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霆芳;张巧月;刘应科
目的:探讨mecA基因在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SA )中的表达水平与耐药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SA菌株186株,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并提取DNA ,运用PCR扩增mecA基因。结果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30.65%(57/186),其中56株 MRSA和129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中有10株检出mecA基因阳性;除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外,MRSA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MSSA ,携带mecA基因的菌株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不携带mecA基因的菌株,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临床分离菌株中含mecA基因的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可见mecA基因在SA的耐药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陈小凤;彭洋;毕嘉琪;姚振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建立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实时荧光定量 PCR-Sanger测序突变检测方法,并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EGFR基因热点突变区域19、21外显子为研究位点设计特异性扩增、测序引物,利用已知野生型、突变型样品,以T A克隆技术构建相应质粒作为标准品,建立EGFR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Sanger测序突变检测方法,并进行方法学和应用评估。结果成功构建了EGFR基因19、21外显子野生型、突变型质粒。建立了EGFR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Sanger测序突变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101 copy/μL ),重复性好(19、21外显子实时荧光定量 PCR部分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42%、3.52%和0.97%、2.44%)。该法与传统Sanger测序法同时检测20份临床样品,结果完全相符。结论成功建立了可用于临床样品检测的EGFR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Sanger测序突变检测方法。
作者:王倩;罗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与开放性手术处理复杂性肾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25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2例患者进行PCNL治疗(微创组),53例患者进行开放性手术治疗(开放组),对两组患者的结石清除情况、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为30~100 min ,平均(45.32±10.52)min;开放组手术时间为50~130 min ,平均(70.41±11.36)min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开放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5.85%(19/53),微创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33%(6/72),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结石清除率和术后住院时间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复杂性肾结石,PCNL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郑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因学及鉴别诊断,以便及时治疗,改善临床预后,减少晚期肝病的发生。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以肝功能异常原因待查入院的患者,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肝脏肿瘤、胆管梗阻等疾病,对后诊断出的疾病进行分析。结果182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诊断共涉及9种疾病,前3位疾病分别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38.46%(70/182)、药物性肝损害(DILI)25.82%(47/182)和自身免疫性肝病(ALD)16.48%(30/182),其他依次为布加综合征、EB病毒感染各2.75%(5/182),Wilson病2.20%(4/182),巨细胞病毒感染、结缔组织病各1.65%(3/182),肝功能异常原因未明8.24%(15/182)。结论在不明原因的肝病中,以NAFLD、DILI及ALD常见,据此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作者:丁静;田文广;王世伟;周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来该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单次给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分次给药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和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5 d后,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其中观察组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发生冠状动脉病变8例(16.00%);对照组发生冠状动脉病变13例(26.00%),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较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显著,且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渝华;郭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心肌钙蛋白I(cTnI)与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检测对提高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诊疗效果的作用。