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 国际刊号:1001-8565
  • 国内刊号:61-1203/R
  • 影响因子:0.93
  • 创刊:1988
  • 周期:月刊
  • 发行:陕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52-83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1999年陕西省优秀期刊二等奖
  • 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2016年05期文献
  • 伤口负压治疗新技术应用效果观察及伦理学思考

    目的:观察创面负压治疗技术的临床使用效果,探讨其存在的医学伦理问题及解决方法。方法选择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伤口负压治疗的患者60例,患者均为深度压疮或Wagner分级三、四级糖尿病足患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标准负压治疗技术,观察组采用自制密闭式负压治疗技术。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换药总费用和舒适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伤口换药费用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的舒适度无明显差异(P >0.05),观察组的伤口愈合时间较对照组长(P <0.05)。结论自制密闭式负压系统可以降低患者治疗费用,可以达到与标准负压技术同等的舒适度,但伤口愈合时间较标准负压有所延长,因此,在使用负压技术的过程中,应权衡利弊,综合分析,以医学伦理学理念为指导,为不同的病人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瑾;金鲜珍;温绣蔺;高宝侠;乔莉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ICU镇痛镇静治疗的伦理学分析

    镇痛镇静是危重病人治疗的必要措施。实施镇痛镇静治疗时,应当尊重病人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在病人利益大化原则和生命权优先的前提下,优化镇痛镇静治疗方案,避免不良作用和并发症发生。同时注意保护病人隐私,加强医护协作,推行由医师制定方案并指导护士主导实施的镇痛镇静管理模式。

    作者:李国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品管圈在提高手术周转率及医务人员满意度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缩短接台手术间隔时间,加快手术台周转率中的实施与体会。方法组建QCC小组,运用品管手法,查找影响接台手术间隔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出真正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活动前平均每接台间隔时间24.6分钟,活动后平均每接台间隔时间16.2分钟,进步率为64.87%。且通过品管圈活动,圈员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积极性、自信心、团队凝聚力、品管手法的使用均有明显程度的提高。结论通过QCC的质量管理工具,大大缩短了接台手术间隔时间,提高了手术台周转率,明显提高了医生和手术室护士满意度。

    作者:梅娜;李燕姿;吴越;韦延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癌性疼痛多学科诊疗模式对晚期肿瘤患者姑息治疗的影响及思考?

    上海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在崇明地区通过数年探索,初步建立了包括肿瘤科、麻醉科、疼痛科、康复科、心理科等多学科的癌痛综合诊疗模式,并借助于医疗信息化手段,以癌痛症状管理为切入点,初步实现了癌痛的实时评估与诊疗,帮助患者有效减轻了生理及心理痛苦,改善了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培养了患者健康自我管理意识,对晚期肿瘤患者的姑息治疗及管理具有参考意义。

    作者:华红伟;姜峰;程志军;廖志军;黄骞;倪祖琴;胡薇薇;李静;孙运恒;丁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I期临床试验受试者招募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受试者招募是临床研究的重要环节,应遵循公平性与代表性的伦理原则,招募的过程应注意保护受试者的隐私,研究所需的各种招募材料必须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批准后方可使用。 I期临床试验能否招募到合格的受试者,将会对试验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应引起包括伦理委员会、研究者、临床监察员和申办方在内的相关人员的重视。

    作者:谷旭放;仲伟琴;王保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心脏介入治疗过程中的伦理问题探讨

    介绍了心脏介入治疗的现状,指出了心脏介入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注意的伦理要点,具体有:患者的知情权、被告知权、沟通权、隐私权及其他。在此基础上,建议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有效的沟通、全方位的人文关怀、职业道德建设及严格的监督与反馈等措施,进一步改善心脏介入治疗过程中遇到的伦理问题,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张志华;赵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加强医德教育与修养的探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阶段,医德教育与医德修养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住院医师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训组织实施的有效保证。医学伦理学和医学道德相关理论学习是医德教育的基础,医学实践是医德修养的根本途径,而在实践中内心感悟是医德修养的逐步升华。住院医师医德素质的养成以医德他律为主导,以医德准则为导向,更强调自律医德行为,恪守医德信念,遵守医德规范。

    作者:王欣倍;张伟;朱琼;张丽莉;蒋秀凤;刘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学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研究

    目的:了解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现状,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医学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状况调查问卷,对1024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69%的大学生能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但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没有掌握。社会风气、医学生自身的弱点以及学校的教育等均是导致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淡薄的因素。结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有必要,应发挥“课堂、校园、社会”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卢晓宁;席稳燕;符生鱼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从“人之常情”到“医之常情”--医学生道德情感教育探析?

