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和肽素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杨永凯;张帆;薛少华;何祥中;高伟;刘盾;周晓辉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 N 端脑钠肽前体, 和肽素, GCS 评分, 脑出血量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 N 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和肽素与病情严重程度及脑出血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期间诊断为急性脑出血患者109例(脑出血组)和同期体检的健康者32例(对照组),对脑出血组患者和对照组健康者血浆 NT-proBNP、和肽素水平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进行比较。结果脑出血组血浆NT-proBNP 及和肽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病情严重程度及出血量增加呈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浆 NT-proBNP、和肽素水平与脑出血量呈正相关(r=0.63,r=0.58,P <0.01),与 GCS 呈负相关(r=-0.52,r=-0.46,P <0.01)。结论血浆 NT-proBNP、和肽素水平和急性脑出血关系密切,能反映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妊娠期糖尿病产妇静脉滴注催产素引产的滴速调控及敏感性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催产素对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妇引产过程中滴速的调控方法以及 GDM 对催产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静脉滴注催产素引产的 GDM 初产妇196例为 GDM 组,同期经催产素引产的非 GDM 初产妇371例为对照组。各组根据不同的输注浓度(5、10 mU/mL)及滴速调节方式(等差/等比)分别分为 A1、A2、B1、B2组。对比分析各组引产开始至佳有效宫缩时间、催产素用量、引产成功率、新生儿窒息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GDM 组至佳宫缩时间 A1组长,B2组短,A2组显著长于 B2组(P <0.05);与对照组比较,浓度及滴速相同情况下 GDM 组至佳宫缩时间均分别显著长于对照组(P <0.05),催产素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GDM 会降低产妇对催产素引产的敏感性,催产素以10 mU/mL、8滴/min 起、等比递增调控是安全有效的调控模式。

    作者:王青;黄明媚;陈妙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与自我管理行为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为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入户调查法,应用家庭功能评估量表和糖尿病自我管理活动量表对670名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总得分为(6.95±2.91)分,自我管理行为总得分为(20.06±5.80)分,其中,运动自我管理维度得分高、血糖监测自我管理维度低;且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与自我管理行为呈正相关(r=0.156,P <0.05)。结论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与自我管理行为密切相关,良好的家庭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

    作者:刘冬梅;游书秋;李胜玲;刘国莲;张德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2475例胎儿染色体核型检测及产前诊断指征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广州市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中产前筛查高危孕妇的染色体核型及产前诊断指征,探讨广州市高危孕妇的胎儿常见异常核型、产前诊断指征以及妊娠结局。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通过该所转诊的2475例产前筛查高风险的孕妇进行羊膜腔或脐静脉血穿刺,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片,G 显带分析,产后随访。结果检测出染色体异常38例(21-三体12例,性染色体异常9例,平衡易位7例,18-三体 5例,倒位 2例,缺失 2例,三倍体1 例),异常率为1.54%;检测出染色体多态132例[1,9,16qh+60例,Inv(9)30例,D/Gs+25例,Y 多态17例]。进行产前诊断的指征中,唐氏血清学筛查高风险因素668例、高龄因素449例、B 超筛查异常因素158例、不良孕产史因素38例。结论21-三体是本文比例高的异常核型,唐氏血清学筛查高风险是主要的产前诊断原因,对高危孕妇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和系统 B 超排畸筛查均至关重要。

    作者:陈桂兰;唐芳;屈艳霞;唐盈;卢航;江帆;黄丽娟;吴伟雄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神经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变化分析及应对措施

