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和肽素水平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徐海涛;孙黎明;王红玉;王怡练;董政;王罗卿;汪明琅

关键词:和肽素, 高血压, 左室舒张功能不全, 组织多普勒
摘要: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和肽素水平与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科住院确诊高血压患者190例。左室舒张功能正常者52例(对照组);左室舒张功能不全者138例(不全组),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Ⅲ、Ⅳ)分成4个亚组:心功能Ⅰ级组(40例);心功能Ⅱ级组(33例);心功能Ⅲ级组(30例);心功能Ⅳ级组(35例)。所有研究对象于入院24h内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3~5mL,测定和肽素水平;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及计算Ea/Aa比值。结果不全组各亚组和肽素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全组中和肽素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583,P<0.05),Ea/Aa值与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0.453,P<0.05),和肽素水平与Ea/Aa呈负相关(r=-0.753,P<0.01)。结论检查高血压患者和肽素水平可以准确评估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与M RI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病变的比较

    目的:探讨超声与M RI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早期阶段的价值比较。方法对60例诊断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别进行超声检测与M RI检测,比较二者的差异。结果60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320个关节中,超声组检测出滑膜炎1040个(78.79%),关节积液400个(30.30%),腱鞘炎症336个(25.45%),骨侵蚀748块(47.94%)。M RI检测出滑膜炎1020个(77.27%),关节积液411个(31.14%),腱鞘炎症326个(24.70%),骨侵蚀1021块(65.4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检测手段,其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基本病变的检出率与MRI基本相当,是可靠的临床检测手段。

    作者:吕斌;肖芳;袁媛;牟霜;周小莉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2013~2014年重庆市渝中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调查2013~2014年手足口病在重庆市渝中地区的流行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4年重庆市渝中地区手足口疑似患者样本1103例,用磁珠法提取样本后用荧光定量PCR法进行病原体检测。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病原体型别的分布比例。结果在2013~2014收集的1103例手足口疑似患儿样本中,检测出肠道病毒EV型580例(52.58%),其中EV71型171例(15.50%),CA16型77例(6.98%),其他肠道病毒型332例(30.10%)。男、女性别在各型肠道病毒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不同年龄组中其他肠道病毒型为主要型别。与2013年相比,2014年EV71和CA16的检出例数有所增加,但是占肠道病毒阳性个数的比例有所下降。结论该地区手足口的主要病原体病以其他肠道病毒型为主,EV71、CA16感染比例近1年来有下降的趋势。

    作者:唐彦;谭俊杰;李云霞;魏碧友;杨红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穴位注射配合祛痛汤治疗腰突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配合祛痛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疼痛科住院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2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穴位注射组(60例,单独采用穴位注射治疗)、祛痛汤组(60例,单独采用祛痛汤治疗)和联合组(62例,穴位注射配合祛痛汤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前列腺素E )水平,组间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有效率高达96.77%,明显高于穴位注射组和祛痛汤组的80.00%和78.33%,且联合组治疗后疾病复发率亦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异明显,腰椎功能评分升高,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IL‐1β、IL‐6、TNF‐α、PGE2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穴位注射组和祛痛汤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3组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P>0.05)。结论穴位注射通过兴奋腰突症患者中枢神经感受器释放止痛物质,同时降低炎症因子释放,辅以祛痛汤活血化淤功效,二者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缓解疼痛作用,提高腰椎功能,且无并发症发生。

    作者:赵明新;董亚静;田伟明;高英雪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脂多糖对气道上皮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检测不同浓度脂多糖(LPS)刺激气道上皮细胞不同时间后炎症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ICAM‐2]分泌量的变化,从而探索LPS在调节气道上皮细胞炎症因子分泌中的作用。方法用培养贴壁细胞的方法,培养具有气道上皮细胞特性的A549细胞株,用不同浓度的LPS(0、0.1、1.0、10.0、20.0、30.0、50.0、100.0μg/mL )刺激饥饿24 h后的同等数量的A549细胞,分别在刺激2、4、8、24、30 h以后收集细胞上清液;用ELASA方法检测A549细胞各炎症因子分泌量,分析不同时间点的变化。结果(1)LPS能够干预气道上皮细胞分泌TGF‐β、MCP‐1、TNF‐α、ICAM‐1和ICAM‐2;当LPS干预浓度为20.0μg/mL ,干预时间为4 h和8 h时,ICAM‐1的分泌量达到峰值;当LPS干预浓度为50.0μg/mL ,干预时间为4 h时,MCP‐1的分泌量达到峰值。(2)TGF‐β、MCP‐1、TNF‐α、ICAM‐1和ICAM‐2的分泌量与LPS的干预浓度和干预时间有一定关系,在各个时相点,TNF‐α、MCP‐1和ICAM‐1分泌量达到大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干预时间为30 h时,TGF‐β分泌量下降,ICAM‐2的分泌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各时相点,TGF‐β和ICAM‐2分泌量大时也需要一个佳的LPS干预浓度,且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PS对气道上皮细胞TGF‐β、MCP‐1、TNF‐α、ICAM‐1和ICAM‐2分泌量的影响与L PS的干预浓度和干预时间相关,特定的干预浓度和干预时间可使相应的炎症因子分泌达峰值。

