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LA单倍体外周血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张诚;陈幸华;张曦;高蕾;高力;孔佩艳;刘红;彭贤贵;孙爱华;王庆余

关键词: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人白细胞抗原, 单倍体,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骨髓移植
摘要:目的 探索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方法及疗效观察.方法 对4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HLA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骨髓移植治疗,观察移植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重建造血.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恢复中位时间分别为16.5d(14~21d)、16.5d(15~30d).1例PR患者移植后完全缓解,其余3例持续缓解.2例移植过程中发生急性GVHD,未观察到慢性GVHD的发生.1例患者在移植过程中发生单一的APTT延长.中位随访时间181d(129~337d),1例于移植后190d死于真菌感染,1例CR2和1例PR分别于移植后183d和129d病情复发,另1例无病存活337d.结论 HLA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骨髓移植治疗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切实可行,但需积累更多的资料以进一步观察疗效.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留学生内科学教学体会和思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中国作为他们留学的目的国.本校为了适应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自2003年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本校的外国留学生主要来自我国周边经济和医学教育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尼泊尔、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些留学生没有经过类似我国高考机制的选拔,高中毕业后直接来我校学习西医医学,因此入学容易是他们来我校留学的目的之一;其次来中国留学的费用与留学发达国家相比,学费更便宜.

    作者:邓昌明;黄晶;刘地川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及其类似物在生殖系统的应用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是一种下丘脑分泌的含10个氨基酸的肽类激素,1971年由Schally和Guillemin首先于猪的下丘脑分离并提纯.作为生理系统的一种重要神经调节物质,GnRH在中枢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的调控下,于下丘脑呈脉冲式分泌,经下丘脑-垂体-门脉循环进入垂体前叶,引起垂体前叶的促性腺激素也呈脉冲式释放,刺激黄体生成素(LH)与卵泡生成素(FSH)的分泌,从而调节体内的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

    作者:张中书;商学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大龄DDH患儿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干预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是儿童常见的四肢畸形之一.在我国发生率为3.8‰,其中80%~90%为女患儿,其男女发病率为1∶4.75[1].治疗DDH的佳时期是婴儿期,其疗效满意,而大龄的DDH患儿因脱位时间长,位置高,局部病变复杂,在治疗中往往会出现再脱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创伤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心理活动[2],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

    作者:尹兴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0例表现与预后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新生儿期较为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高.过去认为该病仅发生于早产儿,20世纪90年代后,发现足月新生儿尤其是没有试产的选择性剖宫产儿也可发生.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ARDS发生率逐渐升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现对本院2001~2008年符合ARDS诊断标准的足月新生儿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易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预防和治疗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预防和治疗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所收治的46例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保肛手术后局部复发34例,占73.91%.共40例行再次手术治疗,其中36例行复发肿瘤切除,随访33例,1 年生存率77.78%,3年生存率44.44%,5年生存率13.89%. 结论慎重选择保肛手术,根治术遵循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原则是减少复发的两个主要方面,术后的密切随访可早期发现肿瘤复发.明确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后应争取手术治疗并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晚期患者放疗可缓解症状.

    作者:杨强;王劲松;余正;周四海;陈太忠;李中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脑梗死患者6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颅内血流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每日1次,每10天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TCD检查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7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TCD检查提示治疗组治疗后颅内血流速度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脑梗死患者治疗有效,可改善脑循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作者:杨礼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环氧合酶-2抑制剂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及侵袭力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SC236对人结肠癌细胞株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COX-2抑制剂用于结肠癌转移治疗的可能性.方法 人结肠癌细胞株LS-174T经环氧合酶-2抑制剂SC236处理后,用MTT法检测其增殖能力的变化,用黏附基质分析法和Transwell法检测其侵袭能力的变化,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中COX-2、VEG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的表达.结果 经SC236处理后,LS-174T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侵袭能力和黏附率下降,运动能力减低,细胞中COX-2、VEGF及MMP-2蛋白的表达减低.结论 SC236能通过COX-2途径抑制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减低MMP-2的表达有关.

    作者:马丹;刘敏;杨桦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STAT3在急性肺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在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研究表明,细胞转导因子网络在急性肺损伤中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虽然细胞因子和它们的受体包含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有着病原体和其他原因导致的肺损伤在早期即能发现的极其关键的能力,但是对于这些细胞因子及其所处的周围环境如何能明确发现肺对外环境的自然抵御反应还是不清楚的.

    作者:钟敦璟;赵晓晏;郭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RNAi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RNAi(RNA interference,RNAi)是由双链RNA (double stranded RNA,dsRNA)介导的序列特异性转录后基因沉默(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PTGS)的过程,通过反义链与正义链形成双链RNA,特异性地抑制靶基因的表达,即通过人为地引入与内源靶基因具有相同序列的双链RNA(正义RNA和反义RNA),从而诱导内源靶基因的mRNA降解,达到阻止基因表达的目的[1].

    作者:李士敏;吴丽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直肠癌的外科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成人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化疗和放疗的进步,手术治疗仍是目前结直肠癌治疗的首选.虽然在生物学行为上直肠癌被认为与结肠癌相同,但由于盆腔解剖结构的特点,直肠癌的手术切除更加复杂.此外,穿透肠壁的直肠癌的局部复发率要比同等级别的结肠癌复发率高.鉴于这些原因,直肠癌外科治疗方案的制订比较复杂,并且经常要考虑多种因素.

    作者:杨桦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放射物理师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与地位

    肿瘤的放射治疗,涉及到临床肿瘤、放射物理、放射生物学、电子学技术、计算机、生物工程技术等专业知识.其中放射物理学是医学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放射肿瘤学的重要基础,任何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放射物理的贡献[1].放射治疗中剂量分布的测定和校准,放疗设备的质量保证(QA)、质量控制(QC),计划系统参数和数据的设定和采集,计算机临床应用数据的开发以及生物医学研究中数学模型的建立,都是包括临床医师在内的其他人员难以完成的[2].

