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龙
目的 探讨颅骨原发性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颅骨血管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特点.12例中男7例,女5例,中位年龄38.5岁(12~65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或MRI信号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结果 CT和MRI表现:所有病例均为单发.均表现为颅骨膨胀性骨质破坏,破坏区边缘锐利.CT表现:1例为低密度病变,9例为高、低混杂密度病灶,内可有密集的点、线样高密度骨纹影,表浅者骨针与颅骨表面垂直,深部者骨针呈蜂窝状.MRI表现:1例为长T1,长T2信号,8例为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增强后无骨针区域病灶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CT和MRI检查对原发性颅骨血管瘤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文学幸;滕银如;余挽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文章通过介绍了医院医疗设备的购置、验收、日常使用、维修、报废、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发挥医疗设备的效能,提高设备的使用率,使医疗设备更加安全、可靠地为临床服务.
作者:毕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微创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安全性及疗效,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提出理想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2月~2009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导航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导航组采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微创血肿碎吸术,对照组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血肿清除率、偏瘫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1月ADL评级.结果 导航组术后24h血肿残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偏瘫恢复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肺部感染少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ADL评分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神经导航辅助血肿碎吸术在处理高血压脑出血时各有特点,术式的选择必须适合病情的发展,既要考虑血肿大小,病人的意识、年龄、一般情况,同时也要考虑能有效清除血肿,止血彻底,降低颅内压,达到手术治疗目的.
作者:李波;戴文伟;刘清流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高龄急腹症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通过对我院48例高龄急腹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做出综合分析.结果 痊愈45例,死亡3例.结论 加强高龄急腹症患者术前、术后护理可减少手术的风险及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霞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门诊注射室发生护患纠纷及护理差错的原因,通过各种防范措施,努力实现护理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不断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减少甚至杜绝护患纠纷的发生.
作者:凌素环;赖爱萍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烈性传染病被控制,加之人口的老龄化,目前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
作者:迟国萍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观察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康复的影响,探讨护理干预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06年10月-- 2008年10月呼吸科门诊临床稳定期COPD患者50例,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呼吸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2年制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指南>,男38例,女12例,年龄58-78岁,平均年龄66岁,体重指数(BMI)< 18kg/m2,严重的肌肉关节疾病,运动障碍和心力衰竭除外.本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干预前只采取门诊治疗,未采取任何的护理干预措施.护理干预开始的同时,照常进行常规的门诊治疗,给予心理情绪,躯体功能,生活行为等护理干预,持续8周.第一周每天由护理人员进入家庭走访进行护理干预,第二周隔天一次,此后六周每周两次家访,督促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检查干预效果,分别测量干预前后FEV1% 、VT、RR、大吸气末压.大呼气末压(PImax、PEmax )PaO2、Brog评分,体重(kg),SWT距离(m),末梢血WBC(×109/L)计数,其中FEV1% 、VT、PImax、PEmax分别测3次取其平均值.结果 本组病人经过8周的护理干预后,VT、RR、PImax、PEmax 、PaO2、Broy 评分、SWT距离较干预前均显著增加(P<0.01 )其改善率分别为9% 、20%、13%、11%、14%、20%、16%,体重,白细胞总数(WBC)较干预前亦增加(P< 0.05)其改善率分别为5~6%,仅FEV1% 无变化、无意义.结论 COPD是一种肺功能进行性受损害且不完全可逆的疾病,所以缓解期选择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控制和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改善肺功能,缓解症状,增强免疫力和运动耐力,降低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李克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2008年6月~2008年12月对32例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前后采用状态焦虑量表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进行问卷测评.结果 乳腺癌患者术后经心理护理干预,比较手术前后两次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经心理护理干预后,心理困扰程度显著降低,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作者:朱四清;陈萍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对申请检查的孕妇,对胎儿进行全面、系统超声检查,筛查胎儿畸形,终找到胎儿畸形筛查的佳孕期.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0 年6月所有彩超检查的孕妇中检出的胎儿畸形进行统计,分别统计出中、晚孕期间胎儿畸形的检出率;并对漏误诊的胎儿畸形于中、晚孕期间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并对比分析,终找到胎儿畸形筛查的佳孕期.结果 彩超检查孕妇6400例中,检出各类胎儿畸形21例,超声检出率3.12‰.中孕期检出17例,检出率80.95% ;晚孕期检出4例,检出率19.05%.漏误诊胎儿畸形共2例,漏误诊率9.5%.发生于晚孕期1 例 50%,发生于中孕期1例(占50%).结论 中孕期(20周~27周)可选择作为胎儿畸形彩超筛查的佳孕期.即中孕期间孕妇必须作一次全面、详细的彩超检查,必要时晚孕期(32周~36周)复查,动态观察.
