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贵州省血液中心病毒核酸检测应用分析

钟江;郑祥顺;周晓泉;刘玉姣;杨和明;陈曦;邓双奇

关键词:贵州省, 病毒, 核酸, 血库
摘要:目的:尝试评价贵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开展血液病毒核酸检测(NAT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方法应用 Grifols Procleix Tigris 全自动 NAT 和 Procleix Ulitrio Assay HBV 、HCV 、HIV NAT 联检试剂,对72967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做HBV 、HCV 、HIV 联检,并对联检阳性标本做鉴别试验;同时对同批标本采用 ELISA 双试剂平行检测。结果 NAT 阳性检出率为0.63%(462/72967),ELISA 检测阴性标本的 NAT 阳性检出率0.16%(119/72624);单项核酸阳性标本的鉴别试验阳性率为24.3%(29/119)。结论贵阳地区核酸检测合格血液中存在的输血传播疾病风险主要是输血感染 HBV ,NAT 用于血液筛查能进一步降低输血传播疾病风险。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50例磁性附着体在口腔义齿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磁性附着体在口腔活动义齿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于该科治疗的覆盖义齿修复患者共50例,对基牙进行预备后行磁性附着体修复,观察并记录患者咀嚼效率、满意度及修复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给予磁性附着体修复后即刻咀嚼效率0.65±0.09,较修复前(0.22±0.04)咀嚼效率明显升高(t=20.812,P<0.05),修复后1年咀嚼效率(0.71±0.13),较修复前咀嚼效率高(t=25.060,P<0.05)。修复后即刻咀嚼效率与修复后1年咀嚼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8,P>0.05)。修复后即刻满意49例,较满意1例,满意度100%,明显高于修复前(46%),χ2=31.815, P<0.05。修复后1年满意45例,较满意5例,满意度100%,明显高于修复前(χ2=31.815,P<0.05)。结论采用磁性附着体修复牙列缺失或牙列缺损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咀嚼效率,较传统活动义齿能明显缩短患者的适应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石国成;陈丽丹;黄剑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压力生物反馈仪对腰部腹内压的重测信度研究

    目的:分析和探究压力生物反馈仪在测量腰部腹内压的重测信度。方法利用压力生物反馈仪对33名健康志愿者(20~27周岁)进行4个动作(动作 A :俯卧位;动作 B :仰卧位屈髋屈膝;动作 C :仰卧位单侧屈髋屈膝;动作 D :俯卧位肩关节前屈)的腹内压测试,测试2次,每天进行1次测量,24 h 后再测量1次。本研究重测信度评价指标为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压力生物反馈仪测试4个动作的腰部腹内压的重测信度具有中等以上的相关性,ICC 值为0.786~0.848。动作 A[ICC(95% CI)为0.817(0.630~0.910)]、动作 B[ICC(95% CI)为0.848(0.692~0.925)]和动作 D[ICC(95% CI)为0.841(0.678~0.921)]的腹内压测试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动作 C 的腹内压测试具有中等的重测信度[ICC(95% CI)为0.786(0.566~0.894)]。结论压力生物反馈仪测试腰部腹内压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故压力生物反馈可用于对腰腹部腹内压的评价。

    作者:胡静芸;陈炳霖;董煜琳;王雪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ARD1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检测 ARD1在鼻咽部炎性组织、鼻咽癌组织及其各亚组之间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检测鼻咽癌组织(56例)、鼻咽部炎性组织(20例)中 ARD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 ARD1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肿瘤转移等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ARD1在鼻咽部炎性组织、鼻咽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2/20)、55.35%(31/56),ARD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在鼻咽部炎性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D1的表达与鼻咽癌组织的分化程度相关(P<0.05),在分化差的组织中表达上调;但与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肿瘤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D1在鼻咽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提示 ARD1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但具体如何发挥作用仍需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作者:贾培荣;曾妍;郑军;杨国军;徐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细胞水平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 T 淋巴细胞免疫细胞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该院收治的80例颅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胶质瘤57例,其他肿瘤23例;胶质瘤按照 WHO 分级标准分为低级别组19例和高级别组38例,另选择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对照组、其他颅脑肿瘤组和胶质瘤组术前1 d 、术后1周静脉血,检测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分析不同级别脑胶质瘤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对照组外周血 CD3+、CD4+、CD4+/CD8+显著高于其他颅脑肿瘤组和胶质瘤组,CD8+显著低于其他颅脑肿瘤组和胶质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颅内肿瘤组比较,胶质瘤组外周血 CD3+、CD4+、CD4+/CD8+显著降低,CD8+显著升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前、后低级别组 CD3+、CD4+/CD8+均显著高于高级别组,CD8+显著低于高级别组(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 CD3+、CD4+/CD8+升高,CD8+显著降低(P<0.05)。低级别组中位生存期31个月,高级别组中位生存期13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1组中位生存期为34个月,CD4+/CD8+<1组中位生存期为17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胶质瘤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肿瘤恶性程度越高,免疫抑制作用越明显;T 淋巴亚群水平检测可以作为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评价指标之一。

