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论中国传统道德智慧对现代生命伦理的积极价值?

张周志

关键词:规范伦理, 德性伦理, 性命, 道德理性
摘要:医学认知和实践,面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特殊客体,不仅需要主客关系的科学理性思维,更需要主体际性的伦理思维,尤其需要道德意识的自觉,重视德性伦理对于规范伦理的滋润。中国传统道德智慧,擅长于用你我关系的德性伦理进行换位思维,这一思想智慧,对于丰富完善规范伦理、构建现代生命伦理价值体系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性化带教在新生儿无陪护病房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人性化带教在新生儿无陪护病房中的应用。方法在实习护士带教过程中,运用分阶段、分层次教学,注重临床实践教学,尊重关爱实习护士的人性化带教模式。结果人性化带教使实习护士尽快融入病房角色,掌握专科知识,提高对危重患儿的观察及抢救配合能力。结论人性化带教提高了临床教学效果,应在新生儿无陪护病房实习护士中推广应用。

    作者:张君;沈清清;任香娣;张海燕;刘伟;祝筠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基于语料库的医患门诊会话重复结构及功能研究?

    基于项目组成员自建的医患门诊会话语料库,研究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在话语分析理论的框架下,探讨其在主体性重复和功能性重复方面的归纳性特征,并比较医患双方在重复策略使用上的异同。研究得出了OIR新模式,丰富了话语分析理论,所提出的医患门诊会话重复策略使用对策为加强医患沟通交流,增进交际效果,建立互动、合作、平等的医患关系提供参考,为研究医患沟通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作者:卢星辰;卢海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关于医疗服务过程中几个表见环节的分析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有诸多表见环节,具体涉及:医学礼仪、医患双方心理防御墙、早期干预患者情绪、医德与病德、“不伤害原则”、缓和医疗、医生美德等方面,对这些环节做了具体分析。

    作者:孙永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仁者寿、德润身:儒家视野中健康的道德前提

    从儒家传统的视角,对健康长寿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进行探讨。道德是健康的价值前提之一,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保持和恢复健康的重要因素,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只有符合道德才具有价值。

    作者:谢广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身体约束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

    身体约束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保护性医疗措施,如果在使用过程中缺乏人性化护理,那么就会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及伦理问题。总结了人性化护理和身体约束的研究现状,从约束前准备、约束中护理、约束后护理三个阶段归纳出实施身体约束中的人性化护理措施,以此为人性化护理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参考。

    作者:汪诚;朱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以契约精神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可行性研究

    以自由、平等、权责对等为基本内涵,还蕴涵着诚信意识的契约精神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重要内容。法治观念所蕴含的人们对正义的渴望、对公平的认同、对诚信的依赖,无不源于契约当事人对公平的期待、对义务的履行、对有效合同的信守等契约精神。法治观念不仅反映了契约精神的本质要求,而且是法治观念得以实现的外化形式。因此,培育大学生的契约精神是提升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的有效选择。而当前培育契约精神的路径主要有理论研究、环境熏陶和制度完善三种。

    作者:董研林;郭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科大学生医德教育现状的实证调查与对策分析

    目的:为了解医科大学生的医德情况进而为医科高等院校提供医德教育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对西安交通大学、新疆大学以及新疆医科大学大二年级及以上医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20.0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一些医科大学生从医动机较单纯,职业道德认同正确,但对医德失范行为评判存在问题,对医德认识高度不够而对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更重视,大部分医科大学生认为临床实践中教育和带教老师的榜样示范对他们医德教育有良好的教育作用。结论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育、老教授的参与带教、加强医疗法规学习、辅导员日常思想教育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明氛围来制定自己的医德教育模式。

    作者:师会芳;梁俊凤;李俊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基于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双师制”培养方法探索?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针对当前卓越医学人才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课程体系不规范;缺少主观体验;忽视阶段性、差异性和连贯性的统一等问题,尝试探索“临床带教医师+医学伦理学教师”共同参与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双师制”方法。目的在于通过“双师”共同参与,在院校内医德教育与临床医德实践养成之间搭建桥梁,实现二者的互通融合,切实提高卓越医学人才的医德践行能力。

    作者:刘明;徐玉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伤口负压治疗新技术应用效果观察及伦理学思考

    目的:观察创面负压治疗技术的临床使用效果,探讨其存在的医学伦理问题及解决方法。方法选择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伤口负压治疗的患者60例,患者均为深度压疮或Wagner分级三、四级糖尿病足患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标准负压治疗技术,观察组采用自制密闭式负压治疗技术。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换药总费用和舒适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伤口换药费用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的舒适度无明显差异(P >0.05),观察组的伤口愈合时间较对照组长(P <0.05)。结论自制密闭式负压系统可以降低患者治疗费用,可以达到与标准负压技术同等的舒适度,但伤口愈合时间较标准负压有所延长,因此,在使用负压技术的过程中,应权衡利弊,综合分析,以医学伦理学理念为指导,为不同的病人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瑾;金鲜珍;温绣蔺;高宝侠;乔莉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论中国传统道德智慧对现代生命伦理的积极价值?