方法检测47例NSTEMI患者(NSTEMI组)在治疗前、后及6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cTnI和Hcy水平,并通过统计学方法验证这两项指标对于判断 NSTEMI诊疗效果的价值。结果 NSTEMI组血清cTnI为(2.37±0.65)ng/mL、Hcy为(19.23±2.94)μmol/L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cTnI(0.33±0.14)ng/mL、Hcy(10.62±3.27)μmol/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cTnI与 Hcy指标检测灵敏度分别为95.74%和85.11%,特异性分别为85.71%和90.48%;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达到97.87%和98.41%;NSTEMI组治疗后的cTnI和Hcy水平均显著下降并接近正常水平。结论 cTnI和Hcy联合检测不仅可用于NSTEMI的诊断,而且对于NSTEMI的疗效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卫丰;贺敏;李靖;吴志斌;王璇琳;苏建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根据新电子胎心监护图形,探讨胎心监护Ⅱ类图形的潜在风险。方法将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在该院住院分娩的400例产妇的产前胎心监护分别归类,对其中Ⅰ类(对照组)及Ⅱ类(观察组)胎心监护图形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产妇中出现羊水污染、剖宫产、羊水少、脐带异常病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胎盘老化及新生儿死亡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种胎心监护异常中变异减少组中的羊水污染率高于胎心过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心过速组中的羊水污染率高于延长加速与无效加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Ⅱ类胎心监护图形相比Ⅰ类胎心监护图形对胎儿预示着潜在风险,需加强产前及产时的胎心监护。
作者:张玮;祝圆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老龄化不断加重,高血压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目前其发病率接近20%,严重威胁老年人群的生命健康[1]。高血压属于慢性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控制血压,会使患者变得焦虑、抑郁,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无法得到理想的血压控制效果[2]。病案管理模式是由病案管理员和社区医生、精神科医生相互协作,治疗和管理社区老年高血压合并抑郁症患者的一种治疗模式。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于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将100例社区老年高血压合并抑郁症患者实施高血压病案管理,对患者进行连续性、系统性的随访,并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个体化、按时跟踪干预,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海燕;钟久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社区冠心病患者在康复管理中使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的价值。方法将21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阿司匹林和联合用药两组,每组108例,阿司匹林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联合用药组患者给予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用药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59%,与阿司匹林组(77.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患者1年,联合用药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3.70%)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1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社区冠心病患者康复管理中使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且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宏慧;周和;黎丽芸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大肠癌患者82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该院体检健康成人30例作为对照组,检验血清CEA、VEGF和MMP-9水平,分析它们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CEA、VEGF和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不同肿瘤局部浸润、分化程度、Dukes分期患者亚组间血清CEA、VEGF和MMP-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分组、性别、部位、肿瘤大体分型亚组患者间血清CEA、VEGF和MMP-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82例大肠癌患者血清MMP-9水平与CEA、VEGF水平呈正相关(r=0.508、r=0.587,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血清CEA、VEGF和MMP-9水平异常升高,三者可能共同参与肿瘤的进展,通过早期检测血清CEA、VEGF和MMP-9水平有助于判断疾病进展状况。
作者:刘秋霞;冯军;赵志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颈胸部巨淋巴结增生症(GLNH)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GLNH患者的影像学特点,4例均行64排螺旋CT扫描,其中1例另行1.50TMRI检查,均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CT平扫层厚为1.50~2.00mm,增强扫描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100mL,注射速率3mL/s,双期扫描时间分别为25、45s。MRI检查使用1.50T磁共振,行SE序列扫描,层厚5.00mm,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注射液。结果本组4例患者中3例为单发较大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1例为双侧颈部及腋窝淋巴结肿大。3例局灶型病变大为77.00mm×75.00mm×50.00mm,病灶边界清楚,密度或信号均匀。CT平扫显示等密度,MRI平扫T1WI为等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CT和MRI均表现为明显的持续强化,强化形式均匀,中央无坏死,包膜完整。病理结果为透明血管型3例,浆细胞型1例。结论GLNH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及MRI检查对该病的诊断有极大的帮助。
