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穗源;肖扬;童作明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T淋巴细胞相关的慢性呼吸系统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自从Mosmann等[1]发现以分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干扰素γ(interferon γ,IFN-γ)为特征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helper T lymphocyte,Th)1和以分泌IL-4、IL-5、IL-13为特征的Th2细胞以来,Th1/Th2应答失衡一直被认为是经典的发病机制而应用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中.
作者:赵燕;程晓明;王长征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CRT无反应患者的可能原因.方法 收集接受CRT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8例,CRT后定期随访,比较CRT前、后患者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8.72±8.31)个月,20例接受CRT的患者心功能改善,LVEF增加(P<0.05),8例患者对CRT无反应.结论 CRT能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CRT反应与患者是否合并基础心脏疾病、左心室电极植入位置以及是否存在心脏机械收缩不同步有关.
作者:刘西平;秦瑶;郝星;李立;王冬梅;郭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对大失血手术患者自体血回输的安全性和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30例Rh D阴性大失血的手术患者,采用自体CellSaver 5型血液回收机,通过负压吸引管路,将术野内出血收集到储血滤过器中,在收集血液的同时加入含肝素的生理盐水,血液回收完毕,将洗涤后的红细胞悬液回输患者.记录术中失血量及回输血量,检测术前、术后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血清Na+、K+、Cl-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30名患者术中总出血量为43 500 mL,平均出血量为(1 450.4±97.6)mL,经血液回收机处理获得血液19 650 mL,总回输血量19 650 mL,平均回输血量(655.2±54.7)mL.术后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术前、术后患者PT,APTT,血清Na+、K+、Cl-浓度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自体血回输安全、有效,是减少异体输血,开源节流的有效方法.
作者:胡小兵;肖素香;王伯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已成为目前治疗重度颈动脉硬化狭窄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方法[1].重视术前评估,严格把握外科干预指征,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史伟浩;谭晋韵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小肠出血一般是指Treitz韧带到回盲部之间的肠道出血,临床表现多表现为慢性贫血、黑便、褐色大便、暗红色血便或血便,重者可大出血.小肠解剖结构独特,长约6~8 m,是人体冗长的器官,肠襻在腹腔内重叠、挤压、曲折,各肠段通过肠系膜附着于后腹壁;加之小肠不断蠕动,位置不固定以及既往检查手段有限,使小肠出血的临床诊治十分棘手.
作者:陈潇迪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法(PiCCO)监测在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救治中的应用.方法 对5例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在积极进行综合救治的基础上进行了PiCCO监测.结果 5例患儿初始表现为心率快、每搏指数低、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高,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高于正常范围或正常,心脏指数稍低于正常范围或正常.经过治疗,患儿的心率均逐渐减慢、每搏指数逐渐升高、EVLWI逐渐下降;除1例患儿SVRI呈上升趋势、GEDVI维持较高水平外,其余4例患儿的SVRI和GEDVI均逐渐下降.结论 PiCCO监测有助于实时掌握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肺水肿、心脏功能及心脏前、后负荷情况,指导临床救治.
作者:李轶男;周立新;誉铁鸥;马明远;方滨;毛克江;温伟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慢性激光刺激对人体衰老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168名某激光研究所人员按是否进行激光作业分为暴露组(n=90)和非暴露组(n=78).采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浆Klotho蛋白含量,采用比色法检测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浓度,采用流式荧光原位杂交(Flow-FISH)检测淋巴细胞端粒长度.结果 暴露组及非暴露组人员血浆Klotho蛋白水平、红细胞MDA浓度、淋巴细胞端粒长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浆Klotho蛋白、红细胞SOD与MDA、淋巴细胞端粒长度与激光暴露无明显相关,亚组分析显示暴露组中吸烟人员的红细胞SOD浓度明显低于非暴露组(P<0.05).结论 慢性激光刺激对衰老相关指标无直接影响,但可能导致吸烟人员红细胞SOD浓度降低.
作者:唐刚;司良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心脏储备功能指标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的评估价值.方法 将136例CHF 患者作为心衰组,46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6 min 步行试验(6MWT),采用心脏储备无创监测系统检测舒张期时限与收缩期时限比值(D/S),评价LVEF、6MWT及D/S值与心功能状态的相关性.结果 心衰组患者的6MWD、D/S值、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采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显示,D/S值、6WMD与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659,P<0.01;r=-0.561,P<0.01);LVEF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203,P<0.05).结论 D/S值能较好反映CHF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可作为评估心功能的一个新型有效指标.
