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进展

刘建

关键词: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尺神经, 预后
摘要:无论手术技术与内植入物如何先进,肱骨髁间骨折的治疗仍旧面临着较大挑战,它仍是创伤骨科中较难治疗的关节内骨折之一[1].其中,肱骨远端C型骨折因涉及肱骨远端关节面,且多发生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治疗尤为棘手.骨折线位置越低,越难稳定固定;骨折越粉碎,越难解剖复位.随着骨折治疗理论、技术的提高以及手术器械及内固定的发展,多数学者认为治疗成人肱骨远端C型骨折宜选择手术治疗以大程度地恢复肘关节功能[2].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35例自发性结肠穿孔的诊疗体会

    目的 探讨自发性结肠穿孔的病因和诊疗策略,进一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10年10月该院收治的35例自发性结肠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自发性结肠穿孔患者术中证实穿孔位于乙状结肠18例,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11例,降结肠3例,横结肠靠近肝曲处2例,盲肠1例,上述穿孔均位于结肠系膜缘对侧.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均显示为非特异性炎症改变,未见肿瘤细胞.发生切口感染15例,经换药及切口二期缝合,切口愈合.全组治愈32例,死亡3例,病死率为8.57%,患者均死于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早期手术,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彻底清除腹腔内污染物,充分引流是治疗自发性结肠穿孔的关键.

    作者:童富云;黎可;徐金明;黄聪;饶伟;王连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突发性耳聋关系的研究

    目的 研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第4内含子的27 bp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多态性(4 b/4 a)与突发性耳聋(SSHL)的关系.方法 将150例SSHL患者按是否有合并症分为合并症组(患者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脂代谢疾病,n=78)及无合并症组(患者无合并症,n=72).将5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PCR检测eNOS基因第4内含子的27 bp VNTR多态性(4 b/4 a).结果 无合并症组患者血清中没有扩增出4 a/a基因型,而对照组和合并症组患者的基因型中涵盖4 a/a、4 b/b、和4 b/a 3种基因型.合并症组与无合并症组患者3种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症组患者的2种等位基因(4 b、4 a)与无合并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症组患者的4 b/b、4 b/a、4 a/a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为48.85%(64/131)、66.67%(10/15)、100.00%(4/4),4 b和4 a等位基因合并症的患病率分别为50.71%(71/140)和70.00%(7/10).结论 eNOS 4 a等位基因可作为筛选SSHL高危人群的靶基因.

    作者:樊军;张晓进;石磊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30例Rh D阴性患者术中自体血回输的效果分析

    目的 对大失血手术患者自体血回输的安全性和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30例Rh D阴性大失血的手术患者,采用自体CellSaver 5型血液回收机,通过负压吸引管路,将术野内出血收集到储血滤过器中,在收集血液的同时加入含肝素的生理盐水,血液回收完毕,将洗涤后的红细胞悬液回输患者.记录术中失血量及回输血量,检测术前、术后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血清Na+、K+、Cl-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30名患者术中总出血量为43 500 mL,平均出血量为(1 450.4±97.6)mL,经血液回收机处理获得血液19 650 mL,总回输血量19 650 mL,平均回输血量(655.2±54.7)mL.术后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术前、术后患者PT,APTT,血清Na+、K+、Cl-浓度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自体血回输安全、有效,是减少异体输血,开源节流的有效方法.

