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BL教学模式学生评价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测

曾德建;沙丽艳;刘颖;史诺;王启云;杨兴星;凤林生

关键词: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评价量表, 汉化, 教学效果, 护理学, 学生满意度, 推广和应用, 自主探究, 语言表达, 应用研究, 医药卫生, 学科领域, 信度, 效度检测, 小组, 相关研究, 团队, 评价体系, 评价工具
摘要: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team‐based learning ,TBL )为教育者提供了一种结构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基本步骤包括课前组建小组、教师确定教学要点、学生课前阅读和准备,课堂上的个人测试、小组测试和应用性练习[1]。近几年TBL教学模式在国内得到迅速推广,截止2015年7月,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关于 TBL 教学模式的研究报道达481篇,其中2009年为6篇,2014年文章数量达到125篇,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医药卫生科技领域(331篇,占68.81%),在护理学科领域的应用研究共45篇,占9.36%。研究证实,TBL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性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2‐6]。但如何对TBL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仍是目前的研究难点[7]。TBL教学评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目前多以考试成绩、自制问卷等方式进行评价,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有学者提出,缺乏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工具将会限制TBL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8]。美国南达科塔州立大学护理学院 M ennenga[8]于2012年研制的TBL教学模式学生评价量表(team‐based learn‐ing student assessment instrument ,TBL‐SAI)是目前唯一专门用于评价TBL教学效果的工具,该量表包括课前准备与团队贡献,TBL教学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效果比较及学生满意度3个部分,英文版量表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为方便国内研究者使用该量表,本研究将TBL‐SAI汉化,并进行全面的信度和效度检测。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簇集蛋白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簇集蛋白(CLU)在急性脑梗死(ACI)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5~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首次发病48 h内)的ACI患者154例作为ACI组,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无斑块进行亚分组,另选取45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CLU、补体C3水平,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Barthel指数评定,随访康复经过及结局至发病后90 d ,比较分析血清CLU 水平。结果 ACI组患者血清CLU、补体C3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CI患者血清CLU与补体C3水平呈正相关(r=0.430,P=0.000)。有斑块、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的患者血清CLU水平高于无斑块、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 P<0.05)。除痊愈与显效患者血清CLU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预后类型患者血清CLU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 P<0.05),血清CLU水平越低患者康复情况越好。结论 CLU 在脑梗死发生后可调节补体系统发挥作用,血清CLU水平与ACI患者颈动脉斑块、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均相关,可作为ACI患者病情评估及指导预后的生化指标之一。

    作者:徐艳;李辉华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脑室外引流术在小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脑室外引流(EVD)联合颅内压(ICP)监测在小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2006年8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小脑出血患者67例分为2组,干预组(36例)行小脑血肿清除联合EVD术,对照组(31例)行单纯小脑血肿清除术,两组患者术后均行常规ICP监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ICP、甘露醇使用次数、颅内感染率、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术后第1、3、5天,干预组患者IC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甘露醇使用次数与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VD术对于小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明显,可以通过控制性EVD,调控ICP的变化,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郑家地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提高妇产科科研型研究生病历书写能力的探讨

    妇产科作为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主干课程之一,既具备了所有外科的普遍特点,又有自身专科的特殊性[1]。妇产科科研型研究生培养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基础理论学习阶段和临床实习阶段。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时期。病历书写作为临床实习中基础的环节,其优劣体现了学生基本功是否扎实,是每名妇产科研究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实习中要掌握的重点内容[2]。然而,随着现代化检测手段在临床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许多学生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3]。另外,妇产科科研型研究生刚进入临床,对病历书写认识不深,缺少训练。因此,需从研究生初入临床实习阶段就开始培养他们病历书写的能力,以加强其基本功的训练。

    作者:阳媛;王佳;石全红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25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内胆管结石(H L )合并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结石相关性胆管癌的认识和防范。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15年1月该院普外科收治的25例H L合并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分析术中冰冻情况、术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阳性情况及有无远处转移、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B超、CT、磁共振成像(MRI)对结石相关性胆管癌(IHHCC)患者的诊出率分别为52.0%、64.0%、32.0%。20例行肝叶/段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 T管引流,5例因肿瘤广泛转移仅行肿瘤活检术。8例患者术后Clavine分级Ⅰ~Ⅱ级,1例患者术后Cla‐vine评级Ⅵ级,终死亡,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0.0%、12.0%、4.0%,5例仅行活检的患者术后均在3~6个月内死亡,手术切除患者与未切除患者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69,P<0.001)。结论 IHHCC患者的早期症状易被HL症状所掩盖,且患者发现时均为中晚期,对HL患者应警惕胆管癌变的可能。