作者:吕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通信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探讨构建医学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新体系,不仅是信息时代读者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图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本文介绍了数字参考咨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针对医学院校图书馆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项改善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质量.
作者:宋海龙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分析我院258例心房纤颤患者住院期间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加强对心房纤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重要性的认识.使用华法令抗凝率27.1%,使用阿司匹林抗凝率为44.2%,未使用任何抗凝药物者为28.7%.心房纤颤患者抗凝现状堪忧,需进一步加强心房纤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作者:陈德助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VSD负压吸引技术的护理方法,供同仁参考.方法 回顾我科从2010年5月引进VSD负压吸引技术以来,7例患者的VSD负压吸引护理方法.结果 7例中4例经一次VSD负压吸引术后肉芽生长良好,二期转瓣植皮成功,3例经2~3次VSD负压吸引术后二期植皮成功.结论 VSD负压引流术在治疗大面积软组织损伤、皮肤缺损并感染时,通过正确使用和围手术期细致观察及全方位护理,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蒋萍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探讨阿霉素外渗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以大限度地减少外渗的发生;一旦发生,护理人员能够迅速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尽可能减少外渗的危害,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赵爱华;杨恒宝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门诊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病情和医院的声誉[1].其中门诊静脉输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而门诊输液具有环节多、工作量大、治疗时间不集中、患者年龄跨度大、病情复杂多变等特点[3],因此给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何红英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8例接受介入治疗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率100%,回访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恢复良好.结论 术前对患者疼痛的观察及有效止痛;控制血压、降低心率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及并发症的积极预防与观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陈恒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对53例小儿急性肺水肿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对我院2009年住院的53例小儿急性肺水肿患者进行临床症状、体征、病因、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分析.结果 溺水所致急性肺水肿多,占35.8%.经过积极的抢救和治疗,49例患儿治愈,肺水肿平均3.6天消退,3例死亡者均死于呼吸衰竭.结论 小儿肺水肿的原发病较多,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原发病和肺水肿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毕小朵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褥疮是截瘫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1990年以来,我院采用肌皮瓣转移术治疗Ⅲ度至Ⅳ度褥疮29例,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I期愈合为16例,占55.2%,II期愈合10例;占34.5%,无效3例,占10.3%,总有效率占89.7%.护理要点:术前控制伤口感染,彻底清创;术后防止创面污染、受压及避免皮瓣的张力过大,以防缝合口崩开.
作者:陈红利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索注射用硫酸川芎嗪治疗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脑栓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注射用硫酸川芎嗪100mg/d加入5%或10%的葡萄糖中静脉滴注,对照组39例以脉络宁注射液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疗效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结论 注射用硫酸川芎嗪治疗脑栓塞并配合良好的护理,其效果令人满意.
作者:陈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与哌替啶辅助硬膜外麻醉用于防治阑尾切除术中防治牵拉反射的效果.方法 60例拟行阑尾切除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和哌替啶组(D),每组30例.经T11~12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麻醉平面固定后,切皮前S组在30s内经上肢静注舒芬太尼0.25μg/kg,D组静注哌替啶1mg/kg,两组均面罩吸氧.记录麻醉前(T1),平面固定时(T2),牵拉腹膜时(T3),牵拉阑尾时(T4)的血压和心率,和牵拉痛、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评估防治内脏牵拉反应效果.结果 S组患者T1时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高于T2、T3、T4时,T3、T4时心率低于D组同时点心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T1时心率高于T2 时,与T3、T4时相较无统计学差异,各时点血压无统计学差异.S组患者牵拉痛和呕吐发生率低于D组(P<0.05).结论 舒芬太尼对防治硬膜外麻醉时内脏牵拉反射有较好的效果,能很好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平稳.
作者:杨卫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川崎病(KD)是易感者感染某种病原毒素后触发的免疫介导的全身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本病多发于5岁以下小儿,尤其在6-18个月婴幼儿发病为多.本文收集我院2006年3月-2010年3月小于6月龄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丹萌;马淑贤;马凤霞 刊期: 2011年第02期