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心病患者的窦性心率震荡现象

朱艳辉;王希柱;宋巧凤;陈荣花;贾洪娟;姚艳敏

关键词:肺心病, 患者, 自主神经功能,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窦性心率震荡, HRT, 新近研究, 现象, 无创评价, 室性早搏, 功能调节, 窦性频率, 新方法, 健康者, 性变, 双向, 失意, 检测, 减速, 加速
摘要:新近研究表明,健康者一次室性早搏(PVS)可以引起其后窦性频率的短暂加速后减速.这种双向变时性变化逐渐被认为是一项简单无创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新方法--窦性心率震荡(HRT)检测.HRT现象的减弱或消失意味着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存在异常[1].本文旨在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患者HRT现象及其意义.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川崎病并发症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血管损伤机制.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66例KD患儿[KD组,其中冠状动脉病变(CAL)组18例,非冠状动脉病变(NCAL)组48例]、30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35例肺炎、扁桃腺炎、肠炎等其他疾病患儿(其他疾病对照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并同时检测C-反应蛋白(CRP)和血小板计数(plt).分别于急性期(发病10d内)和恢复期(病程5~7周)进行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选择大动脉短轴切面探测左、右冠状动脉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内径,剑下四腔心探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末端内径.冠状动脉损害诊断标准为小于3岁者大于2.5mm,4~9岁者大于3mm,10~14岁者大于3.5mm.结果 KD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D组CRP、plt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疾病对照组无明显差异;KD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疾病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plt计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与KD合并CAL有密切关系,两者升高反映了KD患儿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对预测CAL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阳明玉;秦静庭;杨方源;王昕;张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控释前列腺素E2栓剂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58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控释前列腺素E2栓剂(普贝生)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58例足月妊娠、有引产指征的孕妇,以1枚普贝生置于阴道后穹窿,分析用药前及用药后12h的宫颈Bishop评分、临产情况、剖宫产率、对母婴的影响. 结果 普贝生促宫颈成熟的有效率达87.9%,用药至临产时间平均为(654.5±557.3)min,引产成功率86.2%,剖宫产率39.7%,有3例发生子宫过度刺激,经及时处理无不良后果,新生儿结局良好.结论 普贝生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促宫颈成熟和引产药物,对母儿无明显不良影响.

    作者:华媛媛;熊正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参附注射液对腰硬联合麻醉不良反应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对腰硬联合麻醉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年龄20~55岁、ASA(美国麻醉师协会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和对手术危险性进行的分级)Ⅰ~Ⅱ级、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42例,随机分为参附组(n=21)和对照组(n=21),将参附注射液1mL/kg溶于生理盐水200mL中,A组于麻醉前20min输注完,B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记录入室后、麻醉即刻、麻醉后0.5h内血压、心率(即基础值和麻醉后0~30min值)及麻黄素、阿托品用量.同时观察有无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寒颤等发生.结果 与麻醉前基础值比较,两组麻醉后心血管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但从麻醉后10min开始,参附组血压虽仍低于基础值,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参附组心率仅在麻醉后20min较对照组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参附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及麻黄素、阿托品用量明显减少,两组寒颤、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前预注参附注射液对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可明显降低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但对恶心、呕吐、寒颤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魏闯;蒋燕;牟林;唐延先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41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临床方法和价值.方法 收集2006年7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新生儿肺出血患儿(其中41例进行机械通气治疗)45例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中4例患儿未使用机械通气(因家属拒绝),仅作一般常规治疗,均死亡;41例进行机械通气患儿中存活38例(92.7%),死亡3例(7.3%).结论 机械通气是治疗新生儿肺出血成熟可靠的方法,早期诊断和熟练掌握呼吸机参数的调节有利于减少新生儿肺出血病死率.

    作者:陈宗文;余秀兰;田秀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病变(PA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观察对象分为3组,对照组为40例踝臂指数(ABI)正常的健康者,糖尿病无PAD组为42例ABI≥0.9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PAD组为33例ABI<0.9的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3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超声检测参数;并对ABI和IMT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合并PAD组和糖尿病无PAD组IMT较高,颈总动脉阻力指数升高,舒张期大峰值流速及血流量明显下降,糖尿病合并PAD组IMT比糖尿病无PAD组高.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ABI与IMT呈明显负相关(r=-0.412,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颈动脉内膜增厚,当合并PAD时其颈动脉内膜增厚更加明显,2型糖尿病患者的ABI与IMT呈明显负相关.

    作者:钟树妹;范妍;郭经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确保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临床教学基地(非直管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是我院解决临床教学资源不足,保证临床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我院把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作为临床教学工作的重点,积极探索和实践,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指导和管理.指导临床教学基地开展教学活动,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师资培训,强化临床教学基地教师的教学意识,不断丰富高水平的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内涵,为培养合格医学人才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2007年和2008年重庆医科大学两次组织对临床教学基地评估检查中,我院指导的临床教学基地取得了优异成绩.