    作者:舒艳;蔡颖;况九龙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不同组织在电刀笔电极表面的粘附行为研究

    目的:在电切模式下研究高频电刀切割不同组织时电极表面的组织粘附行为。方法选用新鲜的离体猪组织为实验材料,在电刀笔完成对组织切割实验后,利用数码相机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电极表面粘附组织的形貌。结果切割肌肉组织时,电极表面粘附物由黄色焦痂和絮状肌肉组织组成;切割脂肪组织时,电极表面粘附物主要为油脂和少量黄色焦痂;切割脂肪‐肌肉混合组织时,电极表面粘附物是脂肪与肌肉组织粘附物的混合体;切割皮肤组织时,电极表面粘附物主要为胶体状黑色焦痂。结论不同组织在电极表面的粘附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有助于分析电极表面粘附组织的产生形式和影响因素,为高频电刀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数据,并且可对临床手术操作做出相应的指导。

    作者:栗云龙;茹磊磊;郑靖;付和林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外泌体与鼻咽癌的研究进展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我国南方高发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和健康。目前研究认为:遗传易感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 )和环境因素是其主要病因。几乎所有未分化和低分化鼻咽癌与EBV潜伏感染有关[1]。EBV的潜伏感染和转化细胞的能力被认为是鼻咽癌致癌的基础,但是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外泌体(Exo‐somes)是一种起源于细胞内涵体的小囊泡,其直径为40~100 nm ,初被认为是细胞的垃圾[2]。随着研究的深入,外泌体与肿瘤的关系及在病毒感染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发现和认识[3‐4]。来源于EBV感染细胞的外泌体在EBV的潜伏感染和致病过程中可能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而鼻咽癌作为一种与EBV密切相关的肿瘤,其外泌体的研究可能对阐明鼻咽癌的致病机制具有较大价值。

    作者:鄢勤文(综述);黄光武;何本超(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27例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伊马替尼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初诊 Ph+ALL患者27例,19例采用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诱导治疗(IVD组8例,伊马替尼联合VDLP组8例,伊马替尼联合VDP组3例),其余8例给予VDLP常规化疗。22例达完全缓解(CR)后给予伊马替尼联合化疗序贯治疗,3例给予常规维持及巩固化疗,定期监测血常规、骨穿、ABL基因突变及转阴情况。6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1例为自体移植。结果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诱导治疗C R率可达89.5%,诱导死亡率为0;常规化疗组诱导C R率为50.0%,诱导死亡率为12.5%,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诱导治疗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10.0±1.4)个月,而常规化疗组仅为2.0个月(P<0.05)。移植患者2年总生存(OS)率75.0%,无病生存期(DFS)为83.3%;未移植患者2年OS率为14.0%,DFS率为12.6%;但两组患者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FS差异明显(P<0.05)。BCR/ABL转阴患者的OS及DFS均明显高于未转阴患者。结论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诱导治疗Ph+ALL能提高患者的CR率和缓解持续时间,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提高患者的DFS率。

    作者:杨嫄;王利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成都市某三甲医院2012~2014年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趋势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情况及变化趋势,了解医院感染防控水平,为日后防控重点方向提供依据。方法2012~2014年采用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院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并对连续3年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2~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4.15%、3.38%、2.76%,连续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08,P=0.142)。连续3年对比观察,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61.3%)为主,其次为消化道(16.7%)和泌尿道(6.7%),不同年份感染部位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67,P=0.239);不同科室类别医院感染发病率比较,内科系统感染率2012~2014年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47,P=0.015)。结论连续观察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有助于了解医院感染趋势,寻找感染工作重点,改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方法。

    作者:向丽佳;夏娇;孙艳梅;郑晓红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AM L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应用 FLAG方案联合G-DLI的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血液学复发,应用FLAG方案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供者淋巴细胞输注(G‐DL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于接受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复发的患者,给予FLAG方案化疗后在白细胞降至低点时给予G‐DLI ,观察白血病缓解及生存情况,并通过 PubMed等检索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移植术后复发接受FLAG方案联合G‐DLI治疗者均再次获得完全缓解(CR)。1例G‐DLI后无病存活(DFS)13个月,后出现中枢复发,但骨髓一直处于缓解状态,23个月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总生存(OS)为23个月。G‐DLI后发生皮肤Ⅱ度急性高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肝脏Ⅰ度急性GVHD ,经处理后控制,未发生慢性GVHD。1例G‐DLI后12个月再次骨髓复发,放弃治疗于1个月后死亡,DFS及OS分别为12、13个月。G‐DLI后发生局限性皮肤慢性GVHD ,给予小剂量免疫抑制剂后得到控制。1例G‐DLI后无病存活至今,DFS为16个月。G‐DLI后发生局限性皮肤慢性GVHD ,给予小剂量免疫抑制剂后得到控制。结论 FLAG方案联合G‐DLI可能是AML行allo‐HSCT术后复发的有效治疗方式之一。