作者:吴晓军;秦俭;郭兴明;卢德林;肖守中;肖子夫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高尿酸血症患者与健康人血浆的代谢差异情况,寻找差异代谢标志物,为探讨高尿酸血症病因及与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关系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分析高尿酸血症患者(高尿酸血症组)和健康者(对照组)血浆代谢物图谱,采用MarkerLynx X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校正和归一化处理,应用SIMCA-P+12.0.1软件对样品进行分组并采用正交信号校正和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SC-PLS-DA)分析.分析结果以二维、三维得分图和载荷图的形式表示,根据OSC-PLS-DA模型的 VIP值及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等筛选出差异性代谢物.结果 高尿酸血症组与对照组分别呈现聚类分布,两组之间未见交叉与重叠,得到了明显区分.初步确认6种化合物(质荷比分别为282.279 2、496.340 0、280.263 2、79.020 3、256.263 2及284.294 5)为区分高尿酸血症与健康人的潜在的血浆差异性代谢标志物.结论 建立了利用液相色谱-质谱技术进行高尿酸血症血浆代谢组学研究的方法,为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预测和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马文峰;马志刚;王万山;周娅;俞守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30例原发性闭经患者细胞遗传学主要特征及其与性腺发育的关系.方法 抽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培养、制片、烤片、胰酶消化、染色,后镜检.镜下计数30个核型,绘图并分析3个核型.有嵌合现象的加数100个核型.采用美国-VS染色体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在30例原发性闭经患者中共检出正常核型19例,占总数的63.33%;异常核型11例,占总数的36.67%.其中,结构异常1例,占异常核型的9.09%;数目异常7例,占异常核型的63.64%;多X综合征2例,占异常核型的18.18%;性反转3例,占异常核型的27.27%.在所有异常核型中,45,X核型6例,占异常核型的54.55%,嵌合型与纯合型各占一半.X染色体结构异常1例,占异常核型9.09%,X染色体数目异常7例,占异常核型63.64%.结论 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原发性闭经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小梅;刘高峰;王春景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白藜芦醇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介导的促乳腺癌细胞增殖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本研究以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免疫印迹法检测MCF-7细胞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p-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及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不同浓度IGF-1(10、20、40 ng/mL)可促进MCF-7细胞增殖,而不同浓度白藜芦醇(10、25、50 μmol/L)对MCF-7细胞具有的增殖抑制作用,均具有浓度依赖性(P<0.05);白藜芦醇与IGF-1共同作用后,MCF-7细胞增殖明显降低(P<0.05);Wortmannin (10-6 mol/L)预处理后,IGF-1对MCF-7细胞的促增殖效应受到明显抑制(P<0.05);IGF-1(40 ng/mL)作用MCF-7细胞后,细胞中p-PI3K与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5),而以白藜芦醇(50 μmol/L)、IGF-1(40 ng/mL)共同作用MCF-7细胞后,细胞中p-PI3K与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IGF-1组(P<0.05).结论 白藜芦醇对IGF-1介导的促乳腺癌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该抑制效应与PI3K-AKT信号途径密切相关.
作者:郭慧琳;张献全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微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进化上高度保守,非编码蛋白质的单链小RNA分子.miR-27家族是众多miRNA中功能显著的一种,目前研究发现miR-27与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miR-27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有关miR-27与临床疾病的发生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作者:杨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阑尾杯状细胞类癌(goblet cell carcinoid,GCC)是原发于阑尾,同时具有腺样和内分泌分化特征的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本文报道2例GCC,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2例GCC来自本院2006年5月至2011年12月的档案材料,标本均经4%甲醛溶液固定,常规取材、脱水、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镜检.
作者:张晓娟;朱燕;杨其昌;沈屹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数字化医院与传统医院的不同点是运用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和各类应用软件,系统、及时、准确、便捷地对医疗服务和管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和反馈,实现医院各项业务数字化运作和智能化管理,并与医院外部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以此提升整个医院的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1].数字化医院建设是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医院管理和疾病诊治由经验管理到规范管理、标准化管理进而向区域医疗平台转变的一个社会性系统工程.
作者:车成业;赵桂秋;王青;胡丽婷;姜楠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前路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Hoffa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收集Hoffa骨折12例,患者接受前外侧及前内侧入路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术后均行石膏固定.根据Hoffa骨折术后功能评估标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本组12例患者均获12~20个月随访.经影像学检查证实骨折均骨性愈合,无骨折坏死征象,平均愈合时间为3.8个月.根据Hoffa骨折术后功能评估标准,本组膝关节功能优良9例,可3例,无差评者.无深部感染、内固定松动及股骨髁缺血性坏死病例发生.结论 前路空心钉治疗Hoffa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李宏;朱建平;蔡福金;胡一平;孙子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桡骨小头骨折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及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47例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将早期行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的34例患者作为内固定组,而另13例行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术的患者作为假体置换组,假体均为单极桡骨小头假体.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多项相关指标及术后关节功能.结果 47例随访10~30个月,平均14.5个月.内固定组患者肘关节评分的平均分值为92.6分,其中,优21例,良8例,中5例,差0例,优良率为85.3%;肘关节屈曲角度为118°~135°,平均125°,前臂旋后角度为60°~90°,平均75°;前臂旋前角度为70°~95°,平均82°.假体置换组患者关节评分的平均分值为93分,其中,优7例,良4例,中2例,差0例,优良率为84.6%;肘关节屈曲角度为118°~135°,平均126°;前臂旋后角度为60°~90°,平均74°;前臂旋前角度为70°~95°,平均83°.两组患者疗效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骨性愈合,无桡神经损伤和早期桡骨小头坏死.所有患者均无肘关节外翻畸形、桡骨小头假体脱位、尺桡关节脱位、异位骨化、迟发性尺神经炎等并发症,X线摄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未见假体移位及松动.结论 桡骨小头骨折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及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术均适用于桡骨粉碎性小头骨折的治疗.