    医学认知和实践,面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特殊客体,不仅需要主客关系的科学理性思维,更需要主体际性的伦理思维,尤其需要道德意识的自觉,重视德性伦理对于规范伦理的滋润。中国传统道德智慧,擅长于用你我关系的德性伦理进行换位思维,这一思想智慧,对于丰富完善规范伦理、构建现代生命伦理价值体系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周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伦理问题的探讨?

    为了提高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人员职业水平和伦理道德素质相结合的能力,并贯彻落实到护理实践当中,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常见伦理问题及其重要性进行了分析讨论,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对策,以期促进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更好地为临床提供优质服务,避免医疗纠纷,为患者提供更安全的药学服务。

    作者:陈婷;王明旭;晁青;张亚婷;张晓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ICU镇痛镇静治疗的伦理学分析

    镇痛镇静是危重病人治疗的必要措施。实施镇痛镇静治疗时,应当尊重病人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在病人利益大化原则和生命权优先的前提下,优化镇痛镇静治疗方案,避免不良作用和并发症发生。同时注意保护病人隐私,加强医护协作,推行由医师制定方案并指导护士主导实施的镇痛镇静管理模式。

    作者:李国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陕西省南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工作倦怠的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对陕西省南部地区基层卫生医务人员工作倦怠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矫治和预防工作倦怠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随机抽取陕西省南部地区742名基层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基层卫生人员工作倦怠的相关因素。结果此研究共收集有效调查678人,陕西省南部地区基层医务人员工作倦怠度得分为(2.86±0.71)分,不同的年龄、工作强度、单位类型、工作对家庭影响和人事满意度,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倦怠度有显著影响。结论陕西省南部地区基层卫生医务人员的工作倦怠状况处于一般水平。政府及卫生机构管理部门应重点改善基层卫生机构的人事建设体系,创建个性化卫生机构制度,以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倦怠,提高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健康水平。

    作者:夏曼曼;张健;冯巧莹;梁珺;王明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论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的整体原则--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特点研究(四)

    在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中强化整体观念、坚持整体原则的依据是,在关注受试者权益的同时关注研究项目的目的、设计,是伦理委员会的职责;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本质特征;坚持整体原则,才能保障受试者安全。落实整体原则,要审查试验药物是否对“证”、审查试验药物方剂配伍的整体性、审查试验药物毒副作用的防范,要加强伦理委员会建设。

    作者:张金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风险管理在某三甲医院门诊采血工作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信息化条件下风险管理在门诊采血工作中的作用。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5年1月某院门诊采血工作中的护理风险管理,即分析门诊采血工作中风险发生的原因、评价可能的不良后果,提出风险预防及控制措施。结果通过护理风险管理,采血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增强,护患满意度提高。结论在门诊采血工作中应用风险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符合保证患者安全的护理伦理要求,有效降低医疗风险和事故的发生。

    作者:李芳萍;宋新爱;张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刍议MUPS现象及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示?

    对用当前医学知识无法解释,患者常常自我感觉各种不确定身体不适感的症状统称MUPS,目前常常将其视为心理、精神疾病对待。从MUPS的概念和对临床诊疗的影响入手,在病因学分析及系统评估基础上,从应对措施、患者管理、医疗实践及医学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汪涛;徐慧敏;王佳;陶锡鹏;王毅超;胡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基于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模式探索?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对改革五年制临床本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提出了迫切要求。潍坊医学院作为试点高校,在“卓越医师班”不断探索卓越医学人才职业精神培养的模式,初步形成了“全过程、共参与、多途径、强实践”的立体化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模式。

    作者:于芳;徐玉梅;赵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在护理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的研究

    通过论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了护理教学课堂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师情感教育意识不足,护生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不平衡,专业思想教育不足。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加强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增强其情感教育意识;构建轻松愉悦多样化的教育环境;强化专业思想教育。

    作者:冯香艳;王明旭;孟婷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满意度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潍坊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对机构服务的满意度状况,力求为相关部门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提出建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潍坊市2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157名入住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机构服务总需求满意度得分为(4.14±0.33)分,为中上等水平。各维度满意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日常生活需求、医疗护理需求、休闲娱乐需求、精神心理需求。结论“医养结合”模式养老服务基本能够满足入住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但服务内容仍有待拓展,需养老机构充分调动多方社会资源,以实现“医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邱大石;张倩;陈群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