    作者:曹海洲;段显琳;袁海龙;曲建华;王蕾;徐建丽;王新有;刘颖;陈刚;古力巴旦木·艾则孜;江明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期的护理分析

    近年来由于移植技术的进步,显著提高了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成功率[1],而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预处理阶段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杀死体内的肿瘤细胞或异常细胞,抑制或摧毁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为造血干细胞的植入提供条件,腾空造血细胞龛,减少排斥反应,为干细胞的植入提供必要的空间[2],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关键。而预处理期间的护理[3]是预处理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儿童因其具有病情变化快、依从性差、不配合、不能准确表达清楚等特点,给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采用个体规范的护理方法,是取得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重要保障。现将本科2009~2014年1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预处理期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伍满群;曾东风;孙爱华;刘学;杜欣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贫血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CD55+、CD59+检测的意义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值和CD55+、CD59+水平在各种贫血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00例贫血患者,其中巨幼细胞贫血(M A )25例,缺铁性贫血(ID A )4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 A )35例,30名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比值)和CD55+、CD59+水平的变化,比较与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3类贫血患者的CD3+、CD4+和CD4+/CD8+均低于健康对照组[(69.2±3.62)%、(38.7±3.56)%、(1.69±0.15)%],其中A A患者的CD4+/CD8+比值为0.94±0.59,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 P<0.05);CD8+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2.9±2.35)%,其中A A患者的CD8+为(34.5±2.4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MA患者CD55+和CD59+表达正常,大约40%的IDA和34%的AA患者CD55+和CD59+表达异常。结论3类贫血患者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异常,IDA患者可能是由缺铁引起。AA患者可能是由 T细胞功能亢进和CD55+、CD59+表达异常引起的。

    作者:何苗;乔静巧;陈吉祥;马海珍;白海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右旋美托咪定对胸腰椎骨折全身麻醉患者围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研究右旋美托咪定对胸腰椎骨折手术全身麻醉患者围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及苏醒过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生理盐水)、0.5μg右美托咪定组以及1.0μg右美托咪定组。分析右美托咪定剂量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苏醒过程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各组患者不同时间的SBP、DBP及HR水平在组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5μg右美托咪定组及1.0μg右美托咪定组在T2时的SBP及DBP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T0时的水平,HR水平显著低于 T0时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间的SBP、DBP及 HR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μg右美托咪定组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及0.5μg右美托咪定组,OAA/S评分与躁动评分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及0.5μg右美托咪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剂量与SBP、DBP及 HR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呈正相关,与OAA/S评分及躁动评分呈负相关。结论右美托咪定应用在胸腰椎骨折手术的全麻过程中,选择剂量为0.5μg能够较好地稳定患者在围拔管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其苏醒过程,效果较好。

    作者:龚清安;李熳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当代医学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及科研诚信现状分析

    2014年8月底,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并自2014年9月1日起施行。这一规范的出台,对提高医学科研水平,影响科研的学术氛围意义重大,这也引发了公众对医学科研工作者整体道德水平的关注。由于医学科研人员社会责任的缺失,近来医学科研不端行为频发,导致人们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颇感担忧。

    作者:孙亚梅;杨小丽;封欣蔚;曾原琳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肠黏膜CX3CR1的影响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柳氮磺吡啶(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UC患者大肠黏膜CX3CR1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该院就诊的轻中度活动期UC患者5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另设健康组15例,观察组予以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SASP治疗,对照组予以SASP治疗,健康组为空白对照。观察所有UC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的改良Mayo评分结果,并观察健康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同一病变部位大肠黏膜CX3CR1的表达情况。结果 UC患者治疗前大肠黏膜CX3CR1总阳性率为88.37%,健康组大肠黏膜CX3CR1总阳性率为20.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89,P<0.01);治疗后2周,观察组大肠黏膜CX3CR1的表达和改良 Mayo 评分结果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Z=-2.085,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SASP治疗UC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SASP ,参芪扶正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大肠黏膜CX3CR1的表达而参与了UC的治疗。

