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彬;张黎军;李青;王超伟
目的:研究GANT61对人肺癌细胞 H1703和 A549的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对照(DMSO组),用GANT61处理H1703和A549细胞24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Gli‐1、Gli‐2、E‐cadherin和Vimentin基因变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观察GANT61作用于 H1703和A549细胞后对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的影响,划痕愈合实验观察GANT61作用于H1703和A549细胞后对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与DMSO组比较,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GANT61可下调H1703和A549细胞Gli‐1、Gli‐2及Vimentin mRNA的表达,升高E‐cadherin mRNA的表达(P<0.01);Western blotting显示,GANT61可以下调H1703和A549细胞Vimentin蛋白表达,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P<0.01);划痕愈合实验显示,GANT61处理组 H1703和A549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下降(P<0.01)。结论肺癌的EMT与 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中Gli‐1和Gli‐2的异常激活有关,GANT61通过下调Gli‐1和Gli‐2的表达影响肺癌细胞的EM T能力,Gli可能成为抑制肺癌细胞转移的新的分子靶点。
作者:王雷;杜媛鲲;王娜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簇集蛋白(CLU)在急性脑梗死(ACI)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5~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首次发病48 h内)的ACI患者154例作为ACI组,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无斑块进行亚分组,另选取45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CLU、补体C3水平,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Barthel指数评定,随访康复经过及结局至发病后90 d ,比较分析血清CLU 水平。结果 ACI组患者血清CLU、补体C3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CI患者血清CLU与补体C3水平呈正相关(r=0.430,P=0.000)。有斑块、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的患者血清CLU水平高于无斑块、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 P<0.05)。除痊愈与显效患者血清CLU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预后类型患者血清CLU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 P<0.05),血清CLU水平越低患者康复情况越好。结论 CLU 在脑梗死发生后可调节补体系统发挥作用,血清CLU水平与ACI患者颈动脉斑块、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均相关,可作为ACI患者病情评估及指导预后的生化指标之一。
作者:徐艳;李辉华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时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该院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148例,根据PCI中是否发生RA分为RA组(71例)与NRA组(77例)。观察患者RA情况,分析梗死相关动脉与RA的关系,观察抬高的ST段回落情况,对比两组患者肌钙蛋白I(TnI)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以及心脏彩超结果。结果左前降支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于右冠状动脉与左回旋支,而左前降支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右冠状动脉与左回旋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RA组的开通时间窗及CK‐MB达峰时间均早于NRA组,ST段回落幅度、高TnI及高CK‐MB水平均高于NR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中,17例经卡多利因静脉滴注或注射后消失,31例未处理心律失常自行消失;23例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中,16例经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得以控制,3例经安置临时起搏器后1周内得以控制,4例未处理自行消失。术后,RA组主要不良事件总发生率(2.8%)低于NRA组(11.7%),左室射血分数高于NRA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低于NR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患者行PCI时RA的发生率较高,需采取各种有效方法进行积极处理。
作者:唐克强;王芳;李腾龙 刊期: 2016年第21期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的发生、发展与细菌感染、内毒素和变态反应有关,全身几乎所有组织和器官均可受侵[1],但单纯侵及髋部肌肉未见临床报道。现将临床遇到的1例布氏杆菌侵及髋部肌肉的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刘艳伟;孟爱霞;杨雷 刊期: 2016年第21期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team‐based learning ,TBL )为教育者提供了一种结构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基本步骤包括课前组建小组、教师确定教学要点、学生课前阅读和准备,课堂上的个人测试、小组测试和应用性练习[1]。近几年TBL教学模式在国内得到迅速推广,截止2015年7月,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关于 TBL 教学模式的研究报道达481篇,其中2009年为6篇,2014年文章数量达到125篇,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医药卫生科技领域(331篇,占68.81%),在护理学科领域的应用研究共45篇,占9.36%。研究证实,TBL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性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2‐6]。但如何对TBL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仍是目前的研究难点[7]。TBL教学评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目前多以考试成绩、自制问卷等方式进行评价,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有学者提出,缺乏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工具将会限制TBL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8]。美国南达科塔州立大学护理学院 M ennenga[8]于2012年研制的TBL教学模式学生评价量表(team‐based learn‐ing student assessment instrument ,TBL‐SAI)是目前唯一专门用于评价TBL教学效果的工具,该量表包括课前准备与团队贡献,TBL教学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效果比较及学生满意度3个部分,英文版量表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为方便国内研究者使用该量表,本研究将TBL‐SAI汉化,并进行全面的信度和效度检测。