    作者:左国庆;王羽;宋家虎;黎雁;曹霞;杜之渝;任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布托啡诺对芬太尼诱发呛咳反应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布托啡诺对降低全麻诱导期间芬太尼引发的呛咳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ASA(美国麻醉师协会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和对手术危险性进行的分级)Ⅰ~Ⅱ级的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Ⅰ组静脉给予生理盐水1mg,Ⅱ组静脉给予布托啡诺1mg;5min后均由左上肢静脉给予5μg/kg芬太尼,观察1min内呛咳反应发生率.结果 Ⅰ组80%患者发生呛咳反应,Ⅱ组呛咳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静脉注射布托啡诺可以明显减轻全麻诱导期间芬太尼引发的呛咳反应.

    作者:张钧;徐峰;王雁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高血脂症性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分析高血脂症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总结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高血脂症性急性胰腺炎16例患者病历资料,除按急性胰腺炎规范化处理外,另给予降脂治疗,慎用脂肪乳剂,必要时行血液滤过治疗.结果 全组16例患者入院时血清三酰甘油均大于11.30mmol/L,平均19.6mmol/L,其中重症3例,轻症13例,16例患者全部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出院.结论 高血脂症性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除常规治疗外,还包括药物降脂治疗,重症胰腺炎需加用血液滤过治疗,能迅速缓解症状,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冯定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Clusterin与肿瘤的放射敏感性

    Clusterin(CLU)又名聚集素,由Blaschuk等[1]于1983年首次从山羊睾丸网液(ram fete testis fluid)中分离出来,因其介导支持细胞聚集而得名.由于其在细胞凋亡、周期调节、DNA损伤、修复等中起重要作用而逐渐受到人们重视,大量研究表明其表达情况与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存在重要相关性.

    作者:黄锣;吴永忠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抗精神病药治疗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评价6种抗精神病药治疗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稳定期分裂症患者69例,分入氯丙嗪、舒比利、氯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阿立哌唑等6个药物治疗组.将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连续操作测验(CPT)、连线测验A(TMT-A)、视觉再生测验(VR)、数字符号(DSy)及数字广度(DSp)等作为工具,于筛选入组时(基线)及随访6个月末进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 (1)WCST评分比较:阿立哌唑组、氯丙嗪组及舒比利组患者仅完成分类数(W1)有明显改善(P<0.05),利培酮组W1及正确应答数(W2)两个指标均有改善(P<0.05),氯氮平组与喹硫平组W1 、W2 及持续错误数(W3)均有明显改善(P<0.05).(2)氯氮平组基线W1分值明显低于利培酮组(P=0.045),而6个月末明显高于利培酮组(P=0.031);氯氮平组基线视觉错误数(C1)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04),6个月末与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3).(3)组间比较:喹硫平组DSy成绩优于利培酮组、氯氮平组(P=0.025、P=0.009);舒比利组除TMT-A分改善好于氯氮平组外(P=0.032),而在视觉漏报数(C2)及W3方面的改善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0.022).结论 经喹硫平治疗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明显,其后依次为氯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疗效差者为舒比利、氯丙嗪.

    作者:肖晓杨;谭小林;林晖;傅义容;徐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芬太尼或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术中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芬太尼或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手术的优越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将行无痛人流术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F组:芬太尼复合丙泊酚;B组: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比较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BP)、苏醒时间和术后恶心、呕吐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麻醉前(T0)、术前(T1)、术中(T2)、术后(T3)心率变异性(HRV)的值.结果 两组间并发症、苏醒时间、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段Sp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0、T3时段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T0、T3时段总功率(TP)、低频段(LF)、高频段(HF)、LF/H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段TP、LF、HF、LF/H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芬太尼或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均可安全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术,但芬太尼对呼吸及HRV的影响较布托啡诺明显.

    作者:邓林;谢宗元;汤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检测腺苷脱氨酶和癌胚抗原鉴别诊断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价值

    目的 为鉴别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提供一种较快速和有参考价值的检测方法.方法 收集2007~2008年住院经胸膜活检确诊为结核或肿瘤的62例胸腔积液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其胸腔积液中腺苷脱氨酶(ADA)和癌胚抗原(CEA)检测结果.结果 结核性胸腔积液中ADA为(93.2±25)u/L,明显高于恶性胸腔积液者[(26.2±16)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恶性胸腔积液中CEA为(55.7±78)5μg/L,高于结核性胸腔积液者[(7.8±22)μg/L],P=0.013.结论 胸腔积液中ADA、CEA单独检测及其联合检测能为结核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李方知;谭毅刚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15例Heubner回返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Heubner回返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5例(30侧)甲醛固定的尸头标本开颅取脑,在手术显微镜下,以离体人脑底面对Heubner回返动脉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观测.结果 本组39支Heubner回返动脉长度为(24.34±6.72)mm,直径为(0.72±0.33)mm.双支型、3支型以及较粗大单支型Heubner回返动脉常伴有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Heubner回返动脉以起源于前交通动脉及A1A2段近侧3mm者多(84.62%),尚有3支起源于眶额动脉.在空间位置上与大脑前动脉A1段以3种关系伴行进入前穿质,沿途发出穿动脉分布于视神经上部、视交叉外侧、嗅神经附近和额叶底面以及前穿质.结论 Heubner回返动脉出现恒定,但管径、数目及走行变异较大.详细了解回返动脉解剖学特点,对手术中神经血管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洪伟;李爱民;颜士卫;夏咏本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加替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下呼吸道感染56例疗效观察

