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定量CT 研究中老年男性椎后肌群退行性改变与年龄的相关性

蔡韦;王玲;陈颐中;焦顺霞;赵茜;李新彤;端木羊羊;王晨;侯雪;程晓光

关键词:椎后肌群, 退行性变, 脂肪浸润, 定量CT
摘要:目的:研究健康中老年男性椎后肌群的脂肪浸润及肌肉含量与腹内脂肪及年龄的相关关系。方法使用定量CT (QCT)检测88名50~79岁健康男性L3腰椎中部层面椎后肌群的脂肪面积、肌肉面积、肌肉脂肪浸润(MFI)比例情况及腹部多层面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总脂肪面积,并计算出腹部总内脏脂肪含量、腹部总皮下脂肪含量和腹部总脂肪含量。统计学处理应用组内相关系数、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高龄组(70~79岁)的M FI和肌量变化的程度明显高于另两组( P<0.05)。椎后肌群的脂肪面积及M FI程度与年龄有弱相关性(其中脂肪面积:r=0.381, P<0.05;M FI:r=0.358,P=0.001),但肌肉含量的改变与年龄没有显著相关性。年龄是唯一进入全部椎后肌群体质成分的回归方程的影响因素。结论在健康中老年男性人群中,年龄增长是影响椎后肌群退变进程的重要因素,而椎后肌群的M FI程度与衰老导致的骨骼肌退变密切相关。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IRF2基因 rs13146124位点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探讨Ⅰ型干扰素通路中干扰素调节因子2(IRF2)基因rs1314612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易感性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析技术检测366例SLE患者、218例健康对照者IRF2基因rs13146124位点多态性,计算和分析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SLE患者 IRF2 rs13146124位点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11、0.246、0.743,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93、0.205、0.136;P值分别为0.761、0.651、0.712);SLE患者IRF2 rs13146124位点A、G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13、0.87,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1,P=0.790)。IRF2 rs13146124位点等位基因A和G与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等特异性抗体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F2 rs13146124位点的等位基因与关节炎、肾损伤等临床特征无相关关系。结论 IRF2 rs13146124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贵州人群SLE的易感性无关。

    作者:崔晓丽;李红梅;刘水和;叶震璇;张华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甘草酸苷通过NF-κB通路影响小鼠急性肝损伤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甘草酸苷是否可通过调控核因子‐κB (N F‐κB )通路影响小鼠急性肝损伤。方法选取200只体质量29~30 g昆明小鼠,分为4组,每组50只。第1组为对照组;第2组由四氯化碳(CCl4)诱导急性肝损伤;第3组在第2组的基础上注射复方甘草酸苷(SNMC)注射液;第4组在第3组的基础上加用NF‐κB抑制剂(proDTC)。处理1、3、5 d后,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清蛋白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PT),计算Child‐Pugh评分并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相较于第1组,CCL4处理后,AST、ALT、总胆红素、清蛋白表达水平,以及PT 和Child‐Pugh肝功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表明已成功建立CCL4诱导急性肝损伤模型。同时给予小鼠SNMT后(CCL4+SNMT),各指标表达虽未回至正常水平,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5)。同时此效应可被 NF‐κB抑制剂 proDTC逆转。结论SNMT可通过调节NF‐κB通路降低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严重程度。

    作者:邱惠萍;李小六;饶和平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老年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老年人经历外科手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由于老年患者特殊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其全身并发症增多,麻醉风险大大增加,对麻醉管理和术后镇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华医学会指南推荐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优先使用神经阻滞技术[1]。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T A P )阻滞即是一种对腹部区域组织提供有效镇痛的神经阻滞技术。经过不断地发展与改进,已愈来愈多地应用于各类腹部手术中,而其在老年这一特殊群体中的应用报道不多。本文就TAP阻滞对老龄手术患者麻醉管理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响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安民(综述);赵娜(审校)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氦氧混合气在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氦氧混合气(helium oxygen mixture ,Heliox)具有降低气道压、促进氧气向肺泡弥散及二氧化碳排除的优点,可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并缩短呼吸机上机时间。近年,H elio x 逐渐被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针对临床上治疗部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重症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等疾病。这些疾病病情危重,治疗困难,病死率极高。而 H elio x的引入可能为上述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相信具有潜在而巨大的临床价值。现对 He‐lio x在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予以下介绍。

