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王晓岚;康晶

关键词:尿激酶, 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 观察护理
摘要:总结了184例胸腔内注入尿激素酶治疗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病人的护理体会,认为护理的关键是观察病人体温的变化,胸水的颜色及指导病人适当的活动,加强营养和心理护理.本组184例出现发热4例,血性胸水19例,但均未出现血色素下降的情况.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骨病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在骨科护理工作中,由于骨病患者存在紧张、恐惧心理,担心手术效果,在护理过程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尊重患者,关爱患者,方便患者和服务患者的人文精神贯穿在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关素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85例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评价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交流超声定位的方法与经验,提高定位的准确性.方法 超声探查颈内静脉,沿其走行做好体表标记,保持病人头、颈部位置绝对不动,沿体表标记线行血管穿刺术,用sedinger经皮穿刺法留置导管.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79例,成功率92.9%,二次穿刺成功4例,成功率4.7%,三次以上2例,占2.3%.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可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危重患者的体位不适及穿刺带来的风险,值得推广.

    作者:李烈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卧床患者并发褥疮的护理体会

    目的 预防褥疮的发生、加强难免褥疮和院外褥疮的治疗及护理,使患者早日康复.方法 对所有入科患者进行皮肤状态评估,采用NORTON评分表和本院自制的皮肤问题评估申报表进行评估,并将病情危重患者、手术期强迫体位患者、长期卧床患者的全身皮肤纳入质量管理重点监控范围;改进护理措施加强难免褥疮和院外褥疮的防治.结果 全年共收治18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 褥疮护理管理的加强,杜绝了院内褥疮的发生,提高了院外褥疮的治愈率,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提高了整体护理质量.

    作者:冯淑兰;董淑萍;李忠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糖尿病足的预防护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的统称.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慢性致残、致死和能力丧失的重要原因.

    作者:银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的护理配合

    腹腔镜手术因其创伤小,患者痛苦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和深入,我院腹腔镜手术在泌尿外科已得到广泛运用.2005~2010年7月,我院在腹腔镜下行单纯性肾囊肿去顶术16例,治愈率达100%.

    作者:高姣荣;胡滨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住院患者口服用药中的护理宣教

    目的 护理宣教在住院病人口服用药中的作用.方法 有丰富药理知识的护士根据病人的文化休养、职业、性格的不同,制定不同宣教计划,循序渐进.结果 病人逐步了解有关疾病的服药知识,正确服药,促进疾病的康复.结论 护理宣教在住院病人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冉艳军;张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氯普鲁卡因与吗啡配伍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氯普鲁卡因与吗啡配伍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进行剖宫产需要术后镇痛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子,一组给予布比卡因与吗啡镇痛方法,一组给予氯普鲁卡因与吗啡配伍镇痛方法,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各个时点的VAS评分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布比卡因与吗啡组与氯普鲁卡因和吗啡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下肢麻木感布比卡因与吗啡组高于氯普鲁卡因和吗啡组(P<0.05).结论 氯普鲁卡因与吗啡配伍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较好,建议临床推广.

    作者:罗勇;黄恳;黎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7例HIV阳性孕产妇母婴传播阻断体会

    目的 观察7例HIV阳性孕产妇母婴传播阻断效果.方法 对我院收治HIV阳性孕产妇进行母婴传播阻断,干预措施,抗病毒药物治疗+产科干预+个人喂养.结果 7例HIV阳性孕产妇所生婴儿分别于12个月及18个月时进行HIV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HIV阳性孕产妇行母婴传播阻断干预措施效果明显.

    作者:何灿娇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干眼症治疗中护理干预对于预后的疗效分析

    目的 通过对干眼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护理干预,提高轻中度患者干眼症的好转率,从而使患者对干眼症的预后能有客观全面的认识.方法 选取40例干眼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一般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结果 试验组好转率远远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好转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干眼症的治疗过程中进行护理干预,可以大大改善干眼症的预后情况.

