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第心;何鹏举;谭洪波;丁晶;余开富;张颖;周田华;杨军;徐永清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H FM D并发脑炎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以120例 H FM D患儿及50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并按临床表现将HFMD患儿分为普通HFMD组(70例)与HFMD并发脑炎组(50例),采用定量PCR法检测咽拭子肠道病毒71型(EV7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NSE及CRP水平,同时检测白细胞(WBC)计数,并分析NSE与CRP的诊断价值。结果 HFMD并发脑炎组患儿血清NSE、CRP水平高于HFMD普通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V71阳性患儿NSE及CRP水平均高于EV71阴性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SE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0.43,P<0.01)。NSE、CR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及其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0.893(0.833~0.952)、0.867(0.799~0.934),佳工作点(OOP)分别为11.6 ng/mL、14.15 mg/L ,此时NSE、CRP诊断 HFMD并发脑炎的灵敏度分别为80.0%、86.0%,特异度分别为81.4%、78.6%;二者串联检测的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8.0%和85.7%,AUC及其95% CI为0.927(0.845~0.969)。结论 HFMD并发脑炎患儿早期NSE及CRP水平明显升高,EV71阳性者更为显著,联合检测血清NSE及CRP水平可作为诊断HFMD并发脑炎的早期敏感指标。
作者:熊燚;王健;魏笛;冯亚 刊期: 2016年第21期
妇产科作为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主干课程之一,既具备了所有外科的普遍特点,又有自身专科的特殊性[1]。妇产科科研型研究生培养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基础理论学习阶段和临床实习阶段。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时期。病历书写作为临床实习中基础的环节,其优劣体现了学生基本功是否扎实,是每名妇产科研究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实习中要掌握的重点内容[2]。然而,随着现代化检测手段在临床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许多学生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3]。另外,妇产科科研型研究生刚进入临床,对病历书写认识不深,缺少训练。因此,需从研究生初入临床实习阶段就开始培养他们病历书写的能力,以加强其基本功的训练。
作者:阳媛;王佳;石全红 刊期: 2016年第21期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的发生、发展与细菌感染、内毒素和变态反应有关,全身几乎所有组织和器官均可受侵[1],但单纯侵及髋部肌肉未见临床报道。现将临床遇到的1例布氏杆菌侵及髋部肌肉的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刘艳伟;孟爱霞;杨雷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急性胰腺炎炎症中的作用及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 )的调控作用。方法将30只C57小鼠分为3组:对照组、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组。AEP组连续注射雨蛙素(50μg/kg)13次;ANP组连续注射雨蛙素(50μg/kg)13次,另注射1次脂多糖(15 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7次。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切口末端标记法观察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RIP1 mRNA的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RIP1蛋白的表达。结果成功建立AEP及ANP小鼠模型。与对照组比较,2个胰腺炎模型组均存在细胞凋亡,且与AEP组比较,ANP组小鼠细胞凋亡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AEP组RIP1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而ANP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RIP1参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过程,可能与调控腺泡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周翔宇;郑英强;何雪梅 刊期: 2016年第21期
同种异体肾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病有效的方法之一。由于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导致移植受者免疫功能被抑制,使得许多潜在的感染得以激活[1]。我国巨细胞病毒感染率高达90%以上[2],在健康人群常呈隐匿性感染,有临床表现者较少。肾移植术后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移植术后常见的机会感染之一,尤其以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多见[3],而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肝炎临床较少见,也鲜有文献报道,现将本科室收治的1例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龙成美;李新长;杨华;张钰;孟栋良;罗文峰;罗来邦 刊期: 2016年第21期
抗血小板治疗是脑梗死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之一。氯吡格雷作为高效抗血小板活性药物,与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相比,具有疗效强、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势[1‐2],目前已被广泛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由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是长期的,而服药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漏服、停药等服药依从性不佳现象时有发生,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0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氯吡格雷治疗的随访资料,探讨影响氯吡格雷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其服药依从性差的原因,以期为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康复护理和随访工作提供建议与依据。
作者:卞鸿雁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内胆管结石(H L )合并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结石相关性胆管癌的认识和防范。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15年1月该院普外科收治的25例H L合并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分析术中冰冻情况、术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阳性情况及有无远处转移、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B超、CT、磁共振成像(MRI)对结石相关性胆管癌(IHHCC)患者的诊出率分别为52.0%、64.0%、32.0%。20例行肝叶/段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 T管引流,5例因肿瘤广泛转移仅行肿瘤活检术。8例患者术后Clavine分级Ⅰ~Ⅱ级,1例患者术后Cla‐vine评级Ⅵ级,终死亡,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0.0%、12.0%、4.0%,5例仅行活检的患者术后均在3~6个月内死亡,手术切除患者与未切除患者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69,P<0.001)。结论 IHHCC患者的早期症状易被HL症状所掩盖,且患者发现时均为中晚期,对HL患者应警惕胆管癌变的可能。