    医学生道德情感教育应从激发医学生的人之常情开始,使他们对患者产生同情为核心的良心感。但医学生面临医患矛盾增多状况时,易对常情产生怀疑,应引导其理解道德情感在医生职业活动中的必要性,让他们以对患者的责任感做出坚持待患有情的选择。在此之上,通过做人有情及做事合情理两方面教育相结合,让医学生逐步将以情待患当作自身作为未来医者的义务性情感,实现人之常情到医之常情的转变。

    作者:莫楠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科大学生医德教育现状的实证调查与对策分析

    目的:为了解医科大学生的医德情况进而为医科高等院校提供医德教育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对西安交通大学、新疆大学以及新疆医科大学大二年级及以上医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20.0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一些医科大学生从医动机较单纯,职业道德认同正确,但对医德失范行为评判存在问题,对医德认识高度不够而对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更重视,大部分医科大学生认为临床实践中教育和带教老师的榜样示范对他们医德教育有良好的教育作用。结论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育、老教授的参与带教、加强医疗法规学习、辅导员日常思想教育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明氛围来制定自己的医德教育模式。

    作者:师会芳;梁俊凤;李俊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关于医疗服务过程中几个表见环节的分析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有诸多表见环节,具体涉及:医学礼仪、医患双方心理防御墙、早期干预患者情绪、医德与病德、“不伤害原则”、缓和医疗、医生美德等方面,对这些环节做了具体分析。

    作者:孙永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现状与建议

    通过对医德教育重要性及其现状的概述,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将医德教育与医学生的医疗实践过程有机结合,从制度安排、人员配置、宣传方式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终目的是使医学生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得到更有效、更具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医德教育。

    作者:李铮;韩睿;李彦林;梁红敏;尹竹萍;石柔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身体约束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

    身体约束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保护性医疗措施,如果在使用过程中缺乏人性化护理,那么就会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及伦理问题。总结了人性化护理和身体约束的研究现状,从约束前准备、约束中护理、约束后护理三个阶段归纳出实施身体约束中的人性化护理措施,以此为人性化护理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参考。

    作者:汪诚;朱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护一体人文关怀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影响的相关研究?

    目的:观察医护一体人文关怀对MCI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命质量的作用效果。方法将入选的70例老年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在院期间、出院3个月及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采用MoCA量表、ADL量表及SF-36生命质量评价量表进行评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予以医护一体人文关怀,出院每月进行1次家访,在院期间、出院3个月及6个月采用MoCA量表,ADL量表及SF-36生命质量评价量表进行评分。结果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三组量表评分均高于在院期间的评分,且观察组患者3组量表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3组量表的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医护一体人文关怀能有效提高MCI患者认知功能,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李婉妮;闫菊娥;姚婕;徐盈;马晓灵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能级对应管理模式的医学伦理分析--以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为例?

    目的:研究能级对应管理模式对提高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等的作用,并进行医学伦理学分析。方法选择某医院神经内科护士37名,于2013年7月-2014年3月采取传统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于2014年3月-2015年6月对其采取能级对应的岗位管理模式进行管理。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测评护理人员自身工作满意度、患者的满意度的情况;并通过访谈形式了解其他方面的变化。结果实施能级对应管理模式,各项研究指标较实施前明显升高、各种情况均有改善。结论能级对应的岗位管理模式能提高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是对护理伦理精神的具体实践。

    作者:刘小玲;李静艳;张玉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人性化照护中的护理伦理意义--基于膀胱癌合并冠心病患者治疗的研究

    目的:探讨人性化照护在膀胱癌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并分析其伦理意义。方法选择膀胱癌合并冠心病患者78例,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9例,对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辅以人性化照护,对干预前后的希望水平、焦虑抑郁状态、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希望指数较干预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及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0.05)。这提示采用人性化照护后,观察组自觉症状、心理情绪状态、躯体功能、日常生活等项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性化照护模式可提高膀胱癌合并冠心病患者希望指数、并有助于改善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体现了新的护理精神,具有一定的护理伦理意义。