    下呼吸道感染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加重期的重要诱因之一.作者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使用加替沙星治疗COPD下呼吸道感染患者56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姜长贵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肺心病患者的窦性心率震荡现象

    新近研究表明,健康者一次室性早搏(PVS)可以引起其后窦性频率的短暂加速后减速.这种双向变时性变化逐渐被认为是一项简单无创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新方法--窦性心率震荡(HRT)检测.HRT现象的减弱或消失意味着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存在异常[1].本文旨在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患者HRT现象及其意义.

    作者:朱艳辉;王希柱;宋巧凤;陈荣花;贾洪娟;姚艳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Ⅰ期腔道会师治疗尿道损伤42例

    目的 探讨急诊应用置管镜行腔内尿道会师对尿道损伤的治疗.方法 对42例尿道损伤患者使用置管镜通过尿道断端插入膀胱,而后沿镜鞘插入并留置尿管,完成尿道会师.术后3~8周拔尿管,随访3~22个月.结果 治愈21例,良好18例,失败3例.结论 置管镜腔内尿道会师治疗尿道损伤具有创伤小、费用低、操作相对简单等优点,适于急诊尿道创伤患者的治疗.

    作者:乔着意;孙丹宁;刘剑;王梅;王兴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疗效,探讨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比61例(109例次)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的血小板计数,观察前后临床疗效.结果 (1)输入新鲜血小板后24h内,血液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2)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不同,淋巴瘤患者有效率为88.2%,白血病患者有效率为61.1%;(3)不同体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不同,随体重增加,有效率降低;(4)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增加而下降,有无并发症是影响血小板输注的一个因素.结论 血小板输注是防治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的有效措施之一,临床上血小板输注治疗应考虑个体化,减少重复输注,提高血小板有效输注率.

    作者:刘丹妍;陈方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26例Ⅰ型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患者多层螺旋CT检查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Ⅰ型寰枢关节旋转固定在不同旋转状态下多层螺旋CT扫描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对26例Ⅰ型寰枢关节旋转固定者(患者组)及46例寰枢关节正常者(对照组)行寰枢关节静态中立位和功能左、右旋转位的多层螺旋CT扫描,各组扫描图像均做表面遮盖SSD法重建图像.测量两组寰齿前间隙(ADI)和寰齿侧间隙(LADS),并进行比较.结果 ADI变化:对照组静态中立位与功能左、右旋转位差别不大,患者组静态中立位与功能左、右旋转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P<0.01).LADS变化:对照组和患者组静态中立位与功能左、右旋转位比较,均无规律性.结论 寰枢关节静态中立位横断CT扫描对Ⅰ型寰枢关节旋转固定的准确诊断意义不大.对临床怀疑有寰枢关节旋转固定者,应在常规横断CT扫描后,加做功能左、右旋转位状态下的多层螺旋CT扫描,有利于诊断Ⅰ型寰枢关节旋转固定.

    作者:段宗强;胡明宗;曹跃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1 966名干部体检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对1 966名干部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各病种人数、顺位、比例等,为进一步做好干部的医疗、保健和康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主要对体检对象的血压、血糖、肝肾功能、血尿酸、心电图、X线胸片、腹部B超、骨密度、内科、妇科等进行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 966名干部中检出患病人数为1 430例(72.74%),其中心血管疾病1 416例(72.02%),妇科疾病1 332例(67.75%),骨关节疾病986例(50.15%),胆道疾病583例(29.65%),高血脂症504例(25.64%),脂肪肝391例(19.89%),高血压243例(12.36%).结论 与生活方式、工作相关疾病如脂肪肝、高血脂症、高血压等已成为干部的主要病种.做好自我保健、加强锻炼、合理饮食和克服不良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另外定期健康体检也是早期防治疾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卓筠;刘启荣;傅泽敏;李家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十二指肠球部结石2例

    1 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69岁,因进食后呕吐5d入院.5d前患者出现进食后即呕吐,呕吐为非喷射状,呕吐物为未消化食物,酸臭味,无黄绿色液体,偶反酸、嗳气及烧心.饮水无碍.感头晕、心慌.

    作者:谭扬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