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张丽梅;潘红红;郭艳;何哲
目的 探讨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再次开颅手术后病情特点及治疗对策.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该院收治的行一次开颅手术262例为对照组,因迟发性颅内血肿再次手术42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出现呼吸、循环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SD)增多,部分凝血指标出现异常,两组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血红蛋白、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及酸中毒,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继发感染更多,感染更重.结论 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再次开颅术后病情加重,针对其病情特点需要在术中纠正低血红蛋白、低蛋白血症及凝血功能异常,术后加强支持及抗感染治疗.
作者:许毅;胡曦;刘科;邓永兵;肖虹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后遗症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在该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268例窒息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查阅文献总结出窒息新生儿后遗症出现的可能影响因素编制问卷,观察并记录窒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窒息新生儿出现后遗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23例窒息新生儿出现后遗症,后遗症发生率为8.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窒息新生儿出生时意识改变、出生时惊厥、窒息严重程度和临床治疗1周后症状未消失是窒息后遗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窒息新生儿后遗症发生率较高,不仅窒息新生儿出生时意识改变、惊厥或者严重程度与否直接影响患儿的预后,同时,窒息新生儿抢救正确及时与否也与患儿的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米弘瑛;刘凯;冉雄;何山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骨折内固定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于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方法选取该院2008年3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2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行骨折内固定术(对照组,n=61)和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n=61)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手术并发症.结果 经治疗后,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卧床时间等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而且术后下床功能锻炼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中,相对于骨折内固定术,全髋关节置换术操作简单,疗效显著,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手术方式.
作者:冼敬锋 刊期: 2013年第13期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居癌症首位,而75%~80%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入晚期,标准化疗方案疗效已达稳定水平,且效果较差,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针对特定靶点的个体化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4-间变型淋巴瘤激酶(echinoderm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like 4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EML4-ALK)融合基因是新发现的一个肿瘤相关基因[1],3%~13%的NSCLC患者含有此基因[1-4],为NSCLC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靶点,已有多种针对该靶点的ALK抑制剂进入临床研究.本文将从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NSCLC患者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临床特征、检测、临床研究及耐药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孙兵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通过比较洛索洛芬钠凝胶受试品与上市品在家兔经皮给药后的血浆药动学与给药部位皮下肌肉的药物分布特征,对在研的凝胶制剂进行经皮给药后的全身和局部吸收评价.方法 单次给予受试或上市的参比凝胶制剂,均匀涂于家兔背部及两侧裸露皮肤,于给药前和给药后0.00、0.08、0.25、0.50、0.75、1.00、1.50、2.00、3.00、4.00、5.00 h采用含肝素的真空采血管自耳缘静脉采血,待末次血样采集结束后,立即空气栓塞处死家兔,取出其背部给药部位的皮下骨骼肌,采用LC/MS/MS法测定血浆样品中和肌肉样品中洛索洛芬钠浓度.结果 两组动物的药动学参数以及给药后5h家兔背部骨骼肌洛索洛芬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经皮给药后在家兔体内具有相似的药动学特性.
