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承“旧邦新命”之志,探“完善社群”之伦--论当代中医伦理研究的新思路?

陈思敏

关键词:中医伦理, 优秀文化, 新思路
摘要:当今中医伦理研究理应担当责任,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探析传统文化之伦理大道,关照现实,与时俱进,完善社群。为此可开拓以下路径:第一,关照现实,梳理中医伦理,建构现代语境下的中医伦理体系。第二,问题牵引,加强中医伦理实践研究,使其经世致用,走向亲民。第三,守好中医药类高校的阵地,切实推进中医伦理世代传承。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仁者寿、德润身:儒家视野中健康的道德前提

    从儒家传统的视角,对健康长寿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进行探讨。道德是健康的价值前提之一,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保持和恢复健康的重要因素,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只有符合道德才具有价值。

    作者:谢广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山东省机构养老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研究山东省机构养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自制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 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2200名60岁以上老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200分,回收有效问卷2013份,有效回收率为91.5%,本研究选取其中271名机构养老老年人进行分析。结果有41.7%的机构养老老年人SCL-90得分为阳性,多元分析结果显示生活自理能力( P=0.045)和慢性病种类(P=0.025)对山东省老年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山东省机构养老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影响因素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和慢性病种类,应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我省农村健康老龄化。

    作者:贾君杰;郭继志;李敏;庄立辉;沈郁淇;朱宇航;王瑞梅;张涵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关于医疗服务过程中几个表见环节的分析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有诸多表见环节,具体涉及:医学礼仪、医患双方心理防御墙、早期干预患者情绪、医德与病德、“不伤害原则”、缓和医疗、医生美德等方面,对这些环节做了具体分析。

    作者:孙永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科大学生医德教育现状的实证调查与对策分析

    目的:为了解医科大学生的医德情况进而为医科高等院校提供医德教育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对西安交通大学、新疆大学以及新疆医科大学大二年级及以上医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20.0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一些医科大学生从医动机较单纯,职业道德认同正确,但对医德失范行为评判存在问题,对医德认识高度不够而对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更重视,大部分医科大学生认为临床实践中教育和带教老师的榜样示范对他们医德教育有良好的教育作用。结论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育、老教授的参与带教、加强医疗法规学习、辅导员日常思想教育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明氛围来制定自己的医德教育模式。

    作者:师会芳;梁俊凤;李俊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关于生殖医学治疗单元的伦理问题探究

    通过分析生殖医学治疗单元的伦理现状,指出了生殖医学治疗单元相关的ART技术的广泛开展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并探讨了解决伦理问题的措施:加强伦理原则和伦理委员会建设,数据信息共享,充分的知情同意,加强伦理教育。

    作者:王海燕;郑鹏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满意度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潍坊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对机构服务的满意度状况,力求为相关部门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提出建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潍坊市2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157名入住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机构服务总需求满意度得分为(4.14±0.33)分,为中上等水平。各维度满意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日常生活需求、医疗护理需求、休闲娱乐需求、精神心理需求。结论“医养结合”模式养老服务基本能够满足入住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但服务内容仍有待拓展,需养老机构充分调动多方社会资源,以实现“医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邱大石;张倩;陈群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以契约精神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可行性研究

    以自由、平等、权责对等为基本内涵,还蕴涵着诚信意识的契约精神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重要内容。法治观念所蕴含的人们对正义的渴望、对公平的认同、对诚信的依赖,无不源于契约当事人对公平的期待、对义务的履行、对有效合同的信守等契约精神。法治观念不仅反映了契约精神的本质要求,而且是法治观念得以实现的外化形式。因此,培育大学生的契约精神是提升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的有效选择。而当前培育契约精神的路径主要有理论研究、环境熏陶和制度完善三种。

    作者:董研林;郭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在护理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的研究

    通过论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了护理教学课堂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师情感教育意识不足,护生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不平衡,专业思想教育不足。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加强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增强其情感教育意识;构建轻松愉悦多样化的教育环境;强化专业思想教育。

    作者:冯香艳;王明旭;孟婷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征稿启事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出版,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由中国医师协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医学学术性科技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45-1365/R,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74-3806,邮发代号为48-173,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报道国内外医学科学的新研究成果,传播医学科学的新理论和信息,交流医学科学的新经验,介绍医学科学的新技术。报道内容包括基础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教学研究中的发明创造、成果报告和学术经验,临床疾病诊疗中的新技术、新项目、新方法等。栏目设置:专家特稿、基金课题报告、博硕论坛、临床研究、技术创新、护理研讨、短篇报道、循证医学、新进展综述等。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人性化照护中的护理伦理意义--基于膀胱癌合并冠心病患者治疗的研究

    目的:探讨人性化照护在膀胱癌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并分析其伦理意义。方法选择膀胱癌合并冠心病患者78例,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9例,对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辅以人性化照护,对干预前后的希望水平、焦虑抑郁状态、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希望指数较干预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及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0.05)。这提示采用人性化照护后,观察组自觉症状、心理情绪状态、躯体功能、日常生活等项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性化照护模式可提高膀胱癌合并冠心病患者希望指数、并有助于改善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体现了新的护理精神,具有一定的护理伦理意义。

    作者:符凤丽;王阿静;付季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基于语料库的医患门诊会话重复结构及功能研究?

