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生素滥用的全球卫生伦理反思

黄媛媛;丛亚丽

关键词:抗生素, 滥用, 全球卫生, 伦理反思
摘要:不明确的诊断,人们对抗生素的认识不足,农业中抗茵剂的不恰当使用等都是加速抗生素耐药性(AMR)的主因.目前,AMR的主要应对策略主要局限于技术性手段而缺少伦理考量,相关的伦理问题主要体现为个人健康与公共健康利益、农业发展与人类健康利益之间的冲突,以及分配正义与代际正义等.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解决都需要基于道德理论做出价值判断,进而形成有效且合理的抗生素管理方案,这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AMR问题.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现代医学模式兴起的时代呼唤

    论述了现代医学模式兴起的缘由,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现代医学模式下加强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优化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路径:科学制定带教老师遴选标准,健全带教老师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护生临床实习全过程,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培养实习护生“三个意识”和“一个理念”,促使其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作者:鲍中义;吴榜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职业获益感与离职意愿对护士生活质量影响的路径分析

    目的 利用结构方程构建临床一线护士的职业获益感、离职意愿与生活质量关系模型,对三者关系进行研究,为提高护士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一般资料问卷、职业获益感量表、离职意愿量表及SF-36量表对965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职业获益感得分为(135.79±18.82)分,离职意愿得分为(13.48±4.11)分,生活质量得分为(532.91 ±141.75)分.职业获益感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离职意愿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职业获益感与离职意愿对护士生活质量有直接的显著影响,职业获益感对离职意愿有直接的负性影响,并通过离职意愿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护士生活质量.结论 护士的生活质量有待提高,职业获益感与离职意愿对生活质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作者:杨军;李红;张爱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中国医学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困境

    医学伦理学作为正式的学科,初从西方引入,由于在学科体系上有现成的理论效仿对象——西方医学伦理学,中国医学伦理学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其理论发展的困境.早在1979年,美国当代生命伦理学家恩格尔哈特首次访问中国时,曾敏锐地观察到,中国的医学伦理学缺乏对道德判断、观念和实践进行严格的概念上和分析性的哲学追究.他在旅行报告中概括道:“他们缺乏一种批评和辩论的讨论道德和社会政策的基础,缺乏一种健全的哲学传统质询种种基本的约定,也不对伦理学和科学中各色主张作出根基性证明.”

    作者:郭玉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校园暴力现状及对策研究进展

    校园暴力是一个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频发的校园暴力行为使校园安全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不仅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首先叙述了关于校园暴力的概念,其次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校园暴力的研究进展,再次对于校园暴力的新趋势进行了阐述,后对校园暴力的防治策略进行了比较,以期对促进我国的学术研究及校园暴力有效治理提供新的视角.

    作者:马梅;王小琴;惠沼沼;张月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生职业认同的辩证关系研究

    通过分析探寻医学生职业认同感不容乐观现状的成因,进一步解析目前医学生人文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从而深入研究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生职业认同教育的辩证关系,分析医学人文教育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值和职业归属感的影响以及医学人文教育如何对其发挥作用.

    作者:王兰英;马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什么是好的医学伦理学

    很高兴《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能邀请一些中国医学伦理学研究领域的“后来者”来谈论对这个领域的基础性理解.关于学科发展的问题一般都是由“先行者”来阐述和铺陈的,但这并不妨碍“后来者”可以参与到这种方向性的话语中.“后来者”如果不掉队,早晚也会成为“先行者”.因此,“后来者”对学科的道路要建立起一个大致清醒的愿景和理想.一个缺乏共同愿景的学科很难真正繁荣,一个缺乏学术理想的“后来者”也很难获得内在性成长.

    作者:唐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从关怀伦理的视角审视出生缺陷干预

    我国出生缺陷情况十分严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从关怀伦理学视角,强调理解、关怀,对出生缺陷预防中的伦理困境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伦理准则的预防对策,旨在加强出生缺陷预防工作的实践效果,真正关心育龄女性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发展.

    作者:孙宏亮;唐沛妍;姜兰姝;宫福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关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究

    对比国内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分析了我国医学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通过借鉴国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针对我国医科院校改革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即:革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创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增加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执业技能培训,建立考核评价导向效应体系,积极探索现代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重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系统化体系.

    作者:任天波;张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纽伦堡法典》的重新审视——当今的普遍性和相关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分子借科学实验之名,进行了大规模反人类的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二战结束后,这些战犯被交送到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其中包括了23名医学背景的战犯.同时,纽伦堡法庭还制定了人体实验的基本原则,作为国际上进行人体实验的行为规范,并在1964年颁布了《纽伦堡法典》.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在医学领域的科研实验依然有很多伦理方面的困惑,而《纽伦堡法典》的内容也同样适用于当今的生命伦理学,具有普遍性意义.

    作者:Ruth Macklin;孙彤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医学伦理呼唤文化自信

    对于作为舶来学科的“医学伦理学”,如何用其教育学生、指导实践?一直以来国内学术界和医学界并没有很好地处理“舶来性”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致使部分医学伦理工作者全盘吸收西方医学伦理思想,将西方医学伦理原则尊奉为医学伦理学界的“道德圣经”;进而推崇西方国家所极力宣扬的价值观念,而放弃了国人所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作者:常运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家庭、文化战争与生命伦理政策——评Mark J.Cherry的《性、家庭与文化战争》

    Mark J.Cherry教授的《性、家庭与文化战争》①一书以巨大的勇气将家庭范畴引入生命伦理学讨论的核心,并以此为出发点挑战了西方延续数十年的旨在削弱传统家庭的公共政策.如新泽西大学James Taylor教授所言,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书.震撼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源于这本书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主义家庭观”的畅快淋漓的“批判”.自由主义已然成为当代西方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伦理学说(乃至意识形态),由此衍生出的公共政策理所当然地将家庭看作是需要被批判、被改造的对象,以实现自由主义的价值目标,比如个人自由、自主决定、平等主义的社会正义等等.