    目的: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细菌感染及多重耐药菌分离情况。方法使用医生工作站系统调取2010~2012年本科室病例资料,Excel 软件分类汇总细菌感染部位、细菌分类及细菌耐药性信息。结果2010~2012年该科室细菌感染率由4.99%下降至3.41%,但细菌感染部位的构成比无明显变化。革兰阳性菌感染中仍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感染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且3年间的排名无明显变化。革兰阴菌中的鲍曼不动杆菌和绿脓杆菌的分离率有上升势头。结论3年来该科室在细菌感染防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作者:曾晓鹏;曾令琼;傅培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变应性咳嗽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变应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94例变应性咳嗽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48例口服酮替芬1 mg,每天2次,同时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50/250μg,每天2次。对照组46例口服复方甲氧那明2片,每天3次,治疗时间6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咳嗽症状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3周后观察组疗效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 <0.05),6周后观察组疗效比对照组提高更为显著(P <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变应性咳嗽较复方甲氧那明疗效更好,适用范围更广,不良反应更少。

    作者:王东安;孙洁民;杨硕;罗光伟;张念;文芸;聂红;王怡轩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楤木皂苷通过降低 Akt/NF-κB 通路抑制HeLa 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目的:探讨!木皂苷对人宫颈癌 HeLa 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宫颈癌 HeLa 细胞为研究对象,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和!木皂苷组(50、100、200μg/mL)共4组,分别给予 RPMI-1640培养液和!木皂苷(50、100、200μg/mL)处理。24、48和72 h 后,分别收集各组细胞,采用 MTT 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 技术测定细胞内蛋白(pAkt1、pIкBα、NF-κB p65、Bcl-2和 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木皂苷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地抑制 HeLa 细胞的增殖,并增加其凋亡水平。另外,!木皂苷显著降低 Akt1和 IкBα的磷酸化水平,减少 NF-κB(亚基 p65)和 Bcl-2的蛋白表达,相反却显著增加 Caspase-3的含量。结论!木皂苷通过降低 Akt/NF-κB 信号通路的活性抑制宫颈癌 HeLa 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作者:段海霞;李东红;暴蕾;李欢;高红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Pierre-Robin 综合征1例报道

    Perrio-Robin综合征是临床上少见疾病。现报道近期本科收治病例1例,并总结其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1临床资料患儿,男,50d,因“咳嗽3d,发热1d”于2012年4月5日入院。G1P1,早产儿,孕周不详。出生时有窒息史,Apgar评分不详,出生体质量2.65kg。患儿生后易呛奶,饮奶量每餐约30mL。呼吸有喘鸣音,喜俯卧位。家族中父亲有腭裂,未进行诊治。入院查体:体温37.9℃,心率150次/分,呼吸54次/分,体质量3kg。

    作者:毛晓燕;陈婷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穴位埋线对脑力疲劳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及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脑力疲劳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内源性糖皮质激素(GC)浓度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将 SPF 级12周龄大鼠36只分为健康组、模型组和穴位埋线组。穴位埋线组大鼠给予穴位埋线治疗。观察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实验结束后,采用 ELISA 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 ACTH 与 GC 浓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穴位埋线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 ACTH 与 GC 浓度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穴位埋线提高脑力疲劳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作用明显,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 ACTH 与 GC 浓度、调节 HPA 轴功能有关。

    作者:武燕;刘茜;李思康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PKCδ在游离脂肪酸诱导内皮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 Cδ(PKCδ)在游离脂肪酸(FFAs)诱导内皮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 FFAs 刺激,转染 PKCδsiRNA 以抑制 PKCδ的表达。使用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定量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 PKCδ蛋白及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 FFAs 可产生多种效应,包括浓度依赖性的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增加 PKCδ的表达和磷酸化等。抑制 PKCδmRNA 的表达可导致 FFAs 诱导细胞凋亡减少。结论PKCδ可能介导内皮细胞中 FFAs 诱导的细胞凋亡。

    作者:杨飞燕;陈曼华;蔡威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乳腺癌 GPR30、HRG1和 HER2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 G 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HRG1和 HER2及其激活状态磷酸化 HER2(pHER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样本中 GPR30、HRG1、HER2和 pHER2的表达。结果GPR30与 HRG1表达呈中度相关性(r =0.597,P =0.000);pHER2与 GPR30或 HRG1的表达呈强相关性(r=0.742,P =0.000;r=0.615,P =0.000);GPR30和 pHER2表达在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GPR30与 HRG1-HER2信号途径存在相互联系,可能共同促进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联合抑制这两条途径有望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策略。

