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例阑尾杯状细胞类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张晓娟;朱燕;杨其昌;沈屹

关键词:阑尾, 杯状细胞类癌, 临床资料, 内分泌肿瘤, 石蜡包埋, 分化特征, 档案材料, 病理特征, 苏木素, 液固, 脱水, 神经, 染色, 切片, 镜检, 甲醛, 标本
摘要:阑尾杯状细胞类癌(goblet cell carcinoid,GCC)是原发于阑尾,同时具有腺样和内分泌分化特征的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本文报道2例GCC,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2例GCC来自本院2006年5月至2011年12月的档案材料,标本均经4%甲醛溶液固定,常规取材、脱水、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镜检.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髂腹股沟皮瓣联合带蒂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

    目的 探讨髂腹股沟皮瓣联合带蒂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例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清创后,将髂腹股沟皮瓣和带蒂股前外侧皮瓣的皮缘缝合,形成袋状瓦合式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缺损.结果 6例手术患者,共12个皮瓣完全成活,2例患者在皮瓣蒂部有糜烂,在皮瓣断蒂时进行了修整.术后门诊及电话随访3~12个月,皮瓣血液循环及外形良好,皮肤耐磨,恢复了保护性感觉.结论 髂腹股沟皮瓣联合带蒂股前外侧皮瓣可较好地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

    作者:王金龙;徐斌;王兵;严志新;夏云;何雪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35例自发性结肠穿孔的诊疗体会

    目的 探讨自发性结肠穿孔的病因和诊疗策略,进一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10年10月该院收治的35例自发性结肠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自发性结肠穿孔患者术中证实穿孔位于乙状结肠18例,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11例,降结肠3例,横结肠靠近肝曲处2例,盲肠1例,上述穿孔均位于结肠系膜缘对侧.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均显示为非特异性炎症改变,未见肿瘤细胞.发生切口感染15例,经换药及切口二期缝合,切口愈合.全组治愈32例,死亡3例,病死率为8.57%,患者均死于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早期手术,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彻底清除腹腔内污染物,充分引流是治疗自发性结肠穿孔的关键.

    作者:童富云;黎可;徐金明;黄聪;饶伟;王连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小肠出血性疾病诊断技术的现状及进展

    小肠出血一般是指Treitz韧带到回盲部之间的肠道出血,临床表现多表现为慢性贫血、黑便、褐色大便、暗红色血便或血便,重者可大出血.小肠解剖结构独特,长约6~8 m,是人体冗长的器官,肠襻在腹腔内重叠、挤压、曲折,各肠段通过肠系膜附着于后腹壁;加之小肠不断蠕动,位置不固定以及既往检查手段有限,使小肠出血的临床诊治十分棘手.

    作者:陈潇迪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数字化医院模式下眼科数字化建设的思考

    数字化医院与传统医院的不同点是运用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和各类应用软件,系统、及时、准确、便捷地对医疗服务和管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和反馈,实现医院各项业务数字化运作和智能化管理,并与医院外部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以此提升整个医院的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1].数字化医院建设是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医院管理和疾病诊治由经验管理到规范管理、标准化管理进而向区域医疗平台转变的一个社会性系统工程.

    作者:车成业;赵桂秋;王青;胡丽婷;姜楠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白藜芦醇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促乳腺癌细胞增殖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白藜芦醇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介导的促乳腺癌细胞增殖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本研究以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免疫印迹法检测MCF-7细胞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p-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及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不同浓度IGF-1(10、20、40 ng/mL)可促进MCF-7细胞增殖,而不同浓度白藜芦醇(10、25、50 μmol/L)对MCF-7细胞具有的增殖抑制作用,均具有浓度依赖性(P<0.05);白藜芦醇与IGF-1共同作用后,MCF-7细胞增殖明显降低(P<0.05);Wortmannin (10-6 mol/L)预处理后,IGF-1对MCF-7细胞的促增殖效应受到明显抑制(P<0.05);IGF-1(40 ng/mL)作用MCF-7细胞后,细胞中p-PI3K与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5),而以白藜芦醇(50 μmol/L)、IGF-1(40 ng/mL)共同作用MCF-7细胞后,细胞中p-PI3K与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IGF-1组(P<0.05).结论 白藜芦醇对IGF-1介导的促乳腺癌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该抑制效应与PI3K-AKT信号途径密切相关.

