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克强;王芳;李腾龙
目的:分析心脏外科与介入治疗狭窄冠状动脉研究(SYNTAX)积分在伴有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MVD)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血运重建策略选择中的作用,并分析患者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且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伴有MVD的STEMI患者144例,按不同急诊PCI策略将其分为单次完全血运重建组(CR组)、分期完全血运重建组(SR组)、不完全血运重建组(IR组)。记录患者的基础临床情况及冠状动脉SYNTAX积分值,随访12个月统计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收集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不同策略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IR组与CR组及SR组比较,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血管事件、住院期间再次血运重建、急性心肌梗死及MACCE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MACCE的主要因素是合并糖尿病、C型病变、SYNTAX评分、门球时间,心肌梗死面积、PCI术中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评分、存在无复流及心源性休克(P<0.05)。根据SYNTAX评分,轻度或重度病变时3组患者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病变时,3组患者 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组MACCE发生率高。结论对于伴有MVD的STEMI患者,SYNTAX评分可作为再灌注策略选择的依据应用于急诊PCI。
作者:张波;赵晓辉;晋军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脂联素受体2(ADIPOR2)基因多态性与血清脂联素(APN)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3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3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临床资料,行颈动脉检查并测量IMT ,检测血清APN水平,测定ADIPOR2基因rs12342多态性,比较组间ADIPOR2基因多态性,分析其与血清APN和IMT的关系。结果 AA基因型与GG基因型相比,患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概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903,95% C I:1.092~2.703,P=0.01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各基因型亚组IM T值均升高,A PN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GG基因型相比,AA、AG基因型IM T值均升高,APN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D‐IPOR2基因多态性可能是中国汉族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的一个基因位点。
作者:袁彬;张黎军;李青;王超伟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红细胞的生成是个复杂的过程,通过激活干细胞因子/干细胞因子受体(stem cell factor/stem cell factor receptor ,SCF/c‐kit)和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erythropoietin‐receptor ,EPO/EPOR)通路,完成红细胞生长发育。叉头状转录因子(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 , FoxO)是一个与红细胞关系密切的转录因子。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rotein kinase B , PI3K/PKB)通路是红细胞信号转导中 SCF/c‐kit 和 EPO/EPOR通路共同的一条通路,FoxO受PI3K/PKB磷酸化级联通路的调节,其活性与磷酸化状态直接相关。PI3K激活可使膜磷酸肌醇磷酸化,其产物可作为第二信使在细胞中传递信号,介导细胞的信号转导。FoxO转录因子与红细胞信号通路关系密切,本文主要针对FoxO转录因子与红细胞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冯婷婷(综述);冀林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量化(VTQ)技术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243例女性乳腺肿瘤患者,使用VTQ技术于术前检测肿瘤内部的剪切波速度,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计算VTQ技术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特异度、灵敏度;并分析乳腺肿块大小、深度、钙化及液化对剪切波速度的影响。结果乳腺恶性肿块的内部剪切波速度均高于良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肿块内部剪切波速度3.91m/s为临界值,VTQ技术诊断肿瘤良恶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8,灵敏度为94%,特异度为92%。良性、恶性肿瘤有钙化组剪切波速度均低于无钙化组,伴液化组均低于无液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VTQ技术鉴别诊断乳腺肿瘤的良恶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肿瘤内部伴钙化、液化是影响剪切波速度测量准确性的因素。
作者:赵献萍;翟虹;张倩;赵青;苏娜;王彪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簇集蛋白(CLU)在急性脑梗死(ACI)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5~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首次发病48 h内)的ACI患者154例作为ACI组,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无斑块进行亚分组,另选取45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CLU、补体C3水平,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Barthel指数评定,随访康复经过及结局至发病后90 d ,比较分析血清CLU 水平。结果 ACI组患者血清CLU、补体C3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CI患者血清CLU与补体C3水平呈正相关(r=0.430,P=0.000)。有斑块、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的患者血清CLU水平高于无斑块、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 P<0.05)。除痊愈与显效患者血清CLU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预后类型患者血清CLU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 P<0.05),血清CLU水平越低患者康复情况越好。结论 CLU 在脑梗死发生后可调节补体系统发挥作用,血清CLU水平与ACI患者颈动脉斑块、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均相关,可作为ACI患者病情评估及指导预后的生化指标之一。