    作者:赵昌东;张小节;张磊;罗红波;陈娴;张辉;张一峰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亚肺叶切除治疗早期肺癌的研究进展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群健康和生命构成极大威胁。2014年美国癌症协会发布数据显示在全美新增癌症死亡病例中肺癌来源超过四分之一,居恶性肿瘤首位[1]。目前外科治疗早期肺癌多采用解剖性肺叶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亚肺叶切除(包括肺段切除和楔形切除)常作为妥协性术式用于存在心肺功能不全、高龄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临床上肺部小结节(≤2 cm )的检出率大幅提高,这些肺部结节更小更隐匿,且患者基础心肺功能参差不一,研究发现无法耐受肺叶切除的患者行亚肺叶切除治疗取得了不亚于肺叶切除的疗效。本文就亚肺叶切除治疗早期肺癌的疗效及影响其疗效的因素作一综述。

    作者:邵龙(综述);向小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ADC值和标化 ADC值诊断前列腺癌恶性程度价值的比较

    目的:比较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标化ADC值在诊断前列腺癌恶性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4例前列腺癌的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结果。测量患者49个癌灶及外周带正常区域的ADC值,计算癌灶标化 ADC值。根据病理Gleason评分,49个癌灶分为:≤6分(低危组)、7分(中危组)、≥8分(高危组)共3组。对各组ADC值之间和标化ADC值之间的差别及ADC值和标化ADC值与Gleason评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列腺癌 ADC值及标化ADC值3组整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两比较ADC值在中危组与高危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标化ADC值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DC值( r=-0.546,P=0.000)和标化 ADC 值( r=-0.575,P=0.000)与Gleason评分均呈负相关。在比较前列腺癌各组的ROC曲线下面积时,标化ADC值与ADC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当特异性调整至100%时,标化ADC值在区别低危组与中危组、低危组与高危组时较ADC值具有更高的灵敏性(47.5% vs .5.6%、78.2% vs .50.9%)。结论 ADC值和标化ADC值与Gleason评分均呈负相关,但标化ADC值在诊断前列腺癌恶性程度方面可能具有更高的效能。

    作者:王卓楠;马超豪;罗天友;彭娟;张志伟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预防性气管插管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价值

    目的:评估早期预防性气管插管在严重创伤早期急救中价值,提高严重创伤早期急救能力。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258例严重创伤引起急性气道梗阻患者根据,观察达到梗阻标准和呼吸衰竭为对照组(n=84),出现有气道梗阻趋势进行预防性气管插管为观察组(n=174),比较平均住院时间、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的伤员平均住院时间17.2 d ,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44.59%,病死率10.67%。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27.9 d ,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67.51%,病死率3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预防性气管插管可对严重创伤进行较好气道管理,改善呼吸,缩短严重创伤患者住院日、降低并发症;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天泉;张文军;徐世伟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髓系肿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 M )是一种恶性浆细胞肿瘤,化疗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近年来针对骨髓瘤的治疗手段可谓日新月异,尤其是分子靶向药物(硼替佐米、卡非佐米、来那度胺等)的引入,其联合化疗带来的效果几乎可以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媲美,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缓解率及预后,为那些无法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随着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随之而来的第二肿瘤(SPM )成为新的挑战,但目前多发性骨髓瘤继发第二肿瘤发病机制不清,部分与药物相关,此类患者疗效不佳。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共收治7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中有2例继发第二肿瘤,分别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现报道如下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作者:赵鹏;王季石;卢英豪;何玲;黄懿;张燕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血CM V-DNA 的定期监测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术(allo‐HSCT )后患者血液巨细胞病毒DNA (CM V‐DNA )阳性率,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30例在2012年7月至2014年9月行allo‐HSCT患者,用PCR方法定量检测患者移植术后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次/2周)、第4~6个月(1次/月)静脉血中CM V‐DNA的拷贝数,统计各时期的阳性率。结果30例患者有13例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率为43.3%。第1个月内阳性患者有4例(13.3%),第2个月有11例(36.7%),第3个月有2例(6.7%),第4个月0例,第5个月有2例(6.7%),第6个月0例。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术后半年内第2个月患者CM V‐DNA阳性率较高。相关分析提示CMV‐DNA阳性率与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巴利昔单抗(CD25单抗)的使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程度有关,与性别、年龄、原发病危险分层、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情况、预处理方案、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等无关。结论定期监测allo‐HSCT后患者血液CM V‐DNA可及时干预,减少巨细胞病毒感染并发症。

    作者:李欢;张三陵;邓建川;张颖;娄世锋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42例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随访资料,其中男16例,女26例;年龄60~78岁,平均70.2岁,分析影响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经12~33个月(平均20.6个月)随访,Constant评分平均为79.1分(33.0~91.0分)。肩关节功能预后与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钢板位置、颈干角内翻复位呈显著相关,与性别、合并伤、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无明显相关。结论骨折类型、钢板位置、颈干角内翻复位以及受伤至手术时间是影响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预后的因素。

    作者:赵康全;杨惠林;王羿萌;万国杨;皮斌 刊期: 2015年第29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