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医改医联体背景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伦理思考

丁鹏

关键词:新医改, 医联体, 医学伦理, 治疗不足, 治疗过度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冠脉介入治疗不足和治疗过度两个极端已趋于平衡.然而不平衡的问题在一些区域仍有一定存在,甚至在同一所医院也同时存在.在新医改医联体建设的背景下,通过加强医学伦理引导、遵循优化原则,发挥新医改医联体建设的积极作用,以期实现科学合理应用介入治疗,更好地造福患者,提高医疗质量.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文关怀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人文关怀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管理效果.方法 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14年9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5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采用人文关怀护理;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移植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的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为16%,对照组的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为53%,两组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2%,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6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后可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优质护理满意度,对促进护患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孙春红;崔咪咪;祁仕环;王娇;董欢欢;李蓓;王晓宁;郭彩利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生职业认同的辩证关系研究

    通过分析探寻医学生职业认同感不容乐观现状的成因,进一步解析目前医学生人文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从而深入研究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生职业认同教育的辩证关系,分析医学人文教育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值和职业归属感的影响以及医学人文教育如何对其发挥作用.

    作者:王兰英;马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健康科普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难题及破解之道

    健康科普产业化是健康科普事业发展的一种必要选择.然而,在健康科普产业化的过程中,平衡营利性与公益性之间的矛盾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从理论上分析,健康科普的公益性“目的”可以通过产业化的营利性“手段”得以实现,从而破解健康科普的公益性与科普产业化的营利性之间的伦理难题.在政策实践中,政府应该是健康科普的责任主体,健康科普的实施者可以是有关营利性的组织机构.政府可以通过向有关组织机构购买健康科普推动健康科普的产业化.

    作者:吴一波;曹永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医学生“软瘾”行为的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目的 了解目前医学生的“软瘾”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索教育对策,为医学院校建立医学生“软瘾”的防治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780名医学生进行有关“软瘾”的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目前医学生中“软瘾”所占比例较大,这些学生会因为沉溺于某些行为而影响到学习或工作,对个人成长与自身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结论 高校应重视防治医学生软瘾行为:转变医学生社交观念,提升人际互动能力;提高自身修养,激发自我教育;注重时间管理,提高效率,克服拖延.

    作者:陈小英;俞林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从关怀伦理的视角审视出生缺陷干预

    我国出生缺陷情况十分严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从关怀伦理学视角,强调理解、关怀,对出生缺陷预防中的伦理困境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伦理准则的预防对策,旨在加强出生缺陷预防工作的实践效果,真正关心育龄女性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发展.

    作者:孙宏亮;唐沛妍;姜兰姝;宫福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关于中美医学院校医德教育访谈研究结果的认识与思考

    目的 了解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异同,把握各自优势和劣势,分析美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中的个别访谈法,实行半开放性访谈.结果 我国在医学生医德教育培养方面可以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充实医德教育内容,增加医德实践教育,丰富教学手段和考核形式多样化.结论 中关两国均重视加强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医德培养和医患关系教育,但中关两国在历史、文化、宗教、道德等诸多方面均有显著不同,其医疗体制、医学生教育及医德教育也存在较大差异.访谈形成的意见和建议在一定层面上,能够对我国的医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作者:孙莹炜;胡正娟;刘芳;李义庭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医学伦理学教学设计与应用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有其优势,但在实践中也会遇到挑战.首先分析了运用翻转课堂进行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从基本模式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三个方面,介绍了构建医学伦理学翻转课堂教学的模式;后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进行了探讨.

    作者:魏琳;韩锐;宋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效途径探索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和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人文教育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弱化与缺失越发突显.因此,要充分认识医学人文教育对于培养医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完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构建不同专业结合的师资队伍,在实践中强化人文素质的培养,并将思想政治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完善评估体系,多方位多角度积极探索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者:陈莉娜;孟晓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抗生素滥用的全球卫生伦理反思

    不明确的诊断,人们对抗生素的认识不足,农业中抗茵剂的不恰当使用等都是加速抗生素耐药性(AMR)的主因.目前,AMR的主要应对策略主要局限于技术性手段而缺少伦理考量,相关的伦理问题主要体现为个人健康与公共健康利益、农业发展与人类健康利益之间的冲突,以及分配正义与代际正义等.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解决都需要基于道德理论做出价值判断,进而形成有效且合理的抗生素管理方案,这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AMR问题.

    作者:黄媛媛;丛亚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实习医学生经历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及其职业认同感的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医学生在实习期间经历医院暴力的现状及其职业认同感.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赣州市某医学院校实习后返校的50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医学生经历医院暴力的特点,比较是否经历医院暴力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差异.结果 问卷有效回收率90.8%,其中61.4%的医学生曾目睹过他人遭受医院暴力,8.1%医学生本人遭受过医院暴力;医学生经历的医院暴力以低频度、情感暴力为主;医学生职业认同感总体评分为(117.05±19.65),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经历与未经历医院暴力的医学生职业认同感比较,在职业认知维度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职业认同感总分和其他4个维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关注医学生经历医院暴力的现状和职业态度,并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心理疏导,提高其应对医院暴力的能力,增强其职业认同感.

    作者:孟利敏;林栋美;温艳萍;王欣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关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究

    对比国内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分析了我国医学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通过借鉴国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针对我国医科院校改革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即:革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创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增加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执业技能培训,建立考核评价导向效应体系,积极探索现代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重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系统化体系.

