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h17应答在哮喘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赵燕;程晓明;王长征

关键词:哮喘, T淋巴细胞, 白细胞介素类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T淋巴细胞相关的慢性呼吸系统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自从Mosmann等[1]发现以分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干扰素γ(interferon γ,IFN-γ)为特征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helper T lymphocyte,Th)1和以分泌IL-4、IL-5、IL-13为特征的Th2细胞以来,Th1/Th2应答失衡一直被认为是经典的发病机制而应用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中.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PiCCO监测在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救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法(PiCCO)监测在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救治中的应用.方法 对5例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在积极进行综合救治的基础上进行了PiCCO监测.结果 5例患儿初始表现为心率快、每搏指数低、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高,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高于正常范围或正常,心脏指数稍低于正常范围或正常.经过治疗,患儿的心率均逐渐减慢、每搏指数逐渐升高、EVLWI逐渐下降;除1例患儿SVRI呈上升趋势、GEDVI维持较高水平外,其余4例患儿的SVRI和GEDVI均逐渐下降.结论 PiCCO监测有助于实时掌握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肺水肿、心脏功能及心脏前、后负荷情况,指导临床救治.

    作者:李轶男;周立新;誉铁鸥;马明远;方滨;毛克江;温伟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长春瑞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37例乳腺癌肝转移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长春瑞滨联合卡培他滨(NX化疗方案)并序贯卡培他滨治疗乳腺癌肝转移(BCL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7例BCLM患者接受NX化疗方案治疗,长春瑞滨25 mg/m2,d1、8,卡培他滨1 000 mg/m2,2次/d,d1~14,有效者于治疗4~6个周期后采用序贯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直至病情进展或不能耐受;骨转移者每3周予双磷酸盐抗骨破坏治疗1次.结果 37例患者化疗1~8个周期,中位4个周期,共化疗146个周期.CR 0例(0.00%),PR 18例(48.65%),SD 11例(29.73%),疾病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8例(21.62%),有效率48.65%(18/37),疾病控制率78.38%(29/37),9例治疗有效患者采用序贯卡培他滨单药维持治疗2~12个周期,进展时间为7.0~12.6个月,中位4.2个月.主要影响因素为多线化疗,一线或二线药物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主要有中性粒细胞减少、消化道反应、神经毒性、静脉炎,以Ⅰ、Ⅱ级不良反应为主.结论 NX化疗方案序贯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毒性反应可耐受,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BCLM进展.

    作者:陈云兰;韩江琼;赵金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XELOX化疗方案用于老年晚期胃癌患者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XELOX化疗方案用于老年晚期胃癌患者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45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按采用的化疗方案分为A组(n=22)及B组(n=23),A组患者采用XELOX方案全身化疗,每21天为1个周期,共2个周期;B组患者采用FOLFOX4方案全身化疗,每2周为1个周期,共4个周期.评价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B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4.5%、26.1%,生活质量改善有效率分别为72.7%、47.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周围神经毒性及手足综合征,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A、B组患者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5.3、4.2个月,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6、8.3个月.结论 XELOX方案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低,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胡章华;毛绍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突发性耳聋关系的研究

    目的 研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第4内含子的27 bp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多态性(4 b/4 a)与突发性耳聋(SSHL)的关系.方法 将150例SSHL患者按是否有合并症分为合并症组(患者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脂代谢疾病,n=78)及无合并症组(患者无合并症,n=72).将5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PCR检测eNOS基因第4内含子的27 bp VNTR多态性(4 b/4 a).结果 无合并症组患者血清中没有扩增出4 a/a基因型,而对照组和合并症组患者的基因型中涵盖4 a/a、4 b/b、和4 b/a 3种基因型.合并症组与无合并症组患者3种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症组患者的2种等位基因(4 b、4 a)与无合并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症组患者的4 b/b、4 b/a、4 a/a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为48.85%(64/131)、66.67%(10/15)、100.00%(4/4),4 b和4 a等位基因合并症的患病率分别为50.71%(71/140)和70.00%(7/10).结论 eNOS 4 a等位基因可作为筛选SSHL高危人群的靶基因.