作者:刘触灵;旷连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应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评估测试量表(CAT)或改良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呼吸困难指数(mMRC)分级以及6分钟步行试验(6MWT)评价COPD患者健康状况、呼吸困难程度和运动耐力,并分析其评分结果与COPD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pred)及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PH)的相关性。方法对70例确诊COPD患者进行CAT、mMRC评分及6MWT ,综合评价评分系统之间以及各评分系统与患者肺功能气流受限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对COPD合并PH组与单纯 COPD 组的 CAT、mMRC 评分及6分钟步行的距离(6MWD )进行比较。结果 CAT 评分与6MWD 呈负相关(r=-0.623,P<0.01),与 FEV1% pred无相关性(P=0.159)。CAT 与 mMRC呈正相关(r=0.492,P=0.000),mMRC与6MWD呈负相关(r=-0.514,P=0.000),与FEV1% pred无相关性(P>0.05)。COPD合并PH组与单纯COPD组CAT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MWD作为筛查COPD是否合并PH准确性高,CAT次之。采用CAT判定COPD合并PH风险性的诊断截断点为21。结论 CAT评分与6MWD相关性较好,与FEV1% pred无相关性,CAT评分更适用于整体评价COPD总体严重性,分数高者合并PH可能性大。
作者:郭媛媛;张旭华;陈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花生根乙醇提取物对丙酸睾酮(T P )诱导未去势成年大鼠前列腺增生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花生根乙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其中对照组大鼠正常喂饲,不用药;模型组及各治疗组皮下注射TP5mL·kg -1·d-1,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同时灌胃不同剂量的花生根乙醇提取物(剂量分别为10mL·kg -1· d-1、5mL·kg -1·d-1、1mL·kg -1·d-1),连续14d。各组均于第15d处死,取前列腺、精囊和睾丸组织并称重,计算各腺体指数[腺体湿质量(mg)/体质量(g)];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花生根乙醇提取物高、中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前列腺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花生根乙醇提取物抑制前列腺增生作用具有量效关系。花生根乙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睾丸指数、精囊指数、体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花生根乙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治疗组Bcl-2和Bax 蛋白表达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Bcl-2和Bax 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花生根乙醇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抑制前列腺增生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凋亡基因的Bcl-2和Bax蛋白比例平衡关系,促进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细胞凋亡达到治疗的效果。
作者:闫学红;罗晓冰;卑占宇;马永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比较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F-URS)与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3年5~9月来该院治疗上段输尿管结石且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F-URS组和MPCNL组,每组60例,观察对比术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F-URS组与MPCNL组初始结石清除率分别为68.33%和9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个月后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6.67%和98.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URS组和MPCNL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5.33±11.57)min和(53.75±17.31)min ,术后住院日分别为(3.05±0.62)d和(5.43±1.84)d ,术后第1天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分别为(1.70±1.37)分和(3.68±1.57)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Hb)下降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有手术指征的输尿管上段结石,F-URS在结石清除率方面与MPCNL疗效相当,且其较MPCNL有更高的安全性及更短的术后住院时间,在有条件开展F-U RS的科室应列为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李天敏;王洛夫;兰卫华;蒋建新;万江华;聂志林;江军;张克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构建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核心蛋白1(UQCRC1)重组腺病毒载体,探讨UQCRC1对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PCR法从cDNA 文库钓取 UQCRC1基因,经SalⅠ和XbaⅠ双酶切,插入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 ,将鉴定后的pAdTrack-UQCRC1转化BJ 5183菌,筛选阳性克隆后用脂质体介导转染293T细胞,整合包装成重组腺病毒并转染H9c2心肌细胞,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和 UQCRC1基因与蛋白表达;并检测细胞活性和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结果成功构建了UQCRC1重组腺病毒;UQCRC1过表达能显著增加缺氧/复氧后H9c2心肌细胞的活性(P<0.05),减少LDH的释放(P<0.05)。