、评价进步)。结果通过聚焦解决模式心理干预后,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明显减轻(P<0.05)。结论通过心理干预,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改善医患关系,化解医患矛盾,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进而增强医患双方相互理解、信任和尊重,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作者:陈钟英;陈剑刚;吴陈艳;钱琴凤;毛明波;陈秀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征稿启事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出版,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由中国医师协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医学学术性科技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45-1365/R,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74-3806,邮发代号为48-173,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报道国内外医学科学的新研究成果,传播医学科学的新理论和信息,交流医学科学的新经验,介绍医学科学的新技术。报道内容包括基础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教学研究中的发明创造、成果报告和学术经验,临床疾病诊疗中的新技术、新项目、新方法等。栏目设置:专家特稿、基金课题报告、博硕论坛、临床研究、技术创新、护理研讨、短篇报道、循证医学、新进展综述等。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基于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模式探索?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对改革五年制临床本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提出了迫切要求。潍坊医学院作为试点高校,在“卓越医师班”不断探索卓越医学人才职业精神培养的模式,初步形成了“全过程、共参与、多途径、强实践”的立体化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模式。

    作者:于芳;徐玉梅;赵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科大学生医德教育现状的实证调查与对策分析

    目的:为了解医科大学生的医德情况进而为医科高等院校提供医德教育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对西安交通大学、新疆大学以及新疆医科大学大二年级及以上医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20.0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一些医科大学生从医动机较单纯,职业道德认同正确,但对医德失范行为评判存在问题,对医德认识高度不够而对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更重视,大部分医科大学生认为临床实践中教育和带教老师的榜样示范对他们医德教育有良好的教育作用。结论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育、老教授的参与带教、加强医疗法规学习、辅导员日常思想教育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明氛围来制定自己的医德教育模式。

    作者:师会芳;梁俊凤;李俊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师说明义务的伦理学研究--由一起医疗纠纷案例引发的思考

    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实现依赖于医师对疾病状况、医疗措施及风险的说明,医师依法履行说明义务有利于与患者就疾病诊治进行有效沟通,从而预防、减少医疗纠纷,同时医师也就说明的内容构成对其自身的约束。通过一起医疗纠纷案例,侧重探讨医师说明义务的履行与医疗风险的分担,以及医师全面适当履行说明义务的伦理要求。

    作者:王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伤口负压治疗新技术应用效果观察及伦理学思考

    目的:观察创面负压治疗技术的临床使用效果,探讨其存在的医学伦理问题及解决方法。方法选择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伤口负压治疗的患者60例,患者均为深度压疮或Wagner分级三、四级糖尿病足患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标准负压治疗技术,观察组采用自制密闭式负压治疗技术。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换药总费用和舒适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伤口换药费用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的舒适度无明显差异(P >0.05),观察组的伤口愈合时间较对照组长(P <0.05)。结论自制密闭式负压系统可以降低患者治疗费用,可以达到与标准负压技术同等的舒适度,但伤口愈合时间较标准负压有所延长,因此,在使用负压技术的过程中,应权衡利弊,综合分析,以医学伦理学理念为指导,为不同的病人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瑾;金鲜珍;温绣蔺;高宝侠;乔莉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癌性疼痛多学科诊疗模式对晚期肿瘤患者姑息治疗的影响及思考?

    上海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在崇明地区通过数年探索,初步建立了包括肿瘤科、麻醉科、疼痛科、康复科、心理科等多学科的癌痛综合诊疗模式,并借助于医疗信息化手段,以癌痛症状管理为切入点,初步实现了癌痛的实时评估与诊疗,帮助患者有效减轻了生理及心理痛苦,改善了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培养了患者健康自我管理意识,对晚期肿瘤患者的姑息治疗及管理具有参考意义。

    作者:华红伟;姜峰;程志军;廖志军;黄骞;倪祖琴;胡薇薇;李静;孙运恒;丁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现状与建议

    通过对医德教育重要性及其现状的概述,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将医德教育与医学生的医疗实践过程有机结合,从制度安排、人员配置、宣传方式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终目的是使医学生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得到更有效、更具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医德教育。

    作者:李铮;韩睿;李彦林;梁红敏;尹竹萍;石柔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人性化照护中的护理伦理意义--基于膀胱癌合并冠心病患者治疗的研究

    目的:探讨人性化照护在膀胱癌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并分析其伦理意义。方法选择膀胱癌合并冠心病患者78例,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9例,对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辅以人性化照护,对干预前后的希望水平、焦虑抑郁状态、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希望指数较干预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及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0.05)。这提示采用人性化照护后,观察组自觉症状、心理情绪状态、躯体功能、日常生活等项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性化照护模式可提高膀胱癌合并冠心病患者希望指数、并有助于改善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体现了新的护理精神,具有一定的护理伦理意义。

    作者:符凤丽;王阿静;付季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对不孕症夫妇开展生殖伦理教育和培训的探讨?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规范发展,不仅仅取决于生殖技术从业人员的伦理意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完备的监管体系,同时还依赖于不孕症夫妇的良好的伦理意识。对不孕症夫妇进行生殖伦理知识的普及,培育他们的伦理意识,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解决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伦理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作者:张妞;徐菊华;张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加强对医务人员人文关怀的思考

    医务人员的执业现状表现为工作压力大、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职业倦怠高发等。这样的现状挫伤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医务人员自身也不满意。其原因主要有:薪酬待遇与付出不对等、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媒体的偏颇报道。在此基础上,应该从医学伦理的角度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人文关怀,一是从理论上阐发,尊重和有利等原则同样适用于医务人员,二是医务人员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是建立合理的薪酬评价考核制度,四是营造一个和谐、公平的社会舆论氛围。

    作者:王阿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加强医德教育与修养的探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阶段,医德教育与医德修养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住院医师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训组织实施的有效保证。医学伦理学和医学道德相关理论学习是医德教育的基础,医学实践是医德修养的根本途径,而在实践中内心感悟是医德修养的逐步升华。住院医师医德素质的养成以医德他律为主导,以医德准则为导向,更强调自律医德行为,恪守医德信念,遵守医德规范。

    作者:王欣倍;张伟;朱琼;张丽莉;蒋秀凤;刘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社交媒体健康传播现状及伦理责任分析?

    社交媒体用户越来越多地参与健康传播,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伦理失范行为。健康传播应遵循健康不伤害、严谨求实、善良仁爱、通俗适用等伦理原则。媒体应主动借助主管部门、运行机构、用户、大众等主体力量,通过强化用户自律意识、增强平台监管效能、培育公众媒介素养、提高伦理失范成本等途径强化健康传播的伦理责任和控制,共同推动其良性发展。

    作者:檀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心脏介入治疗过程中的伦理问题探讨

    介绍了心脏介入治疗的现状,指出了心脏介入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注意的伦理要点,具体有:患者的知情权、被告知权、沟通权、隐私权及其他。在此基础上,建议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有效的沟通、全方位的人文关怀、职业道德建设及严格的监督与反馈等措施,进一步改善心脏介入治疗过程中遇到的伦理问题,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张志华;赵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