    作者:郭慧琳;张献全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纳美芬对脑肿瘤术后患者血浆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葡萄糖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肿瘤手术后纳美芬对患者血浆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葡萄糖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8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脑肿瘤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常规治疗组(n=90,术后采用常规治疗)及纳美芬治疗组(n=95,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纳美芬8 μg·kg-1·d-1,持续6 d).选择同期入院尚未接受颅内手术的44例脑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纳美芬治疗第2天(d2)、第4天(d4)、第6天(d6)时检测患者血浆皮质醇、ACTH及葡萄糖浓度;术后第3、5、7、14、60天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估,术后第90天采用卡氏身体功能状态(KPS)评分进行远期疗效评价.结果 除外d6时间点,常规治疗组与纳美芬治疗组患者在其余时间点的血浆皮质醇、ACTH、葡萄糖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d2、d4、d6时间点,纳美芬治疗组患者的血浆皮质醇、ACTH、葡萄糖浓度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以第3天GCS评分结果为基数,纳美芬治疗组患者累计意识等级上升情况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纳美芬治疗组患者在术后第14天和术后第60天的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远期预后(KPS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术后使用纳美芬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浆皮质醇、ACTH、葡萄糖水平,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邓民强;田仁副;潘柯;周晗;姜清泉;向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13例先天性束带综合征的治疗及观察

    先天性束带综合征(congenital constricting band syndrome,CCBS)为临床少见病种,对此类疾病的称谓较多,如先天性环沟畸形、先天性绞扼轮综合征、Streeter′s畸形等.患儿出生时身体出现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环绕肢体软组织的凹陷,多发于小腿、足趾、前臂及手指等,偶尔在躯干亦有发现,可同时伴肢体畸形.

    作者:袁希;陈亮;毕胜;陶灵;李世荣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株中Claudin-6、CD44V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中Claudin-6、CD44V6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laudin-6及CD44V6蛋白在正常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黏膜、胃腺癌组织及胃癌MKN28、SGC7901、BGC823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正常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黏膜及胃腺癌组织中,Claudin-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65.0%、53.3%,呈明显降低趋势(χ2=7.758,P<0.05);CD44V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45.0%、77.8%,呈明显增高趋势(χ2=15.917,P<0.05).肿瘤侵及浆膜层者Claudin-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侵及肌层及以内者(P<0.05);而其CD44V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侵及肌层及以内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Claudin-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而其CD44V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在不同性别、年龄、分化程度及有无脉管侵犯的患者中,Claudin-6和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Claudin-6与CD44V6表达呈负相关(r=-0.986,P<0.05).在MKN28、SGC7901、BGC823细胞中,Claudin-6和CD44V6免疫染色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laudin-6及CD44V6在胃癌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检测Claudin-6及CD44V6的表达有助于判断胃癌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作者:孟冬月;张俊会;郭云岭;李娜;魏世平;郭民英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聚维酮碘冲洗预防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观察

    目的 探讨聚维酮碘冲洗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阑尾切除术的207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按术中是否采用聚维酮碘冲洗切口分为观察组(n=105)和对照组(n=102),所有患者接受同一手术医生、采用相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0.5%聚维酮碘溶液及生理盐水冲洗,然后拭净切口;对照组患者术中仅拭净切口,未采用0.5%聚维酮碘溶液冲洗.结果 对照组102例患者中,切口感染16例,切口感染率为15.69%;观察组105例患者中,切口感染6例,切口感染率为5.71%.两组患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发生局部红肿19例,其发生率为18.63%;观察组患者发生局部红肿8例,其发生率为7.62%,两组患者的局部红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聚维酮碘溶液冲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可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肖承佐;李应军;王金宝;郝俊;董功航;王连涛;林洪胜;徐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ASPP家族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ASPP1、ASPP2及iASPP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对3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ASPP1、ASPP2及iASPP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ASPP1、ASPP2 mRNA的表达水平(0.651±0.214、0.703±0.184)显著低于正常膀胱组织(0.923±0.182、0.963±0.208)(P<0.05),而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iASPP mRNA的表达水平(0.508±0.227)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0.305±0.136) (P<0.05).ASPP1、ASPP2及iASPP mRNA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 ASPP1、ASPP2及iASPP mR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可能参与了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病.