作者:徐艳;李辉华 刊期: 2016年第21期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team‐based learning ,TBL )为教育者提供了一种结构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基本步骤包括课前组建小组、教师确定教学要点、学生课前阅读和准备,课堂上的个人测试、小组测试和应用性练习[1]。近几年TBL教学模式在国内得到迅速推广,截止2015年7月,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关于 TBL 教学模式的研究报道达481篇,其中2009年为6篇,2014年文章数量达到125篇,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医药卫生科技领域(331篇,占68.81%),在护理学科领域的应用研究共45篇,占9.36%。研究证实,TBL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性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2‐6]。但如何对TBL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仍是目前的研究难点[7]。TBL教学评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目前多以考试成绩、自制问卷等方式进行评价,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有学者提出,缺乏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工具将会限制TBL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8]。美国南达科塔州立大学护理学院 M ennenga[8]于2012年研制的TBL教学模式学生评价量表(team‐based learn‐ing student assessment instrument ,TBL‐SAI)是目前唯一专门用于评价TBL教学效果的工具,该量表包括课前准备与团队贡献,TBL教学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效果比较及学生满意度3个部分,英文版量表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为方便国内研究者使用该量表,本研究将TBL‐SAI汉化,并进行全面的信度和效度检测。
作者:曾德建;沙丽艳;刘颖;史诺;王启云;杨兴星;凤林生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脑室外引流(EVD)联合颅内压(ICP)监测在小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2006年8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小脑出血患者67例分为2组,干预组(36例)行小脑血肿清除联合EVD术,对照组(31例)行单纯小脑血肿清除术,两组患者术后均行常规ICP监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ICP、甘露醇使用次数、颅内感染率、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术后第1、3、5天,干预组患者IC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甘露醇使用次数与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VD术对于小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明显,可以通过控制性EVD,调控ICP的变化,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郑家地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比较介入栓塞与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收集有关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随机对照研究。按照相关纳入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筛选并提取相关数据,以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1年病死率、再次出血率、血管痉挛发生率和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作为测量指标。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6篇文献纳入分析,共7373例患者,其中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3092例,采用手术夹闭治疗患者4281例。介入栓塞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OR=1.25,95% C I:1.12~1.40,P<0.0001)和再次出血率(OR=0.43,95% CI:0.28~0.66,P=0.0001)均低于手术夹闭组;两组术后1年病死率(OR=1.13,95% CI:0.92~1.39,P=0.23)、血管痉挛发生率(OR=1.41,95% CI:0.99~2.02,P=0.06)和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OR=0.66,95% CI:0.42~1.05,P=0.08)无明显差异。结论根据目前临床研究证据表明,使用介入栓塞手术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相比手术夹闭可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但增加再次出血率,而两种手术患者的术后1年病死率、血管痉挛发生率和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异。
作者:陈志华;邹振亮;毛国华;赖贤良;祝新根;朱健明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本院12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均行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7 d;观察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血乳酸水平、尿量、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的改善情况,治疗24、48 h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观察48 h后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脏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LVWI)的改善情况;观察治疗7d后患者病死率、多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情况;观察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上述各指标均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6及乳酸水平,以及CI、心率、尿量、MAP、Sc‐VO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疗效明显,可改善患者炎性因子与乳酸水平及循环功能,其安全性较高,适合推广使用。