    作者:樊军;张晓进;石磊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聚维酮碘冲洗预防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观察

    目的 探讨聚维酮碘冲洗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阑尾切除术的207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按术中是否采用聚维酮碘冲洗切口分为观察组(n=105)和对照组(n=102),所有患者接受同一手术医生、采用相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0.5%聚维酮碘溶液及生理盐水冲洗,然后拭净切口;对照组患者术中仅拭净切口,未采用0.5%聚维酮碘溶液冲洗.结果 对照组102例患者中,切口感染16例,切口感染率为15.69%;观察组105例患者中,切口感染6例,切口感染率为5.71%.两组患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发生局部红肿19例,其发生率为18.63%;观察组患者发生局部红肿8例,其发生率为7.62%,两组患者的局部红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聚维酮碘溶液冲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可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肖承佐;李应军;王金宝;郝俊;董功航;王连涛;林洪胜;徐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基于液相色谱-质谱技术的高尿酸血症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高尿酸血症患者与健康人血浆的代谢差异情况,寻找差异代谢标志物,为探讨高尿酸血症病因及与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关系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分析高尿酸血症患者(高尿酸血症组)和健康者(对照组)血浆代谢物图谱,采用MarkerLynx X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校正和归一化处理,应用SIMCA-P+12.0.1软件对样品进行分组并采用正交信号校正和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SC-PLS-DA)分析.分析结果以二维、三维得分图和载荷图的形式表示,根据OSC-PLS-DA模型的 VIP值及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等筛选出差异性代谢物.结果 高尿酸血症组与对照组分别呈现聚类分布,两组之间未见交叉与重叠,得到了明显区分.初步确认6种化合物(质荷比分别为282.279 2、496.340 0、280.263 2、79.020 3、256.263 2及284.294 5)为区分高尿酸血症与健康人的潜在的血浆差异性代谢标志物.结论 建立了利用液相色谱-质谱技术进行高尿酸血症血浆代谢组学研究的方法,为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预测和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马文峰;马志刚;王万山;周娅;俞守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儿童、青少年肥胖症的流行现状及病因探讨

    肥胖的真正含义是人体内脂肪细胞增多或细胞体积增大,或者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导致体内脂肪成分显著增高.有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肥胖很有可能延续至成年人,并且与许多成年期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导致这些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急剧上升[1].

    作者:李显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进展

    无论手术技术与内植入物如何先进,肱骨髁间骨折的治疗仍旧面临着较大挑战,它仍是创伤骨科中较难治疗的关节内骨折之一[1].其中,肱骨远端C型骨折因涉及肱骨远端关节面,且多发生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治疗尤为棘手.骨折线位置越低,越难稳定固定;骨折越粉碎,越难解剖复位.随着骨折治疗理论、技术的提高以及手术器械及内固定的发展,多数学者认为治疗成人肱骨远端C型骨折宜选择手术治疗以大程度地恢复肘关节功能[2].

    作者:刘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无反应原因的分析

    目的 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CRT无反应患者的可能原因.方法 收集接受CRT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8例,CRT后定期随访,比较CRT前、后患者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8.72±8.31)个月,20例接受CRT的患者心功能改善,LVEF增加(P<0.05),8例患者对CRT无反应.结论 CRT能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CRT反应与患者是否合并基础心脏疾病、左心室电极植入位置以及是否存在心脏机械收缩不同步有关.

    作者:刘西平;秦瑶;郝星;李立;王冬梅;郭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心脏储备功能指标评估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研究

    目的 探讨心脏储备功能指标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的评估价值.方法 将136例CHF 患者作为心衰组,46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6 min 步行试验(6MWT),采用心脏储备无创监测系统检测舒张期时限与收缩期时限比值(D/S),评价LVEF、6MWT及D/S值与心功能状态的相关性.结果 心衰组患者的6MWD、D/S值、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采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显示,D/S值、6WMD与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659,P<0.01;r=-0.561,P<0.01);LVEF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203,P<0.05).结论 D/S值能较好反映CHF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可作为评估心功能的一个新型有效指标.

