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人心房纤颤52例临床分析

何弥玉;黄春

关键词:老年人, 心房纤颤, 冠心病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人心房纤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52例老年人心房纤颤的临床表现.结果 老年人心房纤颤发病率高,主要病因为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多,控制心室率为主要治疗方法.结论 老年人心房纤颤与基础心脏病相互影响,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控制高危因素,针对老年人房颤需要更加复杂的治疗措施.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产时异常胎心监护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产时异常胎心监护的影响因素,提高优生优育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180例产时异常胎心监护图形的病例(观察组)和同期180例产时正常胎心监护图形的病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分析胎心电子监测对处理产程、分娩方式的影响.结果 产时胎心监护图形异常组的羊水异常、脐带缠绕等导致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产时监护图形正常的组(P<0.01);而两组间新生儿窒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时胎心监护是胎儿宫内安危良好指标,能早期发现胎儿宫内窘迫,通过产程处理可以防止或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张咏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表格式护理记录单的设计和应用

    目的 设计表格式护理记录单,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三种(一般患者、病重(病危)患者、专科性)护理记录单,综合设计表格式护理记录单,执行中临床护士只需在相应项目填空、打勾或打叉、数字表示,便可完成护理记录单,特殊要求内容才用文字描述记录.结果 设计表格式护理记录单,简化护理文书,同样可体现护理记录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客观性.结论 表格式护理记录单减轻了护士书写的工作量,使护士能有更多时间直接护理患者.

    作者:武继萍;周树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浅析成人留置胃管的长度

    插胃管是我们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护理操作,可用做鼻饲、洗胃、胃肠减压等,通常我们插胃管长度为病人前额发际至剑突,约45~55cm.在护理实践当中,由于插入胃管的目的不同及病人的性别、身高、年龄等的差异,此插管长度往往不能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本人通过多年对插管长度的临床效果观察,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爱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肩锁关节半脱位的X线诊断

    目的 探讨肩锁关节半脱位的X线征象及检查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肩锁关节半脱位45例,每例均摄取双肩锁关节旋前后前站立位及应力位片,对照分析其X线表现.结果 肩锁关节半脱位X线征象:锁骨肩峰端向上移位2~3mm(36/45),约为其远端高度的1/2,应力位肩峰端上移位4~5mm(43/45).肩锁关节间隙较健侧增宽2~3mm(32/45),应力位增宽3~5mm(40/45).喙锁间距较健侧增宽1~2mm(8/45),应力位增宽3~4mm(6/45).结论 摄取两侧肩锁关节旋前后前位及应力位片对照,肩峰端上移≥2mm,关节间隙增宽≥2mm,喙锁间距较健侧增宽≤5mm对判断肩锁关节半脱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周礼平;谈嘉祺;陈馨;段春华;文菊;蒋晓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对住院患者胰岛素注射的指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的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诊断技术的进步,糖尿病的发病率以每年7%左右的速度迅速增加,已成为都市人群的杀手之一.

    作者:董儒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两种静脉穿刺方法的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采用两种进针角度进行静脉穿刺的效果比较.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法将100例静脉输液患者分别用传统静脉穿刺法与改良法进行操作,了解两种不同穿刺法在进针速度、穿刺成功率、血管重复利用的次数、病人穿刺部位皮下淤血发生率、病人对疼痛的感觉及对穿刺进针方法的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进针速度、血管重复利用次数分别t检验及皮下瘀点发生率经x2检验、两组病人对疼痛的感觉及对穿刺方法满意度经秩和检验,五个结果均P < 0.01,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方法穿刺成功率经X2检验,结果P>0.05,无差异;结论改良法明显优于传统法,可以更好地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王静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浅谈催产素的正确使用

    妊娠晚期由于孕妇或胎儿的原因,需要尽早终止妊娠,常常采用催、引产,方法很多,其中催产素则是产科医生经常选用的药物.使用催产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首先应该明确催产素的使用范围;②有下列情况者应禁用或停用催产素引、催产;③掌握使用催产素的方法并严格控制用量.

    作者:卓仁淑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慢性病老年患者的社区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社区护理对提高慢性病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性.方法 对35例慢性病老年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家庭护理、保健护理等内容的社区护理服务,通过家庭随访观察护理效果及患者对社区护理有效性的信任度.结果 30例慢性病老年患者因病带来的不良后果降低,功能和能力得到了大程度的恢复,社区护理有效性的信任度达100%.结论 社区护理是维护慢性病老年患者健康,降低患者伤残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胡丹丹;陈春华;罗春玲;李元香;谭鄂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T波改变的临床分析

    在临床工作中,T波改变对诊断缺血性心脏病有一定的价值,但并非特异性.笔者常见到一些临床医生把T波的某些改变片面地误诊为心肌缺血、心肌炎等,导致误诊误治,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和损失.心电图中的T波代表心室晚期快速复极的电位变化.

    作者:王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眼外伤住院患者106例临床分析

    目前眼外伤已经成为眼科住院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将2007年3月~2009年3月,本院收治的住院患者中眼外伤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张记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氨氯地平联合特拉唑嗪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探讨

    血压升高是心脑血管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人的首位死因.因此,有效地降低血压,对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防止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此对氨氯地平联合特拉唑嗪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进行了探讨.