    作者:阮姝琴;李刚;王善伟;韩萍;杨志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基于德尔菲法的医院感染管理负面影响因素研究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面临更多的挑战。同时,医院感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避免医院感染恶性事件的发生、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已经成为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议题。本文采用德尔菲法,旨在探寻影响医院感染管理的主要负面因素,以对医院感染管理措施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德尔菲法是由美国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在20世纪50年代初创立的,初被应用于国家防御事务中,由于国家安全保密原因,该法被开发12年后才被兰德公司公布并用于其他非军事领域。如今,德尔菲法以其适用性强和简单易行的特性逐渐被众多研究者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1]。德尔菲法是一个重复进行的专家咨询过程,以整合一组专家个人意见成群组共识为目的的主观评价和预测的方法。该法具有重复性、匿名性、收敛性和统计性的4大特点[2]。由于德尔菲法运用了反馈控制法,在对专家反馈意见进行处理时运用了定量统计分析方法,因而得到的结论可信程度较高。

    作者:陈自强;张鸿;胡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吲哚美辛加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吲哚美辛加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分为3组,A 组38例口服秋水仙碱片治疗;B 组31例口服吲哚美辛;C 组43例口服吲哚美辛结合外敷如意金黄散治疗。结果3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痛风性关节炎症状体征,A 组和 C 组疗效明显优于 B 组,A 组与 C 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口服吲哚美辛结合外敷如意金黄散可有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病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周丽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早期经口进食进行肠内营养在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经口进食为重症胰腺炎患者提供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8~2012年该院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43例,分为 A、B两组,A组通过鼻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B组发病72 h内经口进食。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病死率、腹腔感染发生率、手术干预率及总并发症率。结果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腹腔感染率、病死率及手术干预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17.4%明显低于 A组的45%(P<0.05)。结论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经口进食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马克强;高春江;汪志强;冯智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核苷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患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生存状况研究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患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短期预后生存情况和预后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该院于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收治的乙型肝炎 ACLF 患者共120例,分为常规治疗的对照组60例和核苷类似物治疗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时间,应用 Cox 回归模型预测预后因素。结果治疗18周时治疗组累积生存率为66.7%(40/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7%(2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7,P <0.05)。Cox 回归模型显示,早、中期核苷类似物治疗、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是降低患者病死风险的保护因素,相对危险度(OR,95%CI )分别为0.516(0.315~0.845)、0.613(0.452~0.831)、0.764(0.632~0.924),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OR,95%CI 分别为:1.876(1.245~2.827)、2.131(1.121~4.051)]可以显著增加患者的近期死亡风险。结论核苷类似物治疗可以提高乙型肝炎患者发生 ACLF 后的生存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凝血酶原活动度、疾病分期、是否核苷类似物治疗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勇;韩小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脑瘫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喉罩拔除时机的探讨

    目的:探讨在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脑瘫患儿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苏醒期喉罩拔除的佳时机。方法60例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肌力、肌张力调整术的脑瘫患儿,分成3组,每组20例。手术后 A 组患儿在脑电 BIS 值55~60时拔除喉罩,B 组在 BIS 值60~65时拔除喉罩,C 组在 BIS 值大于65时拔除喉罩,记录拔除喉罩时患儿的呼吸状态、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及出现屏气、呛咳、喉痉挛、三凹征、咬牙致喉罩拔除困难及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出现的频次。结果与 B 组比较,A 组拔除喉罩时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增大,拔除喉罩时间明显缩短,A、C 组拔除喉罩不满意率增加(P <0.05)。结论BIS 值60~65时是脑瘫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喉罩拔除的时宜时机。