    作者:唐以众;王健;陈国俊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心脏储备功能指标评估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研究

    目的 探讨心脏储备功能指标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的评估价值.方法 将136例CHF 患者作为心衰组,46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6 min 步行试验(6MWT),采用心脏储备无创监测系统检测舒张期时限与收缩期时限比值(D/S),评价LVEF、6MWT及D/S值与心功能状态的相关性.结果 心衰组患者的6MWD、D/S值、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采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显示,D/S值、6WMD与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659,P<0.01;r=-0.561,P<0.01);LVEF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203,P<0.05).结论 D/S值能较好反映CHF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可作为评估心功能的一个新型有效指标.

    作者:吴晓军;秦俭;郭兴明;卢德林;肖守中;肖子夫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13例非典型淋巴增生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非典型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ALPD)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 选择该院收治的13例ALPD患者,行骨髓穿刺涂片、B超检查,部分患者行淋巴结活检、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IgH重排.采用干扰素α-1b 30 μg,皮下注射,每周2~3次;泼尼松5~15 mg,口服,每日2~3次.根据血常规WBC计数和成熟淋巴细胞比值变化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如果WBC、成熟淋巴细胞比值降低,则泼尼松逐渐减量至维持剂量,同时适时给予支持治疗.6个月后复查血常规,骨髓象,并行淋巴结、肝、脾B超检查.结果 治疗后,13例患者头昏、乏力、耳鸣、发热等非特异性症状均消失或减轻,其中11例患者在6个月内症状消失,2例减轻.治疗后外周血血常规指标、骨髓中异常淋巴细胞比值及网状细胞比值基本恢复正常.治疗6个月后行B超检查,患者淋巴结、肝、脾肿大恢复正常5例,部分恢复4例.结论 干扰素α-1b联合泼尼松治疗ALPD,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深入探讨.

    作者:蒋荣;齐振华;曹鹏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维生素K1、酚磺乙胺联合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维生素K1、酚磺乙胺联合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400例具有不同程度凝血功能障碍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K1治疗组、酚磺乙胺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100例.常规治疗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以补充凝血因子(如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血小板等)为主要治疗方法;K1治疗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维生素K1治疗;酚磺乙胺治疗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酚磺乙胺治疗;联合治疗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加用维生素K1、酚磺乙胺治疗.另外选取100例凝血功能正常的新生儿作为正常对照组.药物剂量:维生素K1 1 mg/次,1次/d;酚磺乙胺 0.125 g/次,1次/d,连用3 d为1个疗程,治疗均以1个疗程为限,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其凝血功能,分析用药前、后各组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4组患儿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儿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4组凝血功能障碍的新生儿中,联合治疗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较其他各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好;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维生素K1、酚磺乙胺在改善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联合治疗的疗效尤为显著.

    作者:苏国生;黄积德;梁荣伟;李永康;罗月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30例原发性闭经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目的 探讨30例原发性闭经患者细胞遗传学主要特征及其与性腺发育的关系.方法 抽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培养、制片、烤片、胰酶消化、染色,后镜检.镜下计数30个核型,绘图并分析3个核型.有嵌合现象的加数100个核型.采用美国-VS染色体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在30例原发性闭经患者中共检出正常核型19例,占总数的63.33%;异常核型11例,占总数的36.67%.其中,结构异常1例,占异常核型的9.09%;数目异常7例,占异常核型的63.64%;多X综合征2例,占异常核型的18.18%;性反转3例,占异常核型的27.27%.在所有异常核型中,45,X核型6例,占异常核型的54.55%,嵌合型与纯合型各占一半.X染色体结构异常1例,占异常核型9.09%,X染色体数目异常7例,占异常核型63.64%.结论 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原发性闭经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小梅;刘高峰;王春景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顺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顺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7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髓内钉组(n=38,采用顺行髓内钉内固定)及钢板组(n=38,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记录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肩关节Neer评分法和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法综合评估肩关节功能.结果 髓内钉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骼愈合时间显著优于钢板组(P<0.05).髓内钉组、钢板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53%、21.05%,肩肘关节功能的优良率分别为84.21%、65.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顺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具有固定牢固、肩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穗源;肖扬;童作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Th17应答在哮喘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T淋巴细胞相关的慢性呼吸系统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自从Mosmann等[1]发现以分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干扰素γ(interferon γ,IFN-γ)为特征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helper T lymphocyte,Th)1和以分泌IL-4、IL-5、IL-13为特征的Th2细胞以来,Th1/Th2应答失衡一直被认为是经典的发病机制而应用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中.