作者:杨明;周明全;贾小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脑肿瘤手术后纳美芬对患者血浆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葡萄糖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8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脑肿瘤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常规治疗组(n=90,术后采用常规治疗)及纳美芬治疗组(n=95,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纳美芬8 μg·kg-1·d-1,持续6 d).选择同期入院尚未接受颅内手术的44例脑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纳美芬治疗第2天(d2)、第4天(d4)、第6天(d6)时检测患者血浆皮质醇、ACTH及葡萄糖浓度;术后第3、5、7、14、60天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估,术后第90天采用卡氏身体功能状态(KPS)评分进行远期疗效评价.结果 除外d6时间点,常规治疗组与纳美芬治疗组患者在其余时间点的血浆皮质醇、ACTH、葡萄糖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d2、d4、d6时间点,纳美芬治疗组患者的血浆皮质醇、ACTH、葡萄糖浓度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以第3天GCS评分结果为基数,纳美芬治疗组患者累计意识等级上升情况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纳美芬治疗组患者在术后第14天和术后第60天的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远期预后(KPS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术后使用纳美芬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浆皮质醇、ACTH、葡萄糖水平,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邓民强;田仁副;潘柯;周晗;姜清泉;向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心包腔内灌注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方法 将45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化疗组(n=22)和CIK组(n=23),均行心包腔穿刺引流术,彻底引流心包积液.化疗组患者于心包腔内灌注顺铂(60 mg)及地塞米松(5 mg);CIK组患者于心包腔内灌注CIK细胞悬液.两组患者定期复查心包积液、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结果 化疗组及CIK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1.8%(18/22)、95.6%(22/23),化疗组患者存在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及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而CIK组患者的上述不良反应均未发生,CIK组患者白细胞减少及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化疗组(P<0.05).结论 CIK细胞心包腔内灌注是一种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的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方法.
作者:熊锐华;田秀荣;姚红兵;任庆;唐新云;李金燕;曾丽莎;黄桂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聚维酮碘冲洗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阑尾切除术的207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按术中是否采用聚维酮碘冲洗切口分为观察组(n=105)和对照组(n=102),所有患者接受同一手术医生、采用相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0.5%聚维酮碘溶液及生理盐水冲洗,然后拭净切口;对照组患者术中仅拭净切口,未采用0.5%聚维酮碘溶液冲洗.结果 对照组102例患者中,切口感染16例,切口感染率为15.69%;观察组105例患者中,切口感染6例,切口感染率为5.71%.两组患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发生局部红肿19例,其发生率为18.63%;观察组患者发生局部红肿8例,其发生率为7.62%,两组患者的局部红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聚维酮碘溶液冲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可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肖承佐;李应军;王金宝;郝俊;董功航;王连涛;林洪胜;徐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小剂量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麻醉中预防寒战和牵拉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单纯足月妊娠并接受剖宫产术的产妇40例,均实施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并按麻醉用药分为舒芬太尼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舒芬太尼组产妇采用0.75%布比卡因(1 mL)、舒芬太尼(5 μg,0.1 mL)、10%葡萄糖(0.5 mL)作为麻醉用药;对照组产妇采用0.75%布比卡因(1 mL)、10%葡萄糖(0.5 mL)作为麻醉用药.记录两组产妇寒战和牵拉痛的发生情况、麻醉中大感觉阻滞平面和踝关节运动恢复时间及手术时间;记录术前,注药后1、3、5、10 min及术毕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新生儿出生后1、5 min 时的Apgar评分等.结果 舒芬太尼组产妇牵拉痛的发生率以及麻醉后寒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麻醉期间平均动脉压、心率、大感觉阻滞平面、踝关节运动恢复时间、手术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舒芬太尼联合布比卡因的蛛网膜下腔注射可有效预防剖宫产术产妇麻醉后寒战,并减少牵拉痛的发生.
作者:范文锋;蒋建平;钟东海;李智睿;莫志仙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