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娟(综述);陈东风(审校)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外剥内扎术(Milligan‐Morgan)和血管闭合系统(Ligasure)两种不同混合痔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普通外科行混合痔切除手术住院患者68例,分为Ligasure手术治疗34例(观察组)和Milligan‐Morgan治疗34例(对照组),手术均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术后随访6~36个月,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疼痛程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2.35±10.24)、(20.29±7.8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9.71±14.67)、(4.97±2.89)mL,平均术后疼痛(剧烈)分数分别为(5.88±1.12)、(3.47±0.83)分,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97±2.55)、(2.29±1.17)d,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1541.32±205.91)、(2872.32±652.30)元,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期间及随访中,除对照组肛门渗液率和术后疼痛评分较观察组高外(P<0.01);两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gasure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
作者:张展志;于军辉;刘刚;廖代祥;罗成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颅脑损伤(TBI)患者术后24h内持续镇静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该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TBI术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持续泵入Dex,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12、24h3个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及血氧饱和度(SpO2)、氧分压(PO2)及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HR、R及MAP水平分别为(84.9±15.2)、(20.5±2.0)次/分及(98.0±8.5)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9.3±15.0)、(23.1±2.2)次/分及(97.0±1.2)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平均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应用Dex后,R、SpO2、动脉PO2及PCO2随着时间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x能改善TBI患者术后的应激反应,无呼吸抑制作用,且不影响对意识的评估。
作者:唐泽;陶武;王念;李丹;蒋世双;苟小红;冉昆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复发性子宫苗勒源腺纤维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03年2月至2014年2月该院收治的复发性子宫苗勒源腺纤维瘤患者8例,分析其临床数据,总结子宫苗勒源腺纤维瘤的病理特点。结果8例复发性子宫苗勒源腺纤维瘤患者可在宫颈外或者宫腔内见分叶状赘生物,由良性上皮和间叶组织形成。免疫组化显示,8例患者均表达雌激素受体(ER),部分患者表达孕激素受体(PR)、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D10和p53,而Ki‐67(+)均值平均为8%。结论复发性子宫苗勒源腺纤维瘤临床病理无特异性变化,与腺肉瘤鉴别诊断困难,仅CD10和Ki‐67可能有助于诊断。
作者:潘在轩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ECF方案(表柔比星联合顺铂、氟尿嘧啶)和DOF方案(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8例确诊为晚期胃癌患者分为两组,其中ECF组30例,DOF组38例,ECF方案:表柔比星50mg/m2第1天,顺铂20mg/m2第1~3天,氟尿嘧啶500mg/m2第1~5天;DOF方案:多西他赛75mg/m2第1天,奥铂130mg/m2第1天,氟尿嘧啶500mg/m2第1~5天。21d为1个周期,两组均治疗2个周期以上。根据WHO的标准评价其有效性和毒性。结果68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ECF组有效率为46.67%(14/30),DOF组有效率为42.11%(16/38)。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脱发、神经毒性等,DOF组神经毒性发生率39.47%(15/38)高于ECF组的13.33%(4/30),ECF组恶心呕吐发生率93.33%(28/30)高于DOF组的68.42%(26/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F方案与DOF方案对晚期胃癌的疗效相似,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秦晓冰;李金运;于韬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primary torsion dystonia ,PTD)是一种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异常姿势和动作为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多数常散发,少数有家族史,其病因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遗传因素在PT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已确定的遗传特征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YT1/TOR1A ;DYT6/THAP1;DYT4/TUBB4a;DYT7;DYT13;DYT21;DYT23/CIZ1;DYT24/ANO3;DYT25/GNAL )和隐性遗传(DYT2;DYT17),其他一些迟发、散发的 PTD基因分型仍未明确。在肌张力障碍患者中,约75%为 PTD[1]。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往往在儿童期起病,通常发生在5~10岁。