    作者:符凤丽;王阿静;付季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师说明义务的伦理学研究--由一起医疗纠纷案例引发的思考

    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实现依赖于医师对疾病状况、医疗措施及风险的说明,医师依法履行说明义务有利于与患者就疾病诊治进行有效沟通,从而预防、减少医疗纠纷,同时医师也就说明的内容构成对其自身的约束。通过一起医疗纠纷案例,侧重探讨医师说明义务的履行与医疗风险的分担,以及医师全面适当履行说明义务的伦理要求。

    作者:王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聚焦解决模式下肝胆脾胰围手术期患者临床护理交流技巧探讨?

    目的:通过聚焦解决模式对围手术患者进行临床心理干预,挖掘潜能,提升适应能力。方法在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对围手术期患者应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干预(描述问题、构建具体目标、探讨例外、给予反馈、评价进步)。结果通过聚焦解决模式心理干预后,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明显减轻(P<0.05)。结论通过心理干预,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改善医患关系,化解医患矛盾,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进而增强医患双方相互理解、信任和尊重,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作者:陈钟英;陈剑刚;吴陈艳;钱琴凤;毛明波;陈秀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耳鼻喉科医患冲突的伦理思考

    近年来发生多起耳鼻喉科医患冲突事件,医疗界多将此类事件归咎于医疗体制问题与患者素质,而民众则始终认为是由医务人员医德不佳导致的。通过对数起耳鼻喉科医患冲突事件从伦理及社会医学角度进行分析,探寻其中原因,并从医学教育、医院及医务人员角度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作者:刘瑜;何伟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高校医院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

    通过分析高校医院住院患者的特点,论述了医患沟通和人文关怀在校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工作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改善医患关系的医学伦理学考虑:加强人文关怀,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发挥梯队作用,积极开展健康宣教与保健。

    作者:王三合;王治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基于语料库的医患门诊会话重复结构及功能研究?

    基于项目组成员自建的医患门诊会话语料库,研究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在话语分析理论的框架下,探讨其在主体性重复和功能性重复方面的归纳性特征,并比较医患双方在重复策略使用上的异同。研究得出了OIR新模式,丰富了话语分析理论,所提出的医患门诊会话重复策略使用对策为加强医患沟通交流,增进交际效果,建立互动、合作、平等的医患关系提供参考,为研究医患沟通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作者:卢星辰;卢海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刍议MUPS现象及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示?

    对用当前医学知识无法解释,患者常常自我感觉各种不确定身体不适感的症状统称MUPS,目前常常将其视为心理、精神疾病对待。从MUPS的概念和对临床诊疗的影响入手,在病因学分析及系统评估基础上,从应对措施、患者管理、医疗实践及医学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汪涛;徐慧敏;王佳;陶锡鹏;王毅超;胡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在护理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的研究

    通过论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了护理教学课堂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师情感教育意识不足,护生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不平衡,专业思想教育不足。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加强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增强其情感教育意识;构建轻松愉悦多样化的教育环境;强化专业思想教育。

    作者:冯香艳;王明旭;孟婷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人性化带教在新生儿无陪护病房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人性化带教在新生儿无陪护病房中的应用。方法在实习护士带教过程中,运用分阶段、分层次教学,注重临床实践教学,尊重关爱实习护士的人性化带教模式。结果人性化带教使实习护士尽快融入病房角色,掌握专科知识,提高对危重患儿的观察及抢救配合能力。结论人性化带教提高了临床教学效果,应在新生儿无陪护病房实习护士中推广应用。

    作者:张君;沈清清;任香娣;张海燕;刘伟;祝筠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流浪精神病人收治中的伦理困境分析与对策探讨