    作者:胡小兵;肖素香;王伯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ADA、CRP、CEA、CA153检测对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中腺苷脱氨酶(ADA)、C反应蛋白(CRP)、癌胚抗原(CEA)与糖链抗原153(CA153)在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42例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患者作为结核组,6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恶性组,以酶比色法、免疫比浊法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上述患者胸腔积液中ADA、CRP 、CEA和CA153浓度.结果 结核组胸腔积液ADA和CRP的诊断敏感性均显著高于CEA和CA153(P<0.01),而其诊断特异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胸腔积液CEA、CA153的诊断敏感性均显著高于CEA和CA153(P<0.01),ADA、CEA、CA153的诊断特异性均显著高于CRP(P<0.01).以胸腔积液CEA>10 ng/mL及CA153>25 U/mL为诊断标准,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0.8%、86.3%;而以CEA>10 ng/mL、CA153>25 U/mL及ADA<35 U/L 和CRP<4.0 mg/L联合检测为诊断标准,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提高到93.8%、95.3%.以胸腔积液ADA>35 U/L,CRP>4.0 mg/L为诊断标准,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4.8%、88.7%;而以ADA>35 U/L,CRP>4.0 mg/L及CEA<10 ng/mL和CA153<25 U/mL联合检测时,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提高到97.2%、92.6%.结论 联合检测胸腔积液ADA、CRP 、CEA和CA153可明显提高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侯振江;侯建章;周秀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2例阑尾杯状细胞类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阑尾杯状细胞类癌(goblet cell carcinoid,GCC)是原发于阑尾,同时具有腺样和内分泌分化特征的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本文报道2例GCC,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2例GCC来自本院2006年5月至2011年12月的档案材料,标本均经4%甲醛溶液固定,常规取材、脱水、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镜检.

    作者:张晓娟;朱燕;杨其昌;沈屹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脊索瘤新型标记物Brachyury相关研究的进展

    脊索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恶性原发性骨肿瘤,它起源于原始胚胎脊索组织残余物,其年发生率约为0.51~8.00/1 000 000[1],占原发恶性骨肿瘤的1%~4%[2].脊索瘤好发于脊柱中轴的两端,其中,骶尾部占40%~50%,颅底部占35%~40%,只有少数发生于其余椎体,约占15%~20%[3].术后1年的患者中,其复发率约为20%[4].

    作者:刘栓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慢性激光刺激对人体衰老相关指标的影响

    目的 了解慢性激光刺激对人体衰老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168名某激光研究所人员按是否进行激光作业分为暴露组(n=90)和非暴露组(n=78).采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浆Klotho蛋白含量,采用比色法检测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浓度,采用流式荧光原位杂交(Flow-FISH)检测淋巴细胞端粒长度.结果 暴露组及非暴露组人员血浆Klotho蛋白水平、红细胞MDA浓度、淋巴细胞端粒长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浆Klotho蛋白、红细胞SOD与MDA、淋巴细胞端粒长度与激光暴露无明显相关,亚组分析显示暴露组中吸烟人员的红细胞SOD浓度明显低于非暴露组(P<0.05).结论 慢性激光刺激对衰老相关指标无直接影响,但可能导致吸烟人员红细胞SOD浓度降低.

    作者:唐刚;司良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MRI诊断55例膝关节损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5例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先行计算机X线摄影、16层螺旋CT扫描检查,再行MRI检查.结果 55例患者中,MRI发现半月板损伤32例,MRI诊断半月板损伤的准确性为87.3%(48/55),敏感性为93.1%(27/29),特异性为80.8%(21/26),假阳性率为19.2%(5/26),假阴性率为6.9%(2/29).MRI诊断骨损伤的准确性为65.5%(36/55),敏感性为38.5%(10/26),特异性为89.7%(26/29),假阳性率为10.3%(3/29),假阴性率为61.5%(16/26).MRI诊断韧带损伤的准确性为72.7%(40/55),敏感性为87.1%(27/31),特异性为54.2%(13/24),假阳性率为45.8%(11/24),假阴性率为12.9%(4/31).结论 MRI对各种膝关节损伤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闫瑞芳;李玉侠;韩东明;岳巍;王红坡;岳军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PiCCO监测在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救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法(PiCCO)监测在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救治中的应用.方法 对5例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在积极进行综合救治的基础上进行了PiCCO监测.结果 5例患儿初始表现为心率快、每搏指数低、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高,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高于正常范围或正常,心脏指数稍低于正常范围或正常.经过治疗,患儿的心率均逐渐减慢、每搏指数逐渐升高、EVLWI逐渐下降;除1例患儿SVRI呈上升趋势、GEDVI维持较高水平外,其余4例患儿的SVRI和GEDVI均逐渐下降.结论 PiCCO监测有助于实时掌握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肺水肿、心脏功能及心脏前、后负荷情况,指导临床救治.