发作从小腿开始,然后扩散到肢体的其他部位;而原发性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常累及面部,喉部及颈部,往往持续保持局灶性或节段性。以成人起病的原发性局限性肌张力障碍中,有15%~30%可发展至肢体的其他部位[2‐3 ]。有证据表明,不光是家族性肌张力障碍具有一定遗传基础,极可能很多明显散发性的病例也有遗传基础[4],现就PTD的基因诊断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邹健龙(综述);罗曙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是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项新的功能磁共振技术。在人体组织中,水分子受到组织细胞结构的影响,在各个方向的扩散程度不相同,即具有各向异性,而DTI则是利用扩散敏感梯度从多个方向对水分子的各向异性进行量化,反映水分子弥散速度及活体组织水分子交换功能情况,能进一步从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病理改变情况[1]。DTI主要的评价参数是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和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 ,FA ),前者表示水分子扩散运动的速度及范围;后者表示水分子各向异性成分占整个扩散张量的比例。纤维示踪成像(fiber tractography ,FT )通过检测组织内水分子弥散各向异性反映出组织的方向性,结合计算机三维重建显示纤维三维结构整体连续及其空间分布情况的一种检查技术[2]。DTI及FT已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其在盆腔脏器的应用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者:李佳(综述);吕富荣(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医疗纠纷不但能加重患方的负担并影响其身心健康,而且也干扰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制约了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纠纷的原因复杂,主要有医方因素、患方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医方因素对医患关系产生直接影响,患方因素对医患关系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社会因素是其医、患之幕后因素,是医患关系的根本归因。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是医方、患方以及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结果。医疗纠纷给医方、患方及社会都造成危害,因此,要做好医疗纠纷的防范措施以及参照国内外经验快速有效地解决已经出现的医疗纠纷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分析国内外医疗纠纷现状,提出在新医改形势下解决医疗纠纷的具体途径。
作者:邓庆华;姚安贵;杨元娟;杨治国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MBC)的超声及数字乳腺钼靶X线表现,以提高MBC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013年该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MBC76例共88个病灶的超声、数字乳腺钼靶X线及病理资料,用统计学方法比较MBC图像特征和诊断敏感性。结果本组超声诊断MBC的敏感性为55.68%,误诊率为44.32%,其中误诊为良性病变乳腺纤维腺瘤的占14.77%,本组钼靶X线诊断MBC的敏感性为52.27%(46/88),误诊率为47.73%,其中误诊为良性病变如乳腺纤维腺瘤及瘤样增生等。结论超声及钼靶X线均较难明确诊断MBC,而超声较钼靶X线对MBC诊断的敏感性高,二者联合检查可使诊断正确率明显提高。
作者:武秀兰;张曦;张连花;马富成;贾志莺 刊期: 2015年第11期
PDC A 循环又称质量环,是管理学科中的一个通用模型[1]。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于1954年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的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体系,它包括4个阶段,即计划(Plan)、实施(Do)、确认(Check)、处理(Action)。输血病历作为临床输血的原始记录,是输血过程的法律依据,保证输血病历的规范完整既是安全输血的需要,更是防范因输血病历记录缺陷而引起医疗纠纷的关键[2]。四川省泸州市人民医院2012年开始在输血病历检查中引入PDCA循环管理模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促进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持续改进。经过1年多的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红;姚健;林新梅;黎金凤;黄学平;张洪为;陈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腰椎间盘切除术(MED)与显微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S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98例单节段LD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接受MED治疗的患者44例(MED组),接受MSLD治疗的患者54例(MSLD组)。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组患者手术疗效。结果MED组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恢复工作时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D组和MSLD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49.13个月和47.24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D与MSLD均是治疗单节段LDH的有效方法,但MED创伤小、术后患者可早期下地活动,是理想的微创手术。
