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CU镇痛镇静治疗的伦理学分析

李国民

关键词:重症监护, 镇痛镇静, 知情同意, 医学伦理
摘要:镇痛镇静是危重病人治疗的必要措施。实施镇痛镇静治疗时,应当尊重病人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在病人利益大化原则和生命权优先的前提下,优化镇痛镇静治疗方案,避免不良作用和并发症发生。同时注意保护病人隐私,加强医护协作,推行由医师制定方案并指导护士主导实施的镇痛镇静管理模式。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浅谈医学人文教育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在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医疗服务技术至上、医患关系信任危机、医疗行业拜金主义,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医疗机构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医患关系处于不甚和谐的状态。因此,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刻不容缓。针对当前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赵菁;陈清江;李中琳;苟建军;何飞;滑少华;黄峥;谢滢滢;金歌;庄晓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利用人体生物标本进行研究的伦理思考--美国受试者保护“通用法则”的修改建议及启示

    人体生物标本的利用对推动生物医学的进展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强大的电子数据库信息处理能力给个人信息的保密带来了挑战。对于利用人体生物标本的研究,如何在确保遵循伦理原则的基础上促进研究的顺利开展,是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在修改美国联邦法规———人体研究受试者保护“通用法则”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其公布的“建议规则制定通知”提出:通过泛知情同意,强化对受试者自主权的尊重,几乎不再有免除知情同意的情况;对于研究风险仅仅涉及隐私保护,将在明确保证执行隐私法等保护措施的前提下,简化审查程序。围绕NPRM中提出的有关利用人体生物标本的研究的修改情况进行介绍,对NPRM中关于知情同意、豁免审查和排除审查的相关条款进行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对我国伦理审查工作的启发和借鉴。

    作者:刘海涛;熊宁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人性化带教在新生儿无陪护病房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人性化带教在新生儿无陪护病房中的应用。方法在实习护士带教过程中,运用分阶段、分层次教学,注重临床实践教学,尊重关爱实习护士的人性化带教模式。结果人性化带教使实习护士尽快融入病房角色,掌握专科知识,提高对危重患儿的观察及抢救配合能力。结论人性化带教提高了临床教学效果,应在新生儿无陪护病房实习护士中推广应用。

    作者:张君;沈清清;任香娣;张海燕;刘伟;祝筠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护一体人文关怀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影响的相关研究?

    目的:观察医护一体人文关怀对MCI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命质量的作用效果。方法将入选的70例老年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在院期间、出院3个月及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采用MoCA量表、ADL量表及SF-36生命质量评价量表进行评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予以医护一体人文关怀,出院每月进行1次家访,在院期间、出院3个月及6个月采用MoCA量表,ADL量表及SF-36生命质量评价量表进行评分。结果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三组量表评分均高于在院期间的评分,且观察组患者3组量表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3组量表的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医护一体人文关怀能有效提高MCI患者认知功能,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李婉妮;闫菊娥;姚婕;徐盈;马晓灵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人文关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人文关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观察并分析其效果。于入院第2天完成入组,所有的资料由研究者进行收集。采用统一语言进行解释、指导。实验组、对照组均于入组时、14天、28天、56天进行服药依从性、简明精神病量表( BPR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 PSP)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 APGAR)评定。进行组间对照。结果实验组患者服药依从率总体高于对照组,第56天实验组患者的服药依从率(完全依从66%,部分依从44%)显著高于对照组(完全依从19%,部分依从66%,不依从15%);两组BPRS评分:入组时、14天两组评分无差异,28天、56天实验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PSP评分:入组时、14天两组评分无差异,28天、56天实验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APGAR评分:入组时两组评分无差异,14天、28天、56天实验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人文关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社会功能有积极的影响,对患者出院后服药依从率影响更显著。实施人文关怀能使患者保持生活、劳动及社交能力,可以增强患者对生活的掌控感,提高其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使其愿意配合治疗,进而减少复发及社会功能退化。

    作者:马明芳;邵灿;梁杏莉;李小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能级对应管理模式的医学伦理分析--以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为例?

    目的:研究能级对应管理模式对提高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等的作用,并进行医学伦理学分析。方法选择某医院神经内科护士37名,于2013年7月-2014年3月采取传统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于2014年3月-2015年6月对其采取能级对应的岗位管理模式进行管理。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测评护理人员自身工作满意度、患者的满意度的情况;并通过访谈形式了解其他方面的变化。结果实施能级对应管理模式,各项研究指标较实施前明显升高、各种情况均有改善。结论能级对应的岗位管理模式能提高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是对护理伦理精神的具体实践。

    作者:刘小玲;李静艳;张玉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师说明义务的伦理学研究--由一起医疗纠纷案例引发的思考

    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实现依赖于医师对疾病状况、医疗措施及风险的说明,医师依法履行说明义务有利于与患者就疾病诊治进行有效沟通,从而预防、减少医疗纠纷,同时医师也就说明的内容构成对其自身的约束。通过一起医疗纠纷案例,侧重探讨医师说明义务的履行与医疗风险的分担,以及医师全面适当履行说明义务的伦理要求。

    作者:王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仁者寿、德润身:儒家视野中健康的道德前提

    从儒家传统的视角,对健康长寿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进行探讨。道德是健康的价值前提之一,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保持和恢复健康的重要因素,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只有符合道德才具有价值。

    作者:谢广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基于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模式探索?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对改革五年制临床本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提出了迫切要求。潍坊医学院作为试点高校,在“卓越医师班”不断探索卓越医学人才职业精神培养的模式,初步形成了“全过程、共参与、多途径、强实践”的立体化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模式。