    作者:马娟(综述);史源(审校)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由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而引起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无力和液体潴留。心力衰竭是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等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患者的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近年来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呈持续增长,正逐渐成为21世纪重要的心血管病症[1]。据我国50家医院的住院病例调查,C H F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疾病的20%,而病死率占40%[2]。因C H F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以及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特点,受到了临床医学界的重视,也是近年来中医研究的热门话题。传统中医学没有CHF或心力衰竭的病名。根据现代医学CHF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传统中医学中的“怔忡”、“心悸”、“喘证”、“支饮”、“水肿”、“积聚”等范畴[3]。近年中医对CHF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认为本病病位在心,与肺、脾、肾、肝密切相关,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为气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湿、水饮[4]。目前,国内CHF中医辨证分型暂未统一标准,大多数临床研究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CHF分为以下7种类型:心肺气虚、气阴两虚、心肾阳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痰饮阻肺、阴竭阳脱。中医认为CHF的始动因素是心气虚衰,发病的中心环节是淤血,气虚血瘀贯穿于本病的全过程,是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在CHF的诸多证候中,气虚血瘀证为常见的证候。据王娟等[5]对630例C H F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发现,辨证为气虚+血瘀所占的比例在所有辩证中高。尹学凤等[6]根据CHF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发现,气虚血瘀证在CHF中为常见。

    作者:唐咏;侯乐;李辉;冯文伟;曾靖;廖鹏达;刘炜枫(综述);陈伯钧(审校)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间歇性低氧致树突状细胞迁徙能力改变及其通路机制探讨

    目的:通过模拟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间歇性低氧(IH)环境,观察其对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s)迁徙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干预RelB、p38的表达探讨IH致DCs迁徙能力改变的可能通路机制。方法培养前将DCs分为RelB、p38干扰及非干扰质粒组。利用间歇低氧舱设置低氧环境,其中,给氧浓度为0.5%、1.5%、5.0%、10.0%,低氧/再氧合时间比为1∶1、1∶3、1∶5、1∶9,常氧对照组予以持续21.0%氧浓度供应。体外培养结束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RelB、p38的表达,侵袭小室检测DCs的迁徙能力。结果相对于常氧,体外IH下DCs整体迁徙能力下降,且DCs迁徙能力与IH环境下平均氧分压水平呈正相关(r=0.867,P<0.05),IH可促进DCs胞内RelB、p38表达,而干预二者表达均未逆转IH下迁徙能力的改变。结论体外IH可导致DCs迁徙能力下降,且可能与RelB、p38激活无关。

    作者:胡柯;王光伟;杨宇;徐国耀;李玉娴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全膝关节置换中静脉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的止血效果对比

    目的:寻找一种更适合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氨甲环酸(TXA)应用途径。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根据不同的给药方法将其分为A、B两组,A组(n=30)静脉滴入100 mL TXA ,B组(n=30)局部注入100 mL TXA ,两组术后均夹闭引流管3 h。记录术中、术后显性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相关指标、总失血量,定期监测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观察血栓发生率与术后不良事件。结果 B组患者总失血量[(895.41±239.02)m L ]低于A组[(1020.89±210.83)m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术后总引流量B组[(294.33±54.25)m L ]亦低于A组[(373.33±48.02)m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的凝血指标、D‐二聚体和隐性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输血、症状性深静脉血栓、致死性肺栓塞。结论初次行TKA的患者局部应用TXA其初期止血效果优于静脉滴注。

    作者:王浩然;董金波;李江华;杨坚;朱卫国;孙建华;何斌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远程心电网络实现方法及运行效果评估