作者:王晓玲;宋政;潘振球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急性胰腺炎炎症中的作用及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 )的调控作用。方法将30只C57小鼠分为3组:对照组、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组。AEP组连续注射雨蛙素(50μg/kg)13次;ANP组连续注射雨蛙素(50μg/kg)13次,另注射1次脂多糖(15 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7次。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切口末端标记法观察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RIP1 mRNA的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RIP1蛋白的表达。结果成功建立AEP及ANP小鼠模型。与对照组比较,2个胰腺炎模型组均存在细胞凋亡,且与AEP组比较,ANP组小鼠细胞凋亡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AEP组RIP1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而ANP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RIP1参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过程,可能与调控腺泡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周翔宇;郑英强;何雪梅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以下简称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肺功能和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在重庆市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腹部手术的84例老年患者分为试验组(39例)与对照组(45例),试验组予以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予以单纯全麻,观察两组患者术前1d、术后1、3d每分钟大通气量(MVV)、每分钟静息通气量(VE)、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残气量(RV)、肺总量(TLC)等肺功能指标,计算(MVV‐VE)/FEV1、MVV/FEV1、RV/TLC,并比较其术后感染情况。结果与术前1d比较,术后1、3d,对照组(MVV‐VE)/FEV1、MVV/FEV1均下降,RV/TLC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以上指标无明显变化,与术前1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1、3d,试验组(MVV‐VE)/FEV1、MVV/FEV1均高于对照组,RV/TLC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感染率(20.5%)低于对照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较单纯全麻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呼吸功能影响小,且术后感染率较低。
作者:万成福;毛英;赵泽宇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分析参加美国病理学会(CAP)室间质评的能力比对检验(PT)后,染色体检测水平的变化。方法分析2011~2014参加CAPPT的结果,并根据CAP评审结果,得出该实验室细胞遗传学染色体质控测试的准确率,并通过分析该实验室参加CAP前后的染色体条带水平、异常检出率及染色体检测失败率,评估CAP室间质评项目对提高该实验室染色体检测水平的作用。结果2011~2014年该实验室参加CAPPT测试10次,共分析病例59例,判断染色体核型正确率为100%,核型描述正确率为95.1%。该实验室临床病例染色体检测结果显示:外周血染色体的异常检出率为18.9%,骨髓染色体的异常检出率为25.9%,初诊白血病异常率为66.8%;外周血染色体及骨髓染色体检测的失败率分别为0.5%、5.0%;参加CAP后,外周血及骨髓染色体检测失败率均下降,染色体条带平均水平均提高,与参加CAP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参加高水平的室间质评项目可以提高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检测的临床分析水平。
作者:陈希;陈园园;牟琴;杨静;范玲;张大勇;王治国;豆虎;邹琳;包黎明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胰岛自身抗体与生化指标在1型糖尿病(T1DM )和2型糖尿病(T2DM )临床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T1DM患者(T1DM组)与577例T2DM患者(T2DM )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两组胰岛自身抗体及各项生化指标水平,并分析其特征。结果 T1DM组患者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 )、胰岛细胞瘤相关蛋白‐2自身抗体(IA‐2A)、抗胰岛细胞抗体(ICA)及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ZnT8A)单项及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 T2DM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DM组患者起病年龄、空腹C肽(CP)、餐后2 h CP、空腹胰岛素(INS)、餐后2 h INS、三酰甘油(TG)和体质量指数(BMI)均低于T2DM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高于T2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CP及餐后2 h CP水平在T1DM组均随着病程延长呈下降趋势,且不同病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2DM组无明显的下降趋势。病程小于2年的患者空腹CP、餐后2 h CP鉴别诊断T1DM与T2DM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及其95%置信区间分别为0.902(0.850~0.954)、0.905(0.852~0.958)。当空腹CP诊断界点为0.283 nmol/L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6%、89.2%;餐后2 h CP诊断界点为0.421 nmol/L 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8%、89.2%。结论T1DM、T2DM患者的起病年龄、BMI值及血清GADA、IA‐2A、ICA、ZnT8A、INS、CP、葡萄糖、HbA1c、TG 、HDL‐C水平等指标存在差异,可辅助临床对其进行分型诊断。
作者:周晖;李正康;徐晓明;江楚文;严永智;裴剑浩 刊期: 2016年第21期
抗血小板治疗是脑梗死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之一。氯吡格雷作为高效抗血小板活性药物,与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相比,具有疗效强、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势[1‐2],目前已被广泛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由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是长期的,而服药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漏服、停药等服药依从性不佳现象时有发生,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0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氯吡格雷治疗的随访资料,探讨影响氯吡格雷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其服药依从性差的原因,以期为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康复护理和随访工作提供建议与依据。