作者:杨明轩;王栓科;刘昊楠;陈秀锦;汪静;胡旭昌;丁明聪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析瑞芬太尼与丙泊酚联用对肩关节脱位复位术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1月该院行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手术的老年患者100例,将其分成A、B两组,每组50例。A组单纯用丙泊酚进行麻醉,B组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进行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A组麻醉效果评定中的优良率为84.00%,远远低于B组的10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复位、麻醉恢复时间分别为(10.10±3.51)、(3.35±1.44)min,均长于B组的(4.51±2.86)、(1.34±0.7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麻醉起效时间约为(1.60±0.84)min,B组约为(1.53±0.73)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手术中联合使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进行麻醉,具有麻醉起效快、恢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孟秀峰;罗艳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评估卡洛磺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HSP)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0年10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HSP患儿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维生素C、钙剂、抗组胺类药物治疗,同时有并发症的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卡洛磺钠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44/48),高于对照组81.25%(39/48),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85,P>0.05);治疗组在紫癜样皮疹消退、关节症状(热痛红肿)消失、消化道症状(血便、腹痛)停止、肾脏损害消除的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的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洛磺钠运用于小儿HSP,较常规方法能缩短治疗时间,更快速缓解多系统症状,且未监测到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药物选择中推荐使用。
作者:吴挺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与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6例女性OAB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女性9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对象的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稳态模型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观察组患者腰围、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以及患高血压人数、绝经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FPG、TG、FINS、CRP水平及HOMA‐IR均高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对象TC及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与女性OAB有关。
作者:谢海峰;张宏波;乔庆东;张振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的表达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腔镜活检正常胃黏膜20份(正常胃组织)作为对照组,手术切除胃癌标本60份(高‐中分化、低分化)作为胃癌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Smad2、CyclinD1正常胃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GF‐β1及Cyclin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Smad2在胃癌组中的表达低于对照组;TGF‐β1及CyclinD1在低分化胃癌组中的表达高于高‐中分化胃癌组;TGF‐β1及CyclinD1在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中的表达低于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TGF‐β1、CyclinD1在胃癌组中的表达随着TNM分期的提高而升高,高‐中分化胃癌组Smad2较低分化胃癌组表达升高,Smad2的表达在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中的表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Smad2在胃癌中的表达随TNM分期的提高而降低,TGF‐β1、Smad2及Cy‐clinD1的表达与患病年龄、性别无关;TGF‐β1与Smad2呈负相关,TGF‐β1与CyclinD1呈正相关,CyclinD1与Smad2呈负相关。结论TGF‐β1、Smad2与CyclinD1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病有关。
作者:潘理会;李春辉;刘海旺;程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诊住院医师临床实践中常用的4种临床决策方法(即模式识别法、假设演绎法、事件驱动法、运用规则法)的应用现状,了解其对临床决策方法掌握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根据住院医师的不同年制把207名住院医师(收集每个住院医师诊疗过的5例患者)收集的1035例患者分3组,比较不同年制医生的临床决策方法及其诊断正确率和影响因素。结果不同年制医生的决策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决策方法的诊断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御行为和不同决策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决策方法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医师年制、住院医师学历、住院医师接触临床时间、住院患者症状、防御行为、问诊可靠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医师常用的临床决策方法为运用规则法;住院医师年制、住院医师学历、住院医师接触临床时间、住院患者症状、防御行为、问诊可靠程度是住院医师在急诊医学专业临床实践中应用临床决策方法的影响因素。