    作者:李轶男;周立新;誉铁鸥;马明远;方滨;毛克江;温伟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30例原发性闭经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目的 探讨30例原发性闭经患者细胞遗传学主要特征及其与性腺发育的关系.方法 抽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培养、制片、烤片、胰酶消化、染色,后镜检.镜下计数30个核型,绘图并分析3个核型.有嵌合现象的加数100个核型.采用美国-VS染色体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在30例原发性闭经患者中共检出正常核型19例,占总数的63.33%;异常核型11例,占总数的36.67%.其中,结构异常1例,占异常核型的9.09%;数目异常7例,占异常核型的63.64%;多X综合征2例,占异常核型的18.18%;性反转3例,占异常核型的27.27%.在所有异常核型中,45,X核型6例,占异常核型的54.55%,嵌合型与纯合型各占一半.X染色体结构异常1例,占异常核型9.09%,X染色体数目异常7例,占异常核型63.64%.结论 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原发性闭经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小梅;刘高峰;王春景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MicroRNA-27的研究进展

    微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进化上高度保守,非编码蛋白质的单链小RNA分子.miR-27家族是众多miRNA中功能显著的一种,目前研究发现miR-27与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miR-27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有关miR-27与临床疾病的发生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作者:杨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儿童、青少年肥胖症的流行现状及病因探讨

    肥胖的真正含义是人体内脂肪细胞增多或细胞体积增大,或者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导致体内脂肪成分显著增高.有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肥胖很有可能延续至成年人,并且与许多成年期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导致这些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急剧上升[1].

    作者:李显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外科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术前评估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已成为目前治疗重度颈动脉硬化狭窄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方法[1].重视术前评估,严格把握外科干预指征,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史伟浩;谭晋韵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进展

    无论手术技术与内植入物如何先进,肱骨髁间骨折的治疗仍旧面临着较大挑战,它仍是创伤骨科中较难治疗的关节内骨折之一[1].其中,肱骨远端C型骨折因涉及肱骨远端关节面,且多发生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治疗尤为棘手.骨折线位置越低,越难稳定固定;骨折越粉碎,越难解剖复位.随着骨折治疗理论、技术的提高以及手术器械及内固定的发展,多数学者认为治疗成人肱骨远端C型骨折宜选择手术治疗以大程度地恢复肘关节功能[2].

    作者:刘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聚维酮碘冲洗预防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观察

    目的 探讨聚维酮碘冲洗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阑尾切除术的207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按术中是否采用聚维酮碘冲洗切口分为观察组(n=105)和对照组(n=102),所有患者接受同一手术医生、采用相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0.5%聚维酮碘溶液及生理盐水冲洗,然后拭净切口;对照组患者术中仅拭净切口,未采用0.5%聚维酮碘溶液冲洗.结果 对照组102例患者中,切口感染16例,切口感染率为15.69%;观察组105例患者中,切口感染6例,切口感染率为5.71%.两组患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发生局部红肿19例,其发生率为18.63%;观察组患者发生局部红肿8例,其发生率为7.62%,两组患者的局部红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聚维酮碘溶液冲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可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肖承佐;李应军;王金宝;郝俊;董功航;王连涛;林洪胜;徐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小肠出血性疾病诊断技术的现状及进展

    小肠出血一般是指Treitz韧带到回盲部之间的肠道出血,临床表现多表现为慢性贫血、黑便、褐色大便、暗红色血便或血便,重者可大出血.小肠解剖结构独特,长约6~8 m,是人体冗长的器官,肠襻在腹腔内重叠、挤压、曲折,各肠段通过肠系膜附着于后腹壁;加之小肠不断蠕动,位置不固定以及既往检查手段有限,使小肠出血的临床诊治十分棘手.

