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个案管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陆秀琴;张红光;吉芳;费琴;谭友文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健康管理, 个案管理, 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性乙肝)患者治疗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6月在该院肝病科住院的慢性乙肝患者1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采用的医院现有的诊疗模式,常规抗病毒治疗,被动接受随访和复诊;试验组在常规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个案管理模式,治疗管理2年后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下降达标率、平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治疗依从率与生活质量改善评分等指标的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HBVDNA下降达标率、生活质量改善评分及医院满意率均提高,且治疗后试验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案管理模式在慢性乙肝患者HBVDNA下降达标率、生存质量、满意度评分的改善,以及在降低平均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和提高患者依从性方面效果更为显著,是一种较好的患者管理模式。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miR-21对人喉鳞癌细胞Hep2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微小RNA‐21(miR‐21)对人喉鳞癌细胞Hep2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将miR‐21抑制剂和miR‐21NC转入人喉鳞癌细胞Hep2中,48h后,运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的激活情况,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与伴有kazal域的富含半胱氨酸的逆转诱导蛋白(RECK)的表达。结果与miR‐21NC比较,miR‐21抑制剂能明显降低Hep2细胞活力[(0.688±0.043)vs.(0.375±0.012)],抑制细胞迁移能力[(6.57±0.02)μmvs.(20.49±2.18)μm]及细胞侵袭能力[(100.7±10.2)vs.(46.8±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miR‐21抑制剂能明显下调PI3K、MMP2及MMP9的表达(P<0.01),降低Akt的磷酸化水平(P<0.01),并上调PTEN及RECK的表达(P<0.01)。结论miR‐21抑制剂能明显抑制人喉鳞癌细胞Hep2的迁移、侵袭能力,可能与PTEN/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刘永军;管艳飞;常顺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STEMI患者急诊PCI比伐芦定联合替格瑞洛的近期出血风险评估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围术期比伐芦定联合替格瑞洛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成功完成急诊PCI术的患者458例,依据PCI术中使用的抗凝方案将其分为比伐芦定组(217例)与普通肝素组(24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替格瑞洛180 mg、阿司匹林100 mg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在术后长期给予替格瑞洛90 mg (每日2次)、阿司匹林100 mg (每日1次),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 PCI术后72 h的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吸烟者所占百分比、伴随疾病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 PCI术前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伐芦定组出血发生率低于普通肝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55,P=0.05)。结论与普通肝素相比,在应用替格瑞洛的基础上PCI术中给予比伐芦定抗凝可减少患者的出血风险。

    作者:胡建波;张源萍;何永铭;李小庆;张邑;刘小燕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基于离散小波变换的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改进算法的研究

    目的:提出一种改进的离散小波变换算法,并将其用于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方法将源图像经过离散小波变换分解为高频和低频子图像;高频部分采用方向绝对值取大,能有效地保存图像的细节信息,低频部分使用区域能量比融合规则,保存了图像的绝大部分信息;用离散小波逆变换将融合子图像重构成融合图像。结果由3组医学图像融合效果比较可知,该算法在主观视觉效果和客观评价指标方面均优于现存的其他算法。结论该医学图像融合算法快速准确,在噪声环境和临床实例中均表现优越,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融合图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徐磊;崔璨;张华伟;孟庆乐;杨瑞;田书畅;蒋红兵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营养支持在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指患者吞咽食物或液体时咽下困难,临床表现为进食时咳嗽、误吸、咀嚼无力,吞咽后食物残留于口腔内或从口角漏出,或吞咽完毕后反流。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达37%左右[1]。卒中早期的吞咽障碍明显影响患者营养物质的摄入及利用,易致营养不良,使卒中患者的不良预后风险升高,所以脑卒中患者在进食或饮水前应筛查有无吞咽障碍[2]。并且,早期合理地给予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营养支持,对预防营养不良及改善其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3‐4]。因此,营养支持是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现将营养支持在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继红(综述);秦燕(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1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1(IL‐11)mRNA 及蛋白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80例 NSCLC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11蛋白,采用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全血IL‐11 mRNA的表达,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NSCLC患者外周血IL‐1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者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分期 NSCLC患者IL‐1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期越高IL‐1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越高。结论 NSCLC患者外周血IL‐11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期相关,可成为判断NSCLC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赵文亮;康马飞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的分布情况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该地区感染控制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该院分离的CRAB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药敏结果。结果分别分离社区和医院CRAB感染菌株18、140株,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均高于8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64.5%和48.2%;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低于25%,且社区和医院感染CRAB菌株的药敏结果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AB感染主要以医院感染为主,经验治疗时可选择阿米卡星和复方磺胺甲噁唑。

