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任光;韦叶生;陈宏明;方文珠;黄庆;李荣颜;滕建昆;农珺;梁华清;凌彩霞
目的 评价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性反转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常规G显带方法分析3例生殖器发育障碍的社会性别为女性患者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并采用FISH分析其X、Y染色体.结果 FISH结果与G显带核型一致,3例患者均为46,XY女性性反转.结论 FISH 对于性反转颇具诊断价值,对中期分裂相有限及分散不佳的染色体标本均可作出明确诊断.
作者:方宁;刘祖林;万卫红;祁莹;陈代雄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腹腔镜技术已成为临床常规微创技术,由于其创伤小、痛苦轻、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近年来在小儿外科应用也日趋广泛,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以及小儿麻醉的安全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本研究探讨单纯七氟烷吸入麻醉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对循环、呼吸以及术后清醒的影响,并与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作对比研究.
作者:凤旭东;钟成跃;鲍乐乐;张杨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清α-醋酸萘酯酶(α-ANE)对肝病的诊断、动态监测和预后评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偶氮比色法对160例肝病组和40例对照组进行血清α-ANE测定.结果对照组血清α-ANE为(1 625±275)u/L,肝病组中急性肝炎患者血清α-ANE为(1 315±280)u/L;慢性肝炎患者血清α-ANE为(1 250±235)u/L;肝硬化患者血清α-ANE为(714±201)u/L;肝癌患者血清α-ANE为(950±162)u/L.结论 约92%肝病患者血清α-ANE活性有不同程度降低,肝硬化患者为突出.血清α-ANE活性变化可作为肝实质细胞功能和损伤程度的一项新的酶学指标,且该酶与AST/ALT、蛋白联合检查有助于慢性肝硬化的鉴别诊断,血清α-ANE测定对肝炎的治疗、动态监测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亚琴;臧素纲;周玉贵;刘昌元;陆晓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的疗效.方法 采用鼻内镜下电动切割器(美敦力施美德动力切割系统)行腺样体切除术56例(电动切割器组);应用美国杰西低温等离子ENT射频消融系统对腺样体进行低温射频消融切除术50例(低温等离子组).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电动切割器组出血量较低温等离子组大,鼻腔恢复正常通气时间长,对Ⅲ度肥大的腺样体需经口腔及鼻腔双径路才能完整切除.结论 鼻内镜下儿童腺样体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切除术与电动切割器腺样体切除术比较具有损伤轻微、无出血、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世飞;安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食管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以及其与肿瘤临床分期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探讨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TGF-β1水平的变化.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食管癌患者早期和晚期及正常对照者血清TGF- β1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对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TGF-β1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食管癌患者早期和晚期血清TGF-β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晚期较早期升高(P<0.01);食管癌转移组手术后血清TGF-β1水平比手术前高(P<0.01),无转移组手术后其水平较手术前明显降低(P<0.01),食管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与肿瘤的恶性化程度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TGF-β1在食管癌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促进作用,其水平可作为食管癌病情监测的指标,同时对肿瘤的临床分期、疗效和预后的判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唐任光;韦叶生;陈宏明;方文珠;黄庆;李荣颜;滕建昆;农珺;梁华清;凌彩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复方氟米松软膏是含0.02%氟米松及3%水杨酸的糖皮质激素复方制剂.颜艳等[1]研究结果提示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限局性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疗效确切.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作者对复方氟米松软膏与紫外负离子喷雾联合治疗神经性皮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并与单用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作对比,现报道如下.
作者:曹素芬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为主综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 将253例(302耳) 突发性耳聋患者分为GM1组136例(159耳)和对照组117例(143耳).GM1组使用GM1治疗,对照组采用ATP、辅酶A、肌苷和维生素C、丹参等治疗.两组还同时加用地塞米松、维生素B、吸氧等.结果 经治疗后,GM1组治愈率为48.10%,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治愈率为18.43%,有效率为61.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M1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肯定,但对于治疗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周翠英;骆文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特殊小儿食管异物及并发症处理方法.方法 列举83例较复杂小儿食管异物及13例并发症,用F0LEYS管方法取出4例;喉直达镜下取出1例;金属食道镜下圈套器取出1例;金属食道镜下钳取71例;颈侧切开、开胸取出3例;取时入胃、肠2例;行胃造瘘术、食管修补、结扎奇静脉1例.结果 83例中共治愈81例,治愈率为97.6%,平均治愈时间4.9d,好转1例,死亡1例,死亡率为1.2%.结论 小儿不同食管异物应用不同方法取出,避免食管穿孔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及时准确处理严重并发症是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的有力举措.