作者:梁超杰;年建泽;谢坤;王国斌;赵义军;耿小平;刘付宝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量化(VTQ)技术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243例女性乳腺肿瘤患者,使用VTQ技术于术前检测肿瘤内部的剪切波速度,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计算VTQ技术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特异度、灵敏度;并分析乳腺肿块大小、深度、钙化及液化对剪切波速度的影响。结果乳腺恶性肿块的内部剪切波速度均高于良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肿块内部剪切波速度3.91m/s为临界值,VTQ技术诊断肿瘤良恶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8,灵敏度为94%,特异度为92%。良性、恶性肿瘤有钙化组剪切波速度均低于无钙化组,伴液化组均低于无液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VTQ技术鉴别诊断乳腺肿瘤的良恶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肿瘤内部伴钙化、液化是影响剪切波速度测量准确性的因素。
作者:赵献萍;翟虹;张倩;赵青;苏娜;王彪 刊期: 2016年第21期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指患者吞咽食物或液体时咽下困难,临床表现为进食时咳嗽、误吸、咀嚼无力,吞咽后食物残留于口腔内或从口角漏出,或吞咽完毕后反流。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达37%左右[1]。卒中早期的吞咽障碍明显影响患者营养物质的摄入及利用,易致营养不良,使卒中患者的不良预后风险升高,所以脑卒中患者在进食或饮水前应筛查有无吞咽障碍[2]。并且,早期合理地给予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营养支持,对预防营养不良及改善其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3‐4]。因此,营养支持是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现将营养支持在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继红(综述);秦燕(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其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2例SLE女性患者(SLE组)及40例体检健康女性(HC组)血浆HMGB1水平;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HMGB1及RAGE 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SLE患者血浆HMGB1及 PBMCs HMGB1、RAGE mRNA 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SLE 组患者血浆 HMGB1及 PBMCs HMGB1 mRNA水平高于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BMCs RAGE mR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LE患者血浆 HMGB1水平与抗核抗体滴度、SLE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与其他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HMGB1 mRNA表达水平与RAGE mRNA表达水平、SLEDA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1,P<0.05),与其他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 HMGB1及 PBMCs HMGB1 mRNA在SLE患者的异常表达提示其可能在SLE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可能参与了SLE的免疫炎症调节。
作者:潘舒月;朱勇;刘怡;青玉凤;张梦云;蒲梦君;周京国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颌面外科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20名颌面外科护士通过运用品管圈活动步骤和方法,分析影响其学习自主性的相关因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活动周期为12个月,包括40次理论授课和40次课堂互动,比较活动前后护士自主学习能力评价量表评分,以及医生、患者对颌面外科护士的满意度。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自主学习能力评价量表中自我动机信念、自我评价2个维度得分较开展前提高,医生满意度、患者满意度较开展前均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激发颌面外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帮助护士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作者:郑田;焦慧勤;张凤琴;陈守会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验证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食管癌患者补充量表(QLQ‐OES18)在中国食管癌患者中的有效性。方法采用EORTC QLQ‐OES18问卷对112例食管癌患者进行生活质量测定,对各条目结果采用克朗巴哈系数、Spearman相关分析、多项加强分析和Wilcoxon Rank Sum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吞咽困难、进食、反流和疼痛4个多条目维度的克朗巴哈α系数为0.607~0.822,且所有条目与自身维度的相关系数均大于其他维度的相关系数。QLQ‐OES18各维度与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量表标准问卷(Q L Q‐C30)各维度的相关性系数的绝对值为0.002~0.538。在不同的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 PS )分组中,仅吞咽口水条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ORTC QLQ‐OES18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运用于临床评估食管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惠霞;杨华;郎文静;林允寿;张雷;曹娜;韩冬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簇集蛋白(CLU)在急性脑梗死(ACI)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5~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首次发病48 h内)的ACI患者154例作为ACI组,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无斑块进行亚分组,另选取45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CLU、补体C3水平,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Barthel指数评定,随访康复经过及结局至发病后90 d ,比较分析血清CLU 水平。结果 ACI组患者血清CLU、补体C3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CI患者血清CLU与补体C3水平呈正相关(r=0.430,P=0.000)。有斑块、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的患者血清CLU水平高于无斑块、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 P<0.05)。除痊愈与显效患者血清CLU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预后类型患者血清CLU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 P<0.05),血清CLU水平越低患者康复情况越好。结论 CLU 在脑梗死发生后可调节补体系统发挥作用,血清CLU水平与ACI患者颈动脉斑块、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均相关,可作为ACI患者病情评估及指导预后的生化指标之一。