    通过对2011—2015年在萧山医院精神科病房的流浪精神病人收治和出院情况的调查,发现存在“被精神病”风险,无监护人状态下病人权益保障和监督机制缺失,病人长期滞留病房等伦理困境。建议建立流浪精神病人权利保障与监督委员会,通过纠错机制减少误诊或“被精神病”现象发生;保障恰当的诊疗和生活照顾;为滞留病人创造出路等,保障流浪精神病人的基本权益,达到减少精神残疾,避免再度流浪的目的,从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作者:钱烈;赵志宏;李萍;俞玉海;方祝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人文关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人文关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观察并分析其效果。于入院第2天完成入组,所有的资料由研究者进行收集。采用统一语言进行解释、指导。实验组、对照组均于入组时、14天、28天、56天进行服药依从性、简明精神病量表( BPR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 PSP)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 APGAR)评定。进行组间对照。结果实验组患者服药依从率总体高于对照组,第56天实验组患者的服药依从率(完全依从66%,部分依从44%)显著高于对照组(完全依从19%,部分依从66%,不依从15%);两组BPRS评分:入组时、14天两组评分无差异,28天、56天实验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PSP评分:入组时、14天两组评分无差异,28天、56天实验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APGAR评分:入组时两组评分无差异,14天、28天、56天实验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人文关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社会功能有积极的影响,对患者出院后服药依从率影响更显著。实施人文关怀能使患者保持生活、劳动及社交能力,可以增强患者对生活的掌控感,提高其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使其愿意配合治疗,进而减少复发及社会功能退化。

    作者:马明芳;邵灿;梁杏莉;李小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一二三”模式研究?

    基于医学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在融通思想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医学专业教育、医学人文教育、医学服务技能实训、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价体系,构建起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一二三”模式,旨在将医学生培养成为“怀有一颗仁心、具有两种精神、掌握三种能力”的合格公民与仁义良医。

    作者:苏玉菊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以契约精神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可行性研究

    以自由、平等、权责对等为基本内涵,还蕴涵着诚信意识的契约精神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重要内容。法治观念所蕴含的人们对正义的渴望、对公平的认同、对诚信的依赖,无不源于契约当事人对公平的期待、对义务的履行、对有效合同的信守等契约精神。法治观念不仅反映了契约精神的本质要求,而且是法治观念得以实现的外化形式。因此,培育大学生的契约精神是提升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的有效选择。而当前培育契约精神的路径主要有理论研究、环境熏陶和制度完善三种。

    作者:董研林;郭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北京市某医学院校高职医学生职业认知状况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高职医学生职业认知状况,以更好地对其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方法选取某医学院校360名高职医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职医学生有一定职业追求,了解职业基本要求,态度务实,但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持续投入意愿不明显,尚未形成明确的职业认知。结论通过加强理想信念、人文素养、医学职业精神和专业思想教育以及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并结合就业教育等方式培养高职医学生职业价值观。

    作者:崔群颖;谢立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征稿启事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出版,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由中国医师协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医学学术性科技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45-1365/R,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74-3806,邮发代号为48-173,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报道国内外医学科学的新研究成果,传播医学科学的新理论和信息,交流医学科学的新经验,介绍医学科学的新技术。报道内容包括基础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教学研究中的发明创造、成果报告和学术经验,临床疾病诊疗中的新技术、新项目、新方法等。栏目设置:专家特稿、基金课题报告、博硕论坛、临床研究、技术创新、护理研讨、短篇报道、循证医学、新进展综述等。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社会支持对护理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对护理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影响,为培养护理学生职业规划提供新的视角与合理建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和职业成熟度问卷对759名不同教育层次护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层次护理学生在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总分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专护理学生的社会支持得分低于本专科护理学生。整体而言,本科和大专护理学生的职业成熟度高于中专护理学生,不同学历护理学生职业成熟度在条件评估、个人调适、价值观念、职业认知和自我认知维度上也存在差异(P<0.05)。社会支持与职业成熟度各因子间在多数维度上具有相关性。结论社会支持对护理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职业成熟度教育,为护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何开莲;何剑;程振晓;龙霖;邓力;李泉清;赵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浅谈医学人文教育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在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医疗服务技术至上、医患关系信任危机、医疗行业拜金主义,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医疗机构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医患关系处于不甚和谐的状态。因此,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刻不容缓。针对当前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赵菁;陈清江;李中琳;苟建军;何飞;滑少华;黄峥;谢滢滢;金歌;庄晓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加强对医务人员人文关怀的思考

    医务人员的执业现状表现为工作压力大、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职业倦怠高发等。这样的现状挫伤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医务人员自身也不满意。其原因主要有:薪酬待遇与付出不对等、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媒体的偏颇报道。在此基础上,应该从医学伦理的角度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人文关怀,一是从理论上阐发,尊重和有利等原则同样适用于医务人员,二是医务人员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是建立合理的薪酬评价考核制度,四是营造一个和谐、公平的社会舆论氛围。

    作者:王阿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论中国传统道德智慧对现代生命伦理的积极价值?