作者:苏湲淇;龙波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大学生村干部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资料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整群抽取重庆市33个区县513名大学生村干部,分组进行团体测试.结果 重庆市大学生村干部SCL-90总分及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P<0.01),总分及强迫、抑郁、焦虑、精神病因子分也高于青年常模(P<0.01).SCL-90得分不受年龄、工龄、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等因素影响;性别组间比较,仅恐怖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村干部的SCL-90总均分与神经质、精神质、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679、0.319、0.302),与内外向、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0.135, 0.209).神经质、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总均分能显著地预测心理健康,解释率达58.9%.积极应对方式直接正性影响心理健康,神经质和消极应对方式直接负性影响心理健康,内外向通过积极应对方式间接正性影响心理健康,精神质通过消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负性影响. 结论 大学生村干部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重视,其与个性特点及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作者:刘耘;冯正直;杨亚玲;张健;甘丽英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评价冠状血管造影术(CAG)患者的辐射剂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90例接受CAG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剂量转换因数计算患者的有效剂量(ED),并分析患者体质量指数(BMI)、穿刺入路、透视时间、采集帧数及血管病变与患者ED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的平均累计剂量(DOSE)为400.54 mGy,平均总剂量面积乘积(DAP)为28.26 Gy· cm2,平均ED为5.23 mSv.透视时间、BMI及采集帧数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757、0.442、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肥胖、透视时间长和高采集帧数为CAG检查中的辐射剂量增加重要因素,熟练的术者及采用降低采集帧数的新技术,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作者:郁仁强;曾勇明;黄扬;彭刚;彭盛坤;谭欢;王杰;刘潇;孙静坤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采用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法与切开复位双接骨板固定法治疗移位型少年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6年5月至2010年3月,江苏省海安县中医院手术治疗移位型少年肱骨髁上骨折39例,其中,21例采用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克氏针组),18例采用切开复位双接骨板固定(双接骨板组).对两组手术治疗情况即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进行比较;按照Flynn标准和HSS标准于术后1 2个月时对所有患者的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比较.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Flynn标准和HSS标准,两组术后12个月时患侧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双接骨板组优于克氏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移位型少年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双接骨板固定法是较佳的方法.
作者:刘华;刘璠;魏爱淳;陈旭;陈绍洋 刊期: 2013年第13期
原发性失眠症(primary insomnia,PI)是一种排除药物或其他精神疾病的原因,在入睡或维持睡眠上存在困难[1].PI与注意力集中及记忆方面的缺陷有关,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和交际,另外还可能导致其他一些心理障碍,有如抑郁和焦虑2.失眠症是一种常见心理障碍,有调查发现有9%~15%的人受某种慢性失眠的困扰,1%~2%达到PI的临床标准,占各类就诊失眠患者的20%[3].PI的病理涉及了生理[4]、认知和行为等因素.认知理论强调对睡眠缺陷的扭曲感知、对睡眠的错误信念、控制睡眠的意向和努力以及对睡眠的忧虑等认知和情绪因素的作用.心理生理抑制模型认为正常的认知和情绪去唤醒被抑制是导致PI根本的原因.注意-意图-努力模型认为睡眠的自动性先后被选择性地注意睡眠、明显的睡眠意图以及为入睡作出的直接或间接努力所破坏.研究者们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心理病理模型,并且形成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法.本文旨在对这些理论模型和疗法进行综述.
作者:李海华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nasaltype,ENKTCL-N)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种少见类型,在亚洲国家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国家,男性多于女性.此病侵袭性较强,预后较差[1],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误治.现将本科收治的1例被误诊为成人Still病(a-dult-onset Still'S disease,AOSD)的NK/T细胞淋巴瘤患者详细资料进行分析和文献复习,总结经验,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临床资料患者,男,31岁,因咽痛2月余,伴鼻出血、发热1月余入院.患者自诉2012年2月初受凉后出现咽痛,1个月前起出现鼻出血、干咳和发热,体温38.5~39.0℃,为弛张热,发热前有畏寒.
作者:田锋;文振华;李敬扬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构建人DNA聚合酶δ2(DNA Polδ2)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胚胎肾细胞(HEK293)并观察其表达水平.方法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从人胚肺成纤维细胞(WI38细胞)扩增目的基因DNA Polδ2 cDNA片段,与pMD18T载体连接,构建质粒pMD-18T-Polδ2;将目的片段DNA Polδ2从质粒pMD-18T-Polδ2切下,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1(+)连接,构建正义及反义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1-Polδ2.应用脂质体转染试剂,分别将正义、反义真表达载体pcDNA 3.1-Polδ2,空载体pcDNA3.1(+)转染至HEK293细胞,同时设置阴性对照;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目的基因DNA Polδ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正义和反义DNA Polδ2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Polδ2中插入的目的片段与GENEBANK上DNA Polδ2 cDNA序列完全一致.RT-PCR方法显示正义及反义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组细胞的目的基因DNA Polδ2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空载体转染组及阴性对照组;Western blot显示正义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组细胞DNA Polδ2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反义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组细胞DNA Polδ2蛋白表达阴性.结论 人DNA Polδ2正义及反义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Polδ2构建成功.