    作者:于芳;徐玉梅;赵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论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的整体原则--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特点研究(四)

    在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中强化整体观念、坚持整体原则的依据是,在关注受试者权益的同时关注研究项目的目的、设计,是伦理委员会的职责;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本质特征;坚持整体原则,才能保障受试者安全。落实整体原则,要审查试验药物是否对“证”、审查试验药物方剂配伍的整体性、审查试验药物毒副作用的防范,要加强伦理委员会建设。

    作者:张金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以契约精神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可行性研究

    以自由、平等、权责对等为基本内涵,还蕴涵着诚信意识的契约精神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重要内容。法治观念所蕴含的人们对正义的渴望、对公平的认同、对诚信的依赖,无不源于契约当事人对公平的期待、对义务的履行、对有效合同的信守等契约精神。法治观念不仅反映了契约精神的本质要求,而且是法治观念得以实现的外化形式。因此,培育大学生的契约精神是提升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的有效选择。而当前培育契约精神的路径主要有理论研究、环境熏陶和制度完善三种。

    作者:董研林;郭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社交媒体健康传播现状及伦理责任分析?

    社交媒体用户越来越多地参与健康传播,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伦理失范行为。健康传播应遵循健康不伤害、严谨求实、善良仁爱、通俗适用等伦理原则。媒体应主动借助主管部门、运行机构、用户、大众等主体力量,通过强化用户自律意识、增强平台监管效能、培育公众媒介素养、提高伦理失范成本等途径强化健康传播的伦理责任和控制,共同推动其良性发展。

    作者:檀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品管圈在提高手术周转率及医务人员满意度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缩短接台手术间隔时间,加快手术台周转率中的实施与体会。方法组建QCC小组,运用品管手法,查找影响接台手术间隔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出真正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活动前平均每接台间隔时间24.6分钟,活动后平均每接台间隔时间16.2分钟,进步率为64.87%。且通过品管圈活动,圈员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积极性、自信心、团队凝聚力、品管手法的使用均有明显程度的提高。结论通过QCC的质量管理工具,大大缩短了接台手术间隔时间,提高了手术台周转率,明显提高了医生和手术室护士满意度。

    作者:梅娜;李燕姿;吴越;韦延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人性化照护中的护理伦理意义--基于膀胱癌合并冠心病患者治疗的研究

    目的:探讨人性化照护在膀胱癌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并分析其伦理意义。方法选择膀胱癌合并冠心病患者78例,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9例,对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辅以人性化照护,对干预前后的希望水平、焦虑抑郁状态、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希望指数较干预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及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0.05)。这提示采用人性化照护后,观察组自觉症状、心理情绪状态、躯体功能、日常生活等项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性化照护模式可提高膀胱癌合并冠心病患者希望指数、并有助于改善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体现了新的护理精神,具有一定的护理伦理意义。

    作者:符凤丽;王阿静;付季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征稿启事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出版,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由中国医师协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医学学术性科技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45-1365/R,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74-3806,邮发代号为48-173,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报道国内外医学科学的新研究成果,传播医学科学的新理论和信息,交流医学科学的新经验,介绍医学科学的新技术。报道内容包括基础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教学研究中的发明创造、成果报告和学术经验,临床疾病诊疗中的新技术、新项目、新方法等。栏目设置:专家特稿、基金课题报告、博硕论坛、临床研究、技术创新、护理研讨、短篇报道、循证医学、新进展综述等。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对不孕症夫妇开展生殖伦理教育和培训的探讨?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规范发展,不仅仅取决于生殖技术从业人员的伦理意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完备的监管体系,同时还依赖于不孕症夫妇的良好的伦理意识。对不孕症夫妇进行生殖伦理知识的普及,培育他们的伦理意识,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解决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伦理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作者:张妞;徐菊华;张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基于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双师制”培养方法探索?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针对当前卓越医学人才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课程体系不规范;缺少主观体验;忽视阶段性、差异性和连贯性的统一等问题,尝试探索“临床带教医师+医学伦理学教师”共同参与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双师制”方法。目的在于通过“双师”共同参与,在院校内医德教育与临床医德实践养成之间搭建桥梁,实现二者的互通融合,切实提高卓越医学人才的医德践行能力。

    作者:刘明;徐玉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论中国传统道德智慧对现代生命伦理的积极价值?

    医学认知和实践,面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特殊客体,不仅需要主客关系的科学理性思维,更需要主体际性的伦理思维,尤其需要道德意识的自觉,重视德性伦理对于规范伦理的滋润。中国传统道德智慧,擅长于用你我关系的德性伦理进行换位思维,这一思想智慧,对于丰富完善规范伦理、构建现代生命伦理价值体系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周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耳鼻喉科医患冲突的伦理思考

    近年来发生多起耳鼻喉科医患冲突事件,医疗界多将此类事件归咎于医疗体制问题与患者素质,而民众则始终认为是由医务人员医德不佳导致的。通过对数起耳鼻喉科医患冲突事件从伦理及社会医学角度进行分析,探寻其中原因,并从医学教育、医院及医务人员角度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作者:刘瑜;何伟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承“旧邦新命”之志,探“完善社群”之伦--论当代中医伦理研究的新思路?

    当今中医伦理研究理应担当责任,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探析传统文化之伦理大道,关照现实,与时俱进,完善社群。为此可开拓以下路径:第一,关照现实,梳理中医伦理,建构现代语境下的中医伦理体系。第二,问题牵引,加强中医伦理实践研究,使其经世致用,走向亲民。第三,守好中医药类高校的阵地,切实推进中医伦理世代传承。

    作者:陈思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