    作者:徐春华;刘越;肖利民;邓圣泽;郭昌贵;曾而明;洪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鼻内镜直视下硅胶软管双路泪道置管治疗泪小管断裂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硅胶软管双路泪道置管治疗泪小管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39例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患者,在显微镜下找寻断端后以硅胶软管为支撑物,从上、下泪小管插入,通过泪小管断端,在鼻内窥镜直视下拉出硅胶软管后结扎固定于鼻腔。结果39例患者泪小管断裂术中全部吻合成功,术后有4例仍存溢泪。结论硅胶软管是治疗泪小管断裂较好的材料,在鼻内窥镜直视下置管可提高治愈率,稳定性好、并发症少,是理想的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方法。

    作者:吕学森;冯洁;许静;吴艳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医务人员在整合医疗中的作用方式及因素分析

    综合以往不同研究者关于“整合医疗”的研究概念[1-6],本研究提出的“整合医疗”:是通过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之间的技术、功能和服务等各种形式的有效联结,使得各级医疗机构相互之间建立起连接、联合和合作的关系。通过双向转诊制度的有效建立,实现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病源合理、有序的流动,以达到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相互协作,实现卫生服务体系资源整合及协调发展,能够向居民提连续性、整合性的卫生保健服务,使其达到佳的健康状态。

    作者:刘丹;黄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现状研究

    本文通过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4个区域2010~2012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经验不足,提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的建议,现报道如下。

    作者:成晓娇;杨小丽;孙亚梅;曾原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小鼠滑膜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

    目的:利用 C57BL /6小鼠探索出一种改良的小鼠滑膜成纤维细胞(SF)的原代培养方法,以方便类风湿关节炎(RA)关于滑膜炎的研究。方法收集小鼠髋关节周围滑膜,去除内含的“蛋黄样”物,将滑膜移入含0.5%Ⅳ型胶原酶的 EP 管中,剪碎;置入37℃摇箱中振荡消化60 min ,然后在涡轮振荡仪上振荡1.5 min ,常规培养。结果细胞培养1周左右。进行第一次传代;大约在培养10 d 后滑膜巨噬细胞的数量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少;在第3次传代(15~20 d)后,滑膜巨噬细胞基本消失。用 Vimentin 标记的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显示 SF 细胞纯度超过95%;用 Vimentin 和 CD90.2标记的流式细胞术显示其纯度达到95%,用 CD54标记其纯度大约为80%。结论利用 C57BL/6小鼠探索出一种改良的小鼠 SF 的原代培养方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小鼠 SF 的原代培养方法。

    作者:赵进军;胡子有;欧阳晴晴;毋静;陈玉姣;杨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Th1/Th2失衡的研究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的 Th1/Th2是否存在失衡状况。方法收集 SLE 患者(SLE 组)、SLE 合并冠心病患者(合并组)及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real-time PCR 法检测外周血 Th1/Th2细胞转录因子 T-bet/GATA-3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 Th1/Th2细胞内 IFN-γ及 IL-4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外周血清中 IFN-γ及 IL-4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SLE 组患者外周血 Th1细胞转录因子 T-bet 表达水平、CD4+ T 细胞内 IFN-γ分泌水平及血清 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合并组患者外周血 Th1细胞转录因子 T-bet 表达水平、CD4+ T 细胞内 IFN-γ分泌水平及血清 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 SLE 组患者及对照组(P<0.05);合并组患者外周血 Th2细胞转录因子 GATA-3表达水平、CD4+ T 细胞胞内 IL-4分泌水平及血清 IL-4水平均明显低于 SLE 组患者及对照组( P <0.05)。结论 SLE合并冠心病患者存在 Th1优势活化的 Th1/Th2失衡状态,这种失衡状态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赵珊;俞娟;张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器官系统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随着医学科学向整体化、综合化及多元化方向发展,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求,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已成为当今医学院校的首要任务。纵观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大致有4种趋势:(1)沿用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在课程数量、学时、理论与实践比例等方面进行优化;(2)实施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3)实施问题为基础的课程体系;(4)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课程模式。我国医学教育课程改革起步较晚,普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的主流。国内许多医学院校虽然也在实施器官系统课程改革,但主要是基础医学课程按器官系统整合或临床医学课程按器官系统整合。而把基础与临床课程进行整合在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还没有实施过。