作者:赵绯;张亚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检查各部位的常用切面图在胎儿畸形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对98例胎儿畸形的超声切面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常用的正常超声切面图特征进行对照.结果 98例胎儿畸形声像图表现中86例胎儿畸形在产科常用超声切面上有直接或间接的改变.结论重视产前胎儿常用超声切面检查,对于提高产前畸形检出率有较高价值.
作者:姜川;匡能琼;郑远琴;陶中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鼻窦内窥镜手术造成鼻中隔穿孔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2001~2009年开展的鼻内镜手术3 613例中发生鼻中隔穿孔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鼻内镜手术3 613例中,发生鼻中隔穿孔6例,其中1例术中穿孔行1期修补失败,术后穿孔5例.结论 预防鼻窦内窥镜手术继发鼻中隔穿孔的发生,术前鼻内黏膜健康和术中操作精细准确是很重要的,同时提高手术技能、改进填塞技术及材料也是必要的.
作者:王智勇;段炼;李刚;梁绍伟;范勇;唐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深静脉顺行造影的临床价值.方法 1999年5月至2008年12月对1 147例患者1 230条下肢进行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造影资料.结果 下肢静脉疾病发病率前3位分别为原发性深瓣膜功能不全(PDVI),占49.51%;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及伴交通静脉功能不全,占29.10%;深静脉血栓后遗综合征(PTS),占15.93%.其他下肢静脉病变为先天性静脉发育异常[包括先天性静脉畸形肢体肥大综合征(KTS)、先天性深静脉无瓣症、下肢深静脉缺如或狭窄等]、深静脉瘤样扩张、髂静脉压迫、下腔静脉阻塞以及盆腔肿瘤等.结论 下肢深静脉造影是目前诊断下肢静脉疾病可靠的方法,而深静脉顺行造影是简单可靠的方法,是临床制订治疗措施的可靠依据.
作者:曾宏;施森;钟武;杨辉;何延政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瑞芬太尼与丙泊酚的联合应用是目前全凭静脉麻醉较为理想的搭配方法之一[1].作者观察这种麻醉方法用于外科腹腔镜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贺菲;申黎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长托宁和异丙酚用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小儿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行MSCT检查的复杂先心病小儿63例,ASA(美国麻醉师协会根据患者体质状态和手术危险性进行的分级)Ⅰ~Ⅱ级,开放外周静脉后静脉注射长托宁0.01mg/kg.2min后静脉注射异丙酚1~2mg/kg,注射造影剂前静脉注射异丙酚1~2mg/kg. 分别记录注射长托宁前后、注射异丙酚前后、注射造影剂前后心率(HR)、无创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等,记录患儿注射异丙酚后入睡时间、麻醉时间及苏醒时间,术后随访患儿有无缺氧发作、恶心、呕吐等. 结果 患儿注射长托宁后各时点HR、MAP、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异丙酚后HR、MA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O2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异丙酚后入睡时间为(13.92±4.26)s,麻醉时间为( 11.25±5.09)min,苏醒时间为(4.23±1.58)min.全组患儿均无缺氧发作、恶心、呕吐等. 结论 长托宁和异丙酚联合应用能够抑制腺体分泌,不增加心脏兴奋性,可以满足复杂先心病小儿MSCT检查要求.
作者:黄维勤;王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重庆市街头暗娼对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及需求现状,为开展进一步干预措施提供有利依据.方法 采取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整群抽取重庆市渝中区街头暗娼在知情同意下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和个人深入访谈.共问卷调查街头暗娼168人,访谈18人.结果 其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低(28%);多性伴,近1周接客数2~100次,平均16.25次;安全套使用率低,近1个月每次使用的频率为26.2%;性病感染率较高,近1年内有32%出现性病相关症状.结论 开展街头暗娼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免费发放安全套、自愿咨询检测及同伴教育的综合干预工作迫在眉睫.