    作者:王新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难治性气胸合并糖尿病病人的护理

    自2009年7月~2010年7月以来,本院共收治自发性气胸患者52例,其中以持续胸腔闭式引流等治疗2周以上肺仍未复张的难治性气胸合并糖尿病患者5例.本文对本科收住的5例难治性气胸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邱亚萍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护理

    总结了42例内镜下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患者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配合,及术后对病情的密切观察、饮食管理、心理护理、用药观察、出院指导,认为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是治疗和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通过全程良好的护理,可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大出血的发生.

    作者:何怡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高尿酸血症的病因及治疗进展

    高尿酸血症是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疾病.尿酸是人体的抗氧化剂,这一观点被逐渐替代.大量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尿酸升高可能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高尿酸血症作为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肥胖等密切相关.对高尿酸血症的病因研究及治疗日益引起重视.

    作者:程霞;杨晓凌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进展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可达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25%左右.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的常见的急性病症,也是肝硬化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本文对现今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研究做一综述,通过讨论针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一般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止血护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为减少出血后肝性脑病及继发感染的发生以及防止因大出血导致的休克,降低病死率,并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了一些参考.

    作者:莫焱;刘彦;李建英;李晓敏;黄位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65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将65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铺地蓝消炎口服液,对照组25例采用利巴韦林颗粒等.5d后统计两组的疗效.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95%,治疗组总有效率76%,两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以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作者:胡桂霞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 认真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期间的死亡原因,找出降低病死率的对策.方法 将我院2006年6月~2010年6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3例,住院期间死亡21例,作一回顾性分析,探讨AMI住院期间的死亡因素.结果 AMI住院期间死亡原因与年龄及性别、就诊的及时性、心梗类型、梗死部位及面积、基础疾病及病程等因素相关;用力过早及饱餐是常见诱因; AMI直接死亡原因:泵衰竭占42.85%,心脏骤停占19.05%,恶性心律失常14.28%,心脏破裂占4.67%,心外原因占19.05%.结论 分析死亡因素,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利尽力降低死亡率.

    作者:陈新勇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控制

    非计划性拔管(UEX)是未经医务人员同意病人插管拔出或插管脱落(包括医疗操作脱管).机械通气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抢救危重病人中而UEX是气管插管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通气不足,缺氧.误吸.呼吸困难.气道损伤.出血.窒息等严重后果,可使疾病恶化.

    作者:江云燕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急性外伤性多发颅内血肿65例治疗体会

    目的 总结急性颅脑损伤致颅内多发血肿的手术治疗临床经验,提高诊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急性颅脑外伤后颅内多发血肿的临床资料.根据血肿的主要分布部位对病例进行分组,不同类型血肿在不同的时机进行适当的手术,术后根据不同患者进行个体化处理.着重探讨不同血肿类型的手术原则、手术策略、术中处理等方面的问题.结果 65 例均经外科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恢复良好 15例(23.1 %),中残 18 例(27.8 %),重残或昏迷状态26例(40 %),死亡6例(9.1 %).结论 颅脑损伤急性颅内多发血肿应采取个体化治疗措施,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法能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作者:李俊杰;黎雪花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我院2006-2009年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分析

    川崎病(KD)是易感者感染某种病原毒素后触发的免疫介导的全身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本病多发于5岁以下小儿,尤其在6-18个月婴幼儿发病为多.本文收集我院2006年3月-2010年3月小于6月龄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丹萌;马淑贤;马凤霞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探讨超声检查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急性阑尾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1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与术前超声检查进行对比,回顾分析急性阑尾炎的声像图特征.结果 37例急性阑尾炎的声像图有改变,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0.24%(37/41).结论 超声检查对诊断急性阑尾炎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徐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对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胺碘酮和利多卡因对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效果及各自的副反应.方法 对我院住院的55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成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治疗组,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150mg~300 mg静注,利多卡因组给予利多卡因100mg~200mg静注.结果 胺碘酮和利多卡因对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副作用利多卡因较胺碘酮高(P<0.05).结论 室性心动过速应首选胺碘酮,利多卡因可作为一线药物,主要用于QT间期延长所致的室性心动过速,但要注意其不良反应.

    作者:刘洪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