    作者:吴晓军;秦俭;郭兴明;卢德林;肖守中;肖子夫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喉罩通气在小儿尿道下裂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比较喉罩通气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氯胺酮复合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在小儿尿道下裂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60例择期行尿道下裂成形术的患儿,年龄1~5岁,将其分为喉罩通气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喉罩组)和氯胺酮复合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组(氯胺酮组),比较两组患儿术中生命体征、苏醒时间、出室时间、术中体动、术后恶心与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七氟醚诱导后(T1)、切皮时(T2)、手术开始后30 min(T3)、手术开始后60 min (T4)、手术结束时(T5)喉罩组患儿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明显低于氯胺酮组(P<0.05);喉罩组患儿苏醒时间明显短于氯胺酮组(P<0.05);氯胺酮组患儿术中体动(头及上肢)、呛咳屏气及术后躁动明显多于喉罩组(P<0.05).结论 喉罩通气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尿道下裂手术具有诱导苏醒迅速、气道管理方便、有效抑制应激反应、术中血液动力平稳、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替代传统的氯胺酮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

    作者:刘聪霞;徐鹏;邴海龙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ASPP家族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ASPP1、ASPP2及iASPP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对3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ASPP1、ASPP2及iASPP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ASPP1、ASPP2 mRNA的表达水平(0.651±0.214、0.703±0.184)显著低于正常膀胱组织(0.923±0.182、0.963±0.208)(P<0.05),而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iASPP mRNA的表达水平(0.508±0.227)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0.305±0.136) (P<0.05).ASPP1、ASPP2及iASPP mRNA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 ASPP1、ASPP2及iASPP mR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可能参与了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病.

    作者:唐以众;王健;陈国俊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2例阑尾杯状细胞类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阑尾杯状细胞类癌(goblet cell carcinoid,GCC)是原发于阑尾,同时具有腺样和内分泌分化特征的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本文报道2例GCC,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2例GCC来自本院2006年5月至2011年12月的档案材料,标本均经4%甲醛溶液固定,常规取材、脱水、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镜检.

    作者:张晓娟;朱燕;杨其昌;沈屹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ADA、CRP、CEA、CA153检测对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中腺苷脱氨酶(ADA)、C反应蛋白(CRP)、癌胚抗原(CEA)与糖链抗原153(CA153)在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42例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患者作为结核组,6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恶性组,以酶比色法、免疫比浊法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上述患者胸腔积液中ADA、CRP 、CEA和CA153浓度.结果 结核组胸腔积液ADA和CRP的诊断敏感性均显著高于CEA和CA153(P<0.01),而其诊断特异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胸腔积液CEA、CA153的诊断敏感性均显著高于CEA和CA153(P<0.01),ADA、CEA、CA153的诊断特异性均显著高于CRP(P<0.01).以胸腔积液CEA>10 ng/mL及CA153>25 U/mL为诊断标准,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0.8%、86.3%;而以CEA>10 ng/mL、CA153>25 U/mL及ADA<35 U/L 和CRP<4.0 mg/L联合检测为诊断标准,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提高到93.8%、95.3%.以胸腔积液ADA>35 U/L,CRP>4.0 mg/L为诊断标准,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4.8%、88.7%;而以ADA>35 U/L,CRP>4.0 mg/L及CEA<10 ng/mL和CA153<25 U/mL联合检测时,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提高到97.2%、92.6%.结论 联合检测胸腔积液ADA、CRP 、CEA和CA153可明显提高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侯振江;侯建章;周秀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白藜芦醇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促乳腺癌细胞增殖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白藜芦醇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介导的促乳腺癌细胞增殖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本研究以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免疫印迹法检测MCF-7细胞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p-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及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不同浓度IGF-1(10、20、40 ng/mL)可促进MCF-7细胞增殖,而不同浓度白藜芦醇(10、25、50 μmol/L)对MCF-7细胞具有的增殖抑制作用,均具有浓度依赖性(P<0.05);白藜芦醇与IGF-1共同作用后,MCF-7细胞增殖明显降低(P<0.05);Wortmannin (10-6 mol/L)预处理后,IGF-1对MCF-7细胞的促增殖效应受到明显抑制(P<0.05);IGF-1(40 ng/mL)作用MCF-7细胞后,细胞中p-PI3K与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5),而以白藜芦醇(50 μmol/L)、IGF-1(40 ng/mL)共同作用MCF-7细胞后,细胞中p-PI3K与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IGF-1组(P<0.05).结论 白藜芦醇对IGF-1介导的促乳腺癌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该抑制效应与PI3K-AKT信号途径密切相关.