    作者:梁超杰;年建泽;谢坤;王国斌;赵义军;耿小平;刘付宝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妊娠期糖尿病一日门诊教育模式的效果观察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是指妇女在怀孕前未患有糖尿病,在怀孕时才发现血糖过高的一种妊娠期特发的并发症,全球发病率为16%~18%[1‐4]。GDM 如不进行治疗,母体、胎儿可能会产生一些并发症,严重危害其健康。随着胎儿、胎盘的娩出,大部分GDM 患者糖代谢可恢复正常,但曾患GDM 的患者,在中老年或再次怀孕时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5‐7]。按照2011年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IADPSG)糖尿病新诊断标准,我国被诊断为GDM 的孕妇数量大大增加[8]。近几年,重庆市妇幼保健院GDM 的发病率为18%~19%,呈上升趋势。因此,科学管理,控制血糖,减少GDM孕产妇围产期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该院自2013年7月起开设了GDM一日门诊健康教育活动,经过1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巧;余友霞;肖正华;张媛;乐一;明菲;田芹;熊鹭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2010~2012年重庆市荣昌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危险因素,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并实施临床预防措施和对策。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该地区21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合并视网膜病变分为有病变组与无病变组,各105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病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血压情况、尿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三酰甘油等指标,分析DR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及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有病变组患者病程、高血压患病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无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并发视网膜病变与患者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关。

    作者:陈静;阮流刚;杨洋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个案管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性乙肝)患者治疗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6月在该院肝病科住院的慢性乙肝患者1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采用的医院现有的诊疗模式,常规抗病毒治疗,被动接受随访和复诊;试验组在常规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个案管理模式,治疗管理2年后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下降达标率、平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治疗依从率与生活质量改善评分等指标的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HBVDNA下降达标率、生活质量改善评分及医院满意率均提高,且治疗后试验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案管理模式在慢性乙肝患者HBVDNA下降达标率、生存质量、满意度评分的改善,以及在降低平均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和提高患者依从性方面效果更为显著,是一种较好的患者管理模式。

    作者:陆秀琴;张红光;吉芳;费琴;谭友文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以左髋部疼痛和发热为主要症状的1例布氏杆菌病报道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的发生、发展与细菌感染、内毒素和变态反应有关,全身几乎所有组织和器官均可受侵[1],但单纯侵及髋部肌肉未见临床报道。现将临床遇到的1例布氏杆菌侵及髋部肌肉的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刘艳伟;孟爱霞;杨雷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及其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其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2例SLE女性患者(SLE组)及40例体检健康女性(HC组)血浆HMGB1水平;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HMGB1及RAGE 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SLE患者血浆HMGB1及 PBMCs HMGB1、RAGE mRNA 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SLE 组患者血浆 HMGB1及 PBMCs HMGB1 mRNA水平高于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BMCs RAGE mR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LE患者血浆 HMGB1水平与抗核抗体滴度、SLE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与其他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HMGB1 mRNA表达水平与RAGE mRNA表达水平、SLEDA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1,P<0.05),与其他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 HMGB1及 PBMCs HMGB1 mRNA在SLE患者的异常表达提示其可能在SLE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可能参与了SLE的免疫炎症调节。