    心电图检查作为一项有效的常规心血管疾病检查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与医疗技术的发展,远程心电图诊断系统和网络心电图诊断系统应用于临床已成为可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4年11月发布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就提出了“建立远程医疗业务服务技术体系,不断完善现有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从而扩大远程医疗服务范围”的理念。本文通过研究常用的组网方式,为各级医院建设有效的远程心电网络提供参考。

    作者:王琦;胡磊;邓国兰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痛泻宁颗粒联合美沙拉秦口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痛泻宁颗粒联合美沙拉秦颗粒治疗轻度、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 C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80例内镜检查临床确诊的轻度、中度U C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190例)与对照组(190例)。观察组给予痛泻宁颗粒联合美沙拉秦颗粒口服治疗,对照组予美沙拉秦颗粒口服治疗,疗程均为8周。分别统计两组的总有效率,并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肠道标本S100钙结合蛋白A12(S100A12)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的表达。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为8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MMP‐2、MMP‐9表达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RAGE及S100A12表达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痛泻宁颗粒联合美沙拉秦颗粒口服治疗轻度、中度UC较单用美沙拉秦颗粒口服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黄国栋;武艳;廖鹏;黄媛华;李倩;葛善飞;游宇;梅文娟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子宫内外同时妊娠的诊疗进展

    子宫内外同时妊娠(heterotopic pregnancy ,HP)指同时存在宫腔内妊娠与异位妊娠的现象,该病较为罕见。第1例报道于1708年在尸检中发现[1]。H P在自然妊娠妇女中的发生率约1/30000[2]。然而随着不孕不育发病率增高,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iques ,ART)应用随之增多,HP发生率也显著增加,在接受 ART 治疗的妇女中其发生率为0.09%~1.00%[3]。H P的危险因素包括输卵管炎症、输卵管机械性损伤、多次流产史、盆腔手术史及 ART 技术中移植胚胎数量较多等[4]。若诊疗不当,异位妊娠破裂可引起严重出血,造成孕妇血流动力学紊乱,危及孕妇及宫内正常胚胎的安全。因此,对于具有危险因素的妊娠期妇女,特别是接受ART治疗的妇女,应及早发现 HP ,积极处理异位妊娠,避免异位妊娠带来的不良后果,有助于宫内正常妊娠的继续。

    作者:黄雪竹;安民;聂春莲;赵娜(综述);李有长(审校)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不同方法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有高危因素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预防静脉血栓栓塞(VTE)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178例在该院住院期间有高危因素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分为A、B、C组。A组64例患者术后12 h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5000 U ,每日1次;B组64例患者术后12 h应用LMWH2500 U加丹参20 mL ,每日1次;C组50例患者术后未预防性应用上述药物。比较3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术后出血情况及凝血指标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手术,3组患者共发生下肢DV T 7例,术后出血9例。A、B、C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分别为0、1.6%和12.0%;A、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4%、3.1%和2.0%,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较术前下降,B、C组变化不大,A组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应用LMWH可明显降低有高危因素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VTE发生率,LMWH联合丹参可提高抗凝安全性,不增加术后出血等风险。

    作者:郭伟平;申沛;林耀蕙;朱芳芳;王军;刘勇战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健康体检人群超重、肥胖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脂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通过对涪陵区健康体检人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 )、血脂水平的调查,分析超重、肥胖程度与血浆 Hcy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于该院行健康体检者4587例,取禁食12 h以上静脉血,检测血浆Hcy、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糖水平,分析不同性别血 Hcy水平、不同体质量指数(BMI)者血 Hcy及血脂的变化趋势。结果不同性别体检者血浆 Hcy水平男性高于女性(P<0.05)。随着BMI的增加血浆Hcy、TC、TG、LDL水平明显增高(P<0.05),HDL水平明显降低(P<0.01),但血 Hcy不会随着BMI增加无限制增加,当BM I≥28 kg/m2时,血浆Hcy随着BM I的增加不再上升。结论健康体检人群超重和肥胖者血浆Hcy及血脂水平明显升高, Hcy、高血脂与BM I呈正相关。