作者:白书媛;王培昌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嗜酸乳杆菌(LA)对重型颅脑损伤(SHI)小鼠小肠肠神经系统(ENS)内乙酰胆酯酶(AchE)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方法 用改良Feeney自由落体法建立C57小鼠SHI模型72只,分为创伤组和假伤组,创伤组和假伤组均分别灌胃LA和MRS培养基,每组每种灌胃剂18只.于1、3、7d3个时相点取小鼠回肠末端,制作肌间神经丛铺片标本,采用AchE免疫荧光和NADPH-d组化染色观察AchE和NOS阳性神经元分布密度和染色情况.结果 创伤组灌胃不同药品成分1d后其AchE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余时相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A灌胃中,创伤与假伤组在伤后3dAchE阳性细胞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7d后创伤组灌胃LA后细胞恢复到稳定水平,与相同时相点假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3).结论 小鼠SHI后存在肠神经递质AchE和NOS的改变,LA对SHI后受损的AchE和NOS阳性细胞有显著的保护和修复作用,能有效改善SHI后肠动力不足.
作者:张索飞;高英丽;方欢;朱京慈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7~2011年收治的6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PLIF治疗的33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PLF治疗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骨性融合率、Nakai评分、椎间孔面积等情况.结果 手术结束后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Nakai评分对患者症状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发现观察组优良率为90.91%,对照组为87.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骨性融合率评价发现观察组为93.94%,而对照组仅为65.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后随访观察组椎间高度为(0.30±0.05)mm,椎间面积为(0.15±0.03)mm2;对照组椎间高度为(0.23±0.02)mm,椎间面积为(0.13±0.02)mm2,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手术创伤小、术后骨性融合卒高,且脊柱的生理恢复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罡;樊世峰 刊期: 2013年第13期
随着医学遗传学发展,人们对优生优育的要求也更加迫切,人类染色体的研究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医学遗传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的检查诊断.许多疾病与染色体缺陷有关,例如一些遗传疾病、男女不孕不育、习惯性流产、两性畸形和内分泌失调及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染色体检查和研究可以为这些疾病的筛查和病因诊断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常用的染色体检查方法是通过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进行分析,以往的方法是抽取新鲜的外周血立刻接种培养[1].但由于就诊患者就诊时间不同,患者不易集中采血检查.因此,有必要探索非同时采血贮存后再集中同步培养制作染色体标本的方法.现将这一制作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林江;徐灵玲;陶大昌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构建小鼠DUSP9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在小鼠Hepa1-6肝细胞中表达DUSP9蛋白.方法 采用RT-PCR方法,从小鼠肝组织获取DUSP9 cDNA片断,经双酶切、连接重组至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构建pEGFP DUSP9重组质粒,双酶切及DNA测序对该重组质粒进行鉴定.脂质体介导pEGFP-DUSP9转染Hepa1-6肝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DUSP9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pEGFP DUSP9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明构建完全正确,成功转染Hepa1-6肝细胞并高效表达,检测到明显上调的DUSP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DUSP9,并在Hepa1-6肝细胞中表达了DUSP9蛋白,可为研究DUSP9的生理功能及了解其在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进程中的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杨艳;向加林;欧阳旭红;尹玲;于国辉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口咽浅表良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RFA治疗包括乳头状瘤、纤维瘤、潴留囊肿、混合瘤及血管瘤等口咽浅表良性肿瘤34例.对术后疼痛、出血及治疗等进行观察.结果 34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口咽浅表良性肿瘤.术后患者均无明显疼痛主诉.术后无发声及呼吸等功能障碍,口咽部异物感等主观症状视觉疼痛评分(VAS)评分从术前(80.5±9.2)分降至术后(13.2±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6~24个月,临床治愈率为94.12%,显效率为2.94%,总有效率为97.06%,均无复发.结论 RFA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少,手术方法易掌握,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在治疗口咽浅表良性肿瘤方面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微创的治疗方法.