    作者:潘舒月;朱勇;刘怡;青玉凤;张梦云;蒲梦君;周京国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miR-21对人喉鳞癌细胞Hep2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微小RNA‐21(miR‐21)对人喉鳞癌细胞Hep2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将miR‐21抑制剂和miR‐21NC转入人喉鳞癌细胞Hep2中,48h后,运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的激活情况,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与伴有kazal域的富含半胱氨酸的逆转诱导蛋白(RECK)的表达。结果与miR‐21NC比较,miR‐21抑制剂能明显降低Hep2细胞活力[(0.688±0.043)vs.(0.375±0.012)],抑制细胞迁移能力[(6.57±0.02)μmvs.(20.49±2.18)μm]及细胞侵袭能力[(100.7±10.2)vs.(46.8±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miR‐21抑制剂能明显下调PI3K、MMP2及MMP9的表达(P<0.01),降低Akt的磷酸化水平(P<0.01),并上调PTEN及RECK的表达(P<0.01)。结论miR‐21抑制剂能明显抑制人喉鳞癌细胞Hep2的迁移、侵袭能力,可能与PTEN/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刘永军;管艳飞;常顺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ADIPOR2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脂联素受体2(ADIPOR2)基因多态性与血清脂联素(APN)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3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3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临床资料,行颈动脉检查并测量IMT ,检测血清APN水平,测定ADIPOR2基因rs12342多态性,比较组间ADIPOR2基因多态性,分析其与血清APN和IMT的关系。结果 AA基因型与GG基因型相比,患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概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903,95% C I:1.092~2.703,P=0.01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各基因型亚组IM T值均升高,A PN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GG基因型相比,AA、AG基因型IM T值均升高,APN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D‐IPOR2基因多态性可能是中国汉族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的一个基因位点。

    作者:袁彬;张黎军;李青;王超伟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正念训练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癌因性疲乏的研究

    目的:探讨正念训练对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CRF)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6月该院收治的200例中青年乳腺癌化疗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正念训练,并参照癌症疲乏量表(CFS)评价患者的疲乏状况,并比较干预前后两组CRF各维度及总疲乏评分。结果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绝大多数存在疲乏症状,CRF发生率为97.0%,以中度疲乏为主,其次为轻度疲乏,重度疲乏少。在第2次化疗时,两组患者躯体疲乏、认知疲乏、情感疲乏及总疲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6次化疗时,观察组躯体疲乏、认知疲乏、情感疲乏及总疲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念训练干预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疲乏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曹鑫;张欢;刘玲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基于离散小波变换的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改进算法的研究

    目的:提出一种改进的离散小波变换算法,并将其用于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方法将源图像经过离散小波变换分解为高频和低频子图像;高频部分采用方向绝对值取大,能有效地保存图像的细节信息,低频部分使用区域能量比融合规则,保存了图像的绝大部分信息;用离散小波逆变换将融合子图像重构成融合图像。结果由3组医学图像融合效果比较可知,该算法在主观视觉效果和客观评价指标方面均优于现存的其他算法。结论该医学图像融合算法快速准确,在噪声环境和临床实例中均表现优越,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融合图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徐磊;崔璨;张华伟;孟庆乐;杨瑞;田书畅;蒋红兵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SYNTAX 积分在合并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患者急诊 PC I策略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心脏外科与介入治疗狭窄冠状动脉研究(SYNTAX)积分在伴有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MVD)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血运重建策略选择中的作用,并分析患者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且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伴有MVD的STEMI患者144例,按不同急诊PCI策略将其分为单次完全血运重建组(CR组)、分期完全血运重建组(SR组)、不完全血运重建组(IR组)。记录患者的基础临床情况及冠状动脉SYNTAX积分值,随访12个月统计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收集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不同策略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IR组与CR组及SR组比较,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血管事件、住院期间再次血运重建、急性心肌梗死及MACCE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MACCE的主要因素是合并糖尿病、C型病变、SYNTAX评分、门球时间,心肌梗死面积、PCI术中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评分、存在无复流及心源性休克(P<0.05)。根据SYNTAX评分,轻度或重度病变时3组患者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病变时,3组患者 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组MACCE发生率高。结论对于伴有MVD的STEMI患者,SYNTAX评分可作为再灌注策略选择的依据应用于急诊PCI。

    作者:张波;赵晓辉;晋军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服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抗血小板治疗是脑梗死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之一。氯吡格雷作为高效抗血小板活性药物,与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相比,具有疗效强、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势[1‐2],目前已被广泛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由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是长期的,而服药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漏服、停药等服药依从性不佳现象时有发生,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0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氯吡格雷治疗的随访资料,探讨影响氯吡格雷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其服药依从性差的原因,以期为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康复护理和随访工作提供建议与依据。