    作者:靳娟霞;唐永忠;骆小华;谢艳艳;彭桂英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P IC C原发导管异位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即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1],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静脉注射技术,与其他中央静脉导管(CVC)相比,具有安全、操作简便、容易插入、多种用途、保留时间长(甚至长达1年)等优点[2‐3]。PICC可以有效避免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化学性静脉炎,特别适合需要反复长期输液或化学治疗的患者。但上肢深浅静脉均存在许多分支,因此,导管末端有时并不能到达上腔静脉而异位到其他血管。导管异位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6%~10%[4]。盲插PICC导管异位率高达42%~76%;早期的研究PICC成功率只有70%,导管异位率为10%;另一研究导管异位率为7.87%;在超声引导下插管,导管异位发生率较低(4.93%)[5‐7]。常出现的异位是颈内静脉,其次是腋静脉,其中经贵要静脉穿刺易发生导管异位的部位是颈内静脉[8]。导管异位有导致静脉炎、导管堵塞、穿孔、血栓和瘘形成的风险等;如果导管仍在外周静脉,会引起肿胀,疼痛,肢体水肿及不适;在颈内静脉导管尖端的位置可能会导致转动头颈部困难和不适及患侧疼痛;多次反复调整又会导致局部感染及静脉炎等并发症[9‐10]。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头颈乳腺肿瘤科在PICC穿刺时改变传统的颈内静脉压迫方式,采用输液软袋压迫颈内静脉法,前瞻性研究原发 PICC 导管异位患者的临床特征,探寻PICC异位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绍勇;冉启志;寇露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神经干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神经元的变性和缺失是不可逆转的,确诊后生存期仅为3~9年[1]。20世纪90年代以来,AD患病率增加超过了50%甚至更多[2]。目前,AD患者已超过4000万,亟待新的治疗方法。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 ,NSCs)给AD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成体内的内源性 NSCs数量极其有限,希望通过刺激内源性NSCs增殖分化,或移植外源性NSCs到病灶处,以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补充缺失的神经元,为AD提供一种崭新的神经元替代治疗方法。

    作者:朱琼;徐亚丽(综述);刘政(审校)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TATp和CXCR4修饰的载V P3基因超声微泡制备及体外寻靶实验

    目的:制备一种载VP3基因、反式激活转录激活肽(TATp)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同时修饰的新型载基因高分子靶向超声造影剂,表征其性质。方法采用W/O/W双乳化法制备载基因超声微泡。并通过硫醚键将SDF‐1与TATp共价连接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泡的表面,制备成靶向载基因超声微泡。Malvern测量仪测定其粒径、分布及表面电位,流式细胞仪及共聚焦显微镜检测TATp、SDF‐1在高分子微泡表面的连接状况,酶切反应实验鉴定其对DNA的保护性,光镜观察及流式细胞仪初步评估其体外寻靶能力,超声考察体外成像。结果靶向载基因超声微泡呈规则球形。粒径为(536.00±16.55)nm ,分布集中,表面电位为(-0.08±0.08)mV。平均载药量为0.62%,平均包封率为36.13%。对DNA保护作用持续60 min ,未见损坏。TATp、SDF‐1同时加载于PLGA微泡表面的连接率为69.84%。体外寻靶实验显示,靶向微泡较多地稳定簇聚在舌癌SCC‐15细胞膜上,连接率为91.44%。而非靶向微泡较少结合,连接率为12.96%。体外超声显像呈细小点状、均匀高回声。结论成功制备出TATp‐SDF‐1‐VP3‐PEG‐PLGA微泡,其能在体外高效靶向结合舌鳞癌SCC‐15细胞,且短时间穿过细胞膜。体外成像效果较好。

    作者:曾峥;邱丽华;高志;李攀;何力;易品诗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人体测量学参数与定量CT 测量腹部脂肪的相关性与预测误差