    医学认知和实践,面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特殊客体,不仅需要主客关系的科学理性思维,更需要主体际性的伦理思维,尤其需要道德意识的自觉,重视德性伦理对于规范伦理的滋润。中国传统道德智慧,擅长于用你我关系的德性伦理进行换位思维,这一思想智慧,对于丰富完善规范伦理、构建现代生命伦理价值体系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周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论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的整体原则--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特点研究(四)

    在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中强化整体观念、坚持整体原则的依据是,在关注受试者权益的同时关注研究项目的目的、设计,是伦理委员会的职责;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本质特征;坚持整体原则,才能保障受试者安全。落实整体原则,要审查试验药物是否对“证”、审查试验药物方剂配伍的整体性、审查试验药物毒副作用的防范,要加强伦理委员会建设。

    作者:张金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西京医院依据CAP认证建立伦理审查平台的实践与思考?

    目的:通过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体系认证,建立符合西京医院自身发展需求的医学伦理环境和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平台,提高医院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方法建立符合CAP认证标准的伦理审查相关制度、标准操作规程,加强对临床试验相关人员及受试者培训教育;针对伦理审查平台所涉及的各部门开展内部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促进持续改进;通过对西京医院伦理委员会委员/独立顾问、研究人员和组织机构的利益冲突管理,促进临床试验更公平、公正的进行;通过对受试者抱怨的管理,增加受试者对临床试验的信任及积极性。结果目前该院伦理审查平台运转良好,各个部门都能够根据相关制度和SOP高效的完成任务;利益冲突管理政策落实到位,能有效规避各种潜在类型的利益冲突;该院临床试验相关的医疗纠纷零发生。结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CAP认证,对促进医院建立规范的伦理审查平台及加强药物临床试验的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伍晓晓;杨晓娟;刘美佑;王璐;彭莉;张颖;贾艳艳;文爱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利用人体生物标本进行研究的伦理思考--美国受试者保护“通用法则”的修改建议及启示

    人体生物标本的利用对推动生物医学的进展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强大的电子数据库信息处理能力给个人信息的保密带来了挑战。对于利用人体生物标本的研究,如何在确保遵循伦理原则的基础上促进研究的顺利开展,是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在修改美国联邦法规———人体研究受试者保护“通用法则”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其公布的“建议规则制定通知”提出:通过泛知情同意,强化对受试者自主权的尊重,几乎不再有免除知情同意的情况;对于研究风险仅仅涉及隐私保护,将在明确保证执行隐私法等保护措施的前提下,简化审查程序。围绕NPRM中提出的有关利用人体生物标本的研究的修改情况进行介绍,对NPRM中关于知情同意、豁免审查和排除审查的相关条款进行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对我国伦理审查工作的启发和借鉴。

    作者:刘海涛;熊宁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台湾地区医疗团队资源管理的经验启示?

    医疗团队资源管理是管控医疗风险,保障病人安全以及提升病人满意度的有效途径。在医疗团队资源管理内涵界定的基础上,阐释了台湾地区医疗团队资源管理的应用和经验,提出了医疗团队资源管理应用于医疗实践的几条建议。

    作者:徐文轩;王鑫淼;张雪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伦理问题的探讨?

    为了提高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人员职业水平和伦理道德素质相结合的能力,并贯彻落实到护理实践当中,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常见伦理问题及其重要性进行了分析讨论,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对策,以期促进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更好地为临床提供优质服务,避免医疗纠纷,为患者提供更安全的药学服务。

    作者:陈婷;王明旭;晁青;张亚婷;张晓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风险管理在某三甲医院门诊采血工作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信息化条件下风险管理在门诊采血工作中的作用。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5年1月某院门诊采血工作中的护理风险管理,即分析门诊采血工作中风险发生的原因、评价可能的不良后果,提出风险预防及控制措施。结果通过护理风险管理,采血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增强,护患满意度提高。结论在门诊采血工作中应用风险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符合保证患者安全的护理伦理要求,有效降低医疗风险和事故的发生。