    作者:周一兵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12例胸壁结核的X线及CT诊断

    目的 分析总结胸壁结核的X线及CT影像表现,以提高对其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经穿刺、手术病理确诊的12例胸壁结核特征.结果 胸部X线发现7例;所有病例CT检查均有软组织肿块,凸出于胸壁10例,凸出于胸腔8例,同时凸出于胸壁和胸腔6例;形成脓肿8例;骨质破坏7例,钙化2例,4例伴有肺内结核病灶.CT均能显示病灶的位置、肿块内部结构及周边情况.结论 X线摄片是发现胸壁结核的基本手段,CT能清楚了解软组织肿块内部及周边情况,骨质破坏情况,尤其是增强CT对于诊断本病具有决定性作用.

    作者:朱世伟;何小荣;吴晓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压迫止血方法分析

    经皮动脉穿刺行介入检查和治疗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多种动脉途径可供临床选择.股动脉具有粗大、不易痉挛、体表投影清楚而易于成功穿刺等优点仍被临床常规采用,然而如何有效减低穿刺点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等严重并发症一直是介入医师和介入工程人员所关心的问题之一 [1].

    作者:石红春;孙小龙;沈均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应对核与辐射威胁形势的新变化加强放射复合伤的教学和研究

    放射复合伤是机体受到放射损伤合并一种以上其他致伤因素所产生的复合损伤,是核与辐射威胁及恐怖活动等条件下发生的重要和特殊的伤类.放射复合伤发生率高、伤情重、救治困难.当前,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发生态势出现了新的变化,国外对放射复合伤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动向.这些变化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放射复合伤教学与研究.

    作者:史春梦;朱颖;罗成基;粟永萍;程天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基于不同光敏剂的光化学作用对EGFP转染结肠癌细胞的效率观察

    目的 观察4种不同理化性质的光敏剂对阳离子聚合物介导增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效率的影响.方法 以阳离子聚合物聚乙烯基亚胺为基因载体,以结肠癌细胞HT29为靶细胞,以pEGFP-C1质粒为目的 DNA,通过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观察δ-氨基乙酰丙酸(ALA)、氨基乙酰丙酸甲酯(ALA-HE)、血卟啉单甲醚(HMME)、中介四-(对苯基磺酸)-卟吩钠(TPPSza)等4种光敏剂对聚乙烯基亚胺转染pEGFP-C1效率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基于光敏剂TPPS2a及HMME的光化学作用可明显增强PEI介导的EGFP转染,而ALA及ALA-HE无明显增强作用.结论 光敏剂是影响光化学转染增效作用

    作者:肖卫东;陈炜;陈祖林;杨桦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子宫肌瘤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人体常见肿瘤之一,多见于育龄妇女,好发于30~50岁之间,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且有逐渐上升趋势.子宫肌瘤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有关,因雌激素长期刺激,使子宫肌细胞增生肥大,肌层变厚,子宫增大而形成.子宫肌瘤的主要症状为不规则阴道流血,月经量过多及经期延长,或有腰酸、白带增多、下腹坠胀、腹痛,肌瘤增大时腹部可触及包块,出现压迫症状.

    作者:周康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双源CT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16例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16例患者分别行DSCT冠状动脉造影及DSA冠状动脉造影,以后者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DSCT诊断NSTE-ACS冠状动脉狭窄的可靠性.结果 16例患者中,与DSA结果对照,DS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大于或等于50%狭窄的准确性为95%、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5%.结论 DSCT能可靠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对胸痛患者中NSTE-ACS的早期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作者:鲍健;陈宏伟;方向明;邹新农;翟晓冬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VEGF-C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VEGF-C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选取2007年12月至2008年8月在本科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82例,于术中切取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正常组织,进行VEGF-C的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各组VEGF-C的表达情况. 结果 VEGF-C的表达在直肠癌的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及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明显递增趋势;其表达与肿瘤分化、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比较,VEGF-C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C的表达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可能成为抗直肠癌淋巴道转移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刘涛;张超;吕伟;刘佳;徐建华;刘立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62例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术后观察及护理

    近年来,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和HPV感染发生率明显上升.CIN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并趋于年轻化,对CIN的早期诊断、治疗是防治宫颈癌的关键环节,用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是近年来应用的一种新技术,它使用低电压、高电流以用细小的环型电刀可切除宫颈病变.

    作者:冯胜芝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60例小剂量咪唑安定、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观察小剂量咪唑安定、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在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60例ASAⅠ或Ⅱ级要求进行无痛纤支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丙泊酚组(A组),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B组),小剂量咪唑安定、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C组).观察各组麻醉前、麻醉后2、5min及苏醒时的SBP、DBP、PR、RR、SaO2变化,同时纪录各组纤支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麻醉药物用量,检查中体动、呛咳及检查后头晕、嗜睡、乏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了纤支镜检查,术后无记忆,表示乐于接受无痛纤支镜检查,均未出现严重的低血压、心动过缓以及严重的低氧血症等.术中3组患者呛咳、体动等不良反应及术后3组患者头晕、嗜睡、乏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2、5min A组患者SBP、DBP显著下降(P<0.05或P<0.01),B、C组患者SBP、DBP亦下降(P<0.05);麻醉后2、5min A、B组患者RR显著下降(P<0.05或P<0.01).C组患者苏醒时间显著缩短(P<0.05或P<0.01),丙泊酚用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 小剂量咪唑安定、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缓注可为纤支镜检查提供安全可靠快捷的麻醉.

    作者:陈菲;谢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