    目的:通过比较人体测量学方法与定量CT (QCT )方法,探讨人体测量方法与QCT测量腹内脂肪的相关性及预测误差。方法测量568名中国成人(男234人,女334人)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并进行腰椎CT 扫描。采用Mindways QCT软件的体质成分测量功能定量测量腹部脂肪分布,测得T12、L1、L2、L3、L4、L5椎体下缘水平及脐层面的腹内脂肪面积(VFA)和总脂肪面积(TFA),计算出皮下脂肪面积(SFA)、总腹内脂肪体积(TVFV)、总皮下脂肪体积(TSFV)、总脂肪体积。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和腰臀比同VFA的相关性,用标准估计误差(SEE)预测VFA同实际脂肪面积的误差值。结果腰围与不同解剖位置的 VFA相关性均优于臀围、BMI和腰臀比,其相关系数 R2分别为0.48~0.64(男)、0.53~0.66(女),P<0.01。腰围预测VFA同实际脂肪面积的 SEE分别为25.36~31.57 cm2(男),23.64~25.31 cm2(女)。达均值为23.13%~27.78%(男),25.44%~36.03%(女)。结论人体测量学参数预测VFA的 SEE较显著,而QCT可以更精确地测量VFA ,具有临床应用潜力。

    作者:端木羊羊;余永强;程晓光;王玲;张勇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治疗研究进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OSA HS )是临床常见的睡眠呼吸疾病,以睡眠中间断通气量减低和呼吸暂停,伴或不伴打鼾为主要特征,这种间断呼吸暂停或通气量减低造成睡眠过程中反复发生的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相似的间歇性低氧,引发全身氧化应激反应、炎性反应及交感神经兴奋性持续增强,导致多系统、多器官损伤,出现诸多并发症,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肺动脉高压及肺心病、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胃食管反流、性功能障碍、肾脏损伤、认知障碍等[1]。动物实验及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该病还可促进肿瘤的发生与发展[2]。OSA HS已成为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在OSA HS的治疗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黄斌;杨增荣;黄毅;吕江华(综述);何元兵(审校)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并指整复切口模型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手术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思路的培养,单纯利用课本、幻灯等进行理论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明显落后于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模型将抽象的理论与形象的三维设计构件有机结合,是当前外科手术教学的一个趋势。如何利用简单材料并结合专业知识,模拟手术过程,制作一种简单易懂、形象生动的手术模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作者:黄书鹏;陈亮;李晓格;王珍祥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重庆市血液病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现状及需求横断面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重庆市血液病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现状及需求。方法自行设计问卷,抽取重庆市各区县医院60家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内容涉及工作基础、规章制度、人员条件等问题。结果共发放60份问卷,有效问卷57份。研究对象中,仅14.04%为血液病专科实验室,大多数都能完成基本检验项目,66.67%有完整实验流程及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人员以中级职称和本科学历为主。35.08%实验设备超过500万元,45.61%有专人检查记录。约45.61%出检验报告时会参考临床表现,并严格审签,大多数研究对象反应设备落后、人员缺乏,主要希望建立远程会诊系统和开展学习进修。结论重庆市各医院血液病实验室整体质量较好,建议加强全面质量控制,建设血液病应急救援系统,以提升实验室质量和水平。

    作者:熊静康;张曦;张诚;彭贤贵;任家顺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老年女性椎后伸肌群肌肉面积及密度与腰椎定量CT 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椎后伸肌群肌肉面积及密度与腰椎定量CT (QCT )骨密度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该医院行腰椎QCT骨密度测量的114例女性患者,年龄55~87岁。将原始图像传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采用Mindways QCT Pro软件,分别测量L2~L4椎体骨密度。由2名诊断医师于L4椎体水平轴位CT图像上分别测量双侧椎后伸肌群横截面积(CSA)与平均CT值,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与腰椎QCT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不同侧别间腰部椎后肌群平均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部椎后伸肌群平均CT值与腰椎定量CT骨密度呈正相关(P<0.01);腰部椎后伸肌群横截面积与腰椎QCT骨密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腰部椎后伸肌群肌量减少可能是腰椎骨质疏松的重要危险因素;在评价腰部椎后伸肌群变化时,测量其肌肉密度相比横截面积更有意义。

    作者:侯雪;王晨;张勇;王玲;程晓光 刊期: 2016年第30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