    作者:蒋华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舒芬太尼防治硬膜外麻醉内脏牵拉反射作用的观察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与哌替啶辅助硬膜外麻醉用于防治阑尾切除术中防治牵拉反射的效果.方法 60例拟行阑尾切除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和哌替啶组(D),每组30例.经T11~12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麻醉平面固定后,切皮前S组在30s内经上肢静注舒芬太尼0.25μg/kg,D组静注哌替啶1mg/kg,两组均面罩吸氧.记录麻醉前(T1),平面固定时(T2),牵拉腹膜时(T3),牵拉阑尾时(T4)的血压和心率,和牵拉痛、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评估防治内脏牵拉反应效果.结果 S组患者T1时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高于T2、T3、T4时,T3、T4时心率低于D组同时点心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T1时心率高于T2 时,与T3、T4时相较无统计学差异,各时点血压无统计学差异.S组患者牵拉痛和呕吐发生率低于D组(P<0.05).结论 舒芬太尼对防治硬膜外麻醉时内脏牵拉反射有较好的效果,能很好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平稳.

    作者:杨卫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急性外伤性多发颅内血肿65例治疗体会

    目的 总结急性颅脑损伤致颅内多发血肿的手术治疗临床经验,提高诊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急性颅脑外伤后颅内多发血肿的临床资料.根据血肿的主要分布部位对病例进行分组,不同类型血肿在不同的时机进行适当的手术,术后根据不同患者进行个体化处理.着重探讨不同血肿类型的手术原则、手术策略、术中处理等方面的问题.结果 65 例均经外科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恢复良好 15例(23.1 %),中残 18 例(27.8 %),重残或昏迷状态26例(40 %),死亡6例(9.1 %).结论 颅脑损伤急性颅内多发血肿应采取个体化治疗措施,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法能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作者:李俊杰;黎雪花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中药药性与毒性之间的关联分析

    目的 探讨数据挖掘中关联分析在中药毒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可行性.方法 采用WEKA软件对<中药学>中的全部481味中药的性、味、归经与有毒无毒之间,使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有毒与热性有较大的关联,占热性药的63%.热性而辛味的中药有毒中药占67%;辛味、归肾经的中药有毒性者占33%;温性而有毒的中药占性温中药的15.8%.这些均说明,辛味有增加热性、温性、归肾经药毒性的作用,提示临床选用具有这类药性中药时需特别留意其毒性作用.但辛味中药中有毒中药约5%,又说明辛味本身与毒性的关联性不大.此外,分析提示归肝经对有毒归大肠经作用可能具有相反作用.结论 应用数据挖掘研究中药药性与毒性相互关系具有可行性,也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作者:杨霖;祁明媛;俞仲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基层医院心房纤颤患者抗凝现状分析

    分析我院258例心房纤颤患者住院期间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加强对心房纤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重要性的认识.使用华法令抗凝率27.1%,使用阿司匹林抗凝率为44.2%,未使用任何抗凝药物者为28.7%.心房纤颤患者抗凝现状堪忧,需进一步加强心房纤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作者:陈德助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骨折合并脂肪栓塞综合征6例护理体会

    脂肪栓塞综合征是创伤性骨折严重的并发症,起病急、发病迅速,若不及时诊治,病死率高达10﹪-50﹪,多数认为其与长管状骨骨折的微脂肪滴随血液栓塞于肺、脑、肾等脏器的微小血管,致微循环障碍,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因此,严重骨折,特别是多发性长管状骨骨折,首先予以妥善固定,尽量少搬动,以减少骨折断端活动及损伤.故观察重点是生命体征的变化、精神、情绪、意识变化,当排除胸、腹、脑损伤,休克纠正后,患者在短期内出现呼吸及意识方面症状,脂肪栓塞可能性大.确诊后规范而得当的护理是患者康复的关键因素.

    作者:谢月琴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新医改形势下医院医德医风建设新问题及其对策

    医德医风建设是新医改形势下加强医院全面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新医改形势下医院医德医风建设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作者:彭咏梅;陈荣剑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0例58眼青光眼施行改良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以观察术后前房、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改良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低眼压、视力下降等并发症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能有效地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该项技术操作简单、临床效果确切.

    作者:梁大全;许斌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脑梗塞患者血清中SOD,MDA,HCY测定与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脑梗塞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分析测定35例脑梗塞患者血浆Hcy水平和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并与60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 脑梗塞患者血浆Hcy水平和MDA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而SOD水平则低于正常人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患者Hcy水平与SOD呈负相关(r=-0.4018、-0.4412,P<0.01),而与MDA水平成正相关(r=0.6012,P<0.01).结论 脑梗死塞者血浆Hcy水平升高,脑梗塞有自由基损伤.

    作者:王军;侯秀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两种神经阻滞方法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临床观察

    本研究对2007年3月~2010年6月在我院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160例患者分别采用肌间沟臂丛阻滞加压迫法、颈、臂丛联合阻滞的麻醉方法,对两种方法的麻醉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