    作者:李芳萍;宋新爱;张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村卫生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现状研究--基于对北京市两区县的实地研究

    目的:了解京郊村卫生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现状,探讨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方法采取目的性抽样方法对村干部、乡村医生和村民共计156人进行实地观察和个人深入访谈。访谈内容包括村卫生室基本情况、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情况、药品种类和医疗设备情况等;同时,对两区县所辖100所村卫生室的200名村干部、200名乡村医生和500名村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乡村医生基本信息、执业资质、村卫生室卫生服务提供情况等。结果两区县村卫生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够基本满足农村居民医疗卫生需求,但如现场急救、换药等服务开展不足,公共卫生服务效果不尽人意,基本药物种类不足,医疗设备亟待增补或损坏影响了村卫生室“网底”功能的发挥。结论乡村医生年老体衰、适宜人才匮乏以及“以会代训”培训模式导致村卫生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基于此,需在今后补充新生力量的同时,建立“适宜适用”的教育培训体系。

    作者:董屹;王晨;李娜;彭迎春;刘兰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陕西省南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工作倦怠的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对陕西省南部地区基层卫生医务人员工作倦怠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矫治和预防工作倦怠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随机抽取陕西省南部地区742名基层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基层卫生人员工作倦怠的相关因素。结果此研究共收集有效调查678人,陕西省南部地区基层医务人员工作倦怠度得分为(2.86±0.71)分,不同的年龄、工作强度、单位类型、工作对家庭影响和人事满意度,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倦怠度有显著影响。结论陕西省南部地区基层卫生医务人员的工作倦怠状况处于一般水平。政府及卫生机构管理部门应重点改善基层卫生机构的人事建设体系,创建个性化卫生机构制度,以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倦怠,提高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健康水平。

    作者:夏曼曼;张健;冯巧莹;梁珺;王明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北京市H区村卫生室服务能力现状调查--以医方为视角?

    目的:了解北京市H区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村级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普查的方法对北京市H区所有村卫生室进行调查,样本量为260名乡村医生;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H区选取3个乡镇,在每个乡镇选取6个行政村作为研究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和个人深入访谈,样本量为18名乡村医生。结果当前北京市H区村卫生室存在人员素质偏低、业务用房及基础设施不足、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较弱的问题。结论为提高北京市H区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议建立人才进出机制,提升乡村医生整体素质;系统化管理,提高村卫生室资源配置水平。

    作者:张溪婷;王晓燕;彭迎春;杨佳;刘扬;董屹;周慧姊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关于珠海市住院医师能力培养标准的研究

    通过应用德尔菲法从医学专家的角度探索珠海市住院医师能力培养标准。经过两轮的专家函询获得6个维度53个因子的研究成果,其中一级指标6项:专业素养、临床实践技能、终身学习与自我提高的能力、人文医学实践能力、医学知识、促进医疗系统良好发展的能力,二级指标18项、三级指标29项。标准指出医师能力的培训内容已不再仅仅以临床实践能力为主。合格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毕业生既要达到国标的临床实践技能目标,又要具备其他五大项能力。

    作者:戴丽;马俊;龙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基于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模式探索?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对改革五年制临床本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提出了迫切要求。潍坊医学院作为试点高校,在“卓越医师班”不断探索卓越医学人才职业精神培养的模式,初步形成了“全过程、共参与、多途径、强实践”的立体化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模式。

    作者:于芳;徐玉梅;赵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基于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双师制”培养方法探索?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针对当前卓越医学人才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课程体系不规范;缺少主观体验;忽视阶段性、差异性和连贯性的统一等问题,尝试探索“临床带教医师+医学伦理学教师”共同参与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双师制”方法。目的在于通过“双师”共同参与,在院校内医德教育与临床医德实践养成之间搭建桥梁,实现二者的互通融合,切实提高卓越医学人才的医德践行能力。

    作者:刘明;徐玉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对不孕症夫妇开展生殖伦理教育和培训的探讨?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规范发展,不仅仅取决于生殖技术从业人员的伦理意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完备的监管体系,同时还依赖于不孕症夫妇的良好的伦理意识。对不孕症夫妇进行生殖伦理知识的普及,培育他们的伦理意识,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解决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伦理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作者:张妞;徐菊华;张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关于生殖医学治疗单元的伦理问题探究

