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水冰;刘雷;王东光
论述了医学定向生的培养工作要从定向生的特点出发,不仅要加强全科医学知识的培养,更要加强医德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医学定向生在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以及教育过程方面存在的困境,提出了解决对策:提高认识,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作者:滕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目前医学生的“软瘾”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索教育对策,为医学院校建立医学生“软瘾”的防治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780名医学生进行有关“软瘾”的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目前医学生中“软瘾”所占比例较大,这些学生会因为沉溺于某些行为而影响到学习或工作,对个人成长与自身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结论 高校应重视防治医学生软瘾行为:转变医学生社交观念,提升人际互动能力;提高自身修养,激发自我教育;注重时间管理,提高效率,克服拖延.
作者:陈小英;俞林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和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人文教育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弱化与缺失越发突显.因此,要充分认识医学人文教育对于培养医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完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构建不同专业结合的师资队伍,在实践中强化人文素质的培养,并将思想政治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完善评估体系,多方位多角度积极探索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者:陈莉娜;孟晓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医学生在实习期间经历医院暴力的现状及其职业认同感.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赣州市某医学院校实习后返校的50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医学生经历医院暴力的特点,比较是否经历医院暴力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差异.结果 问卷有效回收率90.8%,其中61.4%的医学生曾目睹过他人遭受医院暴力,8.1%医学生本人遭受过医院暴力;医学生经历的医院暴力以低频度、情感暴力为主;医学生职业认同感总体评分为(117.05±19.65),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经历与未经历医院暴力的医学生职业认同感比较,在职业认知维度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职业认同感总分和其他4个维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关注医学生经历医院暴力的现状和职业态度,并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心理疏导,提高其应对医院暴力的能力,增强其职业认同感.
作者:孟利敏;林栋美;温艳萍;王欣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异同,把握各自优势和劣势,分析美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中的个别访谈法,实行半开放性访谈.结果 我国在医学生医德教育培养方面可以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充实医德教育内容,增加医德实践教育,丰富教学手段和考核形式多样化.结论 中关两国均重视加强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医德培养和医患关系教育,但中关两国在历史、文化、宗教、道德等诸多方面均有显著不同,其医疗体制、医学生教育及医德教育也存在较大差异.访谈形成的意见和建议在一定层面上,能够对我国的医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作者:孙莹炜;胡正娟;刘芳;李义庭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我国出生缺陷情况十分严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从关怀伦理学视角,强调理解、关怀,对出生缺陷预防中的伦理困境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伦理准则的预防对策,旨在加强出生缺陷预防工作的实践效果,真正关心育龄女性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发展.
作者:孙宏亮;唐沛妍;姜兰姝;宫福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首先概述了精准医学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美国和中国的精准医学研究计划,然后讨论了精准医学提出的伦理和管理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精准医学研究计划的成本-效果比评价,精准医学研究中有利的风险-受益比,研究参与者有效的知情同意,如何保证对精确化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方案独立的伦理审查,对个人数据的隐私保护和数据共享以及研究成果的公平可及等方面.
作者:邱仁宗;翟晓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医学临床实习生的同情情感、责任情感、理性情感等医德情感内容,建立学生医德情感教育体系.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临床实习前对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307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2份,实习8个月后,再次通过问卷调查验证教育效果,对两次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改善临床医学实习生医学情感教育的有效方式,加强了实习生的同情情感、责任情感、理性情感等医德情感教育质量.结论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加强实习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实习生对医德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实习生将医德情感转化为医德行为和医德习惯,从而构建了医德情感教育模式,提高了医德素质教育水平.
作者:付辉;于少泓;孙钰;薛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很高兴《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能邀请一些中国医学伦理学研究领域的“后来者”来谈论对这个领域的基础性理解.关于学科发展的问题一般都是由“先行者”来阐述和铺陈的,但这并不妨碍“后来者”可以参与到这种方向性的话语中.“后来者”如果不掉队,早晚也会成为“先行者”.因此,“后来者”对学科的道路要建立起一个大致清醒的愿景和理想.一个缺乏共同愿景的学科很难真正繁荣,一个缺乏学术理想的“后来者”也很难获得内在性成长.
作者:唐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调查某县级医院患者的医患认知状况来反思基层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法 运用SPSS17.0软件,通过秩和检验、描述性分析对陕西省某县级医院180名患者的问卷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年龄、职业、学历的患者对当前医患关系的评价无统计学意义(P>0.05).82.2%的患者认为医患关系和谐或较和谐.患者虽对医生的信任度不高,但存在一定的认同感,对医生的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期望和要求.结论 地方医学院校应结合患者的反馈意见,思考医学教育理念,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中积极发挥医校协同模式和加强医学生的见习、实习管理,与之并重的还需培养学生服务基层的责任感和职业精神.