    作者:何磊;李春华;姜道彬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25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内胆管结石(H L )合并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结石相关性胆管癌的认识和防范。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15年1月该院普外科收治的25例H L合并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分析术中冰冻情况、术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阳性情况及有无远处转移、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B超、CT、磁共振成像(MRI)对结石相关性胆管癌(IHHCC)患者的诊出率分别为52.0%、64.0%、32.0%。20例行肝叶/段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 T管引流,5例因肿瘤广泛转移仅行肿瘤活检术。8例患者术后Clavine分级Ⅰ~Ⅱ级,1例患者术后Cla‐vine评级Ⅵ级,终死亡,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0.0%、12.0%、4.0%,5例仅行活检的患者术后均在3~6个月内死亡,手术切除患者与未切除患者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69,P<0.001)。结论 IHHCC患者的早期症状易被HL症状所掩盖,且患者发现时均为中晚期,对HL患者应警惕胆管癌变的可能。

    作者:梁超杰;年建泽;谢坤;王国斌;赵义军;耿小平;刘付宝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脑室外引流术在小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脑室外引流(EVD)联合颅内压(ICP)监测在小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2006年8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小脑出血患者67例分为2组,干预组(36例)行小脑血肿清除联合EVD术,对照组(31例)行单纯小脑血肿清除术,两组患者术后均行常规ICP监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ICP、甘露醇使用次数、颅内感染率、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术后第1、3、5天,干预组患者IC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甘露醇使用次数与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VD术对于小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明显,可以通过控制性EVD,调控ICP的变化,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郑家地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直接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时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该院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148例,根据PCI中是否发生RA分为RA组(71例)与NRA组(77例)。观察患者RA情况,分析梗死相关动脉与RA的关系,观察抬高的ST段回落情况,对比两组患者肌钙蛋白I(TnI)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以及心脏彩超结果。结果左前降支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于右冠状动脉与左回旋支,而左前降支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右冠状动脉与左回旋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RA组的开通时间窗及CK‐MB达峰时间均早于NRA组,ST段回落幅度、高TnI及高CK‐MB水平均高于NR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中,17例经卡多利因静脉滴注或注射后消失,31例未处理心律失常自行消失;23例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中,16例经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得以控制,3例经安置临时起搏器后1周内得以控制,4例未处理自行消失。术后,RA组主要不良事件总发生率(2.8%)低于NRA组(11.7%),左室射血分数高于NRA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低于NR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患者行PCI时RA的发生率较高,需采取各种有效方法进行积极处理。

    作者:唐克强;王芳;李腾龙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胰岛自身抗体和生化指标在糖尿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胰岛自身抗体与生化指标在1型糖尿病(T1DM )和2型糖尿病(T2DM )临床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T1DM患者(T1DM组)与577例T2DM患者(T2DM )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两组胰岛自身抗体及各项生化指标水平,并分析其特征。结果 T1DM组患者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 )、胰岛细胞瘤相关蛋白‐2自身抗体(IA‐2A)、抗胰岛细胞抗体(ICA)及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ZnT8A)单项及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 T2DM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DM组患者起病年龄、空腹C肽(CP)、餐后2 h CP、空腹胰岛素(INS)、餐后2 h INS、三酰甘油(TG)和体质量指数(BMI)均低于T2DM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高于T2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CP及餐后2 h CP水平在T1DM组均随着病程延长呈下降趋势,且不同病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2DM组无明显的下降趋势。病程小于2年的患者空腹CP、餐后2 h CP鉴别诊断T1DM与T2DM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及其95%置信区间分别为0.902(0.850~0.954)、0.905(0.852~0.958)。当空腹CP诊断界点为0.283 nmol/L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6%、89.2%;餐后2 h CP诊断界点为0.421 nmol/L 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8%、89.2%。结论T1DM、T2DM患者的起病年龄、BMI值及血清GADA、IA‐2A、ICA、ZnT8A、INS、CP、葡萄糖、HbA1c、TG 、HDL‐C水平等指标存在差异,可辅助临床对其进行分型诊断。

    作者:周晖;李正康;徐晓明;江楚文;严永智;裴剑浩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量表EORTC QLQ-OES18在中国食管癌患者中的有效性验证