    作者:陈潇迪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纳美芬对脑肿瘤术后患者血浆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葡萄糖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肿瘤手术后纳美芬对患者血浆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葡萄糖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8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脑肿瘤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常规治疗组(n=90,术后采用常规治疗)及纳美芬治疗组(n=95,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纳美芬8 μg·kg-1·d-1,持续6 d).选择同期入院尚未接受颅内手术的44例脑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纳美芬治疗第2天(d2)、第4天(d4)、第6天(d6)时检测患者血浆皮质醇、ACTH及葡萄糖浓度;术后第3、5、7、14、60天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估,术后第90天采用卡氏身体功能状态(KPS)评分进行远期疗效评价.结果 除外d6时间点,常规治疗组与纳美芬治疗组患者在其余时间点的血浆皮质醇、ACTH、葡萄糖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d2、d4、d6时间点,纳美芬治疗组患者的血浆皮质醇、ACTH、葡萄糖浓度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以第3天GCS评分结果为基数,纳美芬治疗组患者累计意识等级上升情况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纳美芬治疗组患者在术后第14天和术后第60天的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远期预后(KPS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术后使用纳美芬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浆皮质醇、ACTH、葡萄糖水平,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邓民强;田仁副;潘柯;周晗;姜清泉;向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两种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桡骨小头骨折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及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47例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将早期行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的34例患者作为内固定组,而另13例行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术的患者作为假体置换组,假体均为单极桡骨小头假体.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多项相关指标及术后关节功能.结果 47例随访10~30个月,平均14.5个月.内固定组患者肘关节评分的平均分值为92.6分,其中,优21例,良8例,中5例,差0例,优良率为85.3%;肘关节屈曲角度为118°~135°,平均125°,前臂旋后角度为60°~90°,平均75°;前臂旋前角度为70°~95°,平均82°.假体置换组患者关节评分的平均分值为93分,其中,优7例,良4例,中2例,差0例,优良率为84.6%;肘关节屈曲角度为118°~135°,平均126°;前臂旋后角度为60°~90°,平均74°;前臂旋前角度为70°~95°,平均83°.两组患者疗效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骨性愈合,无桡神经损伤和早期桡骨小头坏死.所有患者均无肘关节外翻畸形、桡骨小头假体脱位、尺桡关节脱位、异位骨化、迟发性尺神经炎等并发症,X线摄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未见假体移位及松动.结论 桡骨小头骨折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及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术均适用于桡骨粉碎性小头骨折的治疗.

    作者:杨明;周明全;贾小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CIK细胞的心包腔内灌注在恶性心包积液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心包腔内灌注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方法 将45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化疗组(n=22)和CIK组(n=23),均行心包腔穿刺引流术,彻底引流心包积液.化疗组患者于心包腔内灌注顺铂(60 mg)及地塞米松(5 mg);CIK组患者于心包腔内灌注CIK细胞悬液.两组患者定期复查心包积液、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结果 化疗组及CIK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1.8%(18/22)、95.6%(22/23),化疗组患者存在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及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而CIK组患者的上述不良反应均未发生,CIK组患者白细胞减少及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化疗组(P<0.05).结论 CIK细胞心包腔内灌注是一种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的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方法.

    作者:熊锐华;田秀荣;姚红兵;任庆;唐新云;李金燕;曾丽莎;黄桂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无反应原因的分析

    目的 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CRT无反应患者的可能原因.方法 收集接受CRT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8例,CRT后定期随访,比较CRT前、后患者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8.72±8.31)个月,20例接受CRT的患者心功能改善,LVEF增加(P<0.05),8例患者对CRT无反应.结论 CRT能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CRT反应与患者是否合并基础心脏疾病、左心室电极植入位置以及是否存在心脏机械收缩不同步有关.

    作者:刘西平;秦瑶;郝星;李立;王冬梅;郭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