作者:王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结构方程构建临床一线护士的职业获益感、离职意愿与生活质量关系模型,对三者关系进行研究,为提高护士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一般资料问卷、职业获益感量表、离职意愿量表及SF-36量表对965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职业获益感得分为(135.79±18.82)分,离职意愿得分为(13.48±4.11)分,生活质量得分为(532.91 ±141.75)分.职业获益感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离职意愿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职业获益感与离职意愿对护士生活质量有直接的显著影响,职业获益感对离职意愿有直接的负性影响,并通过离职意愿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护士生活质量.结论 护士的生活质量有待提高,职业获益感与离职意愿对生活质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作者:杨军;李红;张爱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2016年,时值英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创办30周年、纳菲尔德生命伦理学委员会(Naffield Council on Bioethics)成立25周年.为此,纳菲尔德委员会组织了一场题为“生命伦理学正在进步吗?”的专题讨论,邀请来自不同地区的国际知名生命伦理学家对生命伦理学的发展进行回顾,围绕生命伦理学是否已经取得进展、进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等问题各抒己见,使人们对生命伦理学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2018年,作为中国唯一专注于生命伦理学的大型刊物《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将迎来创刊3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对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学科发展进行反思,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谢广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不明确的诊断,人们对抗生素的认识不足,农业中抗茵剂的不恰当使用等都是加速抗生素耐药性(AMR)的主因.目前,AMR的主要应对策略主要局限于技术性手段而缺少伦理考量,相关的伦理问题主要体现为个人健康与公共健康利益、农业发展与人类健康利益之间的冲突,以及分配正义与代际正义等.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解决都需要基于道德理论做出价值判断,进而形成有效且合理的抗生素管理方案,这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AMR问题.
作者:黄媛媛;丛亚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通过介绍医德考评体系的构建原由,概括了医德考评主体全员化、内容一体化、程序标准化、指标数字化、考核常态化、结果公开化、运用刚性化、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做法,总结了基于人本导向医德考评体系在医院管理和医德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抓住敏感问题,明确行为边界;抓住核心问题,规范医疗行为;抓住发展问题,提升学术水平;抓住思想问题,培养人文精神.
作者:施小红;寿清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需要有健全的医疗体制为基础,同时也与医患双方的素质密不可分.对医者而言,如下“四心”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平等心”,即在内心把医患交往看作是一种平等的选择与被选择、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的关系;二是责任心,即能够正确认识医者权利和义务之间的辩证关系,主动担负起自己本应担负的对患者的义务;三是“仁爱心”,即富有对患者慈悲或同情的情感;四是“敬畏心”,即能尊敬自己的患者,同时对所要治疗的疾病怀有一种因“自知其无知”而具有的“畏惧”和谨慎.
作者:曾小五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冠脉介入治疗不足和治疗过度两个极端已趋于平衡.然而不平衡的问题在一些区域仍有一定存在,甚至在同一所医院也同时存在.在新医改医联体建设的背景下,通过加强医学伦理引导、遵循优化原则,发挥新医改医联体建设的积极作用,以期实现科学合理应用介入治疗,更好地造福患者,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丁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潍坊市居民的社会支持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社会支持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改善居民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凯斯勒心理疾患量表对6174名潍坊市居民进行调查,采用x2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潍坊市0.3%的居民社会支持水平较低,93%的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相关分析中,性别、年龄、社会支持水平和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分别与心理健康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中,在心理健康“良好”模型和“一般”模型中,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心理健康均呈正相关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潍坊市居民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社会支持水平对心理健康状况具有增益作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对心理健康状况的作用程度不同.
作者:李江菲;张翔翔;赵珊;朱志强;鞠磊;卢月;郑文贵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在药物研发的不同研究阶段面临的医学伦理学问题不同.在药物临床前试验阶段,实验动物是不可缺少的,医学动物伦理委员会需要审批和监管实验过程中动物使用是否坚持动物保护原则、动物福利原则和伦理原则.在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后,药物的受试者为人,医学伦理委员会要充分考虑到试验过程中特殊药物、特殊人群及疾病等因素产生的伦理学问题,制定详细且切实可行的条款,从而保障试验的科学性及受试者的权益,促进新药研发并与国际标准接轨.
作者:刘水冰;刘雷;王东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对于作为舶来学科的“医学伦理学”,如何用其教育学生、指导实践?一直以来国内学术界和医学界并没有很好地处理“舶来性”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致使部分医学伦理工作者全盘吸收西方医学伦理思想,将西方医学伦理原则尊奉为医学伦理学界的“道德圣经”;进而推崇西方国家所极力宣扬的价值观念,而放弃了国人所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作者:常运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有其优势,但在实践中也会遇到挑战.首先分析了运用翻转课堂进行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从基本模式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三个方面,介绍了构建医学伦理学翻转课堂教学的模式;后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进行了探讨.
作者:魏琳;韩锐;宋彬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