    作者:郭慧琳;张献全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纳美芬对脑肿瘤术后患者血浆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葡萄糖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肿瘤手术后纳美芬对患者血浆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葡萄糖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8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脑肿瘤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常规治疗组(n=90,术后采用常规治疗)及纳美芬治疗组(n=95,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纳美芬8 μg·kg-1·d-1,持续6 d).选择同期入院尚未接受颅内手术的44例脑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纳美芬治疗第2天(d2)、第4天(d4)、第6天(d6)时检测患者血浆皮质醇、ACTH及葡萄糖浓度;术后第3、5、7、14、60天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估,术后第90天采用卡氏身体功能状态(KPS)评分进行远期疗效评价.结果 除外d6时间点,常规治疗组与纳美芬治疗组患者在其余时间点的血浆皮质醇、ACTH、葡萄糖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d2、d4、d6时间点,纳美芬治疗组患者的血浆皮质醇、ACTH、葡萄糖浓度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以第3天GCS评分结果为基数,纳美芬治疗组患者累计意识等级上升情况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纳美芬治疗组患者在术后第14天和术后第60天的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远期预后(KPS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术后使用纳美芬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浆皮质醇、ACTH、葡萄糖水平,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邓民强;田仁副;潘柯;周晗;姜清泉;向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株中Claudin-6、CD44V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中Claudin-6、CD44V6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laudin-6及CD44V6蛋白在正常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黏膜、胃腺癌组织及胃癌MKN28、SGC7901、BGC823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正常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黏膜及胃腺癌组织中,Claudin-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65.0%、53.3%,呈明显降低趋势(χ2=7.758,P<0.05);CD44V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45.0%、77.8%,呈明显增高趋势(χ2=15.917,P<0.05).肿瘤侵及浆膜层者Claudin-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侵及肌层及以内者(P<0.05);而其CD44V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侵及肌层及以内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Claudin-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而其CD44V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在不同性别、年龄、分化程度及有无脉管侵犯的患者中,Claudin-6和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Claudin-6与CD44V6表达呈负相关(r=-0.986,P<0.05).在MKN28、SGC7901、BGC823细胞中,Claudin-6和CD44V6免疫染色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laudin-6及CD44V6在胃癌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检测Claudin-6及CD44V6的表达有助于判断胃癌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作者:孟冬月;张俊会;郭云岭;李娜;魏世平;郭民英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CIK细胞的心包腔内灌注在恶性心包积液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心包腔内灌注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方法 将45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化疗组(n=22)和CIK组(n=23),均行心包腔穿刺引流术,彻底引流心包积液.化疗组患者于心包腔内灌注顺铂(60 mg)及地塞米松(5 mg);CIK组患者于心包腔内灌注CIK细胞悬液.两组患者定期复查心包积液、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结果 化疗组及CIK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1.8%(18/22)、95.6%(22/23),化疗组患者存在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及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而CIK组患者的上述不良反应均未发生,CIK组患者白细胞减少及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化疗组(P<0.05).结论 CIK细胞心包腔内灌注是一种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的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方法.

    作者:熊锐华;田秀荣;姚红兵;任庆;唐新云;李金燕;曾丽莎;黄桂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顺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顺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7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髓内钉组(n=38,采用顺行髓内钉内固定)及钢板组(n=38,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记录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肩关节Neer评分法和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法综合评估肩关节功能.结果 髓内钉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骼愈合时间显著优于钢板组(P<0.05).髓内钉组、钢板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53%、21.05%,肩肘关节功能的优良率分别为84.21%、65.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顺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具有固定牢固、肩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穗源;肖扬;童作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维生素K1、酚磺乙胺联合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维生素K1、酚磺乙胺联合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400例具有不同程度凝血功能障碍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K1治疗组、酚磺乙胺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100例.常规治疗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以补充凝血因子(如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血小板等)为主要治疗方法;K1治疗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维生素K1治疗;酚磺乙胺治疗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酚磺乙胺治疗;联合治疗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加用维生素K1、酚磺乙胺治疗.另外选取100例凝血功能正常的新生儿作为正常对照组.药物剂量:维生素K1 1 mg/次,1次/d;酚磺乙胺 0.125 g/次,1次/d,连用3 d为1个疗程,治疗均以1个疗程为限,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其凝血功能,分析用药前、后各组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4组患儿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儿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4组凝血功能障碍的新生儿中,联合治疗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较其他各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好;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维生素K1、酚磺乙胺在改善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联合治疗的疗效尤为显著.

    作者:苏国生;黄积德;梁荣伟;李永康;罗月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