作者:渠晨晖;杨静;郭艳;余晓旭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上尿路梗阻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上尿路梗阻性病变81例,进行MSCT检查及尿路三维重建,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1例患者中输尿管结石56例,输尿管炎症6例,输尿管息肉1例,输尿管囊肿1例,输尿管癌7例,邻近组织恶性病变侵犯输尿管4例,膀胱癌5例,膀胱炎1例.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输尿管走行、腔内改变、梗阻部位及原因,且显示管壁及腔外情况清晰.结论MSCT图像质量好,对上尿路梗阻性病变的原因综合判断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谈瑞生;汪伟伟;刘霞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无创脑水肿监测仪在流行性乙型病毒性脑炎(简称乙型脑炎)患儿的监护应用及结果分析.方法 将30例乙型脑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并根据入院时临床表现为初期和极期分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对照组为排除了颅内病变和中枢神经疾病的患儿30例.采用BORN-BE无创脑水肿监测仪分别监测乙型脑炎患儿病程为初期(T1)、极期(T2)、恢复期(T3)及康复出院时(T4)4个时间段的脑干扰系数,并与颅内脑水肿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对15例典型乙型脑炎患儿在病程极期时使用20%甘露醇治疗后进行6h脑干扰系数连续监测.结果 入院时观察组脑干扰系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1组脑干扰系数低于观察2组(P<0.05);观察1组从T1~T2脑干扰系数上升达到大值,从T2~T4逐渐下降;未治愈乙型脑炎患儿T2~T3脑干扰系数无下降趋势;在T1和T2时间点脑干扰系数与脑水肿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典型15例极期乙型脑炎患儿经20%甘露醇治疗后2~3 h脑干扰系数明显降低.结论 BORN-BE无创动态监护仪可客观提示乙型脑炎患儿病程的进展和预后,在乙型脑炎发病机制研究、脱水剂选择和疗效判断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龚放;彭明清;王世伟;李远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腺样体肥大与白细胞介素-6(IL-6)、呼吸暂停综合征、分泌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的关系,评估腺样体切除术对耳鼻喉并发症的疗效.方法 对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在该院耳鼻喉科治疗的腺样体肥大患者79例,均行腺样体切除术,在术前、术后1个月作鼻内镜检查鼻咽部、声导抗和电测听测量听力、询问症状改变;依据鼻内镜检查结果将腺样体分为4级,采用ELISA法测量血清和腺样体中的IL-6,比较不同分级腺样体的IL-6水平,术前及术后耳鼻喉并发症情况.结果 腺样体肥大各级间呼吸暂停综合征、分泌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听力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70、10.80、9.85、12.60,P<0.05);腺样体切除后耳鼻咽喉各种并发症均得到有效改善;术后呼吸暂停综合征、分泌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和听力下降的发生显著少于术前(x2=15.30、9.50、13.20、7.90、5.80,P<0.05);腺样体中IL-6水平随分级显著增加(F=16.52,P<0.05);腺样体分级与IL-6、呼吸暂停综合征、分泌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听力下降呈正相关(r=0.51、0.42、0.46、0.37、0.34,P<0.05).结论 腺样体肥大通过炎症反应和机械性堵塞与耳鼻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切除腺样体可以有效治疗各种并发症.
作者:沈康;李文生;赵征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LAG)-D2病例的近期临床疗效、可行性、安全性以及相关的手术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同一手术团队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100例LAG-D2患者的临床资料,在腔镜下完成胃癌D2淋巴结清扫,胃周血管的离断,上腹正中辅助切口5~10 cm,重建消化道.结果 100例中95例成功完成LAG-D2手术,其中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8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23例,根治性全胃切除64例.上切缘到肿瘤的距离为(3.6±2.0)cm,下切缘到肿瘤的距离为(7.8±3.3)cm,淋巴结清扫平均为(20.5±3.3)枚.其中有13例术后出现CO2气腹相关并发症,患者清醒后感双肩疼痛,经持续吸氧24~48 h后完全缓解.5例中转开腹,1例吻合口沙眼瘘伴腹腔感染,重置黎氏双套管0.1%氯霉素生理盐水冲洗,术后44 d康复出院.结论 LAG-D2手术其近期疗效满意,在技术上是可行且安全的.
作者:桂林;蒋鹏程;张利远 刊期: 2013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