作者:曾德建;沙丽艳;刘颖;史诺;王启云;杨兴星;凤林生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比较介入栓塞与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收集有关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随机对照研究。按照相关纳入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筛选并提取相关数据,以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1年病死率、再次出血率、血管痉挛发生率和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作为测量指标。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6篇文献纳入分析,共7373例患者,其中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3092例,采用手术夹闭治疗患者4281例。介入栓塞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OR=1.25,95% C I:1.12~1.40,P<0.0001)和再次出血率(OR=0.43,95% CI:0.28~0.66,P=0.0001)均低于手术夹闭组;两组术后1年病死率(OR=1.13,95% CI:0.92~1.39,P=0.23)、血管痉挛发生率(OR=1.41,95% CI:0.99~2.02,P=0.06)和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OR=0.66,95% CI:0.42~1.05,P=0.08)无明显差异。结论根据目前临床研究证据表明,使用介入栓塞手术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相比手术夹闭可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但增加再次出血率,而两种手术患者的术后1年病死率、血管痉挛发生率和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异。
作者:陈志华;邹振亮;毛国华;赖贤良;祝新根;朱健明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其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2例SLE女性患者(SLE组)及40例体检健康女性(HC组)血浆HMGB1水平;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HMGB1及RAGE 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SLE患者血浆HMGB1及 PBMCs HMGB1、RAGE mRNA 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SLE 组患者血浆 HMGB1及 PBMCs HMGB1 mRNA水平高于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BMCs RAGE mR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LE患者血浆 HMGB1水平与抗核抗体滴度、SLE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与其他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HMGB1 mRNA表达水平与RAGE mRNA表达水平、SLEDA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1,P<0.05),与其他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 HMGB1及 PBMCs HMGB1 mRNA在SLE患者的异常表达提示其可能在SLE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可能参与了SLE的免疫炎症调节。
作者:潘舒月;朱勇;刘怡;青玉凤;张梦云;蒲梦君;周京国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透析方式对慢性肾衰竭患者β2微球蛋白(β2‐MG)、瘦素及血红蛋白(Hb)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住院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60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普通血液透析组(普通HD组)、血液透析滤过组(HDF组)、普通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组(HD+HP组),检测患者血标本中瘦素、β2‐MG、Hb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估其生活质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透析前比较,首次透析及透析6个月后,3组患者血标本中瘦素、β2‐MG水平均降低,且HD+HP组水平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普通HD组比较,HDF组、HD+HP组首次透析及透析6个月后血标本Hb、EPO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HD+HP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普通HD组与HD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DF组、HD+HP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普通HD组,且HD+HP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肾衰竭患者采用HP法治疗,能够更好地降低血液中瘦素、β2‐MG水平,不影响Hb水平,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作者:胡煜琳;李超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了解广州市居民对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绩效的满意度现状,为更好地提升其绩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3区(市)9个街道(镇)18个居(村)委会的90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居民对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绩效的总满意度,并比较不同区域、性别、学历、年龄段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各条目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834份,有效率为92.7%;居民对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绩效的总体满意度为62.94%,对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与指导的满意度较高,对公共卫生投入、健康教育与促进的满意度偏低;不同区域居民对6项条目的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居民对于公共卫生服务中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与干预、妇幼保健与指导的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对于疾病预防与控制、健康教育与促进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对于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与干预、妇幼保健与指导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州市城乡居民对卫生服务体系绩效的总体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且不同区域、性别、文化程度、年龄段人群存在差异。