    作者:赵燕;程晓明;王长征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Caspase-3和Caspase-8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GBE)对硫代乙酰胺(TAA)所致肝损伤大鼠的肝脏保护作用及其对肝组织Caspase-3、Caspase-8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模型组(n=15)及GBE组(n=45),GBE组再分为GBE低剂量组(n=15)、GBE中剂量组(n=15)及GBE高剂量组(n=15).GBE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灌服GBE 50、100、200 mg/kg,1次/d,连续30 d;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大鼠灌服生理盐水.模型组及GBE低、中、高剂量组大鼠于灌服第28天用TAA(300 mg/kg)行腹腔注射,隔天注射1次,共3次;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所有大鼠均于末次注射后24、48、72 h采血,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用逆转录PCR检测大鼠肝组织Caspase-3、Caspase-8 mRNA的表达情况,并对Caspase-3、Caspase-8的活性进行检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明显升高,肝组织Caspase-3、Caspase-8 mRNA水平上调;而与模型组比较,GBE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明显降低,肝组织Caspase-3、Caspase-8 mRNA水平下调.结论 GBE可通过调节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抑制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肝细胞凋亡,从而对肝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王树芳;李萌;徐海英;邢雪琨;黄青松;李永海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ADA、CRP、CEA、CA153检测对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中腺苷脱氨酶(ADA)、C反应蛋白(CRP)、癌胚抗原(CEA)与糖链抗原153(CA153)在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42例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患者作为结核组,6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恶性组,以酶比色法、免疫比浊法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上述患者胸腔积液中ADA、CRP 、CEA和CA153浓度.结果 结核组胸腔积液ADA和CRP的诊断敏感性均显著高于CEA和CA153(P<0.01),而其诊断特异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胸腔积液CEA、CA153的诊断敏感性均显著高于CEA和CA153(P<0.01),ADA、CEA、CA153的诊断特异性均显著高于CRP(P<0.01).以胸腔积液CEA>10 ng/mL及CA153>25 U/mL为诊断标准,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0.8%、86.3%;而以CEA>10 ng/mL、CA153>25 U/mL及ADA<35 U/L 和CRP<4.0 mg/L联合检测为诊断标准,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提高到93.8%、95.3%.以胸腔积液ADA>35 U/L,CRP>4.0 mg/L为诊断标准,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4.8%、88.7%;而以ADA>35 U/L,CRP>4.0 mg/L及CEA<10 ng/mL和CA153<25 U/mL联合检测时,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提高到97.2%、92.6%.结论 联合检测胸腔积液ADA、CRP 、CEA和CA153可明显提高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侯振江;侯建章;周秀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前入路空心钉置入治疗Hoffa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前路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Hoffa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收集Hoffa骨折12例,患者接受前外侧及前内侧入路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术后均行石膏固定.根据Hoffa骨折术后功能评估标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本组12例患者均获12~20个月随访.经影像学检查证实骨折均骨性愈合,无骨折坏死征象,平均愈合时间为3.8个月.根据Hoffa骨折术后功能评估标准,本组膝关节功能优良9例,可3例,无差评者.无深部感染、内固定松动及股骨髁缺血性坏死病例发生.结论 前路空心钉治疗Hoffa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李宏;朱建平;蔡福金;胡一平;孙子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长春瑞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37例乳腺癌肝转移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长春瑞滨联合卡培他滨(NX化疗方案)并序贯卡培他滨治疗乳腺癌肝转移(BCL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7例BCLM患者接受NX化疗方案治疗,长春瑞滨25 mg/m2,d1、8,卡培他滨1 000 mg/m2,2次/d,d1~14,有效者于治疗4~6个周期后采用序贯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直至病情进展或不能耐受;骨转移者每3周予双磷酸盐抗骨破坏治疗1次.结果 37例患者化疗1~8个周期,中位4个周期,共化疗146个周期.CR 0例(0.00%),PR 18例(48.65%),SD 11例(29.73%),疾病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8例(21.62%),有效率48.65%(18/37),疾病控制率78.38%(29/37),9例治疗有效患者采用序贯卡培他滨单药维持治疗2~12个周期,进展时间为7.0~12.6个月,中位4.2个月.主要影响因素为多线化疗,一线或二线药物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主要有中性粒细胞减少、消化道反应、神经毒性、静脉炎,以Ⅰ、Ⅱ级不良反应为主.结论 NX化疗方案序贯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毒性反应可耐受,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BCLM进展.

    作者:陈云兰;韩江琼;赵金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