    作者:卞鸿雁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与C反应蛋白对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H FM D并发脑炎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以120例 H FM D患儿及50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并按临床表现将HFMD患儿分为普通HFMD组(70例)与HFMD并发脑炎组(50例),采用定量PCR法检测咽拭子肠道病毒71型(EV7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NSE及CRP水平,同时检测白细胞(WBC)计数,并分析NSE与CRP的诊断价值。结果 HFMD并发脑炎组患儿血清NSE、CRP水平高于HFMD普通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V71阳性患儿NSE及CRP水平均高于EV71阴性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SE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0.43,P<0.01)。NSE、CR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及其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0.893(0.833~0.952)、0.867(0.799~0.934),佳工作点(OOP)分别为11.6 ng/mL、14.15 mg/L ,此时NSE、CRP诊断 HFMD并发脑炎的灵敏度分别为80.0%、86.0%,特异度分别为81.4%、78.6%;二者串联检测的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8.0%和85.7%,AUC及其95% CI为0.927(0.845~0.969)。结论 HFMD并发脑炎患儿早期NSE及CRP水平明显升高,EV71阳性者更为显著,联合检测血清NSE及CRP水平可作为诊断HFMD并发脑炎的早期敏感指标。

    作者:熊燚;王健;魏笛;冯亚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Delta吻合在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Billroth-I重建的应用

    目的:探讨Delta吻合术在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TLDG)Billroth‐I重建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2月于该院胃肠外科分别行T LDG术Delta吻合(T LDG组,35例)与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L ADG )腹腔外吻合(L ADG组,35例)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病理结果及住院总费用等临床指标。结果7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无死亡病例。T LDG组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瘘、出血及狭窄;L ADG组术后出现1例胃瘫、1例吻合口出血、2例吻合口瘘。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肿瘤大小、淋巴结清扫数及远、近端切缘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 LDG组手术时间、消化道重建时间、第1次通气时间、进食流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LADG组短,住院总费用较LADG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lta吻合技术应用于LADG是安全可行的,并有较好的近期效果。

    作者:邹兆伟;赵大川;黄宗海;俞金龙;陈海金;朱卉娟;林晓华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基层医院开展孕早期规范化超声筛查胎儿异常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孕早期规范化超声筛查胎儿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该院1369例行孕早期(11~13+6周)规范化超声筛查胎儿异常的结果,并结合孕中、晚期超声筛查结果进行追踪分析,经引产或生产证实。结果孕早期筛查1369例发现胎儿异常28例,胎儿异常检出率为2.04%,其中胎儿结构异常18例,胎儿指标异常10例,引产25例;1344例继续妊娠胎儿行孕中期超声筛查,检出胎儿异常8例,检出率为0.60%;1336例孕晚期检出胎儿异常2例,检出率为0.15%。结论基层医院开展孕早期规范化超声筛查胎儿异常具有其可行性、有效性,同时也十分必要。

    作者:谷豫鸣;田春燕;周玲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Ⅱ型胶原糖胺聚糖复合支架对 hUCM SCs成软骨诱导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Ⅱ型胶原复合糖胺聚糖支架材料作为细胞载体及其细胞‐支架复合体成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制备Ⅱ型胶原复合糖胺聚糖多孔支架,电镜观察测定支架材料的孔径、孔隙率和亲水性,对支架材料进行相应的组织学分析。培养鉴定 P3代的hUCMSCs ,将hUCMSCs混悬液接种到Ⅱ型胶原复合糖胺聚糖支架上,不加诱导剂进行培养,3周后取出样品行甲苯胺蓝、番红精O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第3代hUCMSCs高度表达CD29、CD105等间充质细胞标志,几乎不表达CD34等内皮细胞、造血细胞标志。Ⅱ型胶原复合糖胺聚糖支架材料呈白色多孔泡沫状,孔隙率为(91.8±2.17)%,孔径110~230μm ,分布均匀,相互贯通。吸水膨胀率为(213.71±1.31)%,亲水性良好。甲苯胺蓝、番红精O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细胞‐支架复合体在培养过程中可观察到有软骨样组织形成并逐步增多,甲苯胺蓝、番红精O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呈阳性,电镜观察显示细胞在支架上增殖活跃,与材料黏附紧密,可见软骨样细胞及其周围大量交错连接的胶原纤维。结论 hUCMSCs与Ⅱ型胶原复合糖胺聚糖支架材料复合,可在体外不经诱导而初步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为软骨损伤的修复奠定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作者:蔡第心;何鹏举;谭洪波;丁晶;余开富;张颖;周田华;杨军;徐永清 刊期: 2016年第21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