    目的:验证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食管癌患者补充量表(QLQ‐OES18)在中国食管癌患者中的有效性。方法采用EORTC QLQ‐OES18问卷对112例食管癌患者进行生活质量测定,对各条目结果采用克朗巴哈系数、Spearman相关分析、多项加强分析和Wilcoxon Rank Sum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吞咽困难、进食、反流和疼痛4个多条目维度的克朗巴哈α系数为0.607~0.822,且所有条目与自身维度的相关系数均大于其他维度的相关系数。QLQ‐OES18各维度与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量表标准问卷(Q L Q‐C30)各维度的相关性系数的绝对值为0.002~0.538。在不同的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 PS )分组中,仅吞咽口水条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ORTC QLQ‐OES18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运用于临床评估食管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惠霞;杨华;郎文静;林允寿;张雷;曹娜;韩冬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超低频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研究超低频经颅磁刺激(TMS)对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大鼠分为4组(各15只):A组(假手术组),B组(模型组),C组(TMS组)和D组(TMS+H89组)。比较各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时间、跨越原平台次数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巢蛋白(nestin)的表达水平。结果A组大鼠逃避潜伏期为(16.31±2.33)s,跨越原平台次数为(8.02±1.76)次;B组大鼠逃避潜伏期为(57.14±2.89)s,跨越原平台次数为(3.15±0.88)次;C组大鼠逃避潜伏期为(29.18±1.95)s,跨越原平台次数为(5.44±0.75)次;D组大鼠逃避潜伏期为(45.87±2.06)s,跨越原平台次数为(4.16±1.02)次。与A组比较,B、C、D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且B组长于D组及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的跨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减少,且B组少于D组及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VECF、BDNF和nestin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TMS可以明显改善脑缺血大鼠的认知功能,其作用与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及其下游基因(VEGF、BDNF)的表达有关。

    作者:王莉;张燕;余巨明;胡厚祥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FoxO转录因子与红细胞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红细胞的生成是个复杂的过程,通过激活干细胞因子/干细胞因子受体(stem cell factor/stem cell factor receptor ,SCF/c‐kit)和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erythropoietin‐receptor ,EPO/EPOR)通路,完成红细胞生长发育。叉头状转录因子(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 , FoxO)是一个与红细胞关系密切的转录因子。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rotein kinase B , PI3K/PKB)通路是红细胞信号转导中 SCF/c‐kit 和 EPO/EPOR通路共同的一条通路,FoxO受PI3K/PKB磷酸化级联通路的调节,其活性与磷酸化状态直接相关。PI3K激活可使膜磷酸肌醇磷酸化,其产物可作为第二信使在细胞中传递信号,介导细胞的信号转导。FoxO转录因子与红细胞信号通路关系密切,本文主要针对FoxO转录因子与红细胞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冯婷婷(综述);冀林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SYNTAX 积分在合并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患者急诊 PC I策略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心脏外科与介入治疗狭窄冠状动脉研究(SYNTAX)积分在伴有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MVD)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血运重建策略选择中的作用,并分析患者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且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伴有MVD的STEMI患者144例,按不同急诊PCI策略将其分为单次完全血运重建组(CR组)、分期完全血运重建组(SR组)、不完全血运重建组(IR组)。记录患者的基础临床情况及冠状动脉SYNTAX积分值,随访12个月统计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收集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不同策略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IR组与CR组及SR组比较,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血管事件、住院期间再次血运重建、急性心肌梗死及MACCE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MACCE的主要因素是合并糖尿病、C型病变、SYNTAX评分、门球时间,心肌梗死面积、PCI术中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评分、存在无复流及心源性休克(P<0.05)。根据SYNTAX评分,轻度或重度病变时3组患者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病变时,3组患者 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组MACCE发生率高。结论对于伴有MVD的STEMI患者,SYNTAX评分可作为再灌注策略选择的依据应用于急诊PCI。

    作者:张波;赵晓辉;晋军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参附注射液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本院12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均行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7 d;观察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血乳酸水平、尿量、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的改善情况,治疗24、48 h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观察48 h后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脏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LVWI)的改善情况;观察治疗7d后患者病死率、多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情况;观察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上述各指标均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6及乳酸水平,以及CI、心率、尿量、MAP、Sc‐VO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疗效明显,可改善患者炎性因子与乳酸水平及循环功能,其安全性较高,适合推广使用。