    基于项目组成员自建的医患门诊会话语料库,研究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在话语分析理论的框架下,探讨其在主体性重复和功能性重复方面的归纳性特征,并比较医患双方在重复策略使用上的异同。研究得出了OIR新模式,丰富了话语分析理论,所提出的医患门诊会话重复策略使用对策为加强医患沟通交流,增进交际效果,建立互动、合作、平等的医患关系提供参考,为研究医患沟通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作者:卢星辰;卢海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风险管理在某三甲医院门诊采血工作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信息化条件下风险管理在门诊采血工作中的作用。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5年1月某院门诊采血工作中的护理风险管理,即分析门诊采血工作中风险发生的原因、评价可能的不良后果,提出风险预防及控制措施。结果通过护理风险管理,采血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增强,护患满意度提高。结论在门诊采血工作中应用风险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符合保证患者安全的护理伦理要求,有效降低医疗风险和事故的发生。

    作者:李芳萍;宋新爱;张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村卫生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现状研究--基于对北京市两区县的实地研究

    目的:了解京郊村卫生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现状,探讨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方法采取目的性抽样方法对村干部、乡村医生和村民共计156人进行实地观察和个人深入访谈。访谈内容包括村卫生室基本情况、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情况、药品种类和医疗设备情况等;同时,对两区县所辖100所村卫生室的200名村干部、200名乡村医生和500名村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乡村医生基本信息、执业资质、村卫生室卫生服务提供情况等。结果两区县村卫生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够基本满足农村居民医疗卫生需求,但如现场急救、换药等服务开展不足,公共卫生服务效果不尽人意,基本药物种类不足,医疗设备亟待增补或损坏影响了村卫生室“网底”功能的发挥。结论乡村医生年老体衰、适宜人才匮乏以及“以会代训”培训模式导致村卫生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基于此,需在今后补充新生力量的同时,建立“适宜适用”的教育培训体系。

    作者:董屹;王晨;李娜;彭迎春;刘兰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基于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双师制”培养方法探索?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针对当前卓越医学人才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课程体系不规范;缺少主观体验;忽视阶段性、差异性和连贯性的统一等问题,尝试探索“临床带教医师+医学伦理学教师”共同参与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双师制”方法。目的在于通过“双师”共同参与,在院校内医德教育与临床医德实践养成之间搭建桥梁,实现二者的互通融合,切实提高卓越医学人才的医德践行能力。

    作者:刘明;徐玉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基于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模式探索?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对改革五年制临床本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提出了迫切要求。潍坊医学院作为试点高校,在“卓越医师班”不断探索卓越医学人才职业精神培养的模式,初步形成了“全过程、共参与、多途径、强实践”的立体化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模式。

    作者:于芳;徐玉梅;赵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伦理问题的探讨?

    为了提高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人员职业水平和伦理道德素质相结合的能力,并贯彻落实到护理实践当中,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常见伦理问题及其重要性进行了分析讨论,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对策,以期促进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更好地为临床提供优质服务,避免医疗纠纷,为患者提供更安全的药学服务。

    作者:陈婷;王明旭;晁青;张亚婷;张晓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论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的整体原则--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特点研究(四)

    在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中强化整体观念、坚持整体原则的依据是,在关注受试者权益的同时关注研究项目的目的、设计,是伦理委员会的职责;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本质特征;坚持整体原则,才能保障受试者安全。落实整体原则,要审查试验药物是否对“证”、审查试验药物方剂配伍的整体性、审查试验药物毒副作用的防范,要加强伦理委员会建设。

    作者:张金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人文关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人文关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观察并分析其效果。于入院第2天完成入组,所有的资料由研究者进行收集。采用统一语言进行解释、指导。实验组、对照组均于入组时、14天、28天、56天进行服药依从性、简明精神病量表( BPR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 PSP)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 APGAR)评定。进行组间对照。结果实验组患者服药依从率总体高于对照组,第56天实验组患者的服药依从率(完全依从66%,部分依从44%)显著高于对照组(完全依从19%,部分依从66%,不依从15%);两组BPRS评分:入组时、14天两组评分无差异,28天、56天实验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PSP评分:入组时、14天两组评分无差异,28天、56天实验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APGAR评分:入组时两组评分无差异,14天、28天、56天实验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人文关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社会功能有积极的影响,对患者出院后服药依从率影响更显著。实施人文关怀能使患者保持生活、劳动及社交能力,可以增强患者对生活的掌控感,提高其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使其愿意配合治疗,进而减少复发及社会功能退化。

    作者:马明芳;邵灿;梁杏莉;李小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利用人体生物标本进行研究的伦理思考--美国受试者保护“通用法则”的修改建议及启示

    人体生物标本的利用对推动生物医学的进展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强大的电子数据库信息处理能力给个人信息的保密带来了挑战。对于利用人体生物标本的研究,如何在确保遵循伦理原则的基础上促进研究的顺利开展,是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在修改美国联邦法规———人体研究受试者保护“通用法则”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其公布的“建议规则制定通知”提出:通过泛知情同意,强化对受试者自主权的尊重,几乎不再有免除知情同意的情况;对于研究风险仅仅涉及隐私保护,将在明确保证执行隐私法等保护措施的前提下,简化审查程序。围绕NPRM中提出的有关利用人体生物标本的研究的修改情况进行介绍,对NPRM中关于知情同意、豁免审查和排除审查的相关条款进行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对我国伦理审查工作的启发和借鉴。

    作者:刘海涛;熊宁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加强医德教育与修养的探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阶段,医德教育与医德修养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住院医师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训组织实施的有效保证。医学伦理学和医学道德相关理论学习是医德教育的基础,医学实践是医德修养的根本途径,而在实践中内心感悟是医德修养的逐步升华。住院医师医德素质的养成以医德他律为主导,以医德准则为导向,更强调自律医德行为,恪守医德信念,遵守医德规范。

    作者:王欣倍;张伟;朱琼;张丽莉;蒋秀凤;刘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