作者:张屹立;洪伊敏;林嘉俊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Rh(D)阴性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常规制备及Rh(D)阴性患者输注ABO血型相同Rh(D)阴性血液的方法。方法常规开展RhD抗原鉴定和Rh(D)阴性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制备,分析该血站2008~2014年血液采集、Rh(D)阴性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成分血的制备与供应、Rh(D)阴性献血者献血情况等数据。结果2008~2014年Rh(D)阴性血液的采集量为1872U,占全血采集量的4.36‰;Rh(D)阴性血液临床用量为1152U,占供血总量的2.89‰;Rh(D)阴性冰冻红细胞制备量为1175U,临床用量为467U,现有库存余量为708U。共检测出Rh(D)阴性献血者633人,其中献血1次者402人(63.51%),献血量占Rh(D)阴性血总献血量的38.09%;献血2次者96人(15.17%),献血量占16.88%;献血3次及以上者132人(20.85%),献血量占45.03%。结论常规开展RhD抗原鉴定和Rh(D)阴性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制备,能够满足Rh(D)阴性患者输注ABO血型相同Rh(D)阴性血液的需求。
作者:李文平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Ⅱ型胶原复合糖胺聚糖支架材料作为细胞载体及其细胞‐支架复合体成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制备Ⅱ型胶原复合糖胺聚糖多孔支架,电镜观察测定支架材料的孔径、孔隙率和亲水性,对支架材料进行相应的组织学分析。培养鉴定 P3代的hUCMSCs ,将hUCMSCs混悬液接种到Ⅱ型胶原复合糖胺聚糖支架上,不加诱导剂进行培养,3周后取出样品行甲苯胺蓝、番红精O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第3代hUCMSCs高度表达CD29、CD105等间充质细胞标志,几乎不表达CD34等内皮细胞、造血细胞标志。Ⅱ型胶原复合糖胺聚糖支架材料呈白色多孔泡沫状,孔隙率为(91.8±2.17)%,孔径110~230μm ,分布均匀,相互贯通。吸水膨胀率为(213.71±1.31)%,亲水性良好。甲苯胺蓝、番红精O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细胞‐支架复合体在培养过程中可观察到有软骨样组织形成并逐步增多,甲苯胺蓝、番红精O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呈阳性,电镜观察显示细胞在支架上增殖活跃,与材料黏附紧密,可见软骨样细胞及其周围大量交错连接的胶原纤维。结论 hUCMSCs与Ⅱ型胶原复合糖胺聚糖支架材料复合,可在体外不经诱导而初步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为软骨损伤的修复奠定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作者:蔡第心;何鹏举;谭洪波;丁晶;余开富;张颖;周田华;杨军;徐永清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性乙肝)患者治疗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6月在该院肝病科住院的慢性乙肝患者1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采用的医院现有的诊疗模式,常规抗病毒治疗,被动接受随访和复诊;试验组在常规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个案管理模式,治疗管理2年后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下降达标率、平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治疗依从率与生活质量改善评分等指标的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HBVDNA下降达标率、生活质量改善评分及医院满意率均提高,且治疗后试验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案管理模式在慢性乙肝患者HBVDNA下降达标率、生存质量、满意度评分的改善,以及在降低平均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和提高患者依从性方面效果更为显著,是一种较好的患者管理模式。
作者:陆秀琴;张红光;吉芳;费琴;谭友文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自制一种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装置,建立不同程度的DAI动物模型。方法选取成年雄性清洁级SD大鼠7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与致伤组(60只),进一步将致伤组分为A、B、C3组,各20只。运用自制的实验装置致伤,使大鼠的头颅同时产生瞬间超大角加速度和线加速度,在恒定气压下通过不同的旋转往返加速运动次数,造成轻型(A组)、中型(B组)、重型(C组)3种不同程度的大鼠DAI损伤模型,进行行为及病理效应评价。结果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损伤急性期致伤组大鼠的神经生理反射恢复的时间间隔与苏醒时间均增加(P<0.05),致伤7d后致伤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致伤后14d内A、B、C3组大鼠死亡率分别为5.0%、25.0%、50.0%。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DAI病理特征改变更为明显。结论该装置能有效建立不同损伤程度的DAI动物模型。
作者:向玲;张雨婷;梁平;韦红;彭玲珑;李禄生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分析心脏外科与介入治疗狭窄冠状动脉研究(SYNTAX)积分在伴有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MVD)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血运重建策略选择中的作用,并分析患者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且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伴有MVD的STEMI患者144例,按不同急诊PCI策略将其分为单次完全血运重建组(CR组)、分期完全血运重建组(SR组)、不完全血运重建组(IR组)。记录患者的基础临床情况及冠状动脉SYNTAX积分值,随访12个月统计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收集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不同策略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IR组与CR组及SR组比较,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血管事件、住院期间再次血运重建、急性心肌梗死及MACCE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MACCE的主要因素是合并糖尿病、C型病变、SYNTAX评分、门球时间,心肌梗死面积、PCI术中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评分、存在无复流及心源性休克(P<0.05)。根据SYNTAX评分,轻度或重度病变时3组患者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病变时,3组患者 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组MACCE发生率高。结论对于伴有MVD的STEMI患者,SYNTAX评分可作为再灌注策略选择的依据应用于急诊PCI。