    作者:王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潍坊市居民心理卫生服务认知及满意度分析

    目的 了解潍坊市居民对心理卫生服务的认知情况及满意度,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潍坊市随机抽取的6174名居民进行认知度调查,并对553名接受过心理卫生服务的居民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 居民对心理卫生服务的认知不科学,对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提供情况不了解.接受过心理卫生服务的居民在知情同意和患者隐私保护方面的满意度较高,对诊疗环境和检查项目的收费方面满意度较低.结论 要进一步完善专业心理卫生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心理卫生服务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作者:张翔翔;朱志强;李江菲;赵珊;徐淑涛;郑文贵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精准医学:对伦理和管理的挑战

    首先概述了精准医学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美国和中国的精准医学研究计划,然后讨论了精准医学提出的伦理和管理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精准医学研究计划的成本-效果比评价,精准医学研究中有利的风险-受益比,研究参与者有效的知情同意,如何保证对精确化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方案独立的伦理审查,对个人数据的隐私保护和数据共享以及研究成果的公平可及等方面.

    作者:邱仁宗;翟晓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从学科史的角度看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

    2016年,时值英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创办30周年、纳菲尔德生命伦理学委员会(Naffield Council on Bioethics)成立25周年.为此,纳菲尔德委员会组织了一场题为“生命伦理学正在进步吗?”的专题讨论,邀请来自不同地区的国际知名生命伦理学家对生命伦理学的发展进行回顾,围绕生命伦理学是否已经取得进展、进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等问题各抒己见,使人们对生命伦理学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2018年,作为中国唯一专注于生命伦理学的大型刊物《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将迎来创刊3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对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学科发展进行反思,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谢广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人文关怀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人文关怀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管理效果.方法 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14年9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5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采用人文关怀护理;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移植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的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为16%,对照组的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为53%,两组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2%,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6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后可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优质护理满意度,对促进护患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孙春红;崔咪咪;祁仕环;王娇;董欢欢;李蓓;王晓宁;郭彩利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药物在临床前及临床试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综述

    在药物研发的不同研究阶段面临的医学伦理学问题不同.在药物临床前试验阶段,实验动物是不可缺少的,医学动物伦理委员会需要审批和监管实验过程中动物使用是否坚持动物保护原则、动物福利原则和伦理原则.在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后,药物的受试者为人,医学伦理委员会要充分考虑到试验过程中特殊药物、特殊人群及疾病等因素产生的伦理学问题,制定详细且切实可行的条款,从而保障试验的科学性及受试者的权益,促进新药研发并与国际标准接轨.

    作者:刘水冰;刘雷;王东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基于人本导向的医德考评体系构建

    通过介绍医德考评体系的构建原由,概括了医德考评主体全员化、内容一体化、程序标准化、指标数字化、考核常态化、结果公开化、运用刚性化、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做法,总结了基于人本导向医德考评体系在医院管理和医德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抓住敏感问题,明确行为边界;抓住核心问题,规范医疗行为;抓住发展问题,提升学术水平;抓住思想问题,培养人文精神.

    作者:施小红;寿清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构建医学临床实习生医德情感教育模式的调查与实践

    目的 分析医学临床实习生的同情情感、责任情感、理性情感等医德情感内容,建立学生医德情感教育体系.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临床实习前对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307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2份,实习8个月后,再次通过问卷调查验证教育效果,对两次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改善临床医学实习生医学情感教育的有效方式,加强了实习生的同情情感、责任情感、理性情感等医德情感教育质量.结论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加强实习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实习生对医德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实习生将医德情感转化为医德行为和医德习惯,从而构建了医德情感教育模式,提高了医德素质教育水平.

    作者:付辉;于少泓;孙钰;薛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潍坊市居民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性研究

    目的 了解潍坊市居民的社会支持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社会支持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改善居民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凯斯勒心理疾患量表对6174名潍坊市居民进行调查,采用x2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潍坊市0.3%的居民社会支持水平较低,93%的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相关分析中,性别、年龄、社会支持水平和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分别与心理健康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中,在心理健康“良好”模型和“一般”模型中,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心理健康均呈正相关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潍坊市居民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社会支持水平对心理健康状况具有增益作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对心理健康状况的作用程度不同.

    作者:李江菲;张翔翔;赵珊;朱志强;鞠磊;卢月;郑文贵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关于中美医学院校医德教育访谈研究结果的认识与思考

    目的 了解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异同,把握各自优势和劣势,分析美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中的个别访谈法,实行半开放性访谈.结果 我国在医学生医德教育培养方面可以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充实医德教育内容,增加医德实践教育,丰富教学手段和考核形式多样化.结论 中关两国均重视加强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医德培养和医患关系教育,但中关两国在历史、文化、宗教、道德等诸多方面均有显著不同,其医疗体制、医学生教育及医德教育也存在较大差异.访谈形成的意见和建议在一定层面上,能够对我国的医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作者:孙莹炜;胡正娟;刘芳;李义庭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