作者:卞鸿雁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状况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疆乌鲁木齐市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6个区/县/市MSM人群为调查对象,获得其知情同意后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5 mL进行HIV抗体血清学检测。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1212份,HIV抗体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7.84%;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30~<40岁,近1周发生同性肛交性行为大于或等于10次,近6个月与同性肛交从未使用或有时使用安全套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阳性(OR值分别为1.785、6.554、1.839、4.518,P<0.05)是MSM人群HI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新疆MSM人群HIV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调查对象年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近1周发生同性肛交性行为的次数,以及近6个月与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频率等。
作者:马媛媛;金涛;胡晓远;陈学玲;倪明健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1(IL‐11)mRNA 及蛋白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80例 NSCLC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11蛋白,采用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全血IL‐11 mRNA的表达,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NSCLC患者外周血IL‐1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者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分期 NSCLC患者IL‐1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期越高IL‐1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越高。结论 NSCLC患者外周血IL‐11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期相关,可成为判断NSCLC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赵文亮;康马飞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了解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的分布情况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该地区感染控制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该院分离的CRAB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药敏结果。结果分别分离社区和医院CRAB感染菌株18、140株,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均高于8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64.5%和48.2%;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低于25%,且社区和医院感染CRAB菌株的药敏结果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AB感染主要以医院感染为主,经验治疗时可选择阿米卡星和复方磺胺甲噁唑。
作者:何磊;李春华;姜道彬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验证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食管癌患者补充量表(QLQ‐OES18)在中国食管癌患者中的有效性。方法采用EORTC QLQ‐OES18问卷对112例食管癌患者进行生活质量测定,对各条目结果采用克朗巴哈系数、Spearman相关分析、多项加强分析和Wilcoxon Rank Sum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吞咽困难、进食、反流和疼痛4个多条目维度的克朗巴哈α系数为0.607~0.822,且所有条目与自身维度的相关系数均大于其他维度的相关系数。QLQ‐OES18各维度与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量表标准问卷(Q L Q‐C30)各维度的相关性系数的绝对值为0.002~0.538。在不同的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 PS )分组中,仅吞咽口水条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ORTC QLQ‐OES18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运用于临床评估食管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惠霞;杨华;郎文静;林允寿;张雷;曹娜;韩冬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 edline、EM 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等数据库,手工检索与骨科相关的文献和会议论文。按照纳入标准,收集所有PFNA与DHS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纳入19篇随机对照试验,共1690例患者,其中PFNA内固定871例,DHS内固定819例。与DHS相比,PFNA固定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短、髋关节功能好、术后髋内翻及螺钉切割发生率低的优点,但两者在住院时间、病死率,以及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断裂、股骨头坏死、股骨颈短缩、股骨干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检索的文献表明PFNA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优于DHS内固定。
作者:程建;雷会宁;冯仕明;范竞;马勇;刘明明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研究GANT61对人肺癌细胞 H1703和 A549的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对照(DMSO组),用GANT61处理H1703和A549细胞24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Gli‐1、Gli‐2、E‐cadherin和Vimentin基因变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观察GANT61作用于 H1703和A549细胞后对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的影响,划痕愈合实验观察GANT61作用于H1703和A549细胞后对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与DMSO组比较,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GANT61可下调H1703和A549细胞Gli‐1、Gli‐2及Vimentin mRNA的表达,升高E‐cadherin mRNA的表达(P<0.01);Western blotting显示,GANT61可以下调H1703和A549细胞Vimentin蛋白表达,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P<0.01);划痕愈合实验显示,GANT61处理组 H1703和A549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下降(P<0.01)。结论肺癌的EMT与 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中Gli‐1和Gli‐2的异常激活有关,GANT61通过下调Gli‐1和Gli‐2的表达影响肺癌细胞的EM T能力,Gli可能成为抑制肺癌细胞转移的新的分子靶点。
作者:王雷;杜媛鲲;王娜 刊期: 2016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