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于金明
目的 探讨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37例肺癌合并VT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同期不伴有VTE的37例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37例肺癌合并VTE患者中,29例单纯深静脉血栓,5例深静脉血栓合并肺血栓栓塞症,3例单纯肺血栓栓塞症.肺癌确诊后前6个月内发生21例(56.76%).37例患者溶栓和(或)抗凝治疗总有效率为78.38%.肺癌合并VTE患者1年生存率为43.24%,12个月血栓复发率为21.05%.肺癌合并VTE患者的1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未合并VTE的肺癌患者(P<0.05).结论 肺癌确诊后前6个月内VTE高发,肺癌合并VTE常见的症状是呼吸困难、肢体肿胀.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增加病死率,血栓复发率高,抗凝治疗仍是基本的治疗方法.对于肺腺癌和ⅢB~Ⅳ期肺癌患者要警惕VTE的发生.
作者:李金玲;代俊利;姜峰;郑洪飞;张艳敏;勾建强 刊期: 2015年第34期
目的 使用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降压治疗的同时,对比观察其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电解质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从而探讨适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降压治疗方案.方法 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纳入本院血液透析中心符合入选标准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60例.将其分为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A组)、使用硝苯地平或非洛地平(B组)、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RB)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药物(C组)3组,观察时间18个月,定期检测各项血生化指标、尿量,记录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计算Kt/V及残余肾功能.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束时,3组患者残余肾功能均有下降,其中,B组下降明显(P<0.05).尿量和脱水量方面比较,B组尿量减少快,超滤量增加多(P<0.05),其余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钾血症发生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比较,C组均为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CCB药物,苯磺酸氨氯地平有更好保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及尿量的作用.
作者:邓菲;洪大情;何强;冯韵霖;王莉 刊期: 2015年第34期
目的 观察和探讨苍耳子散加味洗波在鼻息肉术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在该院接受鼻息肉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患者采用苍耳子散加味洗液对术腔进行冲洗,对照组患者采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对术腔进行冲洗.连续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鼻塞评分、鼻漏评分以及鼻黏膜修复状况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鼻塞以及鼻漏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鼻黏膜修复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苍耳子散加味洗液在鼻息肉术后患者应用的效果明显,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修复患者受损的鼻黏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柴龙;李军;杜波;兰友兴 刊期: 2015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高压氧辅助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8例糖尿病足患者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足患者采用高压氧辅助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疗效,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
作者:谭红梅;许国春;谭万慈;谢冬青 刊期: 2015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MKK4基因启动子区-1044A>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基因型与散发性鼻咽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检测30例健康人和90例鼻咽癌患者的MKK4基因-1044A>T位点(rs3809728)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MKK4基因-1044A>T位点基因多态性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T基因型(OR=0.726,95%CI=0.333~2.151),TT基因型(OR=0.952,95%CI=0.094~9.663),P=0.712.结论 MKK4基因-1044A>T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散发性鼻咽癌易感性无关.
作者:鲁明骞;孔庆志;许新华;卢宏达;卢忠心;徐冰清;史克志;郭蓉 刊期: 2015年第34期
医学生生命道德教育是社会增强生命道德的起点,是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有序进行的精神动力.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医患交往的不断扩大和医疗体制的更新,人们对个体生命及其生命观教育的关注正在指涉一场深刻的精神变革.
作者:崔婷婷 刊期: 2015年第34期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较高,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创伤较大、住院时间较长、术后恢复缓慢、T管胆汁丢失,患者不易接受.腹腔镜、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本文简称三镜)联合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有着明显的优越性[1].