作者:徐艳;李辉华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分析参加美国病理学会(CAP)室间质评的能力比对检验(PT)后,染色体检测水平的变化。方法分析2011~2014参加CAPPT的结果,并根据CAP评审结果,得出该实验室细胞遗传学染色体质控测试的准确率,并通过分析该实验室参加CAP前后的染色体条带水平、异常检出率及染色体检测失败率,评估CAP室间质评项目对提高该实验室染色体检测水平的作用。结果2011~2014年该实验室参加CAPPT测试10次,共分析病例59例,判断染色体核型正确率为100%,核型描述正确率为95.1%。该实验室临床病例染色体检测结果显示:外周血染色体的异常检出率为18.9%,骨髓染色体的异常检出率为25.9%,初诊白血病异常率为66.8%;外周血染色体及骨髓染色体检测的失败率分别为0.5%、5.0%;参加CAP后,外周血及骨髓染色体检测失败率均下降,染色体条带平均水平均提高,与参加CAP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参加高水平的室间质评项目可以提高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检测的临床分析水平。
作者:陈希;陈园园;牟琴;杨静;范玲;张大勇;王治国;豆虎;邹琳;包黎明 刊期: 2016年第21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比较介入栓塞与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收集有关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随机对照研究。按照相关纳入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筛选并提取相关数据,以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1年病死率、再次出血率、血管痉挛发生率和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作为测量指标。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6篇文献纳入分析,共7373例患者,其中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3092例,采用手术夹闭治疗患者4281例。介入栓塞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OR=1.25,95% C I:1.12~1.40,P<0.0001)和再次出血率(OR=0.43,95% CI:0.28~0.66,P=0.0001)均低于手术夹闭组;两组术后1年病死率(OR=1.13,95% CI:0.92~1.39,P=0.23)、血管痉挛发生率(OR=1.41,95% CI:0.99~2.02,P=0.06)和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OR=0.66,95% CI:0.42~1.05,P=0.08)无明显差异。结论根据目前临床研究证据表明,使用介入栓塞手术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相比手术夹闭可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但增加再次出血率,而两种手术患者的术后1年病死率、血管痉挛发生率和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异。
作者:陈志华;邹振亮;毛国华;赖贤良;祝新根;朱健明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分析心脏外科与介入治疗狭窄冠状动脉研究(SYNTAX)积分在伴有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MVD)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血运重建策略选择中的作用,并分析患者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且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伴有MVD的STEMI患者144例,按不同急诊PCI策略将其分为单次完全血运重建组(CR组)、分期完全血运重建组(SR组)、不完全血运重建组(IR组)。记录患者的基础临床情况及冠状动脉SYNTAX积分值,随访12个月统计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收集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不同策略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IR组与CR组及SR组比较,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血管事件、住院期间再次血运重建、急性心肌梗死及MACCE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MACCE的主要因素是合并糖尿病、C型病变、SYNTAX评分、门球时间,心肌梗死面积、PCI术中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评分、存在无复流及心源性休克(P<0.05)。根据SYNTAX评分,轻度或重度病变时3组患者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病变时,3组患者 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组MACCE发生率高。结论对于伴有MVD的STEMI患者,SYNTAX评分可作为再灌注策略选择的依据应用于急诊PCI。
作者:张波;赵晓辉;晋军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性乙肝)患者治疗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6月在该院肝病科住院的慢性乙肝患者1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采用的医院现有的诊疗模式,常规抗病毒治疗,被动接受随访和复诊;试验组在常规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个案管理模式,治疗管理2年后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下降达标率、平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治疗依从率与生活质量改善评分等指标的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HBVDNA下降达标率、生活质量改善评分及医院满意率均提高,且治疗后试验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案管理模式在慢性乙肝患者HBVDNA下降达标率、生存质量、满意度评分的改善,以及在降低平均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和提高患者依从性方面效果更为显著,是一种较好的患者管理模式。
作者:陆秀琴;张红光;吉芳;费琴;谭友文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正念训练对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CRF)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6月该院收治的200例中青年乳腺癌化疗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正念训练,并参照癌症疲乏量表(CFS)评价患者的疲乏状况,并比较干预前后两组CRF各维度及总疲乏评分。结果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绝大多数存在疲乏症状,CRF发生率为97.0%,以中度疲乏为主,其次为轻度疲乏,重度疲乏少。在第2次化疗时,两组患者躯体疲乏、认知疲乏、情感疲乏及总疲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6次化疗时,观察组躯体疲乏、认知疲乏、情感疲乏及总疲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念训练干预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疲乏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曹鑫;张欢;刘玲 刊期: 2016年第21期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规模随之扩大[1]。目前,医学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2‐3]。留学生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有助于推进高校的国际化进程,实现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良性循环,带动高校综合竞争力和学术声望的不断提升[4]。近年来,本院开始招收口腔正畸专业的留学研究生,相对口腔其他专业而言,口腔正畸属于研究生课程,理论知识抽象复杂,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更为全面的口腔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这给原本存在文化差异及语言沟通障碍的留学生带来更大挑战。那么,临床学习和操作对于留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畸知识就尤为重要,是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阶段。对此,本院针对留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和探索口腔正畸留学研究生的临床带教思路,提出一些创新的解决策略。
作者:黄思源;黄跃 刊期: 2016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