    通过分析生殖医学治疗单元的伦理现状,指出了生殖医学治疗单元相关的ART技术的广泛开展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并探讨了解决伦理问题的措施:加强伦理原则和伦理委员会建设,数据信息共享,充分的知情同意,加强伦理教育。

    作者:王海燕;郑鹏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从医学伦理学角度看待非医学因素卵子冷冻

    通过对非医学因素卵子冷冻概念以及应用现状的阐述,对非医学因素卵子冷冻与辅助生殖技术管理规范的矛盾冲突进行伦理分析,对非医学因素卵子冷冻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伦理性系统评估考量后,认为非医学因素的卵子冷冻需要慎重考虑。

    作者:陈莉;李鸿儒;许娟娟;姚兵;孙琴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患关系的媒体舆情对临床医学生的影响

    目的:调查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及医患关系的媒体舆情对临床医学生的影响。方法通过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泰安市某医学院临床医学实习生及在校生和非临床专业大学生进行整群随机抽样,将数据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相较于非临床学生,临床医学生关注医疗报道(χ2=11.902,P=0.003),有更多的临床医学生认为媒体舆情加剧了医患矛盾,造成负面消极的影响(χ2=13.459,P=0.036);无论是否为临床专业,医学生普遍认为目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χ2=0.180,P=0.914)、媒体在医患报道中多倾向于对患者有利(χ2=11.154,P=0.084);临床实习生比在校生更后悔学习临床专业( Z=-2.573,P=0.010)。结论目前的医患媒体舆情对临床医学生的学习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且临床实习生比在校生表现的更加悲观。应调整媒体在医患关系中的导向作用,为临床医学生身心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设做出贡献。

    作者:邵一鸣;孙玉盼;宋静;杨树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社交媒体健康传播现状及伦理责任分析?

    社交媒体用户越来越多地参与健康传播,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伦理失范行为。健康传播应遵循健康不伤害、严谨求实、善良仁爱、通俗适用等伦理原则。媒体应主动借助主管部门、运行机构、用户、大众等主体力量,通过强化用户自律意识、增强平台监管效能、培育公众媒介素养、提高伦理失范成本等途径强化健康传播的伦理责任和控制,共同推动其良性发展。

    作者:檀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承“旧邦新命”之志,探“完善社群”之伦--论当代中医伦理研究的新思路?

    当今中医伦理研究理应担当责任,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探析传统文化之伦理大道,关照现实,与时俱进,完善社群。为此可开拓以下路径:第一,关照现实,梳理中医伦理,建构现代语境下的中医伦理体系。第二,问题牵引,加强中医伦理实践研究,使其经世致用,走向亲民。第三,守好中医药类高校的阵地,切实推进中医伦理世代传承。

    作者:陈思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仁者寿、德润身:儒家视野中健康的道德前提

    从儒家传统的视角,对健康长寿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进行探讨。道德是健康的价值前提之一,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保持和恢复健康的重要因素,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只有符合道德才具有价值。

    作者:谢广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山东省机构养老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研究山东省机构养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自制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 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2200名60岁以上老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200分,回收有效问卷2013份,有效回收率为91.5%,本研究选取其中271名机构养老老年人进行分析。结果有41.7%的机构养老老年人SCL-90得分为阳性,多元分析结果显示生活自理能力( P=0.045)和慢性病种类(P=0.025)对山东省老年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山东省机构养老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影响因素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和慢性病种类,应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我省农村健康老龄化。

    作者:贾君杰;郭继志;李敏;庄立辉;沈郁淇;朱宇航;王瑞梅;张涵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满意度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潍坊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对机构服务的满意度状况,力求为相关部门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提出建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潍坊市2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157名入住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机构服务总需求满意度得分为(4.14±0.33)分,为中上等水平。各维度满意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日常生活需求、医疗护理需求、休闲娱乐需求、精神心理需求。结论“医养结合”模式养老服务基本能够满足入住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但服务内容仍有待拓展,需养老机构充分调动多方社会资源,以实现“医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邱大石;张倩;陈群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