作者:徐琳;陈雪嘉;李敏;代小容 刊期: 2015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中药复方育真熄风汤(YZXFD)对拟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黑质内nNOS和iNOS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雄性C57/BL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中药治疗组(YZXFD低、中、高质量组)和阳性对照组,采取腹腔注射1-甲基q-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制备PD小鼠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各组小鼠黑质内nNOS、iNOS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在药物治疗后的第14、28天,中药治疗组小鼠与模型对照组小鼠比较,nNOS和iNOS基因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尤其以YZXFD高剂量组效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减少38.6%和38.0%.结论 YZXFD可通过抑制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内nNOS和iNOS的基因表达途径,减少神经元的氧化应激损伤,达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作者:卢思英;党晓伟;李建;张世琴;秦博文;商亚珍 刊期: 2015年第34期
目的 将条形码技术应用于实验室管理系统,以检验标本为监控目标实现对检验流程的全程监控.方法 应用条形码技术自动记录临床开单、标本采集、标本核收、标本检验等重要时间节点,统计报告周转时间(TAT)及离群值率,分析目标值延迟情况,实现对检验过程的全程监控.结果 急诊检验项目分析前TAT占总TAT的55.71%~88.52%,分析中TAT占11.48%~44.29%,分析中TAT离群值率由19.54%降为13.22%(x2=252.016,P<0.05).结论 条形码技术应用对检验的全过程起到规范和监督作用,经过持续监控和改进,缩短报告周转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实验室服务质量水平.
作者:胡江红;袁平宗;汤雪彪;张伟;付魏萍 刊期: 2015年第34期
毛霉菌病是继念珠菌病和曲霉菌病之后,第三类常见的侵袭性真菌性疾病.据统计,毛霉菌病的年发病率大约为1.7/1 000[1].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毛霉菌可直接侵入支气管和肺,或经血行及淋巴管播散侵入,其菌丝侵犯血管引起血栓形成和梗死,产生急性炎症,从而引起肺毛霉菌病[2].现将本科应用两性霉素B成功救治的1例存在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的肺毛霉菌感染患者的诊治经过报道如下.
作者:孙姣;鲍万国;车丽赫;王峰;张凯宇 刊期: 2015年第34期
2010年12月4日柳叶刀杂志发表题为《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的报告中提出希望全世界医学教育参与者能够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1].《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护理学生接触护理专业的第一门课程,在该课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岗位胜任能力培养和训练,可以起到职业入门的引导作用,为将来岗位胜任力培养开启一个良好的开端.
作者:汪凤兰;张小丽;孙玉倩;邢凤梅;么婷;宋玉钰;张丽娜 刊期: 2015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肽素(copeptin)水平在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诊断为脑出血、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共76例及同期体检的健康者3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和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组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点以及健康对照组血清PCT与和肽素水平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二者联合检测对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组在发病后6、24 h及7、14 d PCT、和肽素水平均高于脑出血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单项检测中PCT、和肤素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4和0.727,PCT的曲线下面积略大于和肤素,PCT、和肽素联合检测时,曲线下面积增加到0.841.结论 血清PCT、和肽素均可作为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早期诊断有价值的参考标志物,联合检测血清PCT、和肽素水平对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高于单一指标.
作者:杨永凯;张帆;薛少华;刘盾;周晓辉;何祥中;高伟 刊期: 2015年第34期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常造成牲畜流产和人类多器官的损害.布鲁氏菌属基于宿主特异性分为6个种19个型:马耳他布鲁氏菌(羊型布鲁氏菌)3个型、流产布鲁氏菌(牛型布鲁氏菌)8个型、猪布鲁氏菌5个型和犬种布鲁氏菌、林鼠布鲁氏菌、绵羊布鲁氏菌各1个型口],其中,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有羊、牛、猪和狗布鲁菌.
作者:赵波 刊期: 2015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家庭护理干预后的康复效果.方法 对55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施行家庭护理干预,追踪观察6个月,干预前、后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前、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情况、PANSS及SDSS得分及再住院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社区精神分裂症开展家庭护理干预,可增强治疗依从性、巩固治疗效果、改善社会功能,降低再住院率.