    作者:任天波;张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肿瘤外科医生共情能力调查与启示

    目的 调查辽宁省沈阳市三级甲等医院肿瘤外科医生共情能力的现状,分析不同人口社会学因素对医生共情能力的影响.方法 运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沈阳市6家三级甲等医院肿瘤外科医生的共情能力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肿瘤外科医生共情能力评分为(42.12±11.19)分,各条目均分为(1.91±0.51)分.不同性别、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用工形式的医生共情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具体科室及是否独生子女的医生共情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外科医生的共情能力相对较低,其共情能力受性别、学历、职称、用工形式影响,医院管理者应重视医生共情能力的提升,开展有针对性地培训,提升医生的人文胜任力,为患者提供更有温度的诊疗服务,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侯东泽;颜登高;杨柠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构建医学临床实习生医德情感教育模式的调查与实践

    目的 分析医学临床实习生的同情情感、责任情感、理性情感等医德情感内容,建立学生医德情感教育体系.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临床实习前对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307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2份,实习8个月后,再次通过问卷调查验证教育效果,对两次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改善临床医学实习生医学情感教育的有效方式,加强了实习生的同情情感、责任情感、理性情感等医德情感教育质量.结论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加强实习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实习生对医德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实习生将医德情感转化为医德行为和医德习惯,从而构建了医德情感教育模式,提高了医德素质教育水平.

    作者:付辉;于少泓;孙钰;薛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新医改医联体背景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伦理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冠脉介入治疗不足和治疗过度两个极端已趋于平衡.然而不平衡的问题在一些区域仍有一定存在,甚至在同一所医院也同时存在.在新医改医联体建设的背景下,通过加强医学伦理引导、遵循优化原则,发挥新医改医联体建设的积极作用,以期实现科学合理应用介入治疗,更好地造福患者,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丁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中国医学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困境

    医学伦理学作为正式的学科,初从西方引入,由于在学科体系上有现成的理论效仿对象——西方医学伦理学,中国医学伦理学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其理论发展的困境.早在1979年,美国当代生命伦理学家恩格尔哈特首次访问中国时,曾敏锐地观察到,中国的医学伦理学缺乏对道德判断、观念和实践进行严格的概念上和分析性的哲学追究.他在旅行报告中概括道:“他们缺乏一种批评和辩论的讨论道德和社会政策的基础,缺乏一种健全的哲学传统质询种种基本的约定,也不对伦理学和科学中各色主张作出根基性证明.”

    作者:郭玉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潍坊市居民心理卫生服务认知及满意度分析

    目的 了解潍坊市居民对心理卫生服务的认知情况及满意度,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潍坊市随机抽取的6174名居民进行认知度调查,并对553名接受过心理卫生服务的居民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 居民对心理卫生服务的认知不科学,对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提供情况不了解.接受过心理卫生服务的居民在知情同意和患者隐私保护方面的满意度较高,对诊疗环境和检查项目的收费方面满意度较低.结论 要进一步完善专业心理卫生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心理卫生服务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作者:张翔翔;朱志强;李江菲;赵珊;徐淑涛;郑文贵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药物在临床前及临床试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综述

    在药物研发的不同研究阶段面临的医学伦理学问题不同.在药物临床前试验阶段,实验动物是不可缺少的,医学动物伦理委员会需要审批和监管实验过程中动物使用是否坚持动物保护原则、动物福利原则和伦理原则.在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后,药物的受试者为人,医学伦理委员会要充分考虑到试验过程中特殊药物、特殊人群及疾病等因素产生的伦理学问题,制定详细且切实可行的条款,从而保障试验的科学性及受试者的权益,促进新药研发并与国际标准接轨.

    作者:刘水冰;刘雷;王东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职业获益感与离职意愿对护士生活质量影响的路径分析

    目的 利用结构方程构建临床一线护士的职业获益感、离职意愿与生活质量关系模型,对三者关系进行研究,为提高护士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一般资料问卷、职业获益感量表、离职意愿量表及SF-36量表对965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职业获益感得分为(135.79±18.82)分,离职意愿得分为(13.48±4.11)分,生活质量得分为(532.91 ±141.75)分.职业获益感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离职意愿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职业获益感与离职意愿对护士生活质量有直接的显著影响,职业获益感对离职意愿有直接的负性影响,并通过离职意愿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护士生活质量.结论 护士的生活质量有待提高,职业获益感与离职意愿对生活质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作者:杨军;李红;张爱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从陕西省某县级医院患者医患关系认知现状反思基层医学人才的培养

    目的 通过调查某县级医院患者的医患认知状况来反思基层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法 运用SPSS17.0软件,通过秩和检验、描述性分析对陕西省某县级医院180名患者的问卷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年龄、职业、学历的患者对当前医患关系的评价无统计学意义(P>0.05).82.2%的患者认为医患关系和谐或较和谐.患者虽对医生的信任度不高,但存在一定的认同感,对医生的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期望和要求.结论 地方医学院校应结合患者的反馈意见,思考医学教育理念,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中积极发挥医校协同模式和加强医学生的见习、实习管理,与之并重的还需培养学生服务基层的责任感和职业精神.

    作者:王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潍坊市老年人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了解潍坊市老年人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状况,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欧洲五维度健康量表(EQ-5D)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潍坊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潍坊市老年人EQ-5D指数均值为(0.78±0.12)分,EQ-VAS均值为(76.42±14.67)分,各维度存在问题比例较高.潍坊市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总体良好,但是在客观支持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与社会支持存在相关性(r =0.260,P<0.05).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增加对老年人的关心和照顾,提高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以提升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作者:徐淑涛;张建华;郑文贵;赵姗;张翔翔;李江菲;张寒;戴萌娜;周珊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