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同理心”在医患沟通中的应用及典型案例研究

贾西彪

关键词:医患沟通, 同理心, 医患关系
摘要:通过对“同理心”基本理论的介绍,分析了其在医患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从“同理心”在收集信息、建立关系和患者教育三个方面对其应用进行探讨,结合临床工作中的具体案例,从“套近乎”“举例子”和“劝诫”三个方面进行经验总结,从而在临床工作中实现有效的医患沟通,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我国临床药师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首先介绍了临床药师的发展过程;其次分析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缺乏统一的入职标准、缺少完善的知识体系以及职能定位不清晰;后提出了促进临床药师发展的对策:提升临床药师工作规范化,引领临床用药新思维,提升对处方修改的认可度.

    作者:于善笑;尹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影响医德教育效果的因素分析研究

    目的 促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德教育质量的提高.方法 选择北京、四川、山西三省市不同级别医院的医务人员,就其对住院医师医德教育的态度、需求,医德教育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结果 多数医院已经开展住院医师规培中的医德教育,以讲座为主,但是现状不能令人十分满意.绝大多数医务人员认为有必要在住院医师规培中开展医德教育,以医患沟通技巧需求高,形式需求无明显倾向性.影响医德养成的重要因素有社会、医疗风气,从医的理想信念,医院文化建设.丰富内容及形式和作为必修课学分可以提高住院医师的积极性.有必要将其考核纳入到住院医师公共必修课中.结论 应该关注医务人员的需求和医德养成的影响因素,构建系统化模式,改革教育方式.

    作者:郑志红;万文慧;赵春燕;许艳梅;潘丽恩;李爽;王明滨;李军;刘力戈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医患交流技巧的回顾性研究

    有效的医患交流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部分高品质的医疗保健中它更如同一种医学艺术处于核心地位.大多患者的不满和抱怨常常源于医患关系的破裂,但仍有许多医生高估了自己的交流能力.多年来,频发的伤医事件再次使得医患关系成为热点话题.就国内外关于医患交流的文献报道做了综述,并就如何使得医患交流更艺术进行回顾研究.

    作者:张佳钰;梁景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同理心”在医患沟通中的应用及典型案例研究

    通过对“同理心”基本理论的介绍,分析了其在医患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从“同理心”在收集信息、建立关系和患者教育三个方面对其应用进行探讨,结合临床工作中的具体案例,从“套近乎”“举例子”和“劝诫”三个方面进行经验总结,从而在临床工作中实现有效的医患沟通,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作者:贾西彪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关于我国器官捐献伦理社会体系建设研究进展的综述

    综述了我国器官捐献伦理社会体系建设的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器官移植过去长期依靠死囚提供,由于传统文化、伦理观念、死亡标准、捐献体系不成熟等影响因素,导致公民器官捐献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应通过国家的倡导和推动,建立推动器官捐献的伦理体系,建立健全人体器官捐献组织体系,设立适合国情的脑死亡标准,进一步完善器官捐献激励机制,加强器官捐献推定同意的探讨,建立新的生命和道德观念,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器官捐献问题.

    作者:李恩昌;彭松;朱小宁;吉鹏程;韩淑琴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荣军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的伦理思考

    通过对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常面临的诸如保密、知情同意、案主自决等伦理困境的分析,指出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伦理困境时以保护生命、患者利益优先和医学人道主义原则为指导,做出符合伦理和服务对象利益的选择.

    作者:刘俊;武克文;王志中;廉杰;张佩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关于医院护士伦理决策能力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医院护士伦理决策能力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护士伦理决策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2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30名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007版护理伦理决策问卷(JAND)对护士的伦理决策能力进行调查.将该组护士的一般资料作为自变量,对可能影响伦理决策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该组护士的伦理决策能力的平均分为(262.5±15.7)分,处于中等水平.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工作年限、培训、职称等都对伦理决策能力有一定的影响(P<0.05).其中学历、培训、工作年限、年龄和职称是影响护士伦理决策能力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在对护士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护士的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根据影响因素,提高临床护士的伦理决策能力.

    作者:朱娅鸽;杜芬静;杨慧玲;齐晓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实施同理心护理干预对断指再植术后患者心理及再植指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实施同理心护理干预对断指再植术后患者心理及再植指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46例断指再植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综合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综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同理心护理干预,采用血管造影术观察两组患者再植断指血运情况,统计血管危象发生率、血管危象指存活率,并采用再植指功能评分表评分,回访术后6个月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综合治疗组血管危象发生率为5.20%,血管危象指存活率为100%,再植指功能评分提高,术后6个月痊愈率达87%,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同理心护理干预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精神及心理不良因素,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减少血管危象发生,有效提高再植断指存活并促进其功能恢复.

    作者:王文杰;陈红英;李英;郭俐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美国伦理委员会专业认证考试对我国伦理委员会学科建设的启示

    介绍了美国伦理委员会专业认证考试的发展历程、考试的对象、形式、内容,以及考试对认证的伦理委员会成员专业水平及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借鉴国际成熟经验,组织我国的伦理委员会成员专业认证模式,将是我国伦理委员会学科建设的目标.