    作者:凌斌;何坪;唐全;杨海英;谭丽;邓宇;邓世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网络考试系统的满意度调查和系统功能评价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有着广泛影响,并在教育领域引起了重大的变革;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资源,实现组卷、考试、阅卷及信息反馈自动化,网络考试已成为现实[1-2]。在四川大学考试改革的号召下,依托华西临床医学院的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在现代教育测量学的指导下,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及信息数据处理技术,儿科学考试正逐步实现课程考核的规范化和科学化[3]。作为网络考试系统的终端,本研究通过网络考试系统的应用和对师生满意度的调查,初步探索该技术在儿科学考试改革中的应用情况。

    作者:高晓琳;熊英;母得志;王一斌;万朝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重庆市无偿献血者传染标志物筛查不合格结果分析

    目的:研究该中心无偿献血传染标志物筛查不合格结果,为科学合理制订血液筛查策略,评估血液筛查试剂的检测效率提供依据。方法统计该中心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无偿献血传染标志物筛查不合格结果及检测试剂分布。结果该中心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共检测标本120756例,筛查出不合格标本共2854例,其中 ELISA 阳性/病毒核酸检测阳性(ELISA +/NAT +)标本768例,ELISA +/NAT -标本1748例,ELISA -/NAT +标本338例(111例 NAT 鉴别结果为 HBV);抗-TP 、HBsAg 、抗-HIV 、抗-HCV 不合格标本分别为895、1012、276和444例,ELISA 双试剂不合格率依次为78.6%、77.3%、30.8%、26.1%。 NAT 检测不合格以 HBV 检出为主,仅 HBsAg 有 ELISA 单试剂阳性献血者,NAT 联检阳性且鉴别结果为HBV 的。结论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操作规范下,合理选择一遍 ELISA 加一遍 NAT 的检测策略切实可行。

    作者:黄秀琳;尹丹;毕蕾静;张巧琳;雷明;李维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储血设备温度监控方法比较

    目的:通过对储血设备的温度采取不同的监控方法,了解不同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及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储血设备的温度实施有效的监测和记录的重要性。方法采用不同分区布控的方法,比较温度计与储血设备自带温控显示温度、以及制冷设备中央温度管理系统的温度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进行分析。结果温度计与储血设备自带温控显示温度、温度计与储血设备中央温度管理系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储血设备自带温控显示温度与储血设备中央温度管理系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储血设备人工温度计监测温度、储血设备自带温控显示温度和储血设备中央温度管理系统在温度监控环节和过程中各有特点和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将自动监控设备和手工记录相结合,以进一步确保血液质量。

    作者:邱本慧;杨冬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PBL 结合 SimM an 综合模拟人在困难气道实践课程中的应用

    PBL 结合 SimMan 综合模拟人在困难气道实践课程中的应用困难气道相关知识一直是临床麻醉学教学的难题。它作为临床麻醉学中气道管理部分的难点与重点,一直以来是作为大课讲授。然而,学生在理论课和前期实践课时虽均已学习了困难气道处理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模型的气管插管操作,但存在重操作轻理论及理论与实践割裂的现象。同时,由于现有的教学模型仅作为插管模具,缺乏整体的困难气道教具,所以关于困难气道诊断及处理的临床思维培养难以完成。湖北医药学院在困难气道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提出以 PBL 教学模式结合SimMan 综合模拟人(以下简称模拟人)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总结分析如下,以期不断提高麻醉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罗向红;毛山;龚小芳;唐核心;李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遵义市血液集中化检测的实践与分析