    作者:王晓玲;宋政;潘振球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Rh(D)阴性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常规制备与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Rh(D)阴性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常规制备及Rh(D)阴性患者输注ABO血型相同Rh(D)阴性血液的方法。方法常规开展RhD抗原鉴定和Rh(D)阴性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制备,分析该血站2008~2014年血液采集、Rh(D)阴性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成分血的制备与供应、Rh(D)阴性献血者献血情况等数据。结果2008~2014年Rh(D)阴性血液的采集量为1872U,占全血采集量的4.36‰;Rh(D)阴性血液临床用量为1152U,占供血总量的2.89‰;Rh(D)阴性冰冻红细胞制备量为1175U,临床用量为467U,现有库存余量为708U。共检测出Rh(D)阴性献血者633人,其中献血1次者402人(63.51%),献血量占Rh(D)阴性血总献血量的38.09%;献血2次者96人(15.17%),献血量占16.88%;献血3次及以上者132人(20.85%),献血量占45.03%。结论常规开展RhD抗原鉴定和Rh(D)阴性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制备,能够满足Rh(D)阴性患者输注ABO血型相同Rh(D)阴性血液的需求。

    作者:李文平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口腔正畸留学研究生的临床带教思路及创新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规模随之扩大[1]。目前,医学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2‐3]。留学生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有助于推进高校的国际化进程,实现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良性循环,带动高校综合竞争力和学术声望的不断提升[4]。近年来,本院开始招收口腔正畸专业的留学研究生,相对口腔其他专业而言,口腔正畸属于研究生课程,理论知识抽象复杂,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更为全面的口腔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这给原本存在文化差异及语言沟通障碍的留学生带来更大挑战。那么,临床学习和操作对于留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畸知识就尤为重要,是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阶段。对此,本院针对留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和探索口腔正畸留学研究生的临床带教思路,提出一些创新的解决策略。

    作者:黄思源;黄跃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及其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其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2例SLE女性患者(SLE组)及40例体检健康女性(HC组)血浆HMGB1水平;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HMGB1及RAGE 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SLE患者血浆HMGB1及 PBMCs HMGB1、RAGE mRNA 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SLE 组患者血浆 HMGB1及 PBMCs HMGB1 mRNA水平高于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BMCs RAGE mR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LE患者血浆 HMGB1水平与抗核抗体滴度、SLE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与其他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HMGB1 mRNA表达水平与RAGE mRNA表达水平、SLEDA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1,P<0.05),与其他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 HMGB1及 PBMCs HMGB1 mRNA在SLE患者的异常表达提示其可能在SLE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可能参与了SLE的免疫炎症调节。

    作者:潘舒月;朱勇;刘怡;青玉凤;张梦云;蒲梦君;周京国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提高妇产科科研型研究生病历书写能力的探讨

    妇产科作为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主干课程之一,既具备了所有外科的普遍特点,又有自身专科的特殊性[1]。妇产科科研型研究生培养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基础理论学习阶段和临床实习阶段。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时期。病历书写作为临床实习中基础的环节,其优劣体现了学生基本功是否扎实,是每名妇产科研究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实习中要掌握的重点内容[2]。然而,随着现代化检测手段在临床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许多学生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3]。另外,妇产科科研型研究生刚进入临床,对病历书写认识不深,缺少训练。因此,需从研究生初入临床实习阶段就开始培养他们病历书写的能力,以加强其基本功的训练。

    作者:阳媛;王佳;石全红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不同程度弥漫性轴索损伤动物模型建立研究

    目的:自制一种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装置,建立不同程度的DAI动物模型。方法选取成年雄性清洁级SD大鼠7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与致伤组(60只),进一步将致伤组分为A、B、C3组,各20只。运用自制的实验装置致伤,使大鼠的头颅同时产生瞬间超大角加速度和线加速度,在恒定气压下通过不同的旋转往返加速运动次数,造成轻型(A组)、中型(B组)、重型(C组)3种不同程度的大鼠DAI损伤模型,进行行为及病理效应评价。结果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损伤急性期致伤组大鼠的神经生理反射恢复的时间间隔与苏醒时间均增加(P<0.05),致伤7d后致伤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致伤后14d内A、B、C3组大鼠死亡率分别为5.0%、25.0%、50.0%。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DAI病理特征改变更为明显。结论该装置能有效建立不同损伤程度的DAI动物模型。

    作者:向玲;张雨婷;梁平;韦红;彭玲珑;李禄生 刊期: 2016年第21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