作者:刘惠;曾缓;汪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已成为生物技术新药(new biotechnology drug)的主要品种.与传统的化学合成药物相比,其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即与体内正常生理物质十分接近,更易为机体吸收,其药理活性高、针对性强、毒性低.但由于多肽、蛋白质类药物(1)分子质量大、稳定性差、易被胃肠道中的蛋白水解酶降解;(2)生物半衰期短、生物膜渗透性差、生物利用度不高、不易通过生物屏障等,故其给药系统的研究一直是药剂学领域的一个热点.
作者:温辉;戴亚妮;周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发现于炎症区域(found in inflammatory zone,FIZZ)尚无统一的中文译名,是2000年新发现的一个富含半胱氨酸的分泌蛋白家族,其共同特征是N-末端的信号肽和C-末端富含半胱氨酸残基,具有特异的组织分布性[1].这个家族包括FIZZ1 (found in inflammatory zone 1)、FIZZ2(found in inflammatory zone 2)和FIZZ3(found in inflammatory zone 3),后者即为所谓的抵抗素(resistin).
作者:高凌云;李福平;何作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影响重型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的预后因素,并评价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10例重型HUS患儿临床资料,采用血浆置换加连续血液净化等综合治疗措施.结果 本组病例急性期均存活,溶血控制,肾及其他各脏器功能大多恢复正常.随访时间3个月至10年,血压、尿素氮(BUN)、肌酐(CRE)恢复正常8例,尿常规正常7例,尿常规轻度异常3例;反复发生溶血并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经积极治疗溶血控制,BUN、CRE均恢复正常;尿液检查正常1例,轻度蛋白尿、血尿1例,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1例.结论 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急性期病情轻重及是否早期采用以血浆置换加血液净化为主等综合治疗措施.
作者:白晓玲;孟建中;郑楠;王素霞;张莹莹;于颖;满立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E-钙黏素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为预测食管癌浸润转移及临床阻断食管癌转移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8例食管癌组织和30例正常食管组织中E-钙黏素蛋白的分布及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钙黏素蛋白在食管鳞癌和正常食管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1%(47/68)、100%(30/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E-钙黏素蛋白在高、中、低分化的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21/25)、72.4%(21/29)、51.1%(8/14),E-钙黏素蛋白在不同分化程度的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E-钙黏素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9%(22/38)、80%(24/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钙黏素蛋白在食管鳞癌有纤维膜浸润组和无纤维膜浸润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40/56)、66.7%(8/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钙黏素蛋白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E-钙黏素在抑制食管癌的发生、转移及促进其分化中具有调节作用.
作者:江海;李斌;李炳;陈予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并与传统腔内放疗比较.方法 将64例Ⅱb~Ⅳa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0例为腔内后装放疗;研究组34例为后程适形放疗.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总有效率及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6.7%、86.7%、66.7%、56.7%和97.1%、91.2%、70.6%、6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早期并发症(直肠反应、阴道炎)、晚期并发症(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分别为60.0%、46.7%、36.7%、30.0%和35.3%、20.6%、14.7%、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Ⅱb~Ⅳa期宫颈癌后程适形放疗与传统腔内照射疗效相似,并发症更低,可替代后者.
作者:王洪乾;蒙富斌;苏善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肝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检测42例非手术肝癌患者放疗前1d、放疗开始后7d及1个月时血浆VEGF含量.按近期疗效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按治疗前VEGF含量分为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分析近期疗效、无疾病进展时间及1年生存率与VEGF之间的关系.结果 近期有效率(CR+PR)为71.4%,无效率(NC+PD)为28.6%.有效组放疗前后血浆VEGF水平均低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前高、低水平组无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3.1、6.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年生存率分别为42.9%、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肝癌患者血浆VEGF水平可作为放疗效果预测指标.
作者:郑青平;倪秉强;伍美娟;罗平;罗展雄;张志红;徐艺安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