作者:唐丽;罗捷;冉江峰;邓梅;曹雅兰 刊期: 2015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前上纵隔肿瘤的MSCT影像学表现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前上纵隔肿瘤患者影像资料.其中,恶性肿瘤19例,良性肿瘤13例.所有影像资料均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共同阅片分析.结果 前上纵隔肿瘤与胸骨后前胸壁间隙、大血管前间隙及弓上头臂血管间隙模糊消失,恶性肿瘤组侵犯心包、胸膜的概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组中,淋巴瘤与精原细胞瘤侵犯大血管前间隙发生率均为100%,发生率高于侵蚀性胸腺瘤(3/5)及胸腺癌(2/3);淋巴瘤与侵蚀性胸腺瘤对头臂血管周围间隙的漫润,发生率分别为71.4%(5/7)和80%(4/5),发生率高于胸腺上皮癌和精原细胞瘤;侵蚀性胸腺瘤多呈偏一侧性生长常伴分叶,发生率为80%,稍高于其他各组(P>0.05).病灶本身强化程度与密度是否均匀及有无钙化方面,良性肿瘤组69.2%(9/13)与恶性前上纵隔肿瘤组100%(17/17)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对于前上纵隔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判断病灶与胸骨后间隙、大血管前间隙、弓上头臂血管间隙的关系,是否侵犯心包、胸膜,在鉴别诊断中具有不同的价值.
作者:滕才钧;崔惠勤;宾怀有 刊期: 2015年第34期
目的 运用PDCA循环管理探讨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确定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可有效降低MRSA医院感染的发生,为采取有效措施降低MRSA感染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PDCA循环管理工具,观察手卫生,加强全员培训,注重过程管理,强调规范洗手,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结果 实施PDCA循环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知识考试成绩合格率由24.3%升至91.5%;六步洗手法考核正确率由31.6%升至92.4%;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由原来的46.3%升至91.3%;实施PDCA后洗手指征较实施之前也有显著提高,而MRSA检出率由68.6%降至20.3%.结论 应用PDCA循环可更好地帮助医护人员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更有效控制院内MR-SA检出率.
作者:万玉英;韩小建 刊期: 2015年第34期
会阴位于阴道口和肛门之间.通常约3~4 cm长,但分娩时可以拉伸至10cm左右长[1].初次分娩时,会阴的拉伸是比较困难的.会阴侧切术是在会阴部做一斜形切口,用于预防产妇会阴撕裂伤,尤其是会阴Ⅲ°裂伤.根据会阴裂伤判断标准[2],Ⅲ°裂伤是指阴道口裂伤、会阴裂伤以及肛门括约肌裂伤,严重时甚至达到直肠壁,可造成大便失禁.
作者:杨靓;陈志美;吴小青;李仁兰;甘秀妮 刊期: 2015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apr-YTF)对急性梗死心肌实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促修复的影响.方法 将造模成功的AMI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和实验观察组(apr-YTF),分别给予MSCs以及相应药物心肌注射,PcLab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测定在体心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缝隙连接蛋白43(Cx43),RT-PCR检测心脏早期发育基因NKx2.5.结果 实验观察组动物的心功能恢复好;心肌细胞Cx43阳性着色颗粒呈分散样改变,主要分布于端端连接的闰盘区域和侧侧连接的胞膜上,实验观察组的IOD值高;各组NKx2.5均有一定水平的表达,实验观察组表达强,而模型对照组则只有极弱的表达.结论 apr-YTF能促进MSCs移植修复急性梗死心肌,改善心功能.
作者:李勇华;郑景辉;袁肇凯 刊期: 2015年第34期
功能基因组时代的到来使各种生物组学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代谢组学为其重要分支.代谢组学关注的是代谢循环中分子量小于1 000的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反映外界刺激或遗传修饰的细胞或组织的代谢应答变化[1].外界刺激、遗传改变等对机体的影响终表现为代谢产物相应的改变,另外,相对于基因组学对个人信息暴露的可能、蛋白质组学价格的昂贵性等,代谢组学拥有更接近临床、费用更低等优势,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作者:胡兰 刊期: 2015年第34期
急性周围神经损伤是个古老而又棘手的医学难题,各种损伤因素导致突发周围神经结构及功能不同程度的损伤,引起肢体运动、感觉及温度调节等功能障碍,病残率极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病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众多学者一直在为推动该病的研究、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努力,促使急性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及损伤修复研究在不断地发展和前进.
作者:程兴龙;王培 刊期: 2015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