    作者:黄志军;阳国平;王晓敏;袁洪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关于骨科教学中的哲学辩证思维的探讨

    通过对骨科教学中所涉及的哲学问题进行分析论述,探讨了骨科教学中的辩证思维,内容包括:骨科研究对象的辨证性质要求医学生具有辩证思维,骨科医生的哲学思维能够提供科学方法论用于诊疗疾病;指出在骨科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应贯穿于行医的整个过程,骨科治疗必须强调哲学意义上的心理干预.并提出相关观点:骨科学是一种理论体系,其发展不仅依赖于实践经验,更依赖于理论思维.作为骨科教学工作者,必须教导学生重视知识结构中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张卫东;薛新捷;傅腾;张雅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关于建立我国伦理审查委员会认证制度的展望与思考

    建立我国伦理审查委员会认证制度有利于规范我国伦理审查委员会组织建设,提高我国伦理审查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提升我国伦理审查委员会质量.我国已拥有了许多伦理审查主体,具备了日益完善的法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认证经验,伦理审查委员会认证建设具备了可行性.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权威科学的认证组织,建设一套系统规范的认证标准,构建一套集认证、教育、监督于一体的运行机制.

    作者:马长永;马晓;徐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上海市临终关怀事业现状调查

    目的 通过对医疗机构临终关怀服务一般情况及从业人员对临终关怀的认知的调查,研究上海市临终关怀事业的现状,并从医疗机构及从业人员的角度,探索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瓶颈,提出相应建议.方法 抽取上海市4所已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进行实地考察,并对这4所机构中临终关怀服务的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从业人员数量不足,年轻力量缺乏,专业素质偏低,团队构建不完善等问题,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也有待改善.结论 合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公众死亡教育,加快构建高素质专业综合团队,逐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及本土化特点的临终关怀服务.

    作者:杜冰莹;荀臻臻;芦方颖;高晗;乔中东;王莲芸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建设现状及治理机制研究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浙江省20家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疾控中心和科研院所等机构的伦理委员会以及50位医学伦理委员会委员进行调查,了解目前浙江省伦理委员会的建设情况,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伦理委员会没有独立办公室建制,委员素质良莠不齐;缺乏标准操作流程以及监督机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并且建设过程中存在多个薄弱环节.提出以下治理机制:建立“IRB+”的治理机制,以中西方共有的政府、社会、研究者本身为基础,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公义、智识、诚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审查制度.

    作者:徐思思;叶洋;潘相吉;刘婵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浅议门诊诊疗中的医学人文关怀

    门诊诊疗是医学人文关怀在临床践行的首个环节,在对医学人文关怀内涵界定的基础上,从门诊诊疗的特殊性以及现存问题探讨了医学人文关怀诉求,阐述了医学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并结合理论与临床实践,从完善医患沟通、优化诊疗环境和流程、处理医患纠纷、培养医患共情等角度提出门诊诊疗中践行医学人文关怀的路径.

    作者:刘丹茹;尹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医疗知情同意效果层次初探

    针对目前把知情同意作为避免或对抗纠纷、诉讼主要手段的现状,尝试性地提出了医疗知情同意效果分层的概念,旨在赋予知情同意更深层次的内涵.高质量的知情同意源于高质量的医疗告知,熟知医疗告知的原则和影响知情同意的因素,是追求高质量知情同意必备的前提.

    作者:王军芬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国内外故意传播艾滋病的法律责任比较分析

    针对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诸多国家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处罚的条款,有些设立了独立的“故意传播艾滋病罪”,有些则用其他罪名.在处罚方面,我国出现过故意传播性病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司法实践;但是,在应对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方面还存在争议.解决这些问题需综合考虑,如修订故意传播性病罪的适用范围,增设独立的故意传播艾滋病罪,修订监外执行和保外就医的范围,确定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认定程序,对艾滋病感染者加强防艾教育和法律宣传.

    作者:徐鹏;陈琬莹;琚腊红;马丽萍;吕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医学源流论》中的医患伦理思想探析

    通过对《医学源流论》中的关于医患伦理的思想的探析,可归纳为其主要包涵“医家之道”“病家之道”两部分,强调为医者要有一心救人、无意图利之德,熟通经典、广泛涉猎之备,辨证论治、高瞻远瞩之术;提出病家要谨慎择医、信任良医、提高素养.

    作者:宋芳艳;程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关于新医改医联体建设中的伦理问题探讨

    目前医联体建设中还面临诸多伦理困境,需着力解决政府责任缺位、责任利益平衡、分级诊疗和分工协作等一系列关键问题.通过对伦理问题产生的制度、社会历史和思想认识根源进行分析,提出了以公平为价值取向构建制度坐标,以伦理共同体为约束形成责任利益平衡机制,以伦理责任为框架达成社会共识的对策,从而解决医联体建设面临的伦理问题.

    作者:孙昌林;向小曦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临床医师法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基于黑龙江省临床医师法律素养的现状调查

    说明了临床医师法律素养相关研究的必要性,一方面对临床医师进行有重点、逐层次的调查,初步了解当前状况下医师群体法律素养的大致水平,包括对医疗法规的了解与认知、医疗纠纷发生时的处理方向等,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另一方面针对以上研究所体现出的主要症结并结合现实状况探索出切实有效的培养路径,提升临床医生的法律素养,以期改善医患关系,营造和谐的医疗氛围.

    作者:周新宇;尹梅;张雪;曹雪坤;曲婷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近十一年我国医德建设文献分析

    目的 了解我国医德建议的研究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统计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200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国7种卫生管理学、健康教育学及医学伦理学类期刊上发表的90篇有关医德建设的文献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 医德建设论文样本数量呈现“数量少、淘汰率高、数量总体下降、局部波动”的趋势;论文研究对象以医院的医生为主,且文章多以综述的形式发表,而相关的现状调查很少.结论 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多做调查研究,扩大研究对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重新审视医德建设.

    作者:刘娟;余志;黄坪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