    目的:通过对遵义市实行血液集中化检测4年多来的实践情况进行分析,评估血液集中化检测工作在本市的开展情况。方法对本市2011年2月至2014年12月全面实施血液集中化检测以来的无偿献血标本共194928份进行分析。结果7个中心血库送检标本与中心血站标本5项检测指标检测不合格率非常接近,在3.15%~4.85%,总不合格率3.72%,相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集中化检测后7个中心血库采血人次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血液集中化检测提高了区域内的血液检测质量,促进了区域内的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

    作者:刘永生;刘建;海军;费安芳;袁仕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黛花合剂治疗放化疗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黛花合剂治疗放化疗性口腔溃疡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放射治疗和(或)化学治疗性口腔溃疡的患者14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使用黛花合剂,对照组使用锡类散制剂,以疼痛指数和口腔舒适度、大溃疡直径的差值、临床有效率作为疗效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溃疡疼痛及口腔舒适度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大溃疡直径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5±2 d 、10±2 d 的临床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均 P<0.05);根据肿瘤类型及治疗方式分层,与对照组比较,5±2 d 时治疗组中的胃肠道、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及10±2 d 时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有效率均显著提高(P=0.005,0.034,0.007及0.011)。结论黛花合剂能缓解放化疗性口腔溃疡疼痛症状,促进口腔溃疡的愈合。

    作者:严凌花;刘心慧;黄风;石秀芳;王德强;潘芳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202例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分析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时献血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和措施。方法重庆市血液中心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3种类型的仪器单采血小板7952例,共发生献血反应202例,收集发生献血反应者的健康信息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献血者的身体及精神因素与献血反应的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性(P <0.05);献血反应与采集机器及献血者年龄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枸橼酸盐中毒反应是主要的献血反应(P<0.05)。结论在采集过程中多与献血者交流沟通,并作好护理,可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

    作者:傅奇;秦瑶;夏代全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研究进展

    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brainstem cavernous malformation , BCM )是神经外科中的少见疾病,约占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的9%~35%[1-9],桥脑是 BCM 的好发部位,文献报道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2岁左右[10],但也有文献指出该病也好发于青少年[9]。本文就该疾病的自然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黄冠又(综述);甘鸿川(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15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 )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移植相关并发症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行 allo-HSCT 的15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供者类型不同,将其分为同胞全相合移植组(n=52)和单倍体移植组(n=98)。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白消安/环磷酰胺(BU /CY)为预处理方案,单倍体移植组加用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短疗程甲氨蝶呤+环孢素 A +吗替麦考酚酯,对150例患者疗效、安全性及移植相关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150例患者经血型、染色体或 DNA 多态性检测证实均达到完全供者细胞植入,同胞全相合移植组平均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重建时间为移植后12 d 和16 d ,单倍体移植组平均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重建时间为移植后13 d 和16 d 。150例患者中,59例(39.3%)患者出现口腔黏膜溃疡,47例(31.3%)患者移植后100 d 内发生细菌和(或)真菌感染,41例(27.3%)患者移植后100 d 内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48例(32.0%)患者发生急性 GVHD ,43例(28.7%)患者发生慢性 GVHD 。随访1~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115例(76.7%)患者无病存活,其中同胞全相合移植组38例(73.1%,38/52),单倍体移植组77例(78.6%,77/98)。35例(23.3%,35/150)患者死亡,其中同胞全相合移植组死亡14例(26.9%,14/52),单倍体移植组死亡21例(21.4%,21/98)。死因分析发现,12例(8.0%)因移植相关并发症死亡,其中5例(3.3%)因严重感染,7例(4.7%)因急性 GVHD ;23例(15.3%)患者因原发病复发死亡。两组患者生存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lo-HSCT 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单倍体移植的疗效与安全性接近全相合移植,急性 GVHD 和感染是严重影响移植疗效和预后的危险因素,需早期预防。

    作者:卢英豪;王季石;张燕;赵鹏;徐吉兵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9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儿的营养支持与护理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a ,IL )是一种蛋白质丢失性肠病,临床以低蛋白血症、水肿、腹泻和腹腔积液等为特点[1],首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由 Waldmann 等[2]于1961年报道,根据病因小肠淋巴管扩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常由先天性淋巴管发育不良所致,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3],继发性常继发于各种导致淋巴管阻塞的疾病,现将本院收治的9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儿报道如下。

    作者:罗顺清;魏雪梅;李沁岭;高樱;龙春利;唐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