作者:杨德兴;李瑶;王碧成;李锦春;钱传云;刘荣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TGF‐βR)Ⅰ、Ⅱ型在皮肤黑色素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方法,对TGF‐βRⅠ、Ⅱ型的mRNA及其蛋白在人皮肤黑色素瘤A375细胞和人正常黑素细胞中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A375细胞中TGF‐βRⅠ、Ⅱ型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人黑素细胞。结论在黑色素瘤细胞的TGF‐β/Smad信号通路中出现TGF‐βR表达的下调,可能是皮肤黑色素瘤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郁博;张斌;苏磊;潘敏;陈宏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丙泊酚麻醉对新生小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AST)和小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将健康同窝日龄7d(P7)C57小鼠15只,随机分为丙泊酚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10%脂肪乳对照组,每组5只,所有小鼠从P7开始接受药物处理。高、低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丙泊酚60、30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同等体积的10%脂肪乳。药物处理24h后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ST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与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离子钙接头分子(Iba1)在海马内的表达。结果丙泊酚高剂量组小鼠海马齿状回分子层中GFAP标记的AST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低剂量丙泊酚对新生鼠海马中AST数量无显著影响;高剂量和低剂量丙泊酚均显著性降低海马小胶质细胞数量(P<0.01)。结论丙泊酚抑制新生小鼠海马AST和小胶质细胞的发育,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
作者:景胜;黄静;包晓航;周功锐;王颖;杨天德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SKF96365和氯化镍(NiCl2)对环匹阿尼酸(CPA)诱导的大鼠远端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变化的影响。方法培养大鼠PASMC,运用荧光显微镜和InCyte细胞内钙浓度检测系统观测CPA、SKF96365和NiCl2对PASMC[Ca2+]i的影响。结果含5μmol/L硝苯地平的无钙Krebs溶液孵育PASMC,10μmol/LCPA使PASMC[Ca2+]i短暂小幅升高,恢复细胞外Ca2+至2.5mmol/L后,10μmol/LCPA使PASMC[Ca2+]i迅速显著升高;50μmol/LSKF96365和500μmol/LNiCl2均能明显抑制10μmol/LCPA引起的PASMC[Ca2+]i升高,但对高钾(60mmol/LKCl)溶液引起的PASMC[Ca2+]i升高无影响。结论CPA可致大鼠PASMC[Ca2+]i升高,且能被SKF96365和NiCl2阻断,提示CPA可能诱发细胞外Ca2+经钙池操纵性钙通道(SOCC)内流,SKF96365和NiCl2能选择性抑制SOCC活性使经SOCC的Ca2+内流减少。
作者:彭公永;胡锦兴;邹义敏;彭芳;周玉民;胡国平;赵祝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神经胶质细胞对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脑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20只,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双侧海马注射凝胶态Aβ(10μ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行水迷宫实验;硫堇染色观察皮层神经元形态变化及数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免疫组化检测胶质细胞及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GFAP)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水迷宫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皮层神经元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血清中TNF‐α、IL‐1β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海马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Aβ可激活胶质细胞及促炎因子释放,引起大鼠脑神经元损伤,导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
作者:狄婷婷;王秋杰;张美;王瑞婷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同人体质量指数(BMI)下肺炎患儿临床特征的差异,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山东省总队医院诊断为肺炎的患儿160例,根据其BMI分为BMI正常组(15.00<BMI<18.00kg/m2)、超重组(18.00≤BMI<20.00kg/m2)和肥胖组(BMI≥20.00kg/m2)。详细记录其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对其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160例肺炎患儿中正常体质量组33例(20.62%),超重组87例(54.38%),肥胖组40例(25.00%);BMI正常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肥胖组与超重组(P<0.05)。肥胖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8(IL‐8)均高于BMI正常组与超重组(P<0.05);超重组hs‐CRP、IL‐8均高于BMI正常组(P<0.05)。肥胖组IgG、IgA均低于BMI正常组与超重组(P<0.05),而CD4、CD4/CD8高于BMI正常组与超重组(P<0.05);超重组IgG、IgA均低于BMI正常组(P<0.05),CD4、CD4/CD8高于BMI正常组(P<0.05)。肥胖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活量(VC)、FEV1/用力肺活量(FVC)均低于BMI正常组与超重组(P<0.05)。结论随着BMI的增加,肺炎患儿的住院时间延长、肺功能更容易受损,炎性反应及免疫异常在肥胖患儿肺炎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祁晓芳;郭鲁闽;姚开虎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