    作者:张蓉;赵泽宇;王馨雪;程庆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对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64排螺旋 CT 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CTA)对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肺内肿块患者行64排螺旋 CT 多期增强扫描及 CT 血管成像,分析 CT 各个扫描期征象特点和 CTA 对肺内肿块血供的显示。结果肺癌主要由支气管动脉(BA)供血,部分可由体动脉供血,肺癌组供血动脉显示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P <0.05)。肺癌组 CT 增强峰值显著大于结核球组、炎性假瘤组及错构瘤组(P <0.05),但与血管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肺癌组与良性病变各组的增强动态曲线不同:肺癌组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主动脉期 CT 值迅速升高,120 s 形成强化高峰,延迟期缓慢下降;结核球组增强扫描后 CT 值缓慢上升,无明显峰值出现;炎性假瘤组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 CT 值逐渐升高,90 s 左右出现高峰;错构瘤组强化不明显;血管瘤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迅速强化,在15 s 左右达高峰,然后缓慢下降。结论64排螺旋 CT 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能有效鉴别肺内肿块的良、恶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超;李必强;唐茁月;胡源浩;李宗文;陈修燕;Li Zongwen;Chen Xiuyan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血清 miR-141和 miR-143联合检测非小细胞性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中 microRNA 作为非小细胞性肺癌生物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定量 RT-PCR 检测训练组中30例非小细胞性肺癌患者血清、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差异表达的 microRNA,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和曲线下面积来筛选作为候选标志物的 microRNA,建立诊断模型,再用15例非小细胞肺癌和15例健康对照者中的候选 miRNA 的表达情况去验证模型(验证组)的诊断效能,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诊断价值。结果训练组中 miR-141和 miR-143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验证组中二者联合的诊断效能分别为:灵敏度为99%(95%CI :0.94~1.0),特异度为85%(95%CI :0.75~0.93),阳性预测值为87%,阴性预测值为99%。结论血清 miR-141和 miR-143是非小细胞性肺癌潜在的诊断标志物。

    作者:王雨涵;王洁;张洪为;雷丽明;黄远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重庆市松藻煤矿尘肺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探讨重庆市松藻煤矿井下工人的尘肺分布现状,为预防尘肺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对收集的2010~2012年松藻煤矿尘肺病例资料进行χ2分析。结果2010~2012年,松藻煤矿井下工人的尘肺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48,P <0.05),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23,P <0.05)。平均发病工龄为(20.50±5.45)年,尘肺Ⅰ、Ⅱ、Ⅲ期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9.162,P <0.05),尘肺合并结核率为2.94%。1979~2012年,各期存活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101,P <0.05)。结论近3年的尘肺发病率和患病率虽然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情况不容乐观。尘肺的发病以Ⅰ期为主,Ⅲ期尘肺病死率高于Ⅰ、Ⅱ期尘肺的病死率。应加强对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唐靖媛;程淑群;鲜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集束化干预在机械通气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集束化干预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进行机械通气大于或等于48 h 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口腔冲洗组36例(对照组)、口腔冲洗结合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37例(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和口腔冲洗、气囊上滞留物引流联合半坐位组37例(集束化组),观察3组患者 VAP 发生率、VAP 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和住 ICU 时间。结果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和对照组在机械通气第3、7天 VAP 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集束化组与对照组在 VAP 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大于9 d 与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机械通气时间和住 ICU 时间明显缩短。一旦发生 VAP,3组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严格执行半坐卧位,加强口咽部各环节的干预管理,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贵华;王导新;李双玉;应少聪;邝龙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品管圈在提高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清洁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清洁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提高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清洁率”为活动主题,运用品管手法进行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要因分析、对策拟定并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清洁率从52.48%提高到85.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17,P <0.01)。结论品管圈对提高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清洁率效果显著,同时,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作者:许冬梅;马又嘉;冉伟;甘秀妮;袁顺琼 刊期: 2015年第07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