结论 UQCRC1对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有保护作用,其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UQCRC1在心肌保护中的作用及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易婷婷;李洪;吴潇潇;杨天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拟态(VM )的表达,分析VEGF、VM及食管鳞癌临床病理及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方法本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常规对40例食管鳞癌的石蜡标本切片进行VEGF染色、CD34及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复染。计算VM及VEGF的相对抗原水平。分析VEGF和VM之间的相关性,以及VEGF、VM和食管鳞癌之间的关系。结果40例食管鳞癌中VM 阳性22例(55.00%),VEGF阳性23例(57.50%)。VM 和VEGF表达(P<0.005)有相关性。VEGF及VM表达在肿瘤分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表达在肿瘤分期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VM表达在肿瘤分期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及VM 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鳞癌中存在 VM 结构,且与VEGF表达相关。VM 和VEGF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高度相关。
作者:王龙;戴天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咸阳市某高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对食品中丙烯酰胺(A A )的知晓率和膳食摄入量情况。方法选择28种大学生经常食用的油炸及烘烤食品作为被调查对象,采用食物频数法对整群抽取的1~5年级248名预防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进行膳食问卷调查。结果38.71%的大学生从未听说A A ,32.26%听说过但不知A A是何物,11.29%知晓其危害;大学生每人AA的膳食摄入量约为31.57μg/d ,且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之间AA膳食摄入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被调查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对AA的知晓率相对较低,应加强AA相关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
作者:齐宝宁;孟娟娟;陈丽剑;成振红;高倩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蛇毒抗菌肽OH-CATH和壳聚糖(几丁糖)作为人工植入物涂层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效果。方法预处理导尿管和涤纶补片(对照组、几丁糖组、头孢组和抗菌肽组)后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测定各组1d及将其置入血浆中7d后对大肠埃希菌标准株(E .coli ATCC 25922)和耐头孢菌素大肠埃希菌临床耐药株的抑菌活性值U。结果在E .coli ATCC 25922中,头孢组和抗菌肽组在1、7 d均有很强的抑菌效果,头孢组的抑菌活性均强于抗菌肽组( P<0.05);在E .co li耐药株中,头孢组无抑菌活性,而抗菌肽组在1、7 d有显著抑菌活性(P<0.01)。结论蛇毒抗菌肽OH-CATH对E .coli ATCC 25922及耐药株均有显著的抑菌效果,并肯定了它应用于人工植入物涂层的价值。
作者:李思熳;余果宇;翟国敏;高振华;申吉泓;彭滟程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戊巴比妥钠、乌拉坦、咪达唑仑与氯氨酮/速眠新Ⅱ复合麻醉3种麻醉方法在兔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成年健康雄性家兔120只分为3组,每组40只,分别予以不同麻醉药物进行麻醉:A组戊巴比妥钠肌内注射;B组乌拉坦经耳缘静脉注射;C组咪达唑仑与氯氨酮/速眠新Ⅱ复合肌内注射。分别记录各组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呼吸频率及心率、麻醉并发症、苏醒时间、追加麻醉药物情况及术后病死率。结果 B、C组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4.53±0.65)、(3.56±1.31) min ,与A组比较明显缩短(P<0.05);B组麻醉维持时间为(152.12±12.53)min ,与 A、C组比较明显延长(P<0.05);C组麻醉苏醒时间为(31.05±5.73)min ,与A、B组比较明显缩短(P<0.05),需要追加麻药物的概率及术后1个月病死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咪达唑仑与氯氨酮/速眠新Ⅱ复合麻醉效果确切,术中未观察到动物明显的呼吸、心率抑制,安全性与可控性高,对实验动物长期存活影响较小,是兔骨缺损修复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欧阳毅;夏瑗优;张一辰;王琼仁;于博;于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血尿酸(SUA)与代谢综合征(MS)及各代谢组分的相互关系。方法将147例年龄大于60岁的女性MS患者根据合并代谢组分的数量分为MSⅠ、Ⅱ、Ⅲ组,比较3组之间的SUA差异;采用四分位法将SUA分为4组,比较4组间代谢组分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S各代谢组分与SUA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MSⅠ、Ⅱ组与MSⅢ组的SU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A4个区间q25(<44.31mg/L)、q50(44.31~53.24mg/L)、q75(>53.24~62.68mg/L)和q100(>62.68mg/L)患者的腰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空腹血糖(FP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UA<44.31mg/L比较,SUA44.31~53.24、>53.24~62.68、>62.68mg/L3个区间的MS发生风险分别为1.87(95%CI1.35~2.59)、2.71(95%CI1.88~3.91)和4.88(95%CI3.12~7.63)。SUA的危险因素有腰围(OR=2.56,95%CI1.52~4.31)、TG(OR=2.21,95%CI1.63~3.00)、SBP(OR=1.68,95%CI1.33~2.12)、DBP(OR=1.84,95%CI1.41~2.40)、FPG(OR=2.16,95%CI1.68~2.78)和代谢组分合并数量(OR=2.87,95%CI1.89~4.36),SUA的保护因素有HDL-C(OR=0.48,95%CI0.29~0.79)。结论SUA和MS各组分可能存在着相互作用。
作者:钟雷;宋雪萍;张宇虹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