作者:张波;赵晓辉;晋军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内胆管结石(H L )合并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结石相关性胆管癌的认识和防范。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15年1月该院普外科收治的25例H L合并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分析术中冰冻情况、术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阳性情况及有无远处转移、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B超、CT、磁共振成像(MRI)对结石相关性胆管癌(IHHCC)患者的诊出率分别为52.0%、64.0%、32.0%。20例行肝叶/段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 T管引流,5例因肿瘤广泛转移仅行肿瘤活检术。8例患者术后Clavine分级Ⅰ~Ⅱ级,1例患者术后Cla‐vine评级Ⅵ级,终死亡,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0.0%、12.0%、4.0%,5例仅行活检的患者术后均在3~6个月内死亡,手术切除患者与未切除患者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69,P<0.001)。结论 IHHCC患者的早期症状易被HL症状所掩盖,且患者发现时均为中晚期,对HL患者应警惕胆管癌变的可能。
作者:梁超杰;年建泽;谢坤;王国斌;赵义军;耿小平;刘付宝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评价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紫杉醇(PTX)化疗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该院收治的3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仅接受肺肿瘤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A组),10例接受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再行PTX联合顺铂(TP方案)化疗(B组),13例仅接受TP方案化疗(C组)。以接受化疗21d为1个评价周期,每1个周期评价不良反应,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结果35例患者随访6个月,均可评价不良反应,34例可评价近期疗效。A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B组、C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4个周期后,A组和B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6.7%、80.0%,临床获益率分别为83.3%、90.0%,均高于C组的23.1%和5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与PTX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均较单纯PTX化疗的有效率、临床获益率高,且安全、微创、不良反应轻,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妮;邓泽虎;田福华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孕早期规范化超声筛查胎儿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该院1369例行孕早期(11~13+6周)规范化超声筛查胎儿异常的结果,并结合孕中、晚期超声筛查结果进行追踪分析,经引产或生产证实。结果孕早期筛查1369例发现胎儿异常28例,胎儿异常检出率为2.04%,其中胎儿结构异常18例,胎儿指标异常10例,引产25例;1344例继续妊娠胎儿行孕中期超声筛查,检出胎儿异常8例,检出率为0.60%;1336例孕晚期检出胎儿异常2例,检出率为0.15%。结论基层医院开展孕早期规范化超声筛查胎儿异常具有其可行性、有效性,同时也十分必要。
作者:谷豫鸣;田春燕;周玲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以下简称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肺功能和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在重庆市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腹部手术的84例老年患者分为试验组(39例)与对照组(45例),试验组予以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予以单纯全麻,观察两组患者术前1d、术后1、3d每分钟大通气量(MVV)、每分钟静息通气量(VE)、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残气量(RV)、肺总量(TLC)等肺功能指标,计算(MVV‐VE)/FEV1、MVV/FEV1、RV/TLC,并比较其术后感染情况。结果与术前1d比较,术后1、3d,对照组(MVV‐VE)/FEV1、MVV/FEV1均下降,RV/TLC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以上指标无明显变化,与术前1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1、3d,试验组(MVV‐VE)/FEV1、MVV/FEV1均高于对照组,RV/TLC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感染率(20.5%)低于对照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较单纯全麻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呼吸功能影响小,且术后感染率较低。
作者:万成福;毛英;赵泽宇 刊期: 2016年第21期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指患者吞咽食物或液体时咽下困难,临床表现为进食时咳嗽、误吸、咀嚼无力,吞咽后食物残留于口腔内或从口角漏出,或吞咽完毕后反流。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达37%左右[1]。卒中早期的吞咽障碍明显影响患者营养物质的摄入及利用,易致营养不良,使卒中患者的不良预后风险升高,所以脑卒中患者在进食或饮水前应筛查有无吞咽障碍[2]。并且,早期合理地给予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营养支持,对预防营养不良及改善其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3‐4]。因此,营养支持是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现将营养支持在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继红(综述);秦燕(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1期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规模随之扩大[1]。目前,医学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2‐3]。留学生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有助于推进高校的国际化进程,实现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良性循环,带动高校综合竞争力和学术声望的不断提升[4]。近年来,本院开始招收口腔正畸专业的留学研究生,相对口腔其他专业而言,口腔正畸属于研究生课程,理论知识抽象复杂,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更为全面的口腔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这给原本存在文化差异及语言沟通障碍的留学生带来更大挑战。那么,临床学习和操作对于留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畸知识就尤为重要,是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阶段。对此,本院针对留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和探索口腔正畸留学研究生的临床带教思路,提出一些创新的解